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設(shè)問的技巧方法
演講中設(shè)問的技巧方法_演講設(shè)問技巧
多練多說,積極參與各種演講會、班會、辯論會等活動。把自己所看的書和課堂上所學的東西盡可能地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演講中設(shè)問的技巧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演講中設(shè)問的技巧方法
一、一問驚人———設(shè)“問”有力度
所謂力度,就是問題的震撼力,一問驚人。有分量的演講,設(shè)置的問句也必須是有震撼力的,無關(guān)宏旨,不痛不癢的問句,就成了多此一問。生活中,有些問題因為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了的,人們就往往不對它加以深層的思考,從而忽視它的嚴肅性、嚴重性。高明的演講者,善于洞幽燭微,能從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出足以醒世的重大問題,提到聽眾的面前。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就像投出一枚重型炮彈,讓聽眾驚心動耳,在震撼中去認真思索。
如在題為《我們應(yīng)該給孩子們什么》的演講中,演講者先是列舉了發(fā)生在孩子們身上的悲劇,接著指出面對這悲慘的一幕幕,父母們只會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嘆息:“我們給了他們那么多,沒想到……”在這之后,演講者不由地提出這樣一問:“難道這一切的過錯全都在孩子身上嗎?難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就真的給了孩子們應(yīng)該需要的一切了嗎?”
這一問,有震撼心靈之力,足以引起為人父母者的深刻反思。是的,“我們”的確“給了他們那么多”,但是,“我們給了孩子物質(zhì)上的享受,卻沒有給他們精神上的鼓勵;我們給了孩子很多的休閑時間,卻沒有給他們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我們給了孩子飛向成功和輝煌的翅膀,卻沒有給他們一旦面對挫折和磨難時的勇氣”。因此,發(fā)生在孩子們身上的一幕幕悲劇,很值得為人父母者的反躬自問:“難道這一切的過錯全都在孩子身上嗎?難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就真的給了孩子們應(yīng)該需要的一切了嗎?”有了這些觸及靈魂的反思,才能重新認識教育子女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只有把應(yīng)該給予的東西教給孩子,才能使孩子在鍛煉中健康地發(fā)展成長,杜絕悲劇的重演。
二、一問三知———設(shè)“問”有廣度
演講者盡管是就某人、某事提出問題,發(fā)出疑問,但是如果問題設(shè)置得好的話,能激起聽眾從更廣闊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尋找答案,獲得有普遍意義的演講主題。如《戰(zhàn)刀傳到我手中》,講了一位在空喀拉的老學友因到離哨所10公里的小河背水而犧牲的事跡后,發(fā)問:
“親愛的朋友們,你可曾知道在空喀拉哨所,像我的學友那樣,因為去小河背水長眠在雪山之上的中國軍人就有27名。如果不選擇從軍,他們也可以成為勤勞致富的開拓者;他們也可以成為商海搏擊的弄潮兒;他們也可以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芬芳??墒牵麄兙鸵驗橐煌八娜粺o聲地離開了人世,難道他們的價值就是一桶水嗎?”
這一問,不是讓我們簡單地回答是與不是,而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思考中找到豐富的答案:一、我們的戰(zhàn)士僅僅因為取一桶水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且是27條生命,足以說明他們的生活條件是何等的艱苦。二、面對如此惡劣的條件,如此重大的犧牲,我們的戰(zhàn)士毫不畏縮,勇往直前,前仆后繼,堅定地守衛(wèi)在祖國的邊防哨所,他們有崇高的奉獻精神。三、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27名戰(zhàn)士,而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在祖國邊防前線的戰(zhàn)士,正是他們用青春和生命保衛(wèi)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全。四、我們還可以獲得進一步的答案,即我們的工作無論是多么平凡,只要我們?yōu)槿嗣?、為國家做出了?yīng)有的貢獻,就是值得贊揚的,就是有意義的。
三、問里有話———設(shè)“問”有深度
演講者設(shè)置的問句,雖然是就事物的現(xiàn)象發(fā)問,但它的目的是啟發(fā)聽眾去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從中引出正確的結(jié)論。如《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演講者敘述了湘潭鋼鐵公司工人艾愛國,用“手中平凡的焊槍、樸實的焊條焊煉精彩人生”的事跡后,一連發(fā)出三問:“同樣的藍天、凈土,同樣年輕的生命、激蕩的青春,為什么有的人會‘跟著感覺走’而越走越糊涂?為什么有的人要抱怨自己的工作,終日懶懶散散,不求進取?為什么有的人面臨經(jīng)濟滑坡下崗分流的現(xiàn)實,便一蹶不振,束手無策?”
