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新中國70年主題宣講演講稿(5)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稿范文:身邊的故事——紀念建國70周年
作者: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悅虹
回顧歷史,那是一條長河,那是一個傳說;回顧歷史,是秦兵馬俑的高大雄偉,是前所未有的名勝古跡;回顧歷史,是儒家思想的舍己為人,是善意懂禮的道德之志。歷史的時空隧道,正在慢慢打開。回到過去,回到歷史,一起見證那奇跡的一刻。
從1949年10月1日中國建國開始,到如今已有七十周年。這七十年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憑票購買到任意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從單調樸素到顏色鮮艷款式多樣的衣服,從“蝸居”到“廣廈”,從“自行車王國”到說走就走的旅行,從老式“四大件”到新式“四大件”的改變,無一不說明著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落后挨打的中國了,如今的中國富起來了,如今的中國強起來了。
今天,當年輕人在超市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90年代以前,存在過一個特殊的“票證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和民生帶來的巨大變化,1992年,中國告別了長達40年之久的票證時代。聽爸爸講他們小時候,平時吃啥買啥都要按照“票”來購買,“票”通常分為吃、穿、用三類,這些票涉及方方面面,五花八門,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想要什么樣的商品就要用什么票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一些貴重的物品更是一票難求。由于食品物資的匱乏,爸爸說那時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肉、穿新衣服,而家里的大人也往往會把肉票布票留到過年才用,食品物資的匱乏導致食品供應的時間僅有幾天,每逢年關,食品供應點就會簇擁著大量憑票購物的人們,購物長隊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大街景。在冬天,奶奶把白菜、土豆、蘿卜儲存腌制,以備過冬。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糧食和其他日用商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商品市場逐漸活躍起來。1984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用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老百姓的餐桌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擺上了貨架,粗糧食品逐漸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80年代后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之后,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到1992年,隨著中國最后的一種票證——糧票被取消后,票證最終結束了它長達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從此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質匱乏時代。
改革開放前,人們穿的衣服色彩和樣式單調,引入眼簾的千篇一律的是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象的形容為“藍色的海洋”?!靶氯辏f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那個年代的格言。稍微顏色亮麗一點的衣服根本沒人敢穿,一不小心就會引來指責。當時百姓生活水平有限,衣服的數量也很少。用當時的話講,叫“艱苦樸素”。聽爸爸說那時候只有過新年的時候家里才會給買新衣服,平時的衣服都是家里較大的孩子穿小了給下一個孩子,然后下一個孩子穿小了,在給下一個,衣服也是破了在縫縫補補繼續(xù)穿。那時小孩子們最期盼的就是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可以買新衣服,買了新衣服的小孩子們都可以高興到晚上睡不著覺。
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服飾迎來春天。一些西方的服飾開始進入中國,并且形成了一種社會潮流。20世紀80年代穿著“的確良”白襯衫的女青年顯得那么單純,和那個時代一樣。到80年代中期,城市里開始流行紅裙子,女孩子們脫去了暗淡的外衣,穿著色彩鮮艷的編織毛衣,留住美麗,一場時裝的革命正在悄然而來。時髦的男青年一邊跳著霹靂舞,一邊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時尚”。喇叭褲,包緊了臀部,褲腳管很大,像喇叭,兼具掃地功能。隨后,連體褲、哈倫褲、健美褲、蕾絲裙、中性套裝、露臍裝……各領風騷幾個月。時尚,就是一陣風,是一個時代的印記。90年代以后,中國服裝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經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也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剛建國時,人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就是走路,那時候物資缺乏,自行車更是少之又少,在靠票購物的時代,就算是有票也難求一輛自行車。人們出去要走很久的路,去親戚家上午出發(fā)往往下午才到,交通工具的缺乏和發(fā)展落后,更是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因而大多數的人往往選擇不出去。到20世紀70年代末,剛剛從“”中走出來的老百姓,絕不會夢想有一天會開上私家車。40年前,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的自行車開始風靡中國。那時,有一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于現在有輛轎車,騎“永久” 就像開奔馳一樣有面子,而一輛“鳳凰”就像現在有一輛寶馬一樣。
