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立秋是幾月幾日
時間過得好快,全國各地都進入炎熱和暴雨多發(fā)的時期,很快立秋也要到了,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給大家分享2022立秋是幾月幾日介紹,歡迎閱讀!
2022立秋是幾月幾日
2022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老話說“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立秋一庚數(shù)末伏”,意思是說,到了夏至后我們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其實,也不用去數(shù),每年的三伏天通常都是出現(xiàn)在公歷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很多人不喜歡三伏天,三伏天不僅天氣酷熱,氣壓也低,濕度還大。并且,伏天的熾熱中,還暗暗隱藏了陰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最好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到了立秋,就代表進入秋天了,但是一般立秋都是出現(xiàn)在三伏天的中伏里,這時候仍然是“上蒸下煮”的日子,我們感覺還是很熱。從氣溫上來看,立秋的溫度和小暑、大暑是沒什么區(qū)別的,如果不看日歷,我們都感覺不到已經進入秋天了。按老輩人的經驗,如果立秋突然涼快了,有可能是要來臺風了。
另外,“立秋”和“入秋”并不是一個概念。立秋只是一個節(jié)氣,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到了這天都是立秋。但是,入秋就不一樣了。從氣象學上來說,就要看幾天的氣溫變化了,這個更準確一些,每個地區(qū)都可以按這個方法計算入秋時間。
按氣象學的標準,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達到22℃以下就是入秋了。所以,判斷當?shù)厥欠袢肭?,只要看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就可以。
如果說,“立秋”天氣溫度還很高,那么到了“入秋”天氣就變得涼爽了,因為這個時候溫度已經降下來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每個地方的入秋時間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地方,每年的入秋時間也不一樣。
對于古人留下的俗語和農諺,很多人已經不是很在意了,畢竟,時間已經很久遠了,條件都變化了,不是那么準確了。在農村有一個關于立秋的俗語叫作“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保朗鞘裁匆馑紗?怎么立秋還分早晚?早晚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呢?
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的時間比較早,那么接下來的氣溫就會下降得比較快,氣溫下降了,我們自然就會有冷颼颼的感覺;如果,立秋相比往年要晚,那么接下來的氣溫下降就會比較慢,溫度和大小暑的溫度差不多,三伏天嗎,仍然會感覺很熱。
2022年的立秋是早還是晚呢?
2022年的立秋交節(jié)時間是在公歷的8月7日,農歷七月初十,具體時間是20點28分57秒。無論是從一天當中的時間上來看,還是從農歷月份上來看都是“晚立秋”。按這個來推斷,今年立秋后的溫度應給和三伏天的溫度差不多。那么什么時候會涼爽呢?就要看“入秋”的時間了,計算方法文章前部已經交給大家了,我們可以回頭看一下!
老話有“立秋一庚數(shù)末伏”的說法,意思是說,立秋之后仍有一“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老虎”,天氣依舊比較炎熱。在東北地區(qū)感覺會更明顯一些,早晚涼,到了中午又很炎熱。但是,農諺也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到了立秋,冷空氣離我們也就越來越近了。
人在和大自然相處的時候,在立秋這天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形成了俗語農諺流傳下來。例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和“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等等,這些都是古人順應農時和自然相處的智慧結晶。
另外,古人認為立秋的早晚,也應對這個收獲時間。像農諺有“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的說法。
當然,農諺是有地域性的,加上現(xiàn)在天氣變化較快,天氣預報都很難達到精準,何況離我們更久遠的農諺了。所以,我們作為了解來看就行了,在惡劣天氣面前,無論是古時候還是現(xiàn)在,我們應對的手段并不多,旱澇都可能讓莊稼減產或顆粒無收。
總之,今年是“晚立秋”,到了立秋溫度和三伏天差不多,還要熱上一段時間,“秋老虎”還會如約而至,在農田干活的時候,還要注意別中暑了。
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立秋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jié)吃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并且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立秋吃茄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立秋貼秋膘
“貼秋膘”是立秋時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尤其是在北方。這一天,北方的老百姓都會排隊買肉,回家燉上一鍋,來補補入夏之后身體的虧空。夏天天氣熱人們不想吃飯,很多人都會“掉膘”。進入秋天之后,天氣涼爽,人們食欲增強,于是就想吃點肉把膘補回來,于是就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3、杭州吃西瓜
杭州等地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4、山東吃“渣”
山東一些地方有立秋吃“渣”的習俗,這里的渣是“豆渣”的意思。立秋吃豆渣是源于豆渣的養(yǎng)生作用,因為吃豆渣對于秋季預防腹瀉是有好處,正所謂“立秋吃渣,不嘔不拉?!?/p>
5、天津“咬秋”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天津等地流行立秋時節(jié)“咬秋”。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在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時節(jié),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南京“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時,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8、浙江吃秋桃
浙江一帶流行在立秋這一天吃秋桃,桃子營養(yǎng)豐富,而且寓意吉祥。立秋這一天,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吃桃子,吃完以后把桃核保留起來。等到除夕這一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去除瘟疫,給大家?guī)砗眠\。
9、臺灣吃龍眼
立秋時節(jié)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當?shù)厝苏J為“龍眼”就是“福圓”,食用龍眼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10、金華吃清涼糕
吃清涼糕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什么是清涼糕呢?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2022立秋是幾月幾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