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5篇
葉嘉瑩不僅精于傳統(tǒng)詩詞學,而且融中西文化學識于一爐,相對于前輩學者,她是更切近我們時代的一位大師,當看完她的事跡,大家有什么心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1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一)
也許是因為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因為流行了之后發(fā)現(xiàn)除了古人,當下的“偶像”極度稀缺,最近,一部講述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為一時文化現(xiàn)象。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shù),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電影只有120分鐘,拍攝過程卻累積了幾十位受訪者的百萬余字素材,同名衍生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的出版,可以算是彌補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陳傳興想把一個女詩人的個人歷史、一段家國的近現(xiàn)代歷史、中國古詩詞的幾千年歷史,投射到同一個落點上。我相信每一種歷史都是真實的,但相伴發(fā)生的未必是完全的因果關(guān)系。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對葉嘉瑩的描述。“盲人摸象”并不一定是貶義詞,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除了“穿裙子的士”“詩的女兒”這些頭銜,她也是女兒、妻子、母親、學生、老師……如果說葉嘉瑩在古典詩詞上的成就如朗月當空,清輝萬里,那每位受訪者就仿佛江河湖海,分別映照出她的不同側(cè)面,她不是神,是一個鮮活靈動的人,波光粼粼,是謂月映千川。
詩人席慕蓉的朋友是葉嘉瑩在臺灣大學的學生,她與她由此結(jié)識。葉嘉瑩第一次見到席慕蓉,第一句話是:“我也是蒙古人(族)。”葉嘉瑩從未在任何作品里提過自己的族姓葉赫那拉,她的祖上雖然是旗人,居住在葉赫水畔,卻本屬蒙古族土默特部。
無論回到中國,還是回到北京,回鄉(xiāng)——這個千百年中國詩人的關(guān)鍵詞,也貫穿了葉嘉瑩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80歲的時候,一個秋天,席慕蓉陪著她去葉赫(現(xiàn)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鎮(zhèn))尋找祖先的故鄉(xiāng)。
葉赫古城遺址如今只是一片高出來的土堆,陪同的一個熱心人先行跑上去探路,回頭說,葉老師您不用上來了,上面什么都沒有,就是片玉米地。葉嘉瑩還是繼續(xù)往上走,日已西斜,秋天的紅玉米掛在那里,紫紅的穗子垂下來,風一吹,發(fā)出陣陣沙沙的聲響。
葉嘉瑩站著看了一會兒,轉(zhuǎn)過頭說:“這不就是《詩經(jīng)·黍離》中描繪的景象嗎?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我現(xiàn)在的心情和詩里說得一模一樣。”
快80歲的葉嘉瑩,是他們家族第一個回到葉赫水畔的人,她還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地為她寫的詩。3年后,81歲的她又想去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著她又出發(fā)了。在海拉爾,葉嘉瑩口占的第一首絕句是:“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已是故家平毀后,卻來萬里覓原鄉(xiāng)。”
葉嘉瑩是他們家里唯一一個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她跟席慕蓉說,她在北京的家已經(jīng)沒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處盡吾鄉(xiāng),突然之間,人就打開了。
有時候我想,如果人生是電影,就能在不順遂的時候黑屏,出一行小字“某年以后”,把悲傷快進到煙消云散。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又說,詩人有兩種: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葉嘉瑩大概屬于后者。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是葉嘉瑩在南開大學時的助手。她記得,有一次葉嘉瑩在國家圖書館講女性詞的時候,談到法國作家法郎士寫過一本《紅百合花》,書里說一個女子如果出生在一個比較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后的生活也比較甜蜜,到30歲的時候連一場大病都沒有生過,那么,注定她對人生的認識是膚淺的。
當花間詞的作者用女性口吻表達男性的陰柔一面時,葉嘉瑩在一個被壓抑的環(huán)境里半生飄零,站在高原之上說“余年老去始能狂”,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蘇東坡、辛棄疾。在訪談中,葉嘉瑩和她的學生,也會反復提到《人間詞話》里的那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在這本訪談集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這幾十個人的記憶中,葉嘉瑩都是以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她與家人的親密關(guān)系只存在于她自己的口述中。難得有人提到她先生,還說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講理,她自己這么精彩的一個人,竟然都可以忍下來”。