而如今,汽車已經成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幾乎家家戶戶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汽車不僅可以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今天的我們,外出可以用共享單車低碳出行,可以坐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可以坐豪華輪船周游列國。據《寧夏日報》報道,即使在經濟相對不發(fā)達的甘肅固原,從固原啟程,乘飛機飛至銀川出差、飛至西安購物、飛至福州旅游,當地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習慣于打“飛的”。交通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正體現了中國的經濟、政治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富起來了,中國強起來了。
四大件,又名“三轉一響”,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后出現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當時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這四件家庭物品分別為: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表。這幾乎是一個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夠擁有的奢侈品。這“四大件”會讓上了年歲的人如數家珍,在其頭腦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一塊手表曾經就是她的嫁妝,而一輛嶄新的“飛鴿”或“永久”也許使他當上了新郎。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憑票供應時代的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誕生: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電子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每個家庭的家居生活。
新“四大件”走入家庭后沒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沒落。黑白電視的魅力哪里比得上彩色電視?錄音機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顯就相形見絀了。還有家用電話、空調、電腦、微波爐……改革開放進入20多年之后,家電逐步由奢侈品轉變?yōu)槿沼孟M品,國內家電進入到消費的黃金期。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也懶得總結什么“四大件”了。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使人很難從中選擇出哪種商品與你息息相關,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大件”。
從1949到2019,七十年來的中國日新月異。這七十年中,中國經歷過苦難,也汲取了教訓,中國沒有倒在挫折中,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歷練中不斷強大不斷完善。這七十年來的改變,人人皆可所見,這七十年來的中國,真正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相信往后的祖國會越來越好。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稿:家鄉(xiāng)的變遷
作者:馬克思主義學院薛秋鳳
歷史長河不斷奔騰,一轉眼,新中國已經快成立七十周年了。而我將從我的家鄉(xiāng)的變遷展現著這條年齡尚輕的東方巨龍的成長。
小時候的我,因為暈車的緣故而并不太愿意回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路卻偏偏還是那種泥濘的小石子路,坐在車上,因為路的不平而跟著搖晃,暈車癥狀便更加深了。一下雨,走在路上,褲子便會在不經意之間沾上了不少的泥巴。而后漸漸的,平坦的瀝青大路取代了小石子路,路平了,而我記憶中回家鄉(xiāng)路上的顛簸感也慢慢的隨之而消失不見了。
我還記得曾經和朋友開過玩笑時說不要讓我進廚房,因為我曾經差點把廚房燒了,其實事實是有,只不過略帶了夸張成分罷了。記憶中差點燒廚房是在家鄉(xiāng),那時,家鄉(xiāng)還是那種需要柴火來燒熱大鍋,而我一時興起,想幫爺爺燒柴火,卻不慎在柴火灶外點燃柴火,要不是爺爺在旁及時熄滅,說不定火勢就慢慢燒起來了?,F在,燒廚房已經不存在了,家家戶戶逐漸地放棄了這種做飯方式,用起了煤氣灶。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雖如此,我還是懷念著和爺爺一起去撿柴火的日子,懷念著那會每到吃飯時家家戶戶炊煙升起的景象,懷念著真正用柴火燒出來的飯菜的味道??刹坏貌怀姓J的是,這個進步是必然的,這也是我們朝著現代化的一個標志,這個進步是好的。
