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人物為話題的初中作文精選5篇
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英魂,你有喜歡的歷史人物嗎,你是怎么樣評價他們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guān)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篇一:走進歷史人物——李清照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搖曳在動蕩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飄零。
歷史注定她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否則怎會讓一個女子的柔情勁經(jīng)南北宋朝,又怎會讓一個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壇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風雨過后,不變是動蕩。歷盡了顛沛流離,何嘗不愿安寧?卻是世事難料,卻是兵敗馬亂,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罷,珍世的古董可以舍棄了罷,可家呢?不論家,國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與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遷客騷人的追求啊,卻終于被現(xiàn)實大海重重拍下。面對殘陽秋水,晚秋落葉,詩人的苦悶,身處異鄉(xiāng)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暈開思念的漣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潤了花,水卻因她的思緒而惆悵,為她的柔情而嫵媚。
一縷輕衫,惟求靜。
才情綴滿了一縷輕衫,但她終究還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與趙明誠明明相愛,卻是天人相隔,是源于當時無情的亂世啊,才會讓他們的愛情這般悲涼!這又是一個何等堅韌的女子,悲愴使她柔腸萬斷,她卻化作細語追憶自己的愛情,然而,這柔絲般的細語又怎能載起她千鈞的傷痛?
面對殘香斷酒,面對物是人非,面對綠肥紅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撐?只能以淚篩愁,那愁情深深深幾許?恐怕連蚱蜢舟也載不下罷,既然載不下,那就忖度著舊夢,讓淚滴下,滴在對國仇家恨的悲憤中,滴在對趙明誠的思念中。
女人花飄落了,鑲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歲月的光華和鉛華,變的是岸上風雨,垂柳芭蕉,不變的仍是東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舊,還有惆悵也依舊。縱使沒有了風橫雨狂,不再亂紅紛飛,然惟有一叢芳草,蜂蝶紛舞里,年年月月愛與恨俱長。
梅落花香,花逝人嘆,千古的情愫,留于后人咀嚼。
篇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協(xié)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親登帝位,自稱圣神皇帝,廢唐祚于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zhí)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于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曌”(zhào)字為武則天特別欣賞,拿過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專用,任何人不得使用這字。從字形上看,“曌”象征著日月當空,象征著女皇君臨天下的氣勢。“曌”字拆開來看,又成“明空”?;颉翱彰鳌?,頗含幾分佛理禪機,切合武則天向佛的心意)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quán)勢,豪奢的生活,滋養(yǎng)了她無限量的權(quán)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quán)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fù)一切的心理。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而且長于書法,字態(tài)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后,則天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fā)現(xiàn)則天學(xué)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diào)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并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quán)術(sh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fā)送長安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jīng)常往來于感業(yè)寺,并于兩三年后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nèi)宮的斗爭中穩(wěn)操勝券,并日促高宗立己為后。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后,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于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自此,皇家內(nèi)宮大權(quán),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后,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quán)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fā)揮和發(fā)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余,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shè)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仆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quán)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后協(xié)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zhí)政,“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后,卻遙控了朝廷實權(quán)。后來,高宗后悔,圖謀收回大權(quán),并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由于則天武后處理政務(wù)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虛設(shè),唐朝權(quán)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zhí)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于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wù)頗為精干,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后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于武后。
篇三:歷史人物
唐宋文明為吾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之顛峰,期間才人輩出。詩詞藝術(shù)臻于極致,四座高峰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當然還有諸如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之類的文人騷客不能盡述,以四子之比較一窺管豹對于吾等俗人已經(jīng)足矣。我很驕傲的是作為李白和蘇軾的同鄉(xiāng),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詠過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當然后來還要加入佛家(釋家),但是其要義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們夢想的是達濟天下和田園仙界的兼具。這一點其實李杜蘇辛四人都有。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詮釋的是藝術(shù)的驚人的想象力和直覺。杜甫是沉郁頓錯的思考者,他心懷家國天下,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儒家信徒。蘇軾是儒道兩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發(fā)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棄疾是個歌吟的武將,其豪氣和才智都令人欽佩。
