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1
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很顯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不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識也正與當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國民政府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jīng)步入了21世紀,雖然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曾有過的那段艱難歲月,但我們也決不愿再重回那段時光。讀魯迅,讓我們牢記國恥;讀梁實秋,讓我們體味歷史的美好與現(xiàn)時的可貴。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2
現(xiàn)在想起來,其實我小時候就在叔叔的書架上翻過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只是當時人生資歷不夠,文學功底幾近于無,不得欣賞其文風,更無從感受其內容,以致印象不深。我曾列過我此生無緣得見的作家逝世簡表,梁先生卒于1987年4月23日,比我出生早了半年。
梁先生生于1900年,幾乎目擊或親歷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他生于北平,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一代,文風半文不白,后在種種戰(zhàn)亂機緣下來回輾轉于南京、上海、青島、四川、香港、美國、臺灣,曾在哈佛大學修習英語及英美文學,教書育人之余用了三十余年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我這回重讀他的散文,合書之際不由疑惑為何印象中中學課本并無其文,在網(wǎng)上查找后方知當年他與魯迅先生的不和乃至論戰(zhàn)。具體情形由來我一無所知,也毫無興趣。課本里沒有他的文章不管是否因為此事都是遺憾,如果真是因為這種事情實在是無聊得緊。不管政治見解、左右偏向如何,兩位先生都心懷國事,文化道德修養(yǎng)甚高,為人均可為后人景仰——這從兩者的文中都可見一般。其他諸事無關緊要,我一樣高山仰止。
這本選集里有先生散文六十四篇,膾炙人口之章均入其列,絕大部分我都有熟悉感。絕大部分卻也同時讓我汗顏不止——先生引中文,我往往只懂一半;引典故,我覺從未見過;引英文,我連一半也不懂,不但對典故出處一無所知,連意思都要仗先生流暢絕妙的譯文輔助才可全盤理解。不時還有幾個字詞蹦出,我識其面卻已忘其音。就是這樣的中英文雙語造詣,先生還說:我讀書不多。那我輩之人豈不等于大字不識?
《槐園夢憶》是所有文章中先生其人顯現(xiàn)得最明顯的一篇。我記得自己以前沒耐心去讀那么長的文字,到現(xiàn)在終于有了能理解的態(tài)度、心情、知識修養(yǎng)。讀到最后一頁時情難自抑,不自覺地隨之潸然淚下,且非片刻能止。先生辭世也已近廿年,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中國滄桑巨變,不知他見了有何話要說何文可做。思此悲從中來,百感交集,乃作此感一篇。才疏學淺,詞不達意,連成語都要到GOOGLE上一搜以確定用法,實在是自慚無已。但愿我能日夜勤勉,至此生終了之時才學能及先生之萬一。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3
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讀書之前,特別是第一次接觸某一位作者,必定會先看一看他的出生籍貫,再細細端詳一下他的照片。帶著一些猜測去閱讀其文字,往往其文於其人不離十,梁實秋便是這樣的。
看相本就是一個和善、無甚脾氣的老好人,眼睛柔和泛水,生著一張飽滿的臉,自然笑容可掬,雙眉清淡、眉頭舒張,所以待人待己也不會較真到哪里去。
他的文字十分樸實平淡,題目也再稀松平常不過,無非是生活中那些老生常談的種種小事,但是讀來卻有些大智慧、小幽默在其中,沒有經(jīng)過生活的滄桑、歲月的洗禮、人生的折磨,以及些大澈大悟,難寫出這樣的文章出來。他不浮華,不求詞藻之豐麗,也不刻意地引經(jīng)據(jù)典,這些只不過是形式罷了,我還是堅信林語堂的說法,寫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門自是一“真”字,梁實秋確屬“真人”,寫的盡是“真性情”!
這本散文集中,感觸最深的當是“槐園夢憶”一文,追述了他和妻子從結識到分離的日子,也差不多跨越了一生。是啊,有這樣的一位妻子自是難求,更何況兩人互相攙扶直到白頭。不幸的是最后竟以這樣的結局收尾,老妻被倒下的梯子擊中隨即過世,但仍然在進手術臺前留下了最后的微笑。夫人含辛茹苦為家庭忙里忙外、操勞一生、兼顧著人情世故,還識得女紅、花草、旅行之樂,先生坦蕩為人,與妻兒同甘共苦,不求名利、只求一家幸福平安,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理想、讓人羨慕。當然,背后的付出,雙方的理解包容,所經(jīng)過的坎坷是不為人所知的呀!
