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讀書筆記2020
《行者無疆》為余秋雨的游記隨筆,記錄了作者在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行者無疆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后感1
每個人兒時或許都曾夢想有朝一日能環(huán)游世界,理由或許不同,但我想不會有一個人會和余秋雨先生相同,為了文明。
從《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嘆》,再到《行者無疆》,不僅是四處旅行,更是探索在人類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文明,從中華文明到其他亞洲文明,再到歐洲文明。不僅是探索這些文明,更是從中領(lǐng)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處的境地,從尚未敗落的中華文明到敗落成恐怖的中東,中亞,南亞文明,再到優(yōu)秀成熟卻自閉的歐洲文明。不僅是感嘆,抒發(fā)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余秋雨先生對于文明的責(zé)任感,他希望能改變這些并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吁,自己的吶喊寫在書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響應(yīng),一起參與到又一場以文明為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空間帶來的責(zé)任。也許有些人對他的吶喊不屑一顧,甚至還譏諷相對,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在《行者無疆》里,沒有浮華艷麗的詞藻,有的是一個沒有塵硝的透明的世界,一個平靜的充滿智慧的世界。他沒有過多的激情和憤怒,只是將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內(nèi)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來表達。那是一種消融哲理的純凈的語言,讀著意味深遠,常常需要用很長時間,很用心,很平靜地去體會。第一次讀《行者無疆》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后,泡上了一杯香茗,躺在藤椅上一個人靜靜地讀著,隨著他的文字,思緒仿佛也飄向了那個古老悠遠的大陸……
那是在龐貝的廢墟中,在威尼斯悠長的河道中,在巴塞羅那流浪的音樂聲中,我走進了靜謐深邃的南歐。但丁在這般幽暗與狹窄中走出,他空曠的腳步踩踏在昨夜與今晨的交界線上,讓人們在朦朧中記起卻難以觸及??茖W(xué)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著懺悔,用一紙自辱的懺悔來懲罰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倫布抬頭放眼,注視遠方,這位偉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銳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這就是真正的流浪。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余秋雨先生如是說。
那是在奧地利自然而無雕飾的農(nóng)村風(fēng)光中,在自閉而雄偉的薩爾茨堡中,在卡夫卡與昆德拉熱愛的布拉格廣場中,平靜而多情的中歐向我敞開了懷抱??坡〈蠼烫玫捻敿馓与x著硝煙與爐火,讓哥特式的俊秀與靈氣代代相傳,讓靈魂的自我觸動冷峻嚴肅地面對戰(zhàn)爭與和平,自毀與自愛。美麗而富饒的瑞士靜靜地坐在阿爾卑斯山下,閉上雙眼,任憑無盡的戰(zhàn)火從她身邊掠過。中立,讓她避免了無數(shù)生靈涂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余秋雨先生細膩的筆觸將中歐描繪的如詩如畫,似乎是對她尤其的珍愛,他說,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藏。
那是在柔情萬種的塞納河畔,在中世紀美麗安靜的小城街道上,在熱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致又張揚的西歐。蒙娜麗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秘地微笑,薩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咖啡館里完成他的名著,諾曼底呼嘯著迎接登陸這兒的士兵,似乎閉上眼便能感受到那兵戈鐵馬的歲月。歷史在這里轉(zhuǎn)折,余秋雨先生這樣總結(jié)。
還有那陌生而充滿吸引力的北歐,蒼涼冷漠的丹麥小鎮(zhèn),如夢境般縹緲的哥德堡,僻靜遙遠甚至有時會被遺忘的冰島。
幾頁書本便是一段歷史,每一次翻動都是歷史涌動的音符。在這探尋無疆之界的旅程中,我們隨著余秋雨先生一起走進了歐洲古老的歷史,見證了人類曾經(jīng)擁有過的文明。從時間的流沙被裝進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開始了她的滄桑變化。有過輝煌,卻又有過衰敗;有過崇高,卻又有過卑鄙;有過勇敢,卻又有過猶豫;有過拘謹,卻又有過叛逆。龐貝廢墟的低吟,羅馬競技場的瘋狂,埃菲爾鐵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悶,爆發(fā),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隨著多瑙河水平靜地流向歷史的深處。
有一句話說得好:時間是篩子,留下的是精華。歷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于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于此,馬丁·路德勇敢地從事宗教改革,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易卜生打開女權(quán)之門,還有但丁,米開朗琪羅,黑格爾,愛因斯坦……他們都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篩選,歷史的度量,他們是歷史長河中的輝煌與驕傲。
