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一起看看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歡迎查閱!
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了解《左傳》→熟悉背景→疏通課文→掌握字詞句→了解結(jié)構(gòu)美→欣賞游說藝術(shù)→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guān)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芬卜Q《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三、相關(guān)資料
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四、背景資料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yīng)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jié)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五、疏通課文,掌握古漢語基礎(chǔ)知識,熟悉課文情節(jié)
1、錄音朗讀,學生聽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由讀。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的情節(jié)及燭之武的說辭藝術(shù)。
2、學生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先自己疏通文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nèi)容,然后師生共同解疑,歸納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現(xiàn)象。
六.總結(jié)字詞句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zhí)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5、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于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fā)語詞)(賓語前置)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范南. 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shù)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jié)盟,名詞作動詞
句式:
1.何厭之有?譯:有什么滿足呢?(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為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shù)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jié)構(gòu)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七、布置作業(yè)。
賞析本文結(jié)構(gòu)美;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再次熟悉課文.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賞析本文結(jié)構(gòu)美
1、提問學生,檢查賞析情況。(每組派一個代表,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看法)
2、集體討論,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并補充。
(一)兩起兩收的對稱美
縱覽全篇,首先會感到行文布局謀篇的對稱美。全文共計五個自然段,根據(jù)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二自然段為第一層(略寫),第三自然段為第二層(詳寫),四五自然段為第三層(略寫),整體呈現(xiàn)“二一二”的結(jié)構(gòu)布局。第一自然段寫“攻”:秦晉聯(lián)合,大軍圍鄭,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鄭國岌岌可危,朝夕難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國難當頭,命懸一線,鄭國君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燭之武臨危受命,勇赴國難。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矛盾沖突的雙方入手,寫“攻”述“守”,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中間一段是全文主腦部分,詳敘燭之武游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末尾兩段分別從秦晉雙方落筆,先寫秦方背晉盟鄭,班師回朝;再寫晉方審時度勢,因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結(jié)尾是秦晉背約,秦鄭結(jié)盟而孤立晉國。兩段起,兩段收,首尾簡潔,中間飽滿,呼應(yīng)對稱,精警圓美。
(二)不露痕跡這對應(yīng)美
全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可以說是里應(yīng)外合,前呼后應(yīng),一線貫穿,層次井然,敘事張馳有度,圓美雋逸。首段埋設(shè)伏線,伏線有二,一是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二是兩軍陣列態(tài)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睆脑蛏现v,秦晉圍鄭,以晉為主,秦為輔,且與秦無關(guān),秦國完全沒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晉國。這就為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也為鄭人化敵為友,爭取秦國準備了先決條件。而秦晉駐軍分列兩處,缺乏周密部署和統(tǒng)一指揮,這既為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和秦鄭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鄭國的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鋪陳,文章自然地進入主干部分,“說辭為一篇之主”,這段說辭分四層展開。首先,指出“亡鄭”只能“陪鄰”,即擴張晉的勢力范圍,而于秦無益,因為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即使滅了鄭,秦國也不可能跨越晉國而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這種態(tài)勢,一經(jīng)點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層便反說,指明若舍鄭不攻,秦國向東發(fā)展,反而有了一個補給軍糧的通道,于秦無害而實惠,這一點對地處偏僻西隅而又時時也在圖謀向東擴展的秦國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自然也易于為秦君所接受。但作為說客,燭之武不能不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晉獨占鄭的同時,許秦以割讓晉國西部部分土地作為交換條件,以換取秦國的支持,因此,第三層便引晉背秦約為例,說明晉背信棄義,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徹底破除秦對傳統(tǒng)盟國晉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說得十分明確了,但燭之武猶嫌不足,再推進一層,指出亡鄭的結(jié)果不只是“陪鄰”,更主要的是,晉國強大以后,貪欲更大,向東亡鄭之后,勢必向西擴張,因而“闕秦”便勢所必然。四層意思,三層言害,一層言利,語語在理,句句動心,尤其是說晉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勢必闕秦兩層,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為之震動,有拔云見日之感了。
燭之武的游說終于收到地預期的效果,“秦伯說(悅),與鄭人盟?!辈恢蝗绱耍€留下將士為鄭鎮(zhèn)守,以防備晉軍入侵,自己則率軍回國。晉人見秦人背約,大勢已去。盡管心中憤憤然,但多方權(quán)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開篇的兩處伏筆,實際上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事態(tài)的發(fā)展,燭之武的說辭,乃至最后的結(jié)局,無一不為這伏筆所牽制。文章正是在這種若隱若現(xiàn)的伏線貫穿下,將事件記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針密線合,天衣無縫。
(三)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燭之武退秦師》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傮w來說,其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可以概括為“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開篇寫秦晉聯(lián)合,攻城占地,直逼鄭都,大有來勢兇猛,銳不可擋之勢,鄭國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讀者自然會為鄭國命懸一線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寫佚之狐慧眼識英雄,關(guān)鍵時刻薦舉燭之武出使秦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焙喓唵螁蔚氖膫€字,讓我們從一個側(cè)面看到,燭之武是一個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國于倒懸的亂世奇才。“必”,一定,勢必之意,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對其智慧才干的堅信不疑。讀到這里,我們又感覺到鄭國安危系于一人,萬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許希望(揚)。這是一抑一揚。
燭之武應(yīng)召進見鄭君,卻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逼呤闲啵印班稣?相當于弼馬溫之類的官職),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自責自怨。他是臨陣退卻還是義無反顧?讀者不禁又為他,更為鄭國的命運擔心(抑),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喻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燭之武以極大的思想觸動,他終于顧全大局,勇?lián)厝危覀冃纳駷橹徽穑崌蛟S有救(揚)?這是二抑二揚。
文章結(jié)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晉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實的盟國關(guān)系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讀之令人心神倍感緊張,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抑),可是晉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并最終撤軍后退,這又讓我們心神舒緩,緊張化為輕松(揚)。這是三抑三揚。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馳有度,曲折多變,這也是其情節(jié)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背誦課文。(每小組提問一兩個學生)
四、布置賞析作業(yè):本文的游說藝術(shù),人物形象的歸納。
第三課時
一、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shù):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
1、讓學生先挑出燭之武的語言,并說明他在什么情況下說出何話。
2、分組討論,每組各出一人,總結(jié)他們的看法。
3、教師歸納,并補充。
