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語文筆試常考知識點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內(nèi)容,也為了讓同學們考取優(yōu)異的成績,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教資語文筆試常考知識點,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資語文筆試??贾R點
【篇一】2020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梳理
一、整體感知
①審讀題干。(從問題中獲知有效信息,帶著疑問通讀全文)
②閱讀全篇,在閱讀過程中對材料做整體理解,宏觀把握。(明確文章或話題的寫作背景,明晰文章的行文框架與思路,把握文章體裁特點與語言風格,感知文章主旨與情感基調(diào)。)
③篩選信息。(依據(jù)問題,劃定與作答相關(guān)的信息區(qū)域;把握解讀角度或解題切入點。)
二、關(guān)注細節(jié)
①關(guān)注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理清段落間的邏輯關(guān)系。(抓準核心句子——起始句、重點句、歸納句,這些句子常常是提煉文段內(nèi)容的依據(jù)。)
③重視對句子的理解與分析。(比如記敘類文章里,有議論、抒情的句子;議論文及抒情散文中的中心句、過渡句;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總結(jié)性的語句;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等,這些句子常常直接或間接地滲透著作者的觀點。)
④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現(xiàn)的詞語、意義相近的詞語。(這些詞語常常是內(nèi)容要點、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現(xiàn),不可忽視。)
三、作答技巧
①關(guān)注題目后的分值。(從分值推測答題要點,避免漏答,標清序號。)
②聯(lián)系上下文作答。
③要盡量使用原文中的話,或者稍加修飾后的話語作答。(實際上,一套閱讀題,四個題目中至少有兩個題目是可以直接或間接用原文中的語言回答,所以,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答案在原文中,看你會找不會找。)
④多角度分析,條分縷析。
⑤使用術(shù)語,潤色語言。(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jié)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等)
四、現(xiàn)代文閱讀常見題型
(一)有關(guān)語言修辭的題型
1.描繪類
如: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
2.結(jié)構(gòu)類
如:某兩個或三個詞語的順序能夠交換?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guā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表達了……
3.修辭類
如: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答題模式: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jié)合句子語境分析。
(二)有關(guān)謀篇布局的題型
如:該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lǐng)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文中:承上啟下,總領(lǐng)下文,總結(jié)上文,呼應前文。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jié)構(gòu)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三)有關(guān)表現(xiàn)手法的題型
如:文章這樣寫有什么樣的好處或效果?
答題模式:方法+內(nèi)容+效果
(四)有關(guān)鑒賞人物的題型
1.人物形象鑒賞
如:請簡要分析人物的形象
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做出一個定性分析,再從幾個方面做具體分析。
2.人稱使用鑒賞
如:使用第一/二/三人稱有何好處?
答題模式: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xiàn)實比較靈活自由。
【篇二】2020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梳理
在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試題類型中,除了實詞、虛詞、翻譯、篇章理解等內(nèi)容外,常見的還有斷句。針對課內(nèi)的文言文,答題者可能會憑借“似曾相識”的感覺來選擇正確答案;而針對課外的文言文,尤其遇到較為復雜的句式時,答題者往往手足無措。文言文斷句的題目考查傾向于文言文綜合知識,答題者需正視文言文斷句標點,準確地把握原文的語意、朗讀停頓、句式結(jié)構(gòu)、語氣等,應當具備多方面的修養(yǎng)和功底。
既然斷句考查的深層在于答題者對文言文知識的運用。那么,斷句的基本方法也就有著一種綜合化的傾向。一般情況下,文言文的斷句方法有:①閱讀原文,了解大意;②依據(jù)對話,找準定位;③找尋名、代、動(名詞、代詞、動詞),確定句讀;④圈出虛詞,判定句讀;⑤通過修辭和句式結(jié)構(gòu),確定句讀。上述的方法有時掌握其中幾條(采用排除法)就可輕易選出正確答案。但為了提升答題者文言文閱讀答題的準確率,需詳細介紹這幾種方法的具體內(nèi)容。
