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無名氏閱讀答案
閱讀理解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應(yīng)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在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阮郎歸無名氏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阮郎歸無名氏閱讀答案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fēng)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yīng)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nèi)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shù)語。
【試題】
1.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fā)起了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
2.末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簡要闡述。
【答案】
1.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diào)。春風(fēng)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fēng)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2.末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xiàn)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xù)下,借以轉(zhuǎn)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說明文閱讀如何分析中心句
類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對策:在開頭結(jié)尾或中間找,個別的在文段中間。
類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nèi)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示序次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語文文言文閱讀解題技巧
大家知道,文言文實、虛詞都具有一詞多義,用法靈活多變的特點。有沒有必要將這些意義和用法都牢記于心呢?答案是沒有必要。對于文言實詞,筆者認為,只需要記住其基本義就行了,其他的引申義比喻義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義是“樹根”,除了特殊情況,古漢語中一般都采用基本義,這就是規(guī)律。實詞的基本義與造字法有關(guān),“本”在造字法上是一個指事字,“木”下加一點,指明是樹木的根,這一點后來發(fā)展為一橫。因此,從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測)文言實詞的基本義,準確而又直觀,是一條捷徑!
例句: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此處的“徇”作何解釋?根據(jù)造字法,“徇"是一個形聲字,左形右聲。而形旁又與“行走”有關(guān),因此可以推測,“徇”在這里是游街示眾的意思。
文言實詞的用法復(fù)雜多變,要把它們一一記住,是很要費一番腦筋的。記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試時照樣會出錯。因此,把握文言實詞的用法的規(guī)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筆者認為,文言實詞的用法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遵從語法規(guī)律。對考生而言,只需記住現(xiàn)代漢語的“主謂賓定狀補”,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體語句中,問題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
例句: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為名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后面接了賓語“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詞活用為動詞”?!靶帧碧幵谥髦^之間,是狀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充當狀語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謂的“名詞活用作狀語”。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詞。1句中的“苦”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后面接了賓語“其心志”。我們知道,形容詞是可以充當謂語的,如“江水綠了”、“楓葉紅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賓語。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可以理解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況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為“以秦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所謂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完全是根據(jù)翻譯的情況來定義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別翻譯為“折磨”和“仇恨”,則就是一般的“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了。
文言虛詞是公認的難點。近年來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數(shù)量減了又減,但許多考生仍然摸不著頭腦。其實,文言虛詞比實詞更具有規(guī)律性。我們知道,文言虛詞都是由實詞演化而來的,所謂“實詞虛化”,就是這個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個動詞,“走路”的意思,后來虛化了。在文言文閱讀中,怎樣鑒別它是實詞還是虛詞呢?關(guān)鍵還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鄭商人玄高將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后面接賓語“南?!?,因此它是動詞。2句中“之”處在賓語的位置上,前面有謂語動詞“遇”,因此它是代詞(在文言文中,代詞是屬于虛詞的)。
虛詞和實詞較容易鑒別,但虛詞里的代詞、助詞,介詞、連詞,等等,又該怎樣鑒別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猶且從師而問焉。
兩個“焉”都處在句末,怎樣辨別它們是代詞還是助詞(還有兼詞)呢?1句主謂賓齊全,“焉”在這里不可能充當賓語,因此不是代詞。而2句明顯缺賓語,因此“焉”充當賓語,用作代詞。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為助詞,也可以理解為兼詞,完全是根據(jù)翻譯來的,無所謂規(guī)律問題。
許多虛詞既可以作介詞也可以作連詞,鑒別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為了祖國,我無怨無悔。2、為了祖國繁榮昌盛,我無怨無悔。
這兩句意思差別不大,但1句中的“為了”后面接的是名詞,因此它是介詞,與“祖國”一起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充當整個句子的狀語;而2句中“祖國繁榮昌盛”是主謂短語,屬動詞性短語,因此“為了”就只能是連詞。文言文虛詞與此同理。
例句:1、不足為外人道也。2、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為”接名詞,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道”的狀語,因此是介詞;2句“為”后面接的是主謂短語,因此是連詞,表原因。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搞清楚詞性是第一位的。詞性不同,哪怕意義相同,用法也不會相同。而詞性是復(fù)雜多變的,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語句環(huán)境才能準確判斷。因此,對句子的語法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