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眾多和學說的紛爭。一起看看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歡迎查閱!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新課導入
(概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在我國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xiàn)實付諸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第一個思想大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過渡說明)本課側重介紹了當時5個主要的思想學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們將這9位代表人物與8個縱向小組分別對應起來。(對應見下)
新課講授
(分組閱讀)每個同學分別找到自己組對應人物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
第1、 2小組——孔子(儒)
[學生活動1]
如果我們要為孔子制作一張名片的話,該如何介紹呢?——簡介孔子的生平
(通過假設這一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達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備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后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學生活動2] 隨堂小品:因材施教
(參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補充)學生公西華的詢問與孔子的答復
(提醒)注意表演時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學“習”、學“問”
(說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此外,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
(聯(lián)系)語文教學“《論語十則》”
(從進度上看,初一語文教學剛好教到《論語十則》這一課,可與歷史教學實現(xiàn)互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梢园l(fā)現(xiàn)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通之處,如下面提到的周國平《人生寓言》等,這與歷史課向歷史與社會課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啟發(fā)思考)1、孔子的教學思想給你的學習狀態(tài)有什么啟發(fā)么?
2、可能你已經理解并記住了這些言論,但落實到行動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比绾胃玫膶崿F(xiàn)啟發(fā)式教學,做好這樣的“君子”,是教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
(簡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準則
(說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苛政猛于虎”,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反對暴政虐民。
(對初一的學生而言,過多直接引用古語加以說明,會使學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釋,又不為時間所允許,故而在授課過程中只選擇具典型意義的言論加以解釋,下同)
第3小組——孟子、荀子(儒)
[學生活動3] 知識競賽
(搶答/備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六藝/禮(禮節(jié))、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shù)(算術)
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為題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通過知識搶答這一方式促使學生多接觸這方面的課外知識,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同時通過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對本課內容加以補充)
(小結)孟子的生平: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曾游歷數(shù)國,闡述其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賦稅”、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舍生取義”……
(簡介)荀子:名況,趙國人。在多年的游歷中,他接觸到各種學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學說思想,總結了各派學說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成為儒學大師和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說明)斗轉星移、暑往秋來都是自然現(xiàn)象,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萬物役”)
第4小組——老子(道)
(簡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創(chuàng)始人
思想: 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準則
“無”——無為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結合)教材p45“動腦筋”以柔克剛
(說明)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
[學生活動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對立面相互轉化的事例或理論
(備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孔子、韓非子、李連杰、施瓦辛格、周杰倫、丑小鴨、周國平《寓言兩則》……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方式,帶給學生關于成長的一些啟示)
第5小組——莊子(道)
(簡介)莊子生平: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xiāng)做過漆園吏,不久即歸隱。著有《莊子》一書。
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極。(無為、無己、絕圣棄智)
[學生活動5]
小調查:你讀過《莊子》這本書么,你能給大家講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備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興嘆、吐故納新、貽笑大方、邯鄲學步……
(說明)本活動與下節(jié)歷史活動課“《莊子》成語故事會”結合進行
(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本身即是由一個個故事組合而成,在歷史教學過程 中,利用故事會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6小組——墨子(墨)
(簡介)墨子生平:名翟,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子后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自然科學中的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墨者組成具嚴格紀律的團體,服從其領袖“鉅子”的指揮,過著簡樸的生活。西漢后墨學漸趨衰微。
思想:兼愛(“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
[學生活動6] 簡介墨子和公輸班的故事
(備注)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準備攻宋。墨子趕到楚國,希望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國欺侮小國,墨子與公輸班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習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翟用九種方法防御。公輸班不能取勝,最后,公輸班說,“我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不說出來。”墨翟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也不說出來?!背趼牪欢麄兊膯≈i,墨翟說:“公輸班不過以為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三百余門徒已進入宋國,登城協(xié)防,等待作戰(zhàn)。”楚王于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第7小組——韓非子(法)
[學生活動7] 簡介韓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備注)韓非子是戰(zhàn)國后期韓國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他寫了《孤憤》等文章,集為《韓非子》一書,這些文章為秦王嬴政讀到,極為贊賞。當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時,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韓非逼迫服毒自殺。
(簡介)韓非子的思想:1、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世異事異,事異備變”、“不期修古,不法??伞?