①閱讀原文,了解大意
這是做斷句題初始的一步??吹筋}目,第一就是通讀斷句,并且要放置到原文當中了解該句在整篇文言文中的位置,這是在對通篇文章領(lǐng)會的情況下,最快速掌握句意的方法。在清楚了文章的文體、文章的內(nèi)容和文章的思想傾向下就能把握住斷句的一個基本方向。另外,句子中并不是每一個字都是生僻字,可以通過幾個字作為突破口,在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整體背景下進行翻譯,從而進一步理解文段與句子的意思。
②依據(jù)對話,找準定位
一個是找到對應的“說話”詞語,如常見的“曰”“云”“言”“謂”等。在這些詞的后面一般是要斷開的。值得注意的是可能說話人的話語中還會引用他人的話語,這就需要在確定了一個“說話式”的句讀之后,答題者還需要再次查看“說話內(nèi)容”中是否還有要斷的語句。
另一個是雙方之間的對話,如常見的形式有“(某人)曰(某人)曰”“曰(內(nèi)容)曰(內(nèi)容)”等。這需要答題者了解對話的形式,并依據(jù)述說內(nèi)容進行斷隔,尤其是在后一個對話的格式中,可能會出現(xiàn)對話人和“曰”字的省略。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我們掌握以下的方法加以輔助了。
③找尋名、代、動(名詞、代詞、動詞),確定句讀
名詞和代詞在句子的成分中,一般充當?shù)氖侵髡Z和賓語。在斷句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地名、人名(前面全稱,后面就會簡稱)、官職、事物名和朝代名等,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便可使答題者確定他們的成分是主語(在它的前面斷開),還是賓語(在它的后面斷開)。依據(jù)名詞和代詞,答題者也可以確定在斷開的部分之間是否出現(xiàn)了多余的成分,從而利于判斷。
動詞普遍作謂語,一般情況下,它的前后是不會斷開的。但是如果沒有賓語,它的后面就需要斷開。
④圈出虛詞,判定句讀
虛詞在古人的文章寫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虛詞雖然不能獨立地成為句子,它需要搭配實詞組成正確的語法結(jié)構(gòu)。但是虛詞的輔助作用卻為文章增色不少。虛詞包含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副詞、象聲詞六大類。我們常見的“……者……也”(判斷句)、“為……所……”(被動句)這樣的句式就是依靠虛詞成立的。常見的虛詞包括: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嗚呼、噫等。這些詞的出現(xiàn)可以幫助答題者盡快確立句子的斷點。例如,句末較為常見的虛詞就有:也、耳、矣、焉、乎、哉、耶等。作為句末的語氣詞,這些虛詞起到了抒發(fā)作者情感的作用。當然,也有一些虛詞是出現(xiàn)在句首的,如蓋、夫、然則、是故等。這些虛詞的出現(xiàn)是較為典型的斷句標志。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部分虛詞是連用在一起的。如孟子的“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其中的“而已矣”就是多個虛詞的連用。但是,這樣的情況是可以結(jié)合句子的成分結(jié)構(gòu)和常見虛詞分布作為參考進行句讀的。綜上來看,虛詞的出現(xiàn)是斷句的一大亮點,這需要答題者深入了解虛詞的具體用法與詞義,對虛詞的意義了解也牽涉到虛詞詞義的考查。因此,這一塊兒的掌握需要答題者結(jié)合具體虛詞加深了解。
⑤通過修辭和句式結(jié)構(gòu),確定句讀
答題者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會注意到一些特殊的句式結(jié)構(gòu),例如四六句的分布。或者也會找到對偶、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這些內(nèi)容會幫助答題者對接下來的斷句進行一個初步判定。例如,四六句的出現(xiàn)加上斷句在通篇文章所出現(xiàn)的位置可以幫助答題者感知斷句的劃分。如果加上對內(nèi)容的初步了解,答題者就可通過閱讀的語感和內(nèi)容的理解來判斷出具體的斷句位置。
對偶和排比修辭手法的出現(xiàn)會使得句式結(jié)構(gòu)整齊,從而能夠幫助答題者確立斷點位置。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樣的句式就是典型的一一相對。同樣的,這樣的句式也適用于排比句式。
當然,斷句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考慮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后補短語、并列短語等短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進行斷隔,也可以通過語感,也就是“熟能生巧”式的閱讀加以強化和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上述的方法,需要答題者勤練習、肯思考才能熟記于心,對于實詞、虛詞的掌握更是文言文知識的重點。因此,斷句所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對方法的掌握,更關(guān)鍵的還是在于對實詞、虛詞、語法結(jié)構(gòu)的熟悉和運用。希望這些方法能對答題者的斷句起到一定的幫助。
【篇三】2020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梳理
如果說唐宋詩詞中有一個主題,那么應該就有“寂寞”這一主題,寂寞綿延千年的主題,無論是偉人、常人,還是古人、今人,但凡事有智慧的人都會在寂寞中得出詩意的感慨和深刻的見解。曠達如蘇東坡、悲壯如岳飛、豪邁如辛稼軒,他們的詩詞中亦有悲涼寂寞的味道。本身就是婉約詩詞的一類中也充盈著寂寞難訴的情懷。
