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常見修辭方法及作用:比喻與借代
中考在即,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修辭妙用,供大家參考閱讀!
中考語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及作用:借代
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guān)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特征代本體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例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
(3)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年雷鋒。
(4)形象代本體。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5)部分代整體。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6)結(jié)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jié)果)
(7)資料代本體。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fā)對青銅。
3.借代的作用①以簡代繁;②以實代虛;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4.運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對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應(yīng)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同時出現(xiàn)。
5.借喻與借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xiàn)。
(2)不同點:
?、俳璐淖饔檬欠Q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
②構(gòu)成借代的基礎(chǔ)是事物的相關(guān)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guān)系;構(gòu)成借喻的基礎(chǔ)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劢栌骺筛臑槊饔骰虬涤鳎璐荒?。
例如:①他們在園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壯成長。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例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園丁指的是老師??梢哉f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而②是借代,一針一線代群眾利益,是部分代整體,就不能改為比喻。
修辭方法及作用: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
2.結(jié)構(gòu):比喻的結(jié)構(gòu),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guān)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
3.構(gòu)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gòu)成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喻詞,下列幾處情況,雖有喻詞,但不是比喻。同類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親。表示猜度。例如: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例如:每當看到這條紅領(lǐng)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表示舉例的引詞。例如:社會主義的中國,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涌現(xiàn)出許多英雄人物,像雷鋒、焦裕祿等。詞的比喻義不是比喻。修辭中的比喻,只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確定其比喻的意義,是臨時的運用。比喻義是指通過詞的基本義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經(jīng)固定下來的意義。如包袱。(例:你帶著這么重的包袱上課,注意力能集中嗎?)機械(例:這種想法太機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負擔,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體、喻體相似點為形狀,暗喻的為形態(tài),借喻的為性情,博喻的為步驟。
4.比喻的種類(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聯(lián)結(jié),有時后面還有似的、一樣等詞語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jié),有時暗喻不用喻詞。暗喻的典型形式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除此暗喻還有許多變體值得注意:本體和喻體是并列關(guān)系。例如:從噴泉里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本體和喻體是修飾關(guān)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體,潮水是喻體)又如:謊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實的鏡子。(這里事實是本體,鏡子是喻體。)本體和喻體是注釋關(guān)系。例如:我愛北京――祖國的心臟。
(3)借喻。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為甲代乙。例如:獨有英雄驅(qū)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4)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共說明一個本體。例如:這種下筆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緊不過的了,正如蓋房子首先要打好圖樣,作戰(zhàn)首先要訂好計劃一樣。有時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幾個比喻來描繪一個本體。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前一個比喻是以荷花個體角度,寫它的光澤和顏色,后一個比喻是以荷花整體的角度,寫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為生動;②化深奧為淺顯;③化抽象為具體;④化冗長為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