2、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理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只有實行嚴刑重罰,統(tǒng)治才能鞏固
(說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
第8小組——孫武、孫臏(兵)
(簡介)孫武:春秋晚期人,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將,率軍攻破楚國。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臏:前以介紹,此略,代表作《孫臏兵法》
[學生活動8]
你能給大家介紹《孫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觀點?
(備注)“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以十擊一,以眾擊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避實就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聯(lián)系)對商業(yè),學習的啟發(fā)有哪些
1—8個小組
[學生活動9] 比較各學派間的異同
(備注)如治國: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時期
道:無為而治,消極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zhàn)爭觀:儒:春秋無義戰(zhàn),反對一切戰(zhàn)爭/墨: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
(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各學派間的異同,從而為思考下面的問題打下基礎)
新課小結
[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一國國君/班主任,我認為應該以
? 來治理國家/班級
(說明)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班級與治理一個國家是否有相似之處呢?
(通過這種假定思考和換位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推薦一套好書)蔡自忠漫畫集
(說明)可以在一種輕松幽默的氛圍中,非常生動直觀的了解諸子百家學說
(介紹一個網站)
(說明)一個很有意思的網絡mud游戲,你可以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然后選用儒、道、墨、法、兵、農六種思想之一來發(fā)展自己的國家,不同的思想會帶來不同的發(fā)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試一試吧!
(如何將網絡更好的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通過游戲這一普遍受學生喜愛的方式,更值得我們思考)
教案說明
本課屬于思想史內容,理論性較強。故而教學的關鍵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述,及通過多樣化活動的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主動性;又由于內容較多,故而通過情境設置等方式,使問題可以作為專題,供學生課后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漢代以后被推崇備至,而當時卻處處碰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現(xiàn)代又為何加以重新認識?作為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為何會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對之處,為何常常為歷代統(tǒng)治者同時采用?……此外,通過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些思想的深遠影響,在感受這些思想魅力的同時,能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有所啟發(fā)。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fā)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zhàn)國秦漢經濟發(fā)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時期,農業(yè)、手工業(yè)有很大發(fā)展,涌現(xiàn)出許多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yè)的新成就、手工業(yè)的興盛。
教學難點:農具的改進、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shù)膯栴}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tǒng)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yè)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新成就,商業(yè)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yè)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fā)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wěn)定了河道,使泛區(qū)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fā)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fā)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guī)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xiàn)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chuàng)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yǎng)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yè)的發(fā)展。
三、手工業(yè)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yè)迅速發(fā)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yè)的發(fā)展
那時候冶鐵業(yè)發(fā)展很快,作坊多,規(guī)模大??脊虐l(fā)現(xiàn)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yè)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fā)達的地區(qū)。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fā)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fā)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yōu)點是供風穩(wěn)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jié)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chuàng)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yè)
秦漢時,冶銅業(yè)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yè)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yè)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的興盛,出現(xiàn)了繁華的大都市,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guī)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yè)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yè)區(qū)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
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xiàn)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比較秦朝征收泰半之稅,即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而漢文帝薄賦勸農,田租僅為三十稅一,評價文景之治,使學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fā)展,是在秦末農民戰(zhàn)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fā)展是大一統(tǒng)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tǒng)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
教學建議
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這是我們理解為什么“秦亡漢興”的重要內容。漢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為后世所稱道,就在于漢初的統(tǒng)治者直接來自于秦末農民起義,能夠認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歷史教訓。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內容比較多,和隨后出現(xiàn)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緊密相連,成為本課的重點。