知己,一個人的朋友,古代人曾說:“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可見知己這一名詞對古人的重要性。然而,尋到一知己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古人又何來感嘆知己難覓呢?李白,浪漫主義的詩人,他的《月下獨酌》中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鼻謇涞脑鹿庀?,獨自小飲,沒有一知己在此陪自己痛飲,只能借著月下的影子和自己做伴,陪自己飲酒,明顯表達了尋覓知己的愿望。李演的《賀新郎》中云:“最憐予,洞簫聲盡,闌干獨倚,”一個人獨自倚著欄桿,沒人同情,表現(xiàn)了對讀懂自己的知己的一種渴望。王沂孫的《高陽臺》中云:“獨立雕欄,誰憐枉度年華,”年華輕易流逝時間的長河中,哪里尋覓一知己和我共度年華,消散這寂寞的人生。這兩句詩歌中都出現(xiàn)了“獨”這個字,通過對外在形象孤獨的展示,進而展現(xiàn)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寂寞情懷。
李煜的《相見歡》中云:“無言獨上西樓,”亡國后的寂寞之情,有誰能夠理解李煜的內(nèi)心情懷,只能用無言抒發(fā),這樣就把一個亡國之君的寂寞之心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出來。
李清照的《聲聲慢》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闭自~抒發(fā)了丈夫逝去,難以再找到生活上的知己,和人生上的伴侶,知己難再覓,獨自一個人的寂寞情懷。潯陽江頭一曲琵琶,連接了琵琶女和詩人同病相憐的感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知己難覓,寂寞的情懷,即使在短暫尋覓到知己時候,也不能稍有緩解。
當遠離故土,懷抱琵琶,無人懂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明妃也是帶著這寂寞的情懷遠嫁匈奴,李賀的《水龍吟》中云:“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xiāng)哭,”月下望鄉(xiāng)無人懂,想起王安石的《明妃曲》中說:“含情 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寂寞情懷,無知音可以述說,只能借琵琶傳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懷。柳永的《青玉案·元夕》中云:“眾里尋他千百度,”眾里尋覓一知己也愿意,尋覓知己的艱難,也要“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皝幸形秋L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睙o論能否尋覓到知己,也要努力,否則,寂寞誰人訴。
“自古圣賢皆寂寞”,“古來英雄獨寂寞”,壯志未酬和不受重用理解的寂寞也充斥在詩歌中。陳子昂空懷一腔報國熱血卻不得施展,只得無奈吟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們便可理解這孤獨寂寞之感。岳飛的《滿江紅》中云:“怒發(fā)沖冠,憑欄處,”豪邁中,我們細細品讀,便可從中讀出那無限的孤獨寂寞,面對敵人的侵略,作者滿懷熱血殺敵,然而君主昏庸,偏安一隅,一位求和,放棄了尊嚴和領(lǐng)土的現(xiàn)實使作者不得不獨自依靠著欄桿,無奈的寂寞。即使空懷熱血和殺敵立功的勇氣,卻不被重用,反而被放逐,應了那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用,”最后,當岳飛被栽贓致死后,只留下“寂寞身前事,千秋萬歲名?!边@一句對岳飛的評價與寫照。
“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寂寞孤獨之感,君主不能理解這些愛國將領(lǐng)的愛國情懷,放逐他們,只知道一味的求和,國家破敗,不知道收復,卻知道煙花聲色,不被重用的寂寞,使讀者感到痛心?!暗劳碚钣?,深山聞鷓鴣”可謂是寫到極致的句子。陸游的“國家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即使自己老了,寶劍依舊鋒利,依舊希望殺敵建功,然而,陸游一生都未得到君主的重用,在寂寞中空懷志向,奈何悲哀。
他們的寂寞孤獨不外乎就是追憶,壯志難酬,才華難寫,抱負難展,在詩歌中抒發(fā)自嘲的同時又在寂寞的感慨流年,人生如白駒過隙,而瞬間鬢已星星矣。岳飛,辛棄疾,陸游等等,他們是寂寞的。自古詩詞亦是寂寞的,它們被一個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時候吟出,寂寞的流傳千古,被后人在寂寞的時候細細品讀,唯有寂寞的情性才適合寂寞。
當這些寂寞的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無人訴說時,便會用無言去消解,然而,這種方式只能加重了詩歌的寂寞孤獨的情感。所以寂寞的情懷中就出現(xiàn)了我們下面要說的這一類“借景抒懷”的一類寂寞之情,自古以來,山水中就寄托文人墨客的寂寞情懷。
而在山水中這一派的詩人中,不得不說,我個人更加推崇王維,不僅因為那一份情懷,更因為那一份寂寞。蘇東坡曾經(jīng)在《東坡林志》中這樣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可能是對這位在詩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的藝術(shù)家的的評價吧。