往往細節(jié)之中見真情,有一處,梁實秋提到了他們退休時新居的安排-妻子有這麼一個要求,想時時刻刻都可以望見對方才心安,於是乎,新房的書房與臥室是相通的,讀書的他看得見臥床的她,反之亦然,也是感情至深,發(fā)自內心之為啊!
生活是瑣碎的,所以要有寬容的心;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要看得開、看得透;家庭婚姻也不是隨心所欲、率性而為的,所以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梁實秋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初看極其平淡、甚至有些羅唆,讀著讀著就發(fā)現(xiàn)字字皆有其用,講得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愈是簡單的道理往往愈難參透。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4
小學時就學過梁實秋的文章,記不清題目了,只知道是有趣的一篇。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先生著的《味至濃時即家鄉(xiāng)》,甚感親切,翻開目錄,更是逗人閱讀,于是借下。
后來又陸續(xù)的讀了《雅舍小品》、《雅舍遺珠》和新近的選集《生活的藝術》,都很喜歡:雖然直到現(xiàn)在,我也說不清梁實秋的文字本身有什么分外特別的地方——睿智幽默不若林語堂,鄉(xiāng)土詩情不若沈從文,也不如張愛玲的瑰奇雋秀??墒敲棵孔x到,都覺得很有味。
學術上的梁實秋我并不了解,有些好奇,但也不會在意他與魯迅的那場驚動文壇的論戰(zhàn)。我腦海里的梁實秋應該是那樣的一位老爺爺:他頭發(fā)花白,神態(tài)安詳自在;生活悠閑,穿著十分考究但并不奢侈;他讀小說,帶著金絲花鏡,興許還哼著小曲;他熱愛美食,有些挑剔,卻不算苛刻;做事不急不慢,愛講好聽的故事。他是個和藹的老紳士,就住在公寓隔壁。
總覺得只有這樣的人的文章,才能這樣“閑”。他有閑分別糖汁與蜜汁的味道,有閑觀察胖人的脾氣與心思;有閑比較各國各地人的吃相,有閑講關于簽字的趣聞;有閑調侃暴發(fā)戶,有閑在蘿卜湯中得出啟示……他的風趣是很自然的,是在于言簡意駭、生動形象的表達和跳躍的思想中的。他視角精銳,總能發(fā)現(xiàn)日常平庸中的趣味,津津樂道、論斷精辟。我常常在讀他的文章時不知不覺笑出聲來。
梁實秋先生說:“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于必須的工作之余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于‘有閑階級’。有閑階級如能普及于全人類,那便不復是罪惡。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閑,頭腦才能相當?shù)拿ζ饋怼N覀儾⒉幌蛲菢邮捜蝗羯裣傻臉幼?,我們卻企盼人人都有閑去發(fā)展他的智慧與才能?!?/p>
這話我是贊成的。我也相信,只有像先生這樣將“人人能有閑暇”作為最高理想的人,才能生活的富有顏色,心情快活。也才能這樣通過文字,將生活的“閑”的藝術傳遞給每一個讀者,并被深深感染。也才能使文字組合成輕舞的音符,清新雋永。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5
如果你認真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些魯迅先生深深埋藏在平靜的文字底下的一種慷慨激昂。
如果你用心翻翻《聽聽那冷雨》,就不避免會沉醉在那些富含音韻的高低吟誦和抒情寫史,精理為文,變化萬千的詞句中,因為這是余光中先生的風格。
細細品味,無論荷塘月光下的朱自清,還是黃昏中的季羨林,抑或游離文字于大漠秋霜,駝鈴陣陣里的余秋雨……作家一直在構造屬于自己的散文。
梁實秋的散文,讀后覺得很隨意,其自言“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芝麻小的事情都可以“侃”成一篇大散文,例如胖,例如考試,還有更甚于罵人這個話題,也照樣寫得有聲有色:“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為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個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可以說,在他的眼中,似乎沒有不入文的事情,生活的藝術,在乎作者自己的感受。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就有了如今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姿態(tài)萬千。
與魯迅的筆為槍刃,茅盾的渾厚淳樸,巴金的娓娓而談,冰心的真實自然相比,梁實秋平實的文字,給我的感覺。雖說是落筆無聲,卻依然可以在讀者的心中產(chǎn)生不息的回音。
經(jīng)意間想到中國的一些電影,喜歡模仿好萊塢式的風格刻意制造一些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壯觀場景,卻把其精髓本質拋之九霄云外,最后造成拋“玉”引磚的局面,其實,電影就如文章一般,雖然說可以有很多的風格,但平靜之外求共鳴也未嘗不可。關鍵在于它想告訴我們什么,而不是讓我們看看它有多么的華麗。
國文的魅力,不在于豪華的詞句,在于運籌它的那一顆永不衰老的心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