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
通過比較漢初封國和西周封國的異同,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為鞏固中央政權的手段,西周和漢初的封國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封國大多是由統(tǒng)治者的親屬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權,甚至成為國中之國,最后都釀成了叛亂;不同點也比較明顯,由于周王室統(tǒng)治末期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國力衰落,無力控制封國,形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與戰(zhàn)亂的局面,而漢初經過休養(yǎng)生息,國力強盛,采取有力措施,對王國的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鎮(zhèn)壓,解決了王國問題。比較兩者的異同,既要看到歷史的表象,又要根據當時歷史發(fā)展的總的趨勢去分析問題,難度較大,可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適當把握。
地位分析:
本課講述的是西漢從建立到逐漸興盛的歷史,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速滅的教訓,實行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漢文帝、漢景帝進一步推行了這一政策,景帝時平定了“七國之亂”,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為后來的漢武帝達到“大一統(tǒng)”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教法建議:
1.關于“西漢的建立和休養(yǎng)生息”一目。
首先,教師應讓學生明確這一子目講的是建立政權與鞏固政權的內容。其次,教師應讓學生理解漢初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必然性與目的性。可以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與秦朝進行對比分析。
2.關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進行講述,讓學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視農業(y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賦稅、徭役輕,農民有相對寬松和安定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
3.關于“七國之亂”一目。
教師可與“西周分封制”對比分析,如可從分封目的、分封對象、受封者的權利與義務分封結果等方面比較分析。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難點: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
教學思想:
注重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與對比分析,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xiàn)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朝是我國歷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zhàn)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請學生看課前提示,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
一、西漢的建立和休養(yǎng)生息
1. 西漢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2. 休養(yǎng)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師先解釋何為"休養(yǎng)生息",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zhàn)爭之后統(tǒng)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yǎng)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fā)展經濟、穩(wěn)定統(tǒng)治的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51頁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學生結合第10課內容討論回答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師總結:一是吸取秦亡教訓,二是漢初經濟蕭條,國家極度貧困。
2)措施
學生看書回答。
教師總結: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fā)展,穩(wěn)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這種統(tǒng)治措施,使統(tǒng)治者、勞動人們皆大歡喜,到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逐步恢復,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xiàn)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師出示相關的減輕租稅的竹簡圖片和資料(見媒體資料)。學生看書,分類歸納文帝、景帝的措施。講述"緹縈救父"的故事。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這樣的治世時期,也有叛亂發(fā)生。這就是發(fā)生在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景帝時為什么會發(fā)?quot;七國之亂"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三、七國之亂
方法一:
學生集體閱讀思考:七國之亂與前面所學的哪個知識點的類似?然后教師安排一組簡單介紹"西周的分封制";一組介紹"七?quot;;其余同學從中找出異同點。教師最后點評并補充,介紹對比分析問題的方法。
方法二: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七國是什么國?七國為什么亂?七國之亂的條件?七國之亂的經過、結果?七國之亂與歷哪個時期有相似之處?)
七國:是諸侯國。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鞏固劉氏天下,大封劉氏子弟為王。諸侯王封地廣大,他們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獨立的行政權,鑄造錢幣、收取租稅--掌握財政權,擁有重兵--掌握軍權,實際上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國中之國。
七國之亂的原因:為了爭奪更多的權益。
七國之亂的條件:諸侯國數(shù)量多,勢力大,占地面積大--相當于西漢全國面積的一半。其中以吳國、楚國實力。
七國之亂的經過:由于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大,漢景帝時大臣晁錯建議削弱王國勢力,即"削藩"。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lián)絡其他六個王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號召,發(fā)動了叛亂。使晁錯在叛亂中被聽信讒言的景帝所殺。
七國之亂的結果:隨著叛亂的進行,景帝認清了諸侯王反叛的真實面目,果斷的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三個月后叛亂被平定。從此,王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亂的可能性大大減小,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教師提示學生回憶西周的封國情況,提出討論:西漢封國與西周封國的異同。
相同點:
(1)分封目的:均為鞏固中央政權。
(2)分封對象:均為親屬或功臣。
(3)封國的權利和義務: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權利,實際上形成獨立的王國。都要服從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國行為:最后均有叛亂。
不同點:封國的結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與戰(zhàn)亂的局面。
(2)西漢:對于王國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鎮(zhèn)壓,解決了王國問題。
結論:不管是西周還是西漢,分封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當中央政權強大時,能夠控制封國,穩(wěn)定統(tǒng)治,但當中央政權衰落時,將無力控制封國,其統(tǒng)治也將難以維持。
小結:
方法一: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西漢從廢墟上建立到逐漸興盛、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從高祖劉邦下馬治天下,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間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漢初順應國情,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為西漢達到鼎盛時期奠定了好的基礎。我們下節(jié)課就將學習西漢的強盛。
方法二:可讓學生歸納西漢吸取秦朝滅亡的哪些教訓,制作秦漢措施比較表,如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更好的體會為何"秦亡漢興"。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