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作用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引資料(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假設這11種?!澳蠲病焙汀白骷僭O”小學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學才可能學到。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黻P于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作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作用: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
2、引資料(引用)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
作用: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3、作比較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征的說明方法
作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4、列數字(列數據)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
作用: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
5、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作用: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作用: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
7、摹狀貌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作用: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
8、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作規(guī)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作用: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在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作詮釋。
作用: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理解。
10、畫圖表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采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某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說明文三要素
教學大綱對說明文的訓練要求為:
(1)能寫簡單的說明文,說明對象明確,能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
(2)能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采用適當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注意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明和平實。因此,對于初學寫作說明文的同學,要牢記這幾條要求(即說明文的三要素):
1.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
寫說明文,一定要對說明對象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即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標志,即該事物所特有的個性。它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顯性特征,如事物的顏色、質地、空間位置、形狀、溫度等;二是內隱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變化過程、內部結構、習性、性能、風格等方面。
2.要合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寫作說明文時,往往以一種順序為主,當然在具體運用的時候,有時出現了說明順序的并用與交叉的現象。如:《中國石拱橋》在說明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時采用了邏輯順序,而在說明中國石拱橋輝煌成就時,又采用了時間順序對其修建時間做了逐一說明。合理地安排說明順序,一要考慮所說明的事物的結構特點(上下、左右、內外各部分的組成情況)和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二要考慮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順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等);三要考慮說明的中心與材料的關系。
3.要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能把事物說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讀者理解。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是衡量說明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標志。比如要說明沙漠地區(qū)的日照時間長,說“那里日照時間長,一年達到3000小時,而長江流域只有1500小時,華北地區(qū)也不過2500小時。”通過列數據、作比較,就能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區(qū)日照時間長的特點。再如,要說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jié){比較一下。水同豆?jié){一比較,白色的是豆?jié){而不是水。水,什么顏色都沒有。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寫作中應根據要求靈活地選用。
怎樣閱讀分析說明文
第一,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從而區(qū)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進一步理解說明內容。接著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這是分析一篇說明文的關鍵。只有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說明對象,以此為突破口,進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必須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尤其要注意仔細揣摩關鍵詞句(中心句、過渡句、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第二,理清結構,分析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構并不復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分(具體)——總(概說)”式、并列式、遞進式等。理清結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領會內容要領。說明順序是多種多樣的。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取決于說明對象的特點和說明目的。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有時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后局部的邏
輯順序進行說明。各種順序在語言上都有一定的標志。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志作用的語言,可以更加順利地分析說明順序??傊f明文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分析時可同步進行。
第三,分析說明方法。為了說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須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閱讀說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么對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這樣分析才透徹、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