“晉侯、秦伯圍鄭”,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只用了短短的125字的說辭,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巧妙的游說藝術(sh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guān)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shè)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shù)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guān)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guān)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本文內(nèi)容。
《燭之武退秦師》記敘的是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小小的鄭國被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包圍,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緊急關(guān)頭,勇于自責的鄭文公采納了慧眼識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議,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燭之武,雖然因為此前鄭文公有眼不識泰山埋沒人才而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不記前嫌。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結(jié)盟,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2、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三、探究學習。
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教學重點
1、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3、說辯的藝術(shù)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nèi)容
第一課時
一、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戰(zhàn)與和皆出于利。
二、學生自讀課文,學習重點詞匯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杞(qǐ)子
2、語言點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B、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D、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三、學生熟讀課文,自主學習,翻譯全文
四、布置作業(yè):抄寫譯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彼赃@“話”可不是隨便能說的。(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課文《觸龍說趙太后》)觸龍一句話就打動了趙太后的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彼葎又郧椋贂灾岳?,不但熄滅了趙太后的怒火,還令她欣然納諫。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高明的說客。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像他一樣高明的說客比比皆是。燭之武就是其中的一個。
二、檢查預習的情況,理解課文內(nèi)容,重點語句翻譯(出示幻燈片)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燈片)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
小結(jié):這場戰(zhàn)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鄭國對晉國的無禮和背叛,這是晉國出兵的理由,但秦國僅僅是以盟軍的身份助戰(zhàn)而已,與鄭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是燭之武游說成功的基礎(chǔ)。
四、精讀燭之武的說辭,自主學習(出示幻燈片)
1、燭之武游說的核心是什么?從文中找出關(guān)鍵詞。
(利,害)
2、你認為哪句話打動了秦伯?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打算怎樣勸說秦伯?
(先表達為秦國著想的立場態(tài)度,來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闡述亡鄭、保鄭之于秦國的利害關(guān)系,再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兩國關(guān)系,破壞兩者的聯(lián)盟,促使秦國改變主意,化敵為友,退兵助鄭。)
4、這段說辭語言非常精煉,可分為五層。概括各層大意。
①語氣謙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鄭對秦無益。
②說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伯的決心。
③說明保鄭利秦,以利相誘。
④以晉對秦的背叛事實離間秦晉聯(lián)盟。
⑤一針見血地指出晉國是秦國的威脅。
小結(jié):燭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說客,運用精煉的外交辭令化干戈為玉帛,說退秦師,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他這一番說辭真可謂“一語中的”、“一言興邦”,很有針對性和藝術(shù)性,需要我們好好體會學習。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币痪湓捒梢哉f的人笑,一句話也可以說的人跳,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五、探究學習·比較閱讀《蹇叔哭秦師》,討論:蹇叔的勸諫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師 僖公三十二年 左 傳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p>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p>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p>
秦師遂東。
(同樣是勸說秦穆公,為什么結(jié)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決策之前主動征求蹇叔的意見,可見并非剛愎自用之人??墒亲罱K卻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責任在誰?如果蹇叔在勸諫時能注意說話的方式態(tài)度,講究策略,而不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教訓后生晚輩的架勢,也許穆公會重新考慮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軍隊出發(fā)前主動找穆公好好談?wù)?,而不是哭著說喪氣話,也許穆公不會對其破口大罵,連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顧了。如果蹇叔能夠在送兒子參軍的時候主動找孟明等將帥分析敵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兒子哭訴,也許秦軍不至于在崤之戰(zhàn)中一敗涂地,連三軍統(tǒng)帥也被俘虜。)
小結(jié):為人處世,要學會藝術(shù)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與別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努力營造和諧的氣氛。尤其是向別人提意見或建議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藥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組活動:把握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各小組選擇一個人物,為課本劇寫一段角色分析。
燭之武:個性鮮明,才華出眾卻一直不得重用,牢騷滿腹,但深明大義,能夠顧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說秦伯退兵,可謂智勇雙全的愛國辯士。
佚之狐: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但城府很深。(這個人的個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鄭伯:善于納諫,知錯能改。
秦伯:唯利是圖(可以引導學生參考閱讀課后練習三)
晉侯:頭腦清醒,理智行事,深謀遠慮,能夠隨機應(yīng)變,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寬闊胸懷,終成一代霸主。
小結(jié):這篇課文中,燭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正面表現(xiàn)了他的鮮明的個性和杰出的辯才,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他的人物都從側(cè)面烘托了燭之武的智勇雙全。雖然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語的描寫,但都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我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個性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業(yè):
1、歸納語言點
2、以“說話的藝術(shù)”為主題設(shè)計制作一份小報,在班上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生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guān),和秦利害關(guān)系不大——秦可以爭取);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3、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煟瑒又郧?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 “夜縋而出”四字能否刪掉?
不能,這四個字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
5、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
①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說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亡鄭決心。
③進一步說明保鄭利秦,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考慮退兵
④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⑤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使秦決心退兵。
小結(jié),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甚至獲得不僅于此的好處:秦鄭結(jié)盟,秦派軍隊戍守鄭國。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刪掉?
不能,晉的退兵進一步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時刻畫了晉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二、寫作特點
1、敘事有波瀾,引人入勝
2、寫人個性鮮明,正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作者通過語言對燭之武作了正面描寫,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集中地刻畫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cè)面烘托了這個人物。正側(cè)面描寫的結(jié)合運用,使燭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值得我們學習。
三、講解課后習題并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設(shè)置一個情境,勸說某人接受你的意見或者建議
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zhàn)》。
