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知識點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xiàn)象的學科。這是一個廣泛的領域,包括許多不同的主題,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huán)境地理等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谋匦奕乩碇R點大全,歡迎參閱呀!
必修三地理知識點大全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海陸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在這些因素當中,要特別注意大氣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因為大氣環(huán)流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
太陽輻射(維度位置):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它是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從而決定了熱量帶和氣溫的高低分布。
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是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影響著各個地區(qū)的氣候,同時大氣環(huán)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xiàn)象。
海陸位置:溫帶地區(qū)、沿海地區(qū)降水比較多,內陸地區(qū)降水比較少。
地形:一般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比較多,背風坡降水比較少。
洋流: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增溫增濕,氣候類型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有些地區(qū)是熱帶雨林氣候,而寒流降溫減濕,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
人類的活動對氣候也是有影響的。其中人類影響和改變了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因而對氣候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響。
日影的朝向和長短變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變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年往返移動,正午日影朝向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正午日影始終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的日影始終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回歸線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與物體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全球各地(極晝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從春分日至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漸北移;從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極晝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從秋分日至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南移;從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北移。
由此可見,太陽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與升落方向相反)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問的變化而變化。從赤道開始,隨著緯度的升高,太陽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
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guī)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xiàn)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識點總結
1.河流與等高線地形圖:
①河流與等高線彎曲的關系,河流在山谷中發(fā)育,等高線彎曲處指向高值區(qū);
②河流與地勢高低的關系是河流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
③河流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等高線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豐富,等高線稀疏,流水速度慢,航運條件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與河流所在地形地勢地貌關系密切,主要包括發(fā)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經(jīng)省區(qū)、重要城市及流經(jīng)地形區(qū)。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徑流總量取決于流域集水面積大小、流經(jīng)氣候區(qū)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關系;
②流量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取決于主要補給水源的水量變化,主要還是要分析流經(jīng)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當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較穩(wěn)定,徑流變化較小;
③結冰期取決于氣溫的高低,一般氣溫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有結冰期且河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決于過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蓋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⑥航運價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較高,特別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緩,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qū)通航價值大,當然水運的市場需求也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資源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協(xié)調程度;
⑦水能資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豐富,峽谷地區(qū)適于筑壩;
⑧人類活動,一般河流兩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壩、改變地面狀況、污染、航運等都會影響河流水文和生態(tài)。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經(jīng)山區(qū),流水侵蝕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峽谷、V形谷、瀑布(一般巖層上硬下軟),坡面破碎、溝壑縱橫;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積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山麓沖積扇;山區(qū)水土流失,東南丘陵形成“紅色沙漠化”,云貴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經(jīng)平原地區(qū),流水沉積作用顯著,形成寬谷和沖積平原;
③河流入??谑芎恿魉秃K南嗷プ饔?河流水作用為主),發(fā)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對水文的影響: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結合地圖方向可確定河流的`具體流向。
地形類型、地勢落差、坡度決定河流流速、支流發(fā)育情況。地勢陡峭的山區(qū),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平原地區(qū),一般河網(wǎng)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山脈往往是相鄰兩大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jù)山脊線可確定河流流域的范圍。
6.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多雨型氣候區(qū):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流量隨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的地區(qū),河流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多的季節(jié)出現(xiàn)汛期,有時易出現(xiàn)洪澇災害。
干旱型氣候區(qū):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氣溫的夏季,流量,出現(xiàn)汛期。
氣溫較低地區(qū):冬季氣溫低于0℃以下,河流出現(xiàn)結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長的地區(qū),河流冰期較長。
學習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jīng)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qū)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jīng)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
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問一個為什么?這樣
你會發(fā)現(xiàn)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文字)
7、復習時應以地圖作為知識載體,??吹貓D,多讀地圖。
怎樣快速提高地理成績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依據(jù)。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lián)系,要經(jīng)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shù)。精讀課文、??瓷钏?,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huán)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shù)厥窃鯓踊顒拥?。通過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象才能使二者聯(lián)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huán)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于動腦
經(jīng)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么?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黃河流經(jīng)的省區(qū)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么?如黃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qū)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xié)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xié)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學好地理的四個方法超簡單
1、編順口溜。
初中知識比較多,記得慢,忘得快,編一個順口溜就記得快一點,比如各省的簡稱,印度的物產(chǎn)等等,額可以編順口溜來記。
2、抓重點,概括記憶。
學會歸納總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亞的地形復雜,可用八個字概括“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3、學會使用地圖記憶。
有的同學對地理學習有嚴重的誤解,認為只用背背就可以了,那是大錯特錯。地理是地圖和理論的結合,要養(yǎng)成看地圖,記地圖,畫地圖的好習慣。看到一張地圖不僅僅看到的是圖,要看到圖背后的知識!
4、與生活相結合。
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相結合就不會感到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