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小說讀后感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圍城》小說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圍城》小說讀后感1
今天第一次讀完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前前后后一共拖了很長時間。里面流傳最久的一句話就是:“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币婚_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話,不是很能理解。讀完后,才能大概理解。
曾經我朋友跟我說,她在高中的時候,她母親不讓她讀《圍城》,因為讀了以后,會讓人不想結婚。我當時還笑笑,現在真的笑不出來了。確實讀完后,會讓人對婚姻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而且《圍城》也特別的真實,里面刻畫的人物,在現實中還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趙辛楣對同學會的理解,方鴻漸家里妯娌之間的冷嘲熱諷等等,一切都真實地存在著。
說一下我對方鴻漸這個人的認識,他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帶著封建社會家族特有的軟弱。他想擺脫父親的控制,卻又不能。他不喜歡蘇文紈,但是卻不直接的拒絕,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達對一個人的喜歡,對唐曉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說,直到離開。對孫柔嘉的喜歡是被逼出來的,否則,他是不會承認的。
孫柔嘉和方鴻漸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孫柔嘉無法理解方家的傳統(tǒng)規(guī)矩,方鴻漸不能忍受孫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結局,有些開放,又令人思考,像一個分岔路口,只要方鴻漸當時沒有離家,上去好好跟孫柔嘉說,或許結局就不是這樣。
最后感想:婚姻不要湊合。
《圍城》小說讀后感2
乍一看《圍城》,感覺像是一本軍事書或者是戰(zhàn)術書。
楊絳與錢鐘書的愛情故事,我曾經被深深的感到動過,后又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在這里面,我第一次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并知道他絕對不是方鴻漸。
楊絳在《圍城》的后記中曾這樣說到“《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癡氣”旺盛的鐘書?!睍械姆进櫇u,博土學位是買來的,出國留學的錢是他已故未婚的家庭提供的,典型的當時社會的渣男,開頭僅僅30頁,卻出現了五六個與他有關系的女生,無論是在郵船上的鮑小姐,還是蘇小姐,還是蘇小姐的親戚唐小姐,方鴻漸都與她們有著不明不白的關系,這前提還是他還花著已故未婚妻的家的錢,這就如序所講的那樣“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焙?,這或許就是對方鴻漸這個人物的精準評價吧!
前半部分,蘇小姐蘇文紈也是一大人物,郵船上孫太太那段恭維的說話,讓她最不喜歡小孩子的人說出了:“我最喜歡小孩子”這樣的話,往后中,她喜歡兩個男人同時爭奪她的感覺:青梅竹馬的趙辛楣、替她抄詩的王爾愷,卻刺激不到他心中歡喜的鴻漸,最后卻和曹元朗訂婚,這簡直就是自私的轉型,或許郵船上孫太太對她說的話運用了反語。
《圍城》中的人與事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上流人士的生活,社會、環(huán)境狀態(tài)與人們的思想境界這無不是一部作品成動的前提,小說的結尾說“飽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看完后記中的這句活,我又重新將書翻到115頁,再次閱讀……
《圍城》小說讀后感3
《圍城》作者在序中說道:“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一部分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體根性?!边@說明了,作者寫此書是為了描述出中國當時的一部分社會和人物,并看透人們具有的“根性”,而我認為這個“根性“,大概就是指本書的題目《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這本書中唯一串聯(lián)下來的人物方鴻漸,在一開始我認為他不學無術,整天只想玩樂,最終也沒有找到自己合適的人,他在某些時候固執(zhí),又在某些地方心軟,我無法理解他的一些做法,而他的一些做法應該也無法被社會認同,被人們認同。