這,也許正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行者無疆讀后感2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xué)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xué)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么得相似,一個為著將來而遠行的學(xué)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著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xiàn)在已經(jīng)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xué)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tài)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xué)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jīng)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閱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著晚上的閑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初一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記,然而這里很少風(fēng)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zhuǎn)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游歷于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tài)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fā)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著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里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現(xiàn)在猛然一看才發(fā)覺原來是從這里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于自己知識和經(jīng)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為什么共鳴了,權(quán)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么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tài),無論善惡,無論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為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為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jié)為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jié)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行者無疆讀后感3
今天,我終于將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拜讀完畢。全書共分四部分,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qū)的滄桑巨變和人文風(fēng)情。我對這本書感悟頗深,我既領(lǐng)受到余先生旅歐的艱辛、知識的淵博、獨特的視野、思辨的敏銳和文筆的冷峻,也對歐洲歷史和歐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細的了解。
這本書可以說是余先生的歐行漫記了,他和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采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游歷了許多國家,踏遍了歐洲的山山水水,走訪了許多名人故居,充分領(lǐng)略了歐洲古典文明曾經(jīng)擁有的輝煌和現(xiàn)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余先生自知是匆匆過客,所以每駐足一處,總是處處留心,細致入微地觀察,用歷史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在良知的驅(qū)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間的文明、人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并從中對比反思,直言中國在這些方面隱存的種.種弊病。的確每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本體,都有其生存發(fā)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質(zhì),但也會存有影響其生存發(fā)展的負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對比中勇于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改過自新,不斷前行。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索和對話,是對歷史的直視和感悟,是一種膽略和智慧。
對此我頗有同感,歐洲社會即保留了古典傳統(tǒng)的魅力,也輝耀著現(xiàn)代文明的光芒,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本來應(yīng)該有著比歐洲更厚重的歷史沉積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價值的精神所在,而我們卻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沒有真正將傳統(tǒng)文明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卻忽略了精神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缺失了精神文明這一臂膀的支撐,這是前進道路上的悲嘆之處。在這里,我呼吁更多像余先生這樣的有社會良知有歷史和社會責(zé)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現(xiàn),靠他們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于面對社會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動學(xué)人之長彌己之短,積極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yǎng),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舞臺重新大放異彩。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里,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jié)內(nèi)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行者無疆讀后感4
