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學(xué)生作文 > 讀后感 > 讀后感范文 >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

美婷1873 分享 時間:

當(dāng)細(xì)細(xì)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李爾王》名著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1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也于這個寒假期間,看了看這本書。此書講述的是一個國王自食惡果的故事。

讀完本書,我覺得書中的那個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李爾王”實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樣,分不清好與壞,僅僅憑著兩個大點兒女兒平常多說的那些奉承、好聽的話。就將自己的江山和權(quán)利分給了她們。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qū)逐到國外。以至于被兩個大女兒所拋棄,最后還連累了小女兒,自己則在悲痛瘋癲中死去。

可以說,悲劇的發(fā)生是由這個糊涂虛偽的老國王一手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之心,他不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看來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謂是自食其果。當(dāng)然,那兩個壞女兒的做法也是讓人沒法容忍的。她們?yōu)榱俗约旱睦?,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個勁兒的夸耀、吹噓,好來騙取父親對自己的歡心,從而為自己將來那背信棄義的理想打好基礎(chǔ)。然而,正當(dāng)兩個女兒都向他獻(xiàn)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頂撞,也因此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這位被蒙著雙眼的可悲國王就把對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兒趕出了家門。而沒有了絆腳石的兩位大女兒也如愿以償?shù)?,得到了李爾王分給她們盼望已久的家產(chǎn)。之后,她們便拋棄了原先深愛著她們的老國王。當(dāng)然,惡人有惡報,我可以說,她們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們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有的,僅僅是和她們當(dāng)初同樣目的一個男人無盡的擺弄。她們不光害了別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樣的,那個害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和父親的私生子愛特門,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他同那兩個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樣,為了金錢和權(quán)力,拋棄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與當(dāng)時那黑暗的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這個故事雖是發(fā)生在遙遠(yuǎn)的古國,可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無論是誰都會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聽夸贊的話。這就是人生,但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并不全是黃金!”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2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爾已經(jīng)習(xí)慣了做國王時候高高在上的日子,偶爾有人向他表露真心,他卻不以為然,雖然他很喜歡他的小女兒,但是這還是不能挽回自己對小女兒的不滿;而大女兒們的甜言蜜語,諂媚的手對他畢恭畢敬讓他滿足于自己的權(quán)利。于是他的雙眼被朦蔽了,冤枉了那些真正對他好的人,聽信了那些利益薰心的小人。

兩個大女兒都已經(jīng)結(jié)婚了,奧本尼伯爵和康華伯爵分別是李爾王的兩個女婿,但是他們也都是一群小人,當(dāng)兩家人分別從李爾那邊拿到了應(yīng)得的,她們露出了真面目。李爾懇求女兒食物和居所,她們卻露出了兇狠的嘴臉,最后逼迫李爾王出走。李爾這才認(rèn)識到了自己過去有多么的愚蠢,他詛咒大女兒們,可是無庸置疑,他已經(jīng)從高高在上的國王變成了遺棄荒野的窮困老人。每個人都同情他。

李爾在外面有感而發(fā);“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著這種無情的暴風(fēng)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饑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么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這里李爾好像已經(jīng)認(rèn)識到了窮人的悲哀,人有時候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就不會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體驗過了才會明白。其實這也揭露當(dāng)時社會的另一面,窮人的貧困潦倒,而昏庸的統(tǒng)治者卻肆意揮霍,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無家可歸的農(nóng)民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

當(dāng)李爾流落荒野的時候,小女兒卻不計前嫌救了他,并且法蘭西出動攻打英國,但是卻戰(zhàn)敗了,小女兒也被惡人害死,李爾王在憂傷中死去。而兩個大女兒因爭風(fēng)吃醋相繼也死去了。

作品另一條線中葛羅斯特伯爵因聽信私生子愛德蒙的壞話,從而迫使愛德伽出走,最后卻被私生子迫害至瞎。

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讀完后我想每個人都會感到落寞,責(zé)怪作者為什么不能寫得不這么悲傷,但是這也正是作品的偉大之處?!独顮柾酢方沂玖擞?dāng)時社會和階級矛盾,批判了當(dāng)時社會崇尚“金錢萬能”的丑惡面貌,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對疾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雖然最后這么多人都死了,但是像小女兒考狄利亞這么善良的人也從側(cè)面描寫了人性的閃光之處,她告訴我們?nèi)伺c人之間應(yīng)該真誠,平等,這也正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文藝復(fù)興時候的人文主義精神,我們不要絕望,相信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只要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3