絕大部分讀者在閱讀王維的詩歌的時候都留下了超脫恬淡和閑適的感覺,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然而,如果讀者細細品讀,也就不難發(fā)現(xiàn)王位詩歌中那種深深地那種孤獨感和寂寞之感。首先,王維詩歌中大量出現(xiàn)了與“寂寞”有關(guān)的詞語,“惆悵極浦外,迢遞出孤煙”(《和使君王郎西樓望遠思歸》)中的“惆悵”和“孤”,“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江近暮雨愁”(《送賀員外外甥》)中的“暮雨”和“愁”,“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中的“寒更”和“清鏡”和“衰顏”,還有“荒城臨古渡,落日滿山秋”(《歸嵩山作》)中的“荒城”和“落日”和“秋”,上面所列舉出來的,每一個意象都直觀的給讀者一種寂寞孤獨,蒼涼孤寂的思想感情,也就折射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寂寞和孤獨之感。
王維有一首詩《竹里館》這樣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逼淦嗲骞录诺母星榫蛙S然紙上了,這首詩讓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了阮籍的《詠懷詩(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維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睂Ρ纫幌聝墒自?,其中“明月”、“獨坐”等詞語的運用如出一轍。當然,《竹里館》一方面給讀者呈現(xiàn)出自然情趣的超然,實際上,更多的一方面透露出的是深深地孤獨和寂寞的感情 色彩,詩人力圖用超脫閑適的文字來掩蓋其內(nèi)心孤寂的事實。
王維實際上是一個孤獨寂寞的內(nèi)斂式的文人,詩詞中無限的寂寞,深深的那種寂寞,人格上的那種寂寞,中國文人骨子里都會有的寂寞感,在他身上也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從其人生歷程來看,王維終身信佛,中年喪妻,沒有子嗣,仕途上坎坷卻也算平坦,但是卻也無人能懂。詩人厭倦了塵世紛擾,于是超越了自然,只能在自然中享受寂寞,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那些為生活所折磨厭倦了跟人們交往的人,是會以雙倍的力量眷戀著自然的?!蹦敲?,王維的寂寞情懷也就源于他那在自然中得到的寂寞中的堅持獨語。
縱觀上面列舉的有關(guān)王維的詩歌,那些簡單排列的意象實際上就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和中國古代文人所熱衷追求的意境,意境這一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秦漢的文字典籍中,然后,作為美學范疇這一概念則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俗語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边@個所說的就是情源于物時文人心中的情感在詩中也就幻化成了意境。意象的使用直觀傳達了靜謐凄清的環(huán)境氛圍,也就營造了內(nèi)心的寂寞情懷。這種人生如夢的寂寞和蒼涼,誰有能夠躲得過呢?“月有陰晴圓缺,花有盛開凋零”,這是人類共有的無常的感慨,當古人憑借敏銳的洞察力,用寂寞的情懷去體驗那種“皆寂寞”的說法,使用詩詞將這種寂寞展現(xiàn)的淋漓透徹,我們不得不佩服詩詞的經(jīng)典。
千年飛逝,早已不見亡靈墓冢,歲月流轉(zhuǎn),我們已不見古人模樣,而讓我們愛不釋手的,不禁自吟的,讓我們高聲誦讀的,讓我們靜寂品讀的優(yōu)美的詩句,是千年前,百年前善感的詩人們抒發(fā)的無論是豪邁的寂寞還是原本的寂寞的情懷。
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一件瑰寶,太多的思想內(nèi)涵和人文價值都值得我們后人去探索和學習,詩歌中的寂寞情懷是詩歌中很重要的一筆,無論任何一位詩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過寂寞的感情。
教資語文筆試學習方法
一、廣撒網(wǎng),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準備學習之前,去各大平臺多看其他人的學習方方法,多看經(jīng)驗方法,也要多加教資備考群,說不定哪家機構(gòu)什么時候就會有免費的課程或資料發(fā)送,這主要是向人學習經(jīng)驗,揚長避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當然啦,如果大家覺得我的經(jīng)驗對你有用,你們也可以加我探討交流,我這里的資料挺多,除了教資還有其他挺多行業(yè)的,像考公、會計、設計等我都有實用性高的資料給到大家。
想要交流的同學可在評論區(qū)留個言,當然最好是滴滴我;
二、先反復學習考試知識點,多看視頻資料,按照知識導圖來記憶考試知識點,我有個學習習慣,就是在背書的時候,記住附近的圖片,這樣會記得非常牢固,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每一章的重點,我都會畫一個思維導圖,一定要自己動手畫,加強印象。其次就是做精細化的練習真題,一定要多看真題,看看歷年考察的知識點,只要是真題出過的知識點,一定要記住。在學習視頻上,多看多學,學會最重點的知識點;
教資語文筆試學習技巧
一、選一些高效的重點學習視頻,注意視頻要觀看適量,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那里,我們考試是要記住知識點的,要多背書多消化,并不是你看完了課,就記住了這塊知識;
二、科目一考試一定是以真題試卷為絕對核心,其實就是“首先以題目為核心,其次以材料為核心!”也就是,要認真剖析題目的要求,確定要查找的層次,之后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在材料中挖掘原字原詞作答。而背誦的一些案例或者金句也能夠隨時應用在作文寫作中,作為例子來支撐論點。
教資語文筆試??贾R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