當初我在選購書籍的時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樣的神秘——在兩幢古風(fēng)墨色的歐式建筑間,晨曦的光靄鋪滿輝映在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的夾縫中。用一片輝煌亮開了這條青石板小道。黑墻的陰影無法吞噬那熠熠生輝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與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時間的約束,游歷在各個城市間。用自己獨特的思緒,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的旅程。并抒寫出了這部別具匠心的游記:《行者無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記,仿佛像我們打開了一扇引領(lǐng)人類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為之前從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為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fā)愁。只需坦然的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覺中舒展,不倦的飛往文字里的國度。
原來,貪婪的人性對于友誼的忠貞也不過是權(quán)勢的囚徒。每每到了險惡的情勢,那些自愿放棄道義的人,便一齊打擊那個比較卓越出色卻又被麻煩所困惑的人。這是他們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與超越自己地位的隱患。那些見利忘義的人的生活,應(yīng)該是岌岌可危了罷。難保哪天,自己所謂的摯友也重蹈覆轍——將自己出賣,至自己于萬丈深淵。那樣的生活,著實讓他們虛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險象迭生。
原來,宗教對人類的蒙惑,早已使得沒有抵制力的民眾們喪心病狂。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為了獲得責(zé)斥的快感……他們成了很多無恥暴行的參閱者和歡呼者。背信棄義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運的偽證人。他的良知何在?難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實。名譽的確是身外之物??烧l又會愿意被那些子虛烏有的讕言污蔑呢。
原來,無端陷于重圍的人們是那樣的粗魯與野蠻。色彩注定帶來無可避免的災(zāi)難。卻不料,它會摧毀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積壓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舊沒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繪下的情景,將《夜巡》的藝術(shù)價值恢弘地淋漓盡致??蓻]有人懂得用心欣賞。他們攜帶著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對他人遭殃的興奮來微笑。那邪惡的微笑使他們成功的劃清了自己與這副無價珍品的界限。因為,他們認為它給全城帶來了莫大的恥辱。
原來,不聽旁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卻也能使人們看到了預(yù)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奧斯陸不是。那里的歷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卻因智者執(zhí)著地透露,讓歷史“虜獲”了誠實與尊重,讓歷史確切的痕跡不顯得蒼涼、寂寞,讓歷史不必?zé)o奈地凝凍于時光的流逝之中……正因為這樣,歷史才沒有把奧斯陸給刪除,并引來了極多的參觀者。這或許便是誠實、恬然面對歷史的“代價”——那里由此收獲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內(nèi)涵。
雖然旅程中的奇景異象總是最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但不難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圖濃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筆觸,記錄下隱現(xiàn)于每一處景點背后的文化底蘊。
作者通過欣賞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做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每一篇游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
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難辯邊界與方位,陡然心下生出無限蕭瑟。
余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么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jié)?”的確,行者是狂烈熱愛旅程的人。無論旅行多久,都會有意外的趣味。常人雖然無法體驗,卻也不妨去設(shè)想。
因為,我們可以成為思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行者無疆讀后感5
在余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中,有一篇批評西班牙斗牛的文章,題目為《只因它特別忠厚》里面說“……從驅(qū)使多年到一朝割食,便是眼開眼閉的忘恩負義,這且罷了,卻又偏偏去激怒它,刺痛它,煽惑它,極力營造殺害它的借口……牛知道什么卻要把生死搏斗的起因推到它身上,至少偽裝成兩邊都有責(zé)任,,似乎是瘋狂的牛角逼得斗牛士不得不下手”
是啊,因為它們特別忠厚,不會撒嬌,不會哄我們開心,所以當它們走向死亡時,我們可以那么從容,有時候人虛偽到極致也不過如此,就如外國人批評我們吃狗,他們的確不吃狗,但卻讓牛吃牛,最后來個瘋牛病,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我做不到不吃牛、豬,所以我也不會走上街頭和他們?nèi)榱斯返睦娑窢?,有這時間我寧可去幫助那些流浪乞討的人,世間有太多的殘酷事,集中太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類自己,不要讓我們的善良太泛濫,太貶值。我也并非說我們不該去管這些動物,而是覺得我們應(yīng)該要平等的世間每種生命,而非有區(qū)別的對待他們,這樣的愛心才是有意義的!
