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范文5篇650字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致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周末帶著我的助理一起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心靈受到很大的撞擊。非常震撼的一部電影,有深度。影片以一個南京大屠殺中的幸存的小姑娘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故事,南京的十二個妓女和一個小男娃代替十三個女學生去給日本人慶功的故事。戰(zhàn)爭的場面很讓人震撼,日本人在中國的燒殺搶掠 無惡不作,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鮮血淋漓的展現(xiàn)在每個人眼前。我是四十歲的人,對抗日戰(zhàn)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全場的觀眾幾乎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很多人不知道抗日戰(zhàn)爭的嚴酷,竟然還有男性觀眾發(fā)出笑聲,這是多么無知的笑聲!我感到中國教育的失敗!年青的一代,他們太需要這種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影片了,他們一味的享受著今天的美好生活,不知道這樣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的先人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看完了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更多的是思考,1。我們一定要強國,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不被外族入侵,才能讓我們的老人兒童過上平安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要加緊工作,為自己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 2。戰(zhàn)爭中,人性的光輝出現(xiàn)了,貝爾有一個普通人變成了神父,戰(zhàn)爭激發(fā)了他作為男人的正義感 責任感,他不顧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教堂里的女學生。在所有人眼里很不屑的妓女,也真情流露,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保護小女學生。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3。要在年輕人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在很多人只想享受 ,得到,不想著奉獻,這樣下去很可怕的。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著一抹歷史的煙云,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著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fā)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于神父的姿態(tài)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jīng)歷身邊一個個的伙伴離他而去之后,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為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xiàn)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后,拒絕了湯姆,并說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p>
是什么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著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jīng)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zhàn)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為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為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著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才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xiàn)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釵》,看之前已經(jīng)聽媽媽講過大意和一些精彩片段了,但是當我真正看的時候卻是另一種感受。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故事,故事里12名妓女與14名女學生是故事的主線。14名學洋文的學生逃難到名義上沒有士兵和戰(zhàn)爭的教會躲避外面的日本人的屠殺,12名妓女隨后也來了,她們與一個來自美國的殯葬師一起躲在教堂里,卻沒想到有一天,在女學生們和妓女發(fā)生爭吵的時候,日本兵還是沖了進來,而唯一能夠藏身的地窖也被妓女們占用,日本兵們見到女學生就像發(fā)了瘋似的,看到女的就亂抓,直接在地上拖,揪著她們的頭發(fā)拖,整個教堂傳來一陣陣稚嫩的尖叫聲,這時,原本貪生怕死的美國人約翰心中的正義終于發(fā)現(xiàn)了,他拿著教會旗大喊著“stop!”他企圖著擋開那些罪惡的手,他企圖想保護那些女學生免受侮辱,可是,他也無能無力,他沒有一點點力量,沒有一點點有用的作用,他只能白看著,白看著那些人和那些女學生們,沒有一點點可以干的事。最后,只剩下一個中國士兵,為了保護女生學生,犧牲了自己。他無能為力,只有鐵了心,抱著必死無疑的念頭,希望別人來給希望。最后,日本兵把13冒充女學生的妓女和小男孩帶走去慶功宴,讓女學生們免遭一劫……而那些妓女們則是踏上一次去送死的路途……
我不得不說,在那個年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馬路上遍地都是堆成山似的尸體,充滿了子彈和炮火的大街,人似乎是沒有人格的,那時候,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是當時的勝利者說了算,他們需要你什么,那么你對他們而言只有那一小部分軀干的用處,你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是你想象著的那個人。14名女學生是這樣,12名妓女是這樣,玉墨是這樣,約翰是這樣,喬治也是這樣。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挫折、打擊,他們的痛苦感都是一樣的,只是他們的面對的方式不一樣。玉墨選擇的是用微笑來面對,約翰選擇的是堅持他的工作,那12名女學生選擇的是準備自殺,12名妓女選擇的東扯西拉、亂喊亂叫,而他們的結局有改變么,想一想最后他們走出教會,踏上日本兵為慶功宴而接送她們的車時,玉墨報以微笑,其他的妓女也都好淡然,可是呢,卻有一個叫做“小蚊子”的妓女最后卻叫了出來“我不是女學生,我不去!我不是女學生!我不去不去!”我在想,萬一在場有一個日本人會中文,或者說那個漢奸不是那個女學生的爸爸的話,那怎么辦?所有妓女都會死,所有女學生都會死,那個約翰也會死,所有人都會死,那有什么意義呢?到頭來,還不是全死?
