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飲食禮儀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yī)營養(yǎng)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chuàng)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jié)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jié)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tǒng),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tǒng)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jié)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jù)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jù)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薄ⅰ皩④娺^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食醫(yī)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y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幾千年前有‘醫(y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敝泻椭朗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xié)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tài)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fā)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筑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xiàn)“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fā)和影響下產(chǎn)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于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tài)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古人喝酒時也有很多禮儀。
無酒不成席。傳統(tǒng)禮儀中,有專門的筵席禮儀。酒在筵席中不僅是禮的需要,更起著樂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禮”、“借酒助興”、“以酒作樂”等說法?!渡袝ぞ普a》就有如下規(guī)定:“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jīng)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zhí)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周朝對此有更細致的規(guī)定:進門不脫鞋,邊喝酒邊聊天是為“禮”,脫鞋席地再喝,是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這叫做“漚”;大家一起喝,是為“沉”,喝得出不了門,叫“湎”。君子可以“禮”、“宴”,可以“漚”,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說前三種做法符合禮節(jié),后兩者是喝酒時應該嚴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總是離不開酒,自然喝酒時的禮儀規(guī)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禮儀后,便接著行飲酒的禮儀。主人舉杯向賓客敬酒,叫“獻”;賓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飲酒,再勸賓客飲酒,這叫“酬”。飲酒時,要小口細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則就會大出洋相,甚至召來殺身之禍。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文化相關文章:
★ 禮儀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