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元節(jié)時間是指哪一天
下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3年下元節(jié)時間是指哪一天,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2023年下元節(jié)時間是指哪一天
2023年下元節(jié)是指11月27日這一天,下元節(jié)的由來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
下元節(jié)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傳說這一天“水官”大禹會降臨人間,這一天,他會傾聽人間疾苦,把那些傷心的、難過的、困苦的、悲哀的情緒,依次分類,匯報天庭。人們把“金銀包”焚燒掉,祭拜先人。
下元節(jié)又稱為什么節(jié)
下元節(jié)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jié)、完冬節(jié)。下元節(jié)屬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下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jié)即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此外,在民間下元節(jié)這一日,民間工匠還有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即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jié)是寒食節(jié)
不是
下元節(jié)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是寒衣節(jié),祭祀祖宗。下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下元節(jié),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下元節(jié)的起源
歷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jié)等。這一節(jié)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jié)日,來源于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jié)又稱“上元天官節(ji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jié)又稱“中元地官節(ji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jié)又稱“下元水官節(jié)”,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tǒng)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于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每當下元節(jié)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jié),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時舉行。
下元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北京吃豆沙包
下元節(jié)也有其獨特的節(jié)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jié)令食品了。
米果
下元節(jié),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稱“五谷主生”(也稱“五谷母生”)。潮汕地區(qū)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開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樣頭盤發(fā)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綴以豆、麥的人形狀,除了個別做技藝較高,有包以少量的餡料外,一般是沒有包餡料的。
“尖擔”狀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開水揉搓成皮的,不過要將皮捏成圓餅形,且要包上適量的餡料,再將圓餅形的?皮對折成為半圓形,并在其邊緣抹上水,用手指將半圓的邊緣捏緊,使其粘貼后,才可在中間處捏下去,捏成像“尖擔”一樣的形狀。
“粟穗”狀既可用米粉加開水,或花生米、烏豆及鹽等佐料,搓捏成柔塊,再做成谷穗狀;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綴以煮熟的上述豆類。這些與其它年節(jié)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qū)下元節(jié)也稱為“完冬節(jié)”。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jié)。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jié)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卜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糍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毕略?jié)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紅糖和白糖做佐料的。糍粑可用油煎炸,也可用炭烤,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吃糍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區(qū)陰寒潮濕,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伙圍坐一團。將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后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里白,似一個“金包銀”的糍粑拿在手里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芋仔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fā)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
芋子包就是將芋頭搗成芋泥后,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種包子,內餡為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干)絲、蝦仁、籮卜絲、蔥白等。待皮薄滑嫩的芋子包出鍋擺盤后,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立刻滿屋香氣四溢。
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芋頭富含蛋白質等營養(yǎng)素,其塊莖中的淀粉含量達70%,口感特別綿軟。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頭半年糧”,芋頭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