善與惡,偽與真——題記

老國王李爾年在分國土?xí)r,他的二個大女兒的甜言蜜語,騙取了父親的歡心,而他的小女兒恰如其分的想法沒有使李爾王滿意。得到國土后,兩個大女兒將父親趕出了皇宮,只有小女兒收留了他。然而最終,李爾全家都悲慘地死去了。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相信了虛假的兩個大女兒,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率真小女兒科第麗霞。

他是自食其果的。在麗堂皇的皇宮中,他是一個糊涂,虛榮的昏君;他是整個國家權(quán)利最大的,沒有人敢大膽直諫。他沉浸在眾人的謊言中,猶如一個吸毒者,日復(fù)一日地依賴他人的奉承。直到他失去了王位,權(quán)利后,才真正覺悟。

他也是可悲的。女兒們的忘恩負(fù)義,使他開始神志不清,甚至在恢復(fù)了人性后,親眼見到自己最善良最愛的女兒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并不是一個惡人,只是被虛榮沖昏了頭腦,他是渴望被愛的,至少在最后恢復(fù)了本性,而兩個大女兒卻是卑劣的——

她們花言巧語地騙了父親的財產(chǎn),為了心愛的男人殺死了自己的妹妹。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她們的人生,沒有親情,沒有愛情,互相利用,互相傷害,只是為了她們的利益。

劇本中有令人厭惡之人,相反,也有純真善良的人。

小女兒并沒有記恨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的善良,率真,與兩個姐姐的虛假形成了強烈對比。最讓人痛心的便是小女兒之死,通過美好的形象死亡,表現(xiàn)的是美的毀滅,人對這樣一種黑暗勢力痛恨。

每個人的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biāo)準(zhǔn),現(xiàn)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必須要學(xué)會去判斷它們。不可因虛榮及利益喪失理智。

善與惡,偽與真。是我們一定要面對的,但最終的命運掌握在我們手中。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4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xiàn)了人性中難以回避的丑陋,無以復(fù)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xiàn),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著對王權(quán)、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為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guān)的重大場景為劃分標(biāo)準(zhǔn),細(xì)致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zhuǎn)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為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者,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為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dāng)考狄利婭并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為天地所不容的賤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zhí)意選擇考狄利婭后,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復(fù)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zhuǎn)瞬間稱為賤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rèn)為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為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著君主的權(quán)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后剝奪了其官職并將其驅(qū)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quán)所構(gòu)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權(quán)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為、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權(quán)的任意妄為,因為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quán)(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rèn)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jìn)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

《李爾王》名著讀后感5

李爾已經(jīng)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他充分認(rèn)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quán)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zé)罪惡的同時在干著他們所斥責(zé)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偽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zhì)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quán)威金錢的支持,那么它將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quán)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著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nèi)切┥倒?,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yīng)該忍耐,因為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后成為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zhì),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復(fù)。正是因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dāng)結(jié)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征著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后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耙撬€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倍嫉依麐I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當(dāng)李爾終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zhì)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為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fā)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是一部杰出的悲劇,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入看社會、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并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不同時代結(jié)合那個時代的特征都能從《李爾王》中解讀出新的見解。李爾是自我世界的獨裁者,因為獨裁所以妄為,因為妄為而失去獨裁的依靠——權(quán)力,但仍然認(rèn)為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種種悲苦,卻從悲苦中逐漸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漸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當(dāng)他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卻是因世界、人性的丑惡、罪惡而產(chǎn)生的無盡的悲苦,這種悲苦使清醒的他瘋狂乃至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一個無限悲哀的悖論。舞臺的傻子,還是悲苦的瘋子?哪里有清醒?只有無知愚昧的悲哀與被人性丑惡不盡折磨致瘋的悲哀。

1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