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舞龍的由來起源
春節(jié)舞龍的由來起源_春節(jié)舞龍起源
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jié)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春節(jié)舞龍的由來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春節(jié)是哪天什么時候?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nóng)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jié)。20_年的春節(jié)是:20_年1月28日。
春節(jié)舞龍的由來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shù)氐凝埻鯊R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dǎo),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jié)節(jié)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shù)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lǐng)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dǎo)。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明年再用。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xí)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fēng)。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nóng)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xiàn)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jié)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yīng)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yīng)是漢唐以后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shù)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
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shù)一數(shù),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里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里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xiāng)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jīng)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里。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里,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fēng)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fēng),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里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喂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蕩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fēng)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只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
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墒沁t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只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fēng)大作,烏云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shù)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fēng)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fēng)直上,飛入云端。這陣龍卷風(fēng)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fēng)卷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jīng)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后,苕溪兩岸每逢干旱,小龍就來散云播雨。
當?shù)匕傩諡楦兄x它,就從這個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制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jié),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春節(jié)給壓歲錢的傳說
春節(jié)給壓歲錢的傳說一、避邪說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至于“壓歲錢”的作用,就連《資治通鑒》這樣的正史也給“證明”。書的第二十六卷中說到楊貴妃生子時,就謂“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賜給兒子一道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從史料看,從漢代到清末,長輩在過年期間給晚輩包壓歲錢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賜洗兒錢”一樣,就是避邪去魔。
當然,最厲害的還是秦始皇,他鑄造的銅錢“孔方兄”獨領(lǐng)風(fēng)騷兩千年。之所以銅錢“孔方兄”廣受歡迎,跟其“天圓地方”的造型很有關(guān)系,而天圓地方則是從《易經(jīng)》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來的。這說明“錢”從開始到衍變都被賦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來,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驅(qū)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春節(jié)給壓歲錢的傳說二、守祟說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晚里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fā)高燒說夢話,退燒后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jù)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除夕夜晚,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里,一陣陰風(fēng)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于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fā)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春節(jié)給壓歲錢的傳說三、壓驚說
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qū)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yōu)橐载泿糯澄?,至宋便有“壓驚錢”。據(jù)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fā)展為“壓歲錢”。
春節(jié)舞龍的由來起源相關(guān)文章:
★ 春節(jié)的來歷小學(xué)一年級作文300字合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