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ь^是什么意思簡介
龍?zhí)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 ,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我國農(nóng)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曰“龍頭節(jié)”。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龍?zhí)ь^是什么意思簡介,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目錄
龍?zhí)ь^是什么意思
龍?zhí)ь^是古代人民對節(jié)氣的稱呼,龍?zhí)ь^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fù)蘇,預(yù)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而在南方龍?zhí)ь^又被稱作踏青節(jié)。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fù)蘇,蟄龍開始活動,預(yù)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在南方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xué)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guān)。
“二月二,龍?zhí)ь^”,恐怕是關(guān)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褒?zhí)ь^”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這句話最早的來歷,應(yīng)該與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認識有關(guān)。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jié),提醒農(nóng)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夜晚,“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zhí)ь^”。
龍頭節(jié)名稱的來源
傳說龍頭節(jié)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nóng)桑,務(wù)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jié),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jié)”,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jié)”,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zhí)ь^”的日子,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jié)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tài),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jié)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chǔ)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zhèn)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qū)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qū)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二月二有什么講究和忌諱
到了二月二要格外小心,特別是女性朋友不能動刀動剪動針線(友情提示:醫(yī)生朋友不在次范疇之內(nèi),因為古代的醫(yī)生不動針線),否則會傷到“龍目”,戳到“龍眼”。
做飯要注意了,不能吃稀飯喝疙瘩湯,以免糊住龍眼,天將降冰雹。
二月二不吃面條,因為面條細長,像龍須,據(jù)說是吃面條就是吃龍須,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zāi)(友情提示:疆內(nèi)蒙隔壁沙漠一帶,二月二那天可以嘗試一下吃面條)。女性朋友或家庭主男可以為自己放個假了,這天忌洗衣服,據(jù)說那天洗衣服容易傷了龍皮,會導(dǎo)致一年不順利。
河北新河、山東滕縣都忌當日磨面,怕壓了龍頭。山東東明一帶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掃干凈。把磨的上下扇支起來,禁止使用。因為當?shù)厝苏J為石磨是龍頭,因此龍頭節(jié)就要把龍頭抬起來。一直到現(xiàn)在、盡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這一天。所有的打面機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爛了龍頭”。
二月二龍?zhí)ь^的寓意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xiàn)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個節(jié)氣曾叫“啟蟄”,后來才改稱“驚蟄”,它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預(yù)示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啟”是開啟的意思,到此時節(jié)開始有雷,并隨著氣溫升高,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tài),從土中鉆出來活動,這就是“啟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也是干支歷卯月(農(nóng)歷二月)的起始。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yīng)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jié)氣)對應(yīng)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jié),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懊庇忻⒌囊馑迹奈逍袑倌?,木主生發(fā)、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yīng)的驚蟄節(jié)氣,就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xiàn)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總之,元明清三代民間都把“二月二”作為“祈福節(jié)”,祈求龍王保佑百姓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民間除了扛妝、高蹺、耍龍等社火之外,還衍生出很多禁忌,閨中不能動針線,以防傷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以防傷了龍腰龍尾,可謂是敬畏有加、呵護備至。
二月二龍?zhí)ь^下雨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東海東,龍王宮,宮里住條老母龍?!蹦衬甓鲁醵≡邶垖m的龍母,擺擺搖搖地爬到海灘上曬太陽。它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它一邊曬太陽一邊想,要有個女兒,就心滿意足了。正想著,忽然看到海灘上有個鮮紅的鳥蛋,便一口吞進了肚里,誰知就懷了孕,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果然就生了個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很討龍王的喜歡。
公主慢慢長大了,水族里的闊公子們紛紛向她求婚,都被公主謝絕了。她立志要到人間去給人們造福,龍王知道后氣得火冒三丈,發(fā)誓不認這個女兒,還不讓龍母去看望她。龍母想女兒,想得要發(fā)瘋。所以每年在二月二這一天,龍母都要游出水面,抬頭向西方,大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眼淚化成了大雨。
所以民間有這樣的說法:
二月二,龍?zhí)ь^,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雷一聲驚天地,怎知龍母心憂愁。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唐朝時,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天上的玉帝,傳令四海龍王,三年內(nèi)不許向人間降雨,干得河塘都枯竭了,莊稼都枯死了,人們眼看沒有了活路,司管天河的龍王看了心里不忍,竟背著玉帝,用天河里的水,給人間降了一次雨,因而受到玉帝的懲罰。人們?yōu)榱藞蟠瘕埻?,在二月初二這天,用炒熟了的玉米花來祭奠它,結(jié)果感動了上帝,允許了龍王繼續(xù)給人間降雨。
人們把龍說得神乎其神,反映了人們對龍的崇拜和祈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風調(diào)雨順、旱澇保收、五谷豐登的祈求,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