記憶中深刻的還有家鄉(xiāng)那讓我又愛又恨的那一口水井,為什么會有如此復雜的情感呢?因為小時候調皮,每每回家鄉(xiāng)過暑假時,每一次在外面瞎跑了一天,滿頭大汗,而水井里那冰冰涼的水正是解熱神器,一回家,馬上舀水往腿腳手臂那沖洗,也正因如此,總免不了被大人罵??晌铱偟种撇蛔∧撬恼T惑,被罵了仍不長記性,下一次還是如此。而水井里的水也格外的香甜,能不燒熟直接喝,喝起來比自來水香甜,我也解釋不來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盛水的過程帶著漫長而又手累,不像是水龍頭輕輕一開便有水來,也正因如此,才能格外感受到水資源的來之不易,更好的珍惜水。再到后來,我長大后再回家時發(fā)現這口水井后來已經不再使用了,而同時全村人都用上了自來水。
記得小時父親給我講故事,說現在家鄉(xiāng)的那套老房子是在他們小時候建起的,而父親也參與著房子的建成。父親和我說那會兒他一放學便就早早沖回家,幫著爺爺建,期待著房子能早日建成,當然父親后來偷偷和我說,這么積極也是為了能早日擁有著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而那套紅磚綠瓦,充滿著時代的氣息的老房子至今仍然還在使用中,爺爺念舊,無論如何也不肯搬出去,可我們誰不念舊呢?因為每每回家過年,團圓飯仍是在那老房子里進行著,在那里過著年似乎更有年味,小小一間客廳擠滿了人,擠滿了歡聲笑語。老房子仿佛是一個筆記本,上面記載著我們家的故事,記載著家鄉(xiāng)的時代變遷。隨著時代變遷,等我再次回家時,發(fā)現小住宅如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來一大遍,原來是家家戶戶逐漸裝修起老房子,明亮的瓷磚代替了紅磚,也漸漸從平房修筑起幾層小住宅。
小時候回家鄉(xiāng)時,一到晚上便不再樂意出門,天黑了,而又沒有路燈,伸手不見五指,恐懼感瞬間襲來,再加上哥哥老是嚇唬我黑夜之中有鬼,便更加老老實實窩在家里。所以,在記憶中家鄉(xiāng)的晚上都是看電視度過,極其無聊?,F在,也大為不同了,有路燈了,而前些年還在大廣場上搭建起了舞臺。故逢年過節(jié)時都有節(jié)目看,節(jié)目的表演者也正是村里的人,自愿報名表演。而平常日子也能讓人隨意上臺唱歌,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多了一種,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也算得上是一種進步。
以前的休閑方式無非就是散散步,然后在樹底下坐著聊聊天。小孩比較皮,就到處跑跑,你追我打,打鬧之中度過零碎的時光。而如今,休閑方式也漸漸的增加了,在大廣場上也修了在城鎮(zhèn)上公園中常見的休閑器材,偶爾得得空,便會去那動一下身,也不失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好方法。
我認為,要想知道新中國的變化有多深,就應從農村的變化當中一看究竟。農村不同于城市,因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它滯后于城市的發(fā)展,從前的農村似乎只剩一個空村落,也因此感覺沒了生氣一樣。現如今不同了,隨著一項又一項扶持農村政策的頒布,農村也漸漸的恢復了生氣。
我的家鄉(xiāng)便是一個縮影,第一便是從前的人們上街買東西還要挑日子,有我們所謂專門的“趁墟”日,因為與小鎮(zhèn)隔了一條江,只有到“趁墟”日才會有船,才能過到江的對面買東西,可是還有時間限制,一旦時間一到,船便走了?,F在,通了馬路,家家戶戶有摩托車有小車,來去自如,甚至于,村口就已經建起了超市,買東西是越來越方便。
第二便是互聯網的福音也傳來了農村,以前回到家鄉(xiāng),手機信號極其弱,打電話發(fā)短信都成問題,更別提上網了。而現如今,村里通網了,信號強,人手一臺手機,我們家也教會了爺爺使用手機,也因此,我們能常和爺爺聯系,開視頻來聊聊天。
第三便是交通,在從前,也就只有坐車才能回家,往往要花費七八給小時,現如今,小鎮(zhèn)上有了動車站,高速公路也在增加,回家是越來越方便了,時間也在不斷縮減,回家的次數也因此而慢慢增多。上述種.種也只有其中的一些變化。
如今,人們似乎更樂意往農村跑,因為農村的生活水平也在慢慢提高了,關鍵是環(huán)境還是一樣的好,沒有污染,沒有霧霾,空氣清新,晚上抬頭還能看見點點星光。也的確是這樣的,似乎為了響應國家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政策,農村的環(huán)境還是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我的家鄉(xiāng)便是如此,從前,放眼望去是一片生機,如今仍然還是如此,一望無際的綠色植物。
是的,我的家鄉(xiāng)的變遷背后折射的是中國正在不斷向前發(fā)展,為著我們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斷奮斗。誠然,在發(fā)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環(huán)境受到破壞,人們?yōu)榱俗陨淼睦嫔a出地溝油等等一系列惡性產品,造成食品安全,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也有因為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知識水平提高,不斷折射出中國的法律不完善,人們的素養(yǎng)還不太高,還有就是丟失了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也因為這些問題,有不少人甚至在背后詆毀國家,詆毀共產黨,崇拜著歐美國家。
可我認為正是有了問題才會有了前進的目的和方向,不得不承認,西方國家的確有的方面做得比我們優(yōu)秀,那是因為西方國家已經花了幾百年建國,而我們的新中國還很年輕,我們的黨還很年輕,需要在路上不斷摸索不斷前進。也正因如此,我們新一代人的負擔和使命更重,我們新一代人更不應隨波逐流而去詆毀國家和黨。我們永遠不應忘記戰(zhàn)爭年代的人們是如何用鮮血為我們建筑出新中國的成立!永遠也不該忘記我們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是因為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做我們的后!即使是和平年代的現在,每天也仍有人為了我們的安逸生活而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活!
我身邊的故事便是我家鄉(xiāng)的故事,而我家鄉(xiāng)變遷的故事便是祖國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