我想,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發(fā)生在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在不是我們存在的這個年代,可是,有什么關系呢?也許社會變了,可是人和人之間,變了什么么?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自從看完《金陵十三釵》已然一周,留連之余卻遲遲沒有動筆寫點什么。其實早前業(yè)界媒體對該片的呼聲一度飆高,自然讓人滿懷期許。筆者實在小家子氣,甚至連坐在影院的當下都依舊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雙眼緊盯銀幕目不斜視,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放映時間非但沒有讓人困乏,反而始終讓人神經(jīng)緊繃。不得不說,上一次讓我有這種感覺還是那部風風火火的《讓子彈飛》,時隔一年之久,更讓人慨嘆這佳片匱乏的大陸電影市場,免不了一番唏噓。
從影片宣傳之初《金陵十三釵》就不斷與好萊塢主動靠攏,一方面讓十三釵能夠大搖大擺的走向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卻讓太多潛在暗示影響了觀者的心緒。張藝謀數(shù)次失意飲恨奧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與否,這種遺憾卻已然把自己趕鴨子上架,處于尷尬的境地。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聯(lián)手嚴歌苓的這部十三釵也必然要將申奧之事順水推舟。其實明眼人心里都懂,奧斯卡的光環(huán)再耀眼,也不過僅僅一個公關游戲,得獎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絕不是靠水準就能搞定的事,更何況是涉及到國際話題的最佳外語片呢。
回歸到電影本身來講,片子固然不差。從張藝謀自身找標桿比對的話,確實遠超“十面滿城山楂樹”之流,也算對得起票價,但若真想以經(jīng)典論之卻還是底氣不足,言之尚早。對這看似在所難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覺得很大程度上緣于過多的期待。歸根結底,畢竟這早就不是《黃土地》那般“單純”的年代,市場的介入讓電影技術的渴求有了買單的對象,可與之俱來的還有讓人無所適從的機械感,縱使有恢弘的場面逼真的特效,卻始終有種心生斥避的虛幻揮之不。
劉恒的操刀改編的確讓嚴歌苓的故事更加張弛有度。刪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進而豐富了約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釵作為故事靈魂般的內(nèi)核,玉墨、紅菱、豆蔻、香蘭、美花等十三個風情萬種的妓女同樣性格迥異,形象鮮明,能將相對龐雜的群戲控制得簡而有序,實屬不易。然而不同于一般影片的傳統(tǒng)模式,影片后半段拋棄了大開大合的敘事走向,“女學生欲跳樓自盡,十三釵舍命代赴會”的重頭戲之后,故事卻在敘述者書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壓抑的情緒無處宣泄,難免容易讓人誤解為高潮缺失,虎頭蛇尾。但客觀上講,其開放性的結尾的確克制了相應的血腥與荒淫,也讓故事的升華迎刃而解。
盡管如此,劇本中種.種人物行為動機的處理還是顯得刻板規(guī)整,為了使約翰的轉(zhuǎn)變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節(jié),為了讓玉墨的選擇更具說服力于是交代她幼時被繼父強奸的悲劇。諸多沖突的化解大多依靠臺詞陳述,生硬且不夠討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蘭緣何為一雙耳環(huán)送命,這樣關鍵情節(jié)的詳略控制還是存在疏漏,以至于影片的戲劇性過于強烈,真實感大大降低。
當然,現(xiàn)在贅述所謂的缺點都更像雞蛋里挑骨頭,在我看來,《金陵十三釵》依舊瑕不掩瑜。特別是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在色彩的運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對比爆破中的絢麗彩布、掃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運用都蘊含著深刻的隱喻。沉重的戰(zhàn)爭之殤并不能埋葬國民軍的壯烈無畏以及女學生的純真善良,片中的每一個畫面無不揮灑著國人面對殘酷屠殺堅毅抗爭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電影并沒有流俗于刻意的煽情,配樂的淺淡以及鏡頭的克制讓與悲慟隨之而來的憤怒都點到為止,《金陵十三釵》無意利用民族軟肋煽動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個民族的自醒與自勉。
從最初的好評如潮,到最近的負面新聞層出,輿論的陸續(xù)登陸讓《金陵十三釵》的口碑喜憂參半,更準確的說,是兩極分化。毫無疑問,這樣敏感而特別的題材會引起太多愛國之士的義憤不恥,事實上,讓我們自己來評斷南京大屠殺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歷史難以再現(xiàn),質(zhì)疑也無法控制,但無法容忍的是太多觀者都帶著可恥的有色眼鏡評價這部電影。還原真實就難以避免流血暴力,戲劇表達也必然著力情節(jié)特性,主觀客觀都無力討好,讓金陵十三釵難逃某些孤芳自賞的偏執(zhí)辱罵。
我相信張藝謀并無娛樂大眾之意,特別是執(zhí)掌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沉重而嚴肅的題材,選擇用這樣虛構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惡”向善,是他的創(chuàng)作,更是他的膽魄。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成為英雄。并非每個人都擁有犧牲的勇氣,《金陵十三釵》正是這樣一個在戰(zhàn)爭中激發(fā)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無分貴賤,才讓十三釵的故事能撼動人們?nèi)找媛槟镜男模诵员揪蛷碗s,太多存在永無好壞之分,“惡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著影片宣揚情色丑化國恥的人,我更想告訴你們,只有簡單善良的人才能看見一個美好光明的世界。
電影的產(chǎn)生即因娛樂,但也精妙于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著重讀歷史的態(tài)度,那《金陵十三釵》絕不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但它本身并無錯,錯在太多輕佻的靈魂正緩緩偏向世界的墮落。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jié)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jié)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shù)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jīng)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奸淫;無數(shù)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zhàn)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zhàn)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幸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fā)現(xiàn)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將數(shù)顆手榴彈布置在教堂周圍。當發(fā)現(xiàn)沖進教堂的日軍__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后與沖進來的一伙日軍進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里,卻選擇了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涂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shù)乃八缿s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卷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fā)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并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xié)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后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zhuǎn)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后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里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毀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圣,并與學生們之間發(fā)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并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松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恒的懷想。這一情節(jié)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xiàn),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xiàn)。編劇之一劉恒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zhàn)”。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范文5篇650字相關文章: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范文5篇65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