3、關(guān)于《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
②補充:關(guān)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傳》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yīng)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guān)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2、糾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4、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講解課文。
(一)講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 ——秦晉圍鄭
2、秦晉為何圍鄭?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②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狀語后置句
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yīng)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扒屹E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④貳為數(shù)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其,代詞,代鄭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diào)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jié)構(gòu)“于晉”、“于楚”本來應(yīng)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jié)構(gòu)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4、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guān),與秦關(guān)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二)講解第二段。
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語氣助詞。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倒裝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⑤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yīng)了。
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wù)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guān)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佚之狐:關(guān)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鄭 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p>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p>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yīng)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三)、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3、現(xiàn)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秦 晉
鄭
(結(jié)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jīng)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肆其西封 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3、說秦的結(jié)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4、秦……乃還:秦權(quán)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yīng)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還原后應(yīng)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四)、講解第四段?!獣x師撤離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②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③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2、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zhì),“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結(jié)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jié),鄭國轉(zhuǎn)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4、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一)、第一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p>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 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紅眼病。
(三)、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quán)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quán)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五、寫作特點。
1、情節(jié)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zhuǎn)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yīng)。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shè)置了伏筆和照應(yīng)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yīng)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課后習題第2題。
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
板書設(shè)計:燭之武退秦師
附1:文言字詞
1. 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附2:歸納基礎(chǔ)知識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盾髯咏獗巍?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yīng),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譯文
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jīng)沒有用應(yīng)有的禮儀來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晉國的同時又依附于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墻上放下去,去拜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即將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國(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困難的,為什么要使鄭國滅亡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滅鄭,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jié)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呢?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擴大疆域。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撤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相攻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注釋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jīng)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
(3)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4)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4)然:然而。
(15)許之:答應(yīng)這件事。許,答應(yīng)。
(16)縋(zhuì):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17)既:已經(jīng)。
(18)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wù)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9)越國以鄙(bǐ)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邊邑。
(20)焉用亡鄭以陪鄰: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來。陪:使增加。
(21)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倘若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jié)。
(24)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nèi)狈Φ奈镔Y。共,同“供”。
(25)嘗為晉君賜矣:曾經(jīng)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
(26)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27)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濟,渡河。設(shè)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防御攻勢。朝,在早晨。
(28)厭:通“饜”,滿足。
(29)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動詞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界。
(30)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31)闕:使...減損。盟:結(jié)盟。戍:守衛(wèi)。還:撤軍回國。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語氣,不翻譯;放在句中解釋為“那”;微,假如沒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34)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jié)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yīng)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diào)。
(36)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7)去之:離開鄭國
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生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