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

美婷1873 分享 時間: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這個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的內(nèi)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1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fù)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大凡經(jīng)典,必有其典經(jīng)之處。也僅有經(jīng)典才能被人反復(fù)剖析并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恒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于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此刻哪里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么而立于經(jīng)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到達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tǒng)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zhàn)。在那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qū)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nèi),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nèi)發(fā)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zhì)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fā)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diào),機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zhì)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zhì)。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yīng)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并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么我卻要在時間之內(nèi)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jīng)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jīng)能夠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此刻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能夠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能夠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并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fù)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fā)我們?nèi)ニ伎肌I朴谒伎嫉娜司褪沁@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我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zhì)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僅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zhì)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安粊淼母甓唷焙汀坝肋h推不到山頂?shù)氖^”,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那里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jié)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jié)果,期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期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期望之間——繼續(xù)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能夠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能夠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fā),我欣然理解。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2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后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xué)院學(xué)習(xí)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yè)。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xué)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jié)識了已經(jīng)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xiāng)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xué)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chuàng)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戰(zhàn)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jié)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fù),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y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僅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終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jié)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fù),只是當明白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jié)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能夠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明白,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期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那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此刻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杯具,表現(xiàn)了大戰(zhàn)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冷戰(zhàn)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資料上到達了完美的統(tǒng)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nèi)心的震撼,像希臘杯具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3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fù)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fù)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期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yún)s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

戲劇結(jié)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p>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nèi)匀蛔粍?。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fù)著日復(fù)一日的工作,單調(diào)著日復(fù)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4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么?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fù),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jié)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xué)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xué)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嫞浑p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jié)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yù)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jié)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蛘咭幌蛐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jié)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5

“望人生如浮云虛無,嘆歲月如白駒過隙”,黑暗,世間真正的黑暗恐怕便是存在于人內(nèi)心深處那“失名”與“失明”的迷茫吧!內(nèi)心的“失名”與“失明”,便是給我們帶來了那所謂難以擺脫的,無病呻吟的人性無奈之苦。

命運的糾纏,叫活著的生靈擺脫不了?;蛟S正是因為那潛在的精神夙愿有著某種懸空性始終高高的君臨一切,才招致了那般苦難吧!1969年,貝克特用他那簡短的戲劇《等待戈多》向我們暗示了深藏人性底層“失名”與“失明”的迷惘。在存在與虛無之際,被現(xiàn)實壓迫的辨不出了黎明與黑夜,在空洞的空間中,于空乏的時間里,只是還殘存著那么一個象征期望的“戈多”的概念。而若隱若現(xiàn)的期望,踐踏在失名與失明的棉墊之上,是否會慢慢的在等待之中失去了它該有的高度呢?

那是在一個黃昏,至于是星期幾,就連主人公愛斯特拉岡和佛拉圾米爾也是模模糊糊的說不清。是在一條鄉(xiāng)間小路之旁,那茫茫無人煙,只是一棵樹給兩位主人公暗示著這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坐在一個低土墩上,滿心期待的著他們的救世主“戈多”出現(xiàn)。(縱然主人公還沒見過他)也或許是這個緣故吧,使他們久久等待在毫無結(jié)果之后,仍始終是不肯離開,甚至不肯睡下。他們怕一不留神他就走啦,雖然那荒涼偏僻的鄉(xiāng)間難得出現(xiàn)一個身影。

愛斯特拉岡兩手使勁地脫靴子,拼命地拉到直喘氣,精疲力竭啦便歇會又繼續(xù)。拉出之后便是不停的往靴子瞧瞧,倒倒靴子,再摸摸靴子……佛拉季米爾呢?他呀,也是脫帽子,抖抖帽子,看看帽子里面,戴上又摘下……模模糊糊的重復(fù)著那簡單的毫無意義的動作。兩個無聊的人之間,講的又是一些毫無邏輯,支離破碎的話語。他們重復(fù)的啰嗦著自我的疼痛,戈多的失約,不知所云的講著自以為很懂的《圣經(jīng)》?!笆迸c“失明”的困惑正在他們的頭頂慢慢籠罩,可誰又能夠說他們不是欣慰的呢?畢竟在那還未宣布結(jié)果尚存期望之前,他們是還沒看到虛無的跡象的。他們依舊是滿心期望的……

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期望到來之前,異常是苦苦等待多時仍不見任何象征著期望就要出現(xiàn)時,人們總是盼著發(fā)生點什么事?;蛟S那樣便能夠給迷茫的靈魂,在“失名”與“失明”之際,減輕一些痛苦和沉悶吧!

單調(diào)的沉悶,被一聲恐怖的喊聲打斷……不遠處,最終出現(xiàn)了人的身影。一根可長可短可松可緊的線的兩端,牽著兩個互相依附的人,一位主人和一個奴仆。波卓和幸運兒就這樣成為了兩個主人公單調(diào)生活中的點綴,使本就不可能平滑的生命線略顯了必然的波折弧度!波卓,一個高貴的充滿智慧的上層社會之人,他能夠主宰著他人的生死權(quán),他擁有令人羨慕的權(quán)力和金錢……幸運兒,他卻是一個卑微的只為承受苦難而將臨的低層賤民,他毫無自由可言,他的一切都由另外一個人的話支配著……可同處一世界不一樣處境的他們也同樣的陷入了與主人公一般摸樣的迷茫之中,波卓對一切都感覺是那樣的無聊至極,幸運兒對一切也都是感到是理所當然。命運的安排,一個承受著光明中的“無名”之無奈,一個承受著黑暗中的“無明”之痛苦,彼此的渾渾噩噩,不知所措。在最終的退場之時,我們清晰的看到迷茫者困苦的命運(波卓和幸運兒都沒有得到掙脫卻陷入了更加悲慘的境地)。而恰恰是這一小小的插曲,不就是給兩位主人公的未來命運作了一個最佳的詮釋和補充嗎?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是“無名”與“無明”的結(jié)合體“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光明”。而在這我想說波卓便是那結(jié)合體中“無名”的另一層面的反應(yīng),而幸運兒恰如其當?shù)某洚斨盁o明”的身份。主人公的“二合一”,配角的“一分二”,但都是迷茫中的“失名”與“失明”的精神寄托,都是介于“存在”與“虛無”之間困惑的符號。

空蕩的存在的期望,把戲劇中的人物膨脹得像孤魂野鬼一般。凄涼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孤獨與無聊相和,高高低低,濃濃淡淡,沒有音符。鋪天蓋地的愁悶的空氣中若隱若現(xiàn)地充斥兩個字“虛無”,零零碎碎又密密麻麻。越是祈求,“期望”越是從主人公的生命中流逝,“失名”與“失明”的黑暗越死纏他們不放,讓那疲倦的心靈擺脫不了那沉重的負荷。


等待戈多相關(guān)文章:

以等待為主題800字議論文作文

abuse的用法總結(jié)大全

愛爾蘭習(xí)俗文化禮儀學(xué)問

創(chuàng)業(yè)十年感悟經(jīng)典語錄及文章

學(xué)會減壓演講稿 感悟人生的勵志演講稿例文5篇

高二作文700字范本

動力來自壓力作文800字范文

轉(zhuǎn)折點中考作文600字5篇

關(guān)于壓力的初二作文5篇

戲劇等待戈多的觀后感500字6篇

等待戈多小說讀后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9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