海牙的老人
海牙的清晨,濕漉漉的廣場上擺滿了舊書攤,很多老年人把畢生收集的書籍、古董陳列在那里,讓人選購。
在博物館前的那個角落,一位年邁的攝影師擺出了自己拍攝的數(shù)千張舊照片,按年份日期排列,邊上還擺放著三臺老相機,足可把他的一生概括;而他,又能從自己的角度把荷蘭的歷史概括。
見我仔細翻閱,老人兩眼放光。但最后,我當然還是讓他失望。他用英語向我嘟噥:全拿走吧,實在不貴。
我暗自責(zé)備自己翻閱得太久了,使他產(chǎn)生誤會,因此躲避著他的目光。但我還是抬起頭來看著他,向他道謝。我想他應(yīng)該認出,我是中國人。連他們這么小的一個國家也無法把自己的歷史圖像收入博物館,任其在博物館門外長期求售,那可想而知,我們中國流浪在外面的歷史符號就更多了。我們怎能,不先收拾自己的門庭,反把人家的歷史圖像帶走我們中國人太知道,這些歷史圖像一旦被帶走,就再也沒有回來的時日。
中國人也許做過很多不該做的事情,但從來沒有把別人的歷史藏在自己家里。
老人見我要離開,又說了一句:“也可以拆開了買走,譬如,先生出生的那一年……”
這話使我心里一動。因為曾經(jīng)聽說,一些企圖申請奧運會主辦權(quán)的城市,想送一些充滿個人情誼而又無賄賂嫌疑的小禮物給國際奧委會委員,最漂亮的是一份某委員出生那天的《泰晤士報》,讓他看看,在他走到世界的那一天,世界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那么,照老人的提議,我也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生命出現(xiàn)時的某些遠地風(fēng)景我連忙回頭再看那些照片排列,找到我出生那一年,厚厚一疊,但我再看前前后后,每一年都齊整無缺,可見至今沒有人零拆買走。從老人的生活狀態(tài)看,他未必擁有保存底片并再度復(fù)印的技術(shù)設(shè)備。我笑著向他搖搖頭,心想,我算什么呢一個如此平凡的'生命,一個在濕漉漉的早晨偶爾駐足的過客,豈能為了比照自己的存在,抽散這位老人的平生勞作我相信,在他的同胞中,會出現(xiàn)一個更負責(zé)的收藏者,將這些照片保存得更完整、更有意義。再等一年半載吧,老大爺。
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麻煩,能不能不要打仗,而由一個法律機構(gòu)來仲裁這是人類的理性之夢,結(jié)果便是海牙國際法院的出現(xiàn)。
到海牙總要去看看國際法院,世界各國的旅行者都這樣想。于是市中心的和平宮柵欄外,停滿了各種旅行車輛,擠滿了一隊隊來自各國的游人。
和平宮就是國際法院的所在地,由美國企業(yè)家卡納基捐款修建,竣工于一九一三年,第二年就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好像冥冥中加重了這棟樓屹立在世界上的必要性。
這棟樓造得莊嚴、大氣,但更漂亮的是環(huán)繞著它的巨大庭院。因此,從鐵柵欄到和平宮的主樓還有很長的距離,中間是蔥蘢的草地,遠處林木茂密。
國際法院不是一個紀念性遺址,而是一個天天都在忙碌的聯(lián)合國司法機構(gòu),當然不允許旅行者參觀。因此,鐵柵欄外的參觀,其實只是遠眺。
我們幾個撥開眾人,找到了第一層正門,說我們來自何方,兩天前曾來過電話,承蒙同意入內(nèi)參觀。門衛(wèi)立即向里邊打電話,然后態(tài)度變得非??蜌?,要我們等一等,說很快就會有人出來接引。
出來的是一位女士,講法語,讓我們每個人把護照交給門衛(wèi)。門衛(wèi)一一登記了,一并歸還。女士一笑,攤開手掌往里邊一讓,我們就在各國旅行者驚訝和羨慕的眼光中魚貫而入。
被那么多目光注視背后,總覺得不自在,不知哪位伙伴說:“干脆,神態(tài)凝重一點,裝成被告或原告模樣吧,讓那些不能進來參觀的人心里平衡一點?!?/p>
我說:“裝不了。誰都知道,中國人從不在國際法院找麻煩?!?/p>
又一位伙伴說:“該不會遇到米洛舍維奇吧,說不定這些天引渡過來了?!?/p>
我說:“那歸前南特別法庭管,不在這里。這里是法院,統(tǒng)領(lǐng)那個法庭?!?/p>
說著,已走到和平宮主樓的正門,那里站著兩位警衛(wèi)。領(lǐng)路的女士與他們說了一陣,警衛(wèi)拿出一本登記簿讓她寫了一些東西,然后她轉(zhuǎn)身向我們揮手。原來她已完成任務(wù),要離開了。主樓里邊,已有一位年輕的小姐等著我們。