方鴻漸心中的圍墻與他人的圍墻形成無法逾越的距離,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圍城》中的故事和社會,雖然是在過去,但作者所說的”基本根性“也一定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現在的我只能通過這本書去聯(lián)想現在的社會,錢鐘書先生的思想也會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新的見解,為我的未來提出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中精美的語言,在看書時,我常常會看到許多充斥著文藝氣息的詞句,裝飾了這本書,使這本書更加精致,作者還運用了很多比喻,讓我可以盡可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就連本書的主旨,也可以用”圍城”和“鳥籠“來比喻,即使我無法真正理解那層主旨,也能通過這個比喻來了解一個表面。
人類越來越聰明,圍墻只會越來越高,越厚。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走進彼此心中的那片空地,這便是所謂的知己吧,我也希望,我可以遇見一個可以穿越圍墻的知己。
《圍城》小說讀后感4
記得還是一名懵懂無知,丫頭">黃毛丫頭時,便已讀過該作,是懂非懂,而今又捧起書重溫,卻別有一番滋味。作為一名在圍城里已生活了多年的女人,再次捧起此書,感觸自然大異于以往,字字斟酌,細細品味,情節(jié)仍然不太吸引,人物個性依舊不突出,而最為佩服的卻是他老人家駕馭文字的能力,令人為之捧腹的比喻,細致到極點的人物描述,人性弱點在錢老的筆下琳漓盡致,無處遁形。舊社會形形色色文人的通病在主人公方鴻漸身上表露無遺:不學無術、懦弱、缺乏責任心。而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卻千方百計地要嫁給他,思量再三,始終對于錢老先生的安排不能茍同,總覺得倘若在如今,稍有點頭腦心計的女人寧可下嫁一丑男或老翁,也決不愿跟著他丟人現眼!
對于圍城之說法,本人一直有所保留。假如象孫柔嘉與方鴻漸一般,步入圍城僅僅是因為寂寞、拉不下臉面或年齡大了而一切將就,草草筑起這座城,此城必不牢固,日曬雨淋再加上經久失修,圍城必不攻自破!自然支持她走出圍城,去尋找能遮風擋雨的另一個屋檐。只要是經過一番思量,一磚一瓦親自構思建立起來的圍城,哪怕再破敗,再荒蕪,里面的人也不會輕易出來,畢竟這里還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修修補補在漫長的歲月當中也是一種樂趣,至少比起重新去建造一座新城要容易多了。而如今城外的人們習慣了在迷人星空下、遼闊的草原上、浩瀚的大海里或翱翔或棲息或彷徨,而不愿付出人力物力去筑城,以免吃力不討好,害人害已。
新城固然住得舒服,愜意,可它總會變舊,且未來的天氣無從預測,人的情緒千變萬化,但只要城里的人象對待自己一樣愛惜周圍環(huán)境,此城則會越老越有韻味!越舊越有人氣!
《圍城》小說讀后感5
這本書看了很久終于結束,連續(xù)劇版也緊接著看完了。男主方鴻漸不算是個完美的人,但總得來說是個好命的人,有好朋友一路扶持,有愛的人一直鞭撻,我認為他的人生用“被動”兩字可以概括。
對于親情,因為常年在外國,思想不能融進自己的大家庭,所以也處理不好婆媳,弟媳之間的矛盾,一味躲避。對于感情:畏首畏尾,一直都很被動,因此錯過了自己的“白月光”唐曉芙,得罪了喜歡自己的蘇文紈,最終和相處起來平平淡淡的孫柔嘉“被動”結婚。對于友情,用好朋友趙辛楣的話來說就是“不煩人,但沒什么作用”。對于自我實現,方鴻漸雖是留學生,卻由于自身好高騖遠又被動的性格,以及眼高手低的執(zhí)行力沒有成為有用的人才,也沒有擔負起作為長子的養(yǎng)家責任。相比較起來,趙辛楣更像個男主角,有擔當,講義氣,樂觀,有上進心。但正因為如此,方鴻漸身上折射出千千萬萬個普羅大眾,畢竟優(yōu)秀的人是少數。通篇劇情其實有點狗血,無非就是年少時輕狂,年齡稍長時回歸家庭,然后被家庭瑣事環(huán)繞,成長軌跡像億萬個普通人的心路歷程——即年老時看著年輕時一個個充滿活力又鮮活的“自己”死去時再也沒有波瀾??赐辍秶恰罚M窈笪夷苤鲃诱莆兆约旱娜松皇潜荒挲g推著走,但對結婚變的更不向往了也是意外收獲,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圍城,當然也都能用圍城解釋。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所以方鴻漸的結局也稱不上遺憾。
最后想說,寫故事書的人真厲害,身處真實世界,卻又造一個世界出來,作為讀者呢,又篤定的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世界,真奇妙。
《圍城》小說讀后感6
月初,在書店看到了錢鐘書的《圍城》。想起讀大學時,漢語言老師說過:錢鐘書先生是一個厲害之人,他可以過目不忘,他的書也是非常值得一看。于是買了來。
