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梓炫0 分享 時間:

選自《春秋左傳注》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因其敘事豐富,語言簡潔,描述生動傳神,又被看作是我國史傳文學(xué)的始祖。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三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必修三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guān)文學(xué)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層次結(jié)構(gòu)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教學(xué)重點: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xué)方法:以誦讀、討論、練習(xí)為主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具:投影儀

教學(xué)過程:

一:預(yù)習(xí)要求

1、給生字注音 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第一教時)

二:導(dǎo)入新課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xué)家錢學(xué)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dāng)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xué)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檢查預(yù)習(xí)

1、注音 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 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 》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 》,初中我們曾學(xué)過其中的《 》,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

四: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

2、學(xué)生齊讀

3、自由誦讀

五:解釋字詞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六:翻譯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讀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八:理解課文

(先讓學(xué)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jié):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fù)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為進;(2)曉之以弊;(3)許之以利;(4)巧施離間。(詳見教學(xué)論文《淺析<燭之武退秦師>的論辨藝術(shù)》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dāng)

燭之武:迂回曲折

5、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語句回答)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quán)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dǎo)學(xué)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分析能力)

九、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結(jié)構(gòu)特點

提示小結(jié):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yīng)。

十:結(jié)合原文語句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十一:自由誦讀,檢查背誦;完成練習(xí)三。

十二:知識積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xué)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 B:是寡人之過也 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 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 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xué)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淺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陋

越國以鄙遠 邊境、邊邑

十三:閱讀遷移

孫權(quán)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quán)派呂蒙襲荊州殺關(guān)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quán)。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quán)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dāng)因(順應(yīng))眾心,早圖關(guān)中(泛指函谷關(guān)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guān)東(函谷關(guān)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yīng)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聽。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jié)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教學(xué)說明:

筆者以為在文言文教學(xué)中必須堅持以下三點:一是多讀多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二是抓住字詞,新舊聯(lián)系,建立文言詞匯網(wǎng)絡(luò);三是堅持以學(xué)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xué)習(xí)的主動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學(xué)即如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和譯文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⑦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⑧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⑨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⑽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⑾,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⑿。吾其還也?!币嗳ブ?/p>

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無禮于晉:指晉文公為公子時在外逃亡,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jié)接待他。

③貳:有二心,鄭自莊公以后,國勢日趨衰落,它介于齊、晉、楚三大國之間,看誰勢力強就依附誰,有時依附一邊,又暗中討好另一邊。

④函陵:鄭地,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⑤氾(fàn)南:鄭地,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⑥若:假如。

⑦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以亂整易。

⑧陪:增加

⑨賜:恩惠

⑽闕:侵損,損害

⑾說:通“悅”。

⑿以亂易整,不武: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嘗,曾經(jīng);為,給予。

(14)東封鄭:在東邊使鄭成為它的邊境

15.因:依靠

16:敝:損害

17:知:通智

譯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jīng)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qū)︵嵅f:“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知識點梳理

一、 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 同 無能為也已: , “矣” 已 , 了。

共其乏困: 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給。 供給。

何厭之有 :厭,通“饜”, 滿足。 滿足。

秦伯說:說,通“悅”, 高興。 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 “智”,明智 實詞活用:

二、實詞活用:

1、名詞活用:

名詞活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夜,在夜里。

既東封鄭:東,在東邊。

名詞活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 :軍,駐扎。

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 主。

夜縋而出: 夜縋而出:縋,用繩子栓 著往下送。

與鄭人盟: 訂立盟約。 與鄭人盟:盟,訂立盟約。

2、形容詞活用: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共其乏困:乏困, 共其乏困:乏困, 缺少的東 西。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肆其西封:肆,擴張。

3、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退,動詞使動用法,使……撤退。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動詞使動用法,使…滅 亡 。

闕秦以利晉:闕,動詞使動用法,使…減少。削 減。

4 名詞使動用法,

利, 名詞使動用法, 得到好處。 使…得到好處。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 容詞使動用法,使……破損。損害。

4、意動用法:

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用法,以…作為邊境,把…當(dāng)作邊境。

既東封鄭:封,名詞意動用法, 以…作為邊境, 把… 當(dāng)作邊境。

一、 古今異義:

今:現(xiàn)在。

以為:以(之)為,把…… 當(dāng)作。

行李:出使的人 。

夫人:那人。

去:離開,距離。

二、 固定句式:

言于……曰:對……說。 所字結(jié)構(gòu)”所+動詞= 名詞性短語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是寡人之過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秦軍 (于)氾南

(燭之武)辭曰

敢以(之)煩執(zhí)事

3、變式句(倒裝句):

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 于晉無禮

且貳于楚也:且于楚貳也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賓語前置:

何厭之有: 何有厭?

六、重點虛詞:

1、代詞。

2、助詞:(1)“的”。

(2)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3)提前賓語

(4)補足音節(jié) 無實義。

3、動詞,到,去,往。

1、介詞,憑借,用。

2、連詞,因為。

3、相當(dāng)于“而”: (1)表并列 (2)表轉(zhuǎn)折(3) 表遞進(4)表承接(5)表修飾

4、表目的,來。

wéi 動詞,做。

wèi 介詞,替,給。

fū 名詞,男子;老師; 丈夫。

fú 句首發(fā)語詞, 無實義。 代詞,那。句尾語氣助詞,表感 嘆


必修三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歸納

優(yōu)秀教學(xué)設(shè)計方案最新版5篇

部編版小學(xué)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竇娥冤》優(yōu)秀備課教案

小學(xué)語文備課教案

高中作文優(yōu)秀教案

高中語文《說木葉》教學(xué)設(shè)計

語文教案范文

人教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xué)設(shè)計5篇

小學(xué)語文教案的模板范文案例

必修三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93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