我們跟著這位小姐輕步前行,繞來繞去,居然從主樓的后門繞到了一座新樓。那里有幾排椅子,她叫我們坐下休息,說過一會兒會有一位官員來接我們。
大概等了十來分鐘,聽到一聲熱情的招呼,是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女士,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顯然她比較重要,因為她講話很多,無拘無束。
從她口里越來越多聽到一個人的名字,說他要破例接待我們,今天一早就親自給她打電話作安排。我們問那人是誰,她一怔,然后笑了,說:“我以為你們都知道呢。他是國際法院副院長,今天特地空出時間來等你們。我現(xiàn)在正領(lǐng)你們?nèi)ニ霓k公室?!?/p>
這條路有點復(fù)雜,上二樓,走過一條長長的玻璃走廊,又回到了主樓。她先領(lǐng)我們看了看各位大Fa官審案前開會的會議室,再看隔壁的審判庭。這兩個地方今天都空著,一派古典貴族式的莊嚴肅穆。
從審判庭出來,又走了一些路。她向我們先做了一個手勢,然后在一個灰色的門前屏息站定,抬起左手看了看手表,抬起右手輕輕地敲了兩下。
才兩下,門就開了,站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老人,而且是一個中國老人“你們來了請進請進”———這更讓我吃驚了,居然滿口濃重的上??谝暨@便是堂堂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史久鏞大Fa官。
國際法院的法官由聯(lián)合國會議選舉產(chǎn)生。史先生在這里極具威望,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人物,但他并不代表中國。
他的辦公室分兩大間,外面一間堆著各種文件和電腦,里面一間有他的大寫字臺。寬寬的落地窗前一個會客的空間,我們在那里坐下了。窗外,是法國式的園林,卻又帶有英國園林的自然風(fēng)味。
我們盡管經(jīng)常在媒體上看到國際法院,但對它的了解實在太少,因此一開始就有許多最淺顯的問題期期艾艾地提了出來,他一聽就笑了。例如———問:你們有事干嗎國與國,不是打仗就是談判,怎么會想著打官司答:我們在這兒忙極了,堆滿了案件。你看,積壓在手邊的就是幾十宗。
問:你們判決以后,那些敗訴的國家會遵照執(zhí)行嗎答:幾十年來只有一個例外,美國。我們判它輸,但它不執(zhí)行,事情遞交到安理會,它作為常任理事國投了否決票。國際法院是聯(lián)合國的下屬機構(gòu),這樣一來就沒辦法了。
由此開始,我們的問題越來越多,幾乎已經(jīng)涉及到一切國際大事,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種與外交官全然不同的語言方式。外交官囿于一國,卻旋轉(zhuǎn)著表里兩層結(jié)構(gòu),看誰旋轉(zhuǎn)得漂亮,可謂腳盤固定而手法靈活。而他則相反,除了法律和正義,沒有固定的國家立場,也沒有言談的手法,全然是一種國際式的平正,毫無修飾和諱避。我們聽起來句句入耳,卻又有一點陌生。
就像過去一個大家族里各個分立的門戶長年對峙,人們早已聽熟他們各自的立場,不知哪天突然來了一位“老娘舅”,他沒有立場,只有規(guī)矩,大家一時有點吃驚。
他是一個國際公民,現(xiàn)在住在海牙,但要經(jīng)?;厣虾J∮H。以前他長期居住在上海,我問他住在上海何處,他說原來住在華山路淮海路口,最近又往西動遷了。
我們又問,既然經(jīng)?;厣虾?,會不會像剛才與我們談的那樣,與國內(nèi)法律界的朋友談?wù)剣H法律精神這位國際大Fa官淡淡地說:“我不善于交際,也不喜歡交際。每次回上海,只通知家人?!?/p>
天天斡旋著國際間最纏人的麻煩事,卻明確聲言“不善于交際,也不喜歡交際”,這就突然讓我們明白,人們一般理解的“交際”,究竟是什么含義。
我略微有點走神,思路飄忽到了上海的淮海西路一帶:踩踏著秋天的落葉,漫步著一位極普通的老人,誰也不知道他是誰。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2020相關(guān)文章:
★ 人間草木讀后感
上一篇:行者無疆讀后感大全
下一篇:管理類書籍讀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