《圍城》小說以主人公方鴻漸的事業(yè),愛情,婚姻,家庭為線索,講述了方鴻漸的一些生活瑣事,正是這些生活瑣事,或荒誕,或悲喜,深刻刻畫了一些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根性:懦弱,自私,功利和欺騙性。主人公方鴻漸也成為一類人的符號——舊中國知識分子。比如:方鴻漸剛剛回國的時候,被邀請為學生們作演講,誰知他的出國留學沒有學到半點知識,正像錢鐘書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里從社會學系就轉到了哲學系,最后又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yè)?!彼仓皇莻€出國鍍金的人罷了。沒有真才實學的他亂講一氣,因為他講到了鴉片,梅毒,所以學生們倒很愛聽,只是對那些士大夫們,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覺得他是胡鬧,對于真正的學者來看,等于非常淺薄的皮毛只談。錢鐘書先生把他當時的窘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在可笑的故事情節(jié)中體會到中國舊知識分子的無能,虛偽。如此的一個大悲涼,如何去表達,抒發(fā),如何讓讀者樂意接受,這是最難的問題。然而,錢鐘書先生做到了。它用讀者樂意接受的語言來敘述一個故事,用一個讀者樂意接受的故事來表達他內心的無奈,失望和對種種事物的大悲涼。我想,這也是我們在讀完《圍城》之后,在語言表達上最應該學習的地方——用他人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種種情懷。
《圍城》小說讀后感7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圍城》讀后感作文。對于什么是小說,怎樣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置喙?被譽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fā)現自已在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毙≌f,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tài)。我真的很驚詫,驚詫于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tài)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讀后感《《圍城》讀后感作文》。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jié),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云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tài)。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松年的老謀心,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還會有;至于“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梁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
《圍城》小說讀后感8
做了朋友應當彼此愛見面,通個電話就算彼此接觸過了,面沒有見,所說的話又不像信那樣可以留著看幾遍。電話是偷懶人的拜訪,吝嗇人的通信,最不夠朋友。
這本小說的結尾我很喜歡,一個人餓著肚子躺在床上,,聽著鐘聲落后地敲,后悔,回顧著幾個小時前的事,那個每個小時慢7分鐘的鐘,真是諷刺。
我本來還以為方鴻漸會遇到唐曉芙,故事卻這樣戛然而止。后來覺得即使遇見了,結局也還是這樣,人不能像方鴻漸那樣,毫無目的,毫無計劃地活著。甚至覺得什么都還可以補救。記得曾經有個產品的廣告語:“抓住不能再來的時間”。
我們都是被困圍城的孩子。逃出去并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舊會因某種原因重新回來,厭煩了,就又出來了……這樣不累嗎?我們要好好地想清楚,城里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書上說的一樣,“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臺半句京戲,西一個電臺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半句昆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斷,在它本電臺廣播的節(jié)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鬧,你只要一個電臺聽下去就了解它的意義?!?/p>
《圍城》里的比喻也諷刺得有趣,并不亞于《紅樓夢》,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時:“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眲傞_始不懂,后來一想,俠客不是愛打抱不平嗎?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諸如此類。
剛讀完《圍城》的時候,心里真壓抑,因為并不是在那個時代,連現在,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像書里描述的一樣,在圍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