每一問都是一道嚴肅的考題,值得我們認真深思,找出答案,做出回答。艾愛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卻成了“全國技術(shù)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wù)芦@得者”、“全國十大杰出工人”之一,為什么?就因為他懷抱一個堅定的信念:“當工人就要當好工人。”靠這個信念,他自學成才;靠這個信念,他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實現(xiàn)了夙愿。我們每個人,只要有了艾愛國同志這樣一種精神,就會善待“年輕的生命、激蕩的青春”;就不會怨天尤人,“不求進取”;就不會“面臨經(jīng)濟滑坡下崗分流的現(xiàn)實,便一蹶不振,束手無策”。公務(wù)員之家:
四、問所未問———設(shè)“問”有新度
提出的問題不是老生常談,要不同凡響,有新角度,新見解,同時,還應(yīng)讓聽眾在思考中,獲得嶄新的認識。這是演講中非常可貴的一種設(shè)“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5年在南開中學所做的演講《學做一個人》結(jié)尾處的發(fā)問“諸君還要時常想:中國有幾個整個的人?我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就令人耳目一新。
整個人?奇怪,有半個人嗎?整個人是什么樣的人?這一系列聞所未聞的新聞問題迫使觀眾尋找答案。結(jié)果表明,一個人有三個要素:(1)有一個健康的身體;(2)有一個獨立的頭腦和判斷是非的能力;(3)有一個獨立的職業(yè)來造福社會。為了減少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食物。做你自己的事。這樣的問題是非常有益的。即使是今天,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個不變的新的,值得我們嘗試。
公眾演講六種技巧
1. 演講時的姿勢
姿勢也可以給聽眾留下印象,比如一個自信的姿勢或者一個膽怯的姿勢。雖然個人性格和日常習慣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一般來說還是有一些方便說話的姿勢,稱為“放松的姿勢”。讓你的身體放輕松。不要過度緊張,不然會導致姿勢僵硬,還會影響演講時說話的利索度。
其中一個技巧是將你的雙腳與肩同寬,穩(wěn)定你的整個身體。想辦法減少身體的緊張感。例如,手按在桌子上,或者手拿著麥克風,等等。
2. 演講時的眼神交流
在公共場合講話意味著要承受公眾的注視。當然,并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欣賞你。但是,你不應(yīng)該忽視觀眾的眼睛,更不能避開他們。特別是當你走到麥克風前,站在人群面前,觀眾的目光有時會讓你感到刺痛。
克服這種視覺壓力的方法是在演講的同時;將目光轉(zhuǎn)向給予強烈肯定你的人,也能增強演講的信心。
3.演講時的面部表情
你的面部表情,無論好壞,都會給你的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緊張、疲勞、喜悅、焦慮等情緒都清楚地表現(xiàn)在臉上,很難去控制。即使演講的內(nèi)容很精彩,但如果你的表達總是缺乏安全感和感到膽怯,就很容易變得沒有說服力。
4. 展示時的服飾和發(fā)型
服裝也可以給觀眾各種各樣的印象。尤其是東方人總是喜歡穿灰色或藍色系列的衣服,難免給人過于死板和枯燥的印象。在正式場合,深色西裝和禮服仍是首選。其次,發(fā)型也可以塑造多種形象。長發(fā)和短發(fā)都蘊含著強烈的形象,而鬢角的長度也被認為是個人喜好的標志。當你站起來演講時,你希望帶給人們的印象是什么?你就要好好考慮一下。
5. 演講的聲音和腔調(diào)
從口語表達的角度來看,演講必須具有正確、清晰、優(yōu)美,流利、準確、通俗易懂,以及恰當、自然、富有感情的語調(diào)。
6. 講話的速度
為了營造一種平靜的氣氛,放慢語速是很重要的。但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從頭到尾都以同樣的速度演講,觀眾會睡著的,注意要抑揚頓挫。
演講引入話題的方法
1. “投石問路”式
導入話題的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因此在演講前,可首先要問幾個“投石”式的問題,然后在探索并了解了聽眾的偏好之后,再有目的地演講,往往會演講得更輕松自如。
只要認真準備,并插入“序曲”,就不僅可以輕松打破冷場的尷尬境地,而且可以讓演講者沉迷并深入交流,使演講大放異彩。
2. “就地取材”式
所謂就地取材,是指臨場因時而發(fā)、因事而發(fā)、因景而發(fā)、因情而發(fā),通過借用彼時、彼地的人事,即興引出話題。這種演講是靈活而自然的,由此及彼,常常能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
3. “求同漸進”式
在進入演講主題之前,先提問,可了解某些聽眾的背景、愛好等,并找到共鳴區(qū)域,然后從中發(fā)展,往往能夠順利地進入正題。
隨著演講的深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共同點,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越短,就越能達成預(yù)期愿望。
4. “故設(shè)迷局”式
如果某些演講話題不便于直接介紹,則可以針對該話題做新視角、新層次的審視、思考和評判,故意設(shè)下迷局,使聽眾感到困惑、新奇和刺激,進而誘發(fā)聽眾積極回應(yīng),為深入演講做好鋪墊。
5. “引經(jīng)據(jù)典”式
可使用文學書籍中的典故、例子等來作為引子,可以有效引起聽眾積極的參與。
6. “開門見山”式
如果要演講的話題相對比較新穎,那么不妨開門見山地直接進入演講主題,避免無聊的寒暄和冗長的介紹,這樣的引入可立即展開演講的主題,節(jié)約大家的寶貴時間,又可以牢牢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演講中設(shè)問的技巧方法相關(guān)文章:
★ 演講方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