曾經(jīng)年少時,最愛李白的詩歌,以為《行路難》的壯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勇氣,散發(fā)弄扁舟的瀟灑,是我最喜歡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著、讀著,總覺得有一點點抵觸的情緒。我覺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對于社會而言,不僅有游戲規(guī)則,還有潛規(guī)則,李白可以說是連游戲規(guī)則也沒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說是個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氣質(zhì)是道家、釋家的一些。所以,他不為世俗社會接收,一生落魄。其實,中國歷史上,盛唐是很開明的,詩人(或者說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還是他的性格過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歡杜甫的詩歌。沉郁中充滿了頓錯的美感。天下間,傷心人多,更尤在亂世。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個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社會發(fā)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飽含一腔熱血,夢想著救國就民。一個悲苦的詩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島《回答》)是對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戲規(guī)則的人,但是他可以說是不明潛規(guī)則的,或者說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亂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說對人的才華欣賞,我是在四個人中最欣賞蘇軾的。蘇軾先生的家離我的家鄉(xiāng)不過數(shù)十里之遙(曾經(jīng)算一個市的)。蘇軾琴棋書畫、佛理禪機、時政甚至軍事無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蘇堤上,除了感慨東坡才華外無他。(如果是李杜,我以為是很難做好一個地方行政主管官員的)。蘇軾的詩詞,有發(fā)人思索的禪理、有豪邁的大江東去、有婉約的十年生死,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全面。東坡肉也是一道不錯的佳肴。蘇軾的悲劇也在于他的才情。他過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協(xié)調(diào)。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終老。如果是在一個現(xiàn)代政治體系下,我相信蘇軾是會生活的很好,事業(yè)上也發(fā)揮的不錯的,可惜他是在潛規(guī)則,利益協(xié)調(diào)的中國社會里生活。
辛棄疾的詞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喜歡,可能是由于很多詞里用的典故太多,我總覺得不夠自然。但嫁軒先生的武略驚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說,對于未來的是依靠信仰,我覺得嫁軒就是這種信仰很強烈的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頑強的??上В捃庍B成為岳飛的機會也沒有。
按照黑格爾的理解,藝術(shù)、宗教、哲學(xué)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精神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三者區(qū)別在于,精神達到自覺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哲學(xué)是“純粹的思”,藝術(shù)是“直覺的思”,宗教是“超驗表象的思”。藝術(shù)總歸是一種以直覺來體驗生活的方式,因此還是和生活的方式分離的。純粹的思和超驗的思還是不同的路徑。在不同的路上,我還是比較贊同黑格爾的看法的,哲學(xué)作為“純粹的思”是高于其他兩者的。這也是我對東坡評價更高,很喜歡杜甫的緣故吧。
篇四: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云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云!”
自古以來,趙云就以一個英勇善戰(zhàn)、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xiàn)。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云的生平說一下。
趙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在《三國演義》里面,趙云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zhàn)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第二天,趙云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云殺回去了。可是沒過幾天,趙云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云已經(jīng)換了兩次“老板”,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后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diào),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jié)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后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zhàn)可讓趙云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云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里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云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云保護好了物資,理應(yīng)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云也沒計較。
趙云最后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云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有一首詩是趙云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guān)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yīng)流百世芳?!?/p>
篇五: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tài)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于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zhàn)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結(jié)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zhàn),開辟了天下一統(tǒng)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也是空前絕后,蔚為壯觀嗎?他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耙环蜃麟y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已定,“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的秦始皇,“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于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篇六:評價歷史人物——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漢民族的杰出君主。漢族人。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朝最輝煌的功業(yè)之一。
漢武帝創(chuàng)造了六個“第一”。
第一個用儒家學(xué)說統(tǒng)一思想的皇帝
漢武帝在位期間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大興儒學(xué)教育。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tǒng)治地位從此確立。它獨霸中國二千余年。
我認為,在某些方面來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在當時漢武帝那個時期是一種對政治,對統(tǒng)治極為有利的做法。
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才是對國內(nèi)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第一個興辦太學(xué)培養(yǎng)人才的皇帝
太學(xué)是中國古代的大學(xué)。漢代太學(xué)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創(chuàng)辦的、正規(guī)的高等學(xué)府,自漢武設(shè)立,歷兩千余年而不絕,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興太學(xué),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shè)太學(xué)。太學(xué)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shè)五經(jīng)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春秋》。學(xué)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xué)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