1971年的夏天,文化史學者鄭培凱在哈佛大學學習,經(jīng)常去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各種各樣的善本,經(jīng)常碰到葉嘉瑩,“葉老師只要進了圖書館,就一整天不出來”。鄭培凱到香港后,創(chuàng)立香港城市大學的中國文化中心,曾請葉嘉瑩來擔任客座教授。讓他驚訝的是,葉嘉瑩竟然是一個人來的,還帶著個很大的箱子。就這樣,她一個人住了一個學期,那一年,她80多歲了。
離開香港前,鄭培凱去送行,一進門就看見她自己在那兒收拾行李。她把所有行李收拾在一個大箱子里,外面再用帶子綁起來,綁得非常好。她對鄭培凱說:“我都習慣了,旅行的時候都是這樣,都是自己做。”
葉嘉瑩有一個自創(chuàng)的概念——弱德之美,意思是要把內(nèi)心的感情收起來,要有一種持守、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表達出來的。但“弱德”不是軟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
葉嘉瑩說過,有時候集大成的時代,比如西晉太康時期,正是質(zhì)樸的五言詩在風格上將轉(zhuǎn)未轉(zhuǎn)的一個階段,卻沒出現(xiàn)一個可以集大成的天才,那是詩人對不起時代;有時候詩人很有才華,可是遇到的時代不是文學發(fā)展集大成的時代,比如江西詩派,那是時代對不起詩人。
從1924年至今的近百年間,是不是一個對得起葉嘉瑩的時代,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一定是對得起時代的。
有一天,葉嘉瑩打電話給學生施淑儀,請她把自己夢中偶得的詩句用書法寫出來。那首詩是“換朱成碧余芳盡,變海為田夙愿休??偘汛荷綊呙槛欤曛辛嚷湓轮谐睢?,青春年華已經(jīng)遠去,但還是要把眉黛掃成春山,那是無望中的希望。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二)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里,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nèi)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xiàn)身是以聲音出現(xiàn)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么時候?”
“透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睂а蓐悅髋d說?!掇渌略谑帧肥顷悅髋d“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于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詩為什么存在?為什么要有詩人?詩人與詩的關(guān)系是什么?這些是陳傳興想要在電影中呈現(xiàn)的問題,葉嘉瑩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國的歷史坎坷與生活中的苦痛變故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葉嘉瑩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為其感慨沉重時,葉嘉瑩用詩詞承接住了,她從詩詞中汲取元氣力量,痛苦和經(jīng)驗化作吟詠、傳授。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遺音,通過她在綿延的時空中回響。
“修辭立其誠?!比~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于現(xiàn)實中真實的觸動,失親之痛、亡國之恨……詩的存在為人類提供了寄放情感和歷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比~嘉瑩現(xiàn)在九十多歲,還把十九歲寫的這兩句詩用在迦陵學舍月亮門兩邊做對聯(lián),因為她覺得這兩句詩真正表達了她立世處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難和憂愁無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隱居到深山不過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處塵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睆臒釔墼娫~的少女,到名滿天下的詩詞學者、傳道者,詩不是葉嘉瑩的生活,而是葉嘉瑩的生活存在于詩中,它幫助她抵御堅硬、消融痛苦,也構(gòu)成了她的精神力量與最高理想。葉嘉瑩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獨、高貴,有如天中之月,清輝遍布人間。
《掬水月在手》這個名字,指電影和書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虛幻的意象,同時象征著葉嘉瑩在漫長的歲月中化身“水月觀音”,于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實地接近“月”,則如書中柯慶明教授的文章所寫,還是要回到葉嘉瑩的詩本身。
電影《掬水月在手》沒有設(shè)置線性的、層層推進的節(jié)奏,它以葉嘉瑩兒時成長的四合院為喻,將她的人生拆分成六個章節(jié):門外-脈房-內(nèi)院-庭院-廂房,最后到達“空”。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葉嘉瑩吟誦詩歌的鏡頭,她吟誦的方式不止平仄,還展示了音調(diào)的轉(zhuǎn)變、古音的讀法。陳傳興說:“這里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國古詩詞美的東西在里面?!?/p>
正在吟誦的詩,與畫面上出現(xiàn)的詩,常常不是對應的,形成了一種錯位;談到顧隨和葉嘉瑩之間的師生情誼時,電影也設(shè)計了由男女二聲同時誦讀師生唱和的《踏莎行》,構(gòu)成了穿越時空的復調(diào)對話。就這樣,在時空錯位之際,在繞梁的詩歌吟唱中,觀眾像進入了一場夢境,隨水漂流、沉浮。
如果讀陳傳興為巴黎最后的黃金時代所寫的《岸螢》,會發(fā)現(xiàn)這是他慣常使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岸螢》的多個篇章,“場景零亂事件時序性迷亂,影像不是書寫的對位句點,書寫也不為影像的喑啞話語而存在”,還總是無緣無故地,從一個文本滑向另一個文本。在文學和電影里,陳傳興都熱衷構(gòu)建“迷宮”。有人說,《掬水月在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紀錄片,但無論迷路與否,觀眾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的精靈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為安放靈魂之所。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三)
葉嘉瑩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在_月_日,96歲的她例行給南開大學新生講開學第一課。坐在輪椅上,她中氣十足,調(diào)侃自己的頭發(fā)竟變黑了一些。
她習慣站著講課,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但現(xiàn)在,她從家里的沙發(fā)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攙扶。她說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間”,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說的“蓋棺事則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寫論文、指導學生整理超過2000個小時的講課錄音。
哈佛、耶魯?shù)壬习偎咝6剂粝逻^她講課的身影。剛回到南開講課時,她的課,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講臺上。還有人靠墻邊窗口站著,或坐在地上。數(shù)學家陳省身、吳大任夫婦也和學生擠在講臺下。
她在臺灣教書時也是這種場面。后來,她帶著詩詞講遍了半個地球。
她沒有大學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給幼兒園的孩子講詩,也給學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婦講。92歲那年,她挑選了218首古詩詞,給兒童作古詩讀本,轉(zhuǎn)年又為這些詩詞錄制了講解和吟誦。
91歲時,她還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給研究生上課。博士生、碩士生,加上來旁聽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課有二三十人。后來,課程和講座的視頻被整理出來放到網(wǎng)上,她一下子成了講詩詞的“網(wǎng)紅”。
90后網(wǎng)友評價“這位90歲的老太太講課有趣”,認為她的書“不賣關(guān)子,娓娓道來,文學知識和歷史典故很豐富,兩口氣便讀完了三五百頁”。
她被稱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國內(nèi)外研究詩詞的學者聚在她身邊開會,很多大人物都發(fā)來賀信。早些年,不喜熱鬧的她最多與幾位好友一起吃個飯。有一年過生日,她負責切蛋糕,南開大學的兩任校長母國光和滕維藻坐在旁邊。陳省身一定要把給她的祝壽詩藏到生日當天,提前一天到的楊振寧也沒得到“劇透”。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個貴族?!痹娙讼饺匦稳?,葉老師在講臺上像個發(fā)光體,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里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里面來。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四)
2017年,關(guān)于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guān)于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陳傳興“每次都要背著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拍攝有時不按提綱走,葉先生會即興提到某一首詩,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手忙腳亂地翻資料,擔心犯錯出丑,尷尬又窘迫?!懊看闻臄z都非常緊張,感覺就是‘上戰(zhàn)場’?!?/p>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jīng)歷的葉嘉瑩受聘于臺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為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格。
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臺靜農(nóng)后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臺大任教,是因為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
葉嘉瑩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從小被關(guān)在懸著“進士第”匾額的大門里長大,家里保留著滿族的“花盆底”和“阿瑪”的稱呼。
女孩兒玩的蕩秋千、溜冰、踢鍵子、抓子兒,她都不會,有的根本沒見過。她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背詩,“所有的精力都用來讀書了”。《論語》是她“背誦的最熟的一本經(jīng)書”。
11歲時,她跟著伯父學作詩。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棗花、落日、月影是她寫詩的主要題材。“迦陵”的別號也是她從與伯父聊天中得來——清朝的陳維崧,是中國詞人里寫得最多的,號迦陵。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后,她遇見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顧隨。
顧隨講課,她埋頭一字不落地記筆記。聽了6年課,她記下8大本筆記,此后的50余年,她在臺灣、美國、加拿大漂泊,只有這些筆記她隨身攜帶。顧隨當年評改的習作舊稿、信件、贈詩,都被葉嘉瑩作為書法裝裱起來,帶在身邊。
受顧隨的影響,她一改善感的詩風,寫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70多年后,迦陵學舍在南開大學落成,這兩句分掛在月亮門兩側(cè)。
她一生中的大多數(shù)時候確實無處可逃。1945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zhàn)第八年。敵寇占領(lǐng)下的北平,人們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補丁的舊衣裳。師生在課堂上用詩句相互慰勉。顧隨在課堂上將雪萊《西風頌》里的詩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改寫成中文詩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比~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行》。
12年后,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lián)系多年。
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為此事托關(guān)系找朋友。
“內(nèi)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為文與為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五)
葉嘉瑩講詩詞被公認的特點是“跑野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氣說來十五個。“小山重疊金明滅”里的“小山”,她能講上3頁紙。
講哲理詩,她隨手把張九齡、陶淵明、朱熹的詩拎出來作比較;講李商隱的《嫦娥》,她會談到王國維和王維,比較純詩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憫、修道者的自得;從辛棄疾的詞,講到詞的本質(zhì),再由詞的牌調(diào)拐到小令與長調(diào)的區(qū)別,因此講了講柳永,然后再回到辛棄疾的另兩首詞和用典,結(jié)合西方的意識批評理論……最后回到這堂課講的這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年輕教師去聽她的課,感慨“葉先生‘跑’一大圈還能跑回來,而且?guī)缀醪怀鲥e”。
品鑒韋莊《思帝鄉(xiāng)》里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葉嘉瑩告訴學生,不要把它看成僅僅是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做學問和追求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學物理不一定都能獲獎,要對自己的追求有終生不渝的奉獻。那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獎。物理一下子成了熱門,許多學生爭著報考物理系。
她在課上感慨,當今世界科學發(fā)達,物質(zhì)享受也越來越高級,可戰(zhàn)爭的危機到處埋藏著,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事。什么時候人類才有李商隱說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的世界呢?
聽過葉嘉瑩講座的學生覺得,葉先生先“降低了詩詞賞析的門檻,又手把手領(lǐng)著人進來”。“她講詩是結(jié)合著自己生命的經(jīng)歷,是與生命相融會的感發(fā)?!北热缛~先生講杜甫的詩,講到‘國破山河在’,她是真正體驗過的——“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吃混合面,穿補丁衣,學校更換了教師,英文課程改上日語課,她們在教室按要求把歷史、地理課本逐頁撕毀涂抹。
顧隨說詩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讓人感動。葉嘉瑩在國外的課堂上,也常常給學生用英文“care”,她說要有一顆關(guān)懷的人,對人、事、物,對大自然的關(guān)懷。
顧隨不講書里寫的內(nèi)容,也不怎么引經(jīng)據(jù)典,完全是自己讀詩的感受。葉嘉瑩講詩,也常把自己的感受、情誼放里面。
顧隨講喜歡的作者,也講不喜歡的。他直言姜夔的詞,最大缺點是清空。他認為,一個人做人只是穿著白襪子不肯粘泥,總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這樣的人比較狹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為人不肯動情。
“顧先生講詩歌生命里的感發(fā)?!比~嘉瑩說。而“生命的感發(fā)”也是她研究古典詩詞的核心,也是她“終身熱愛詩詞,雖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她認為,“詩詞的好壞,永遠以它的感發(fā)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淺為評量的層次?!?/p>
講周邦彥時,葉嘉瑩稱贊詞人的技巧和藝術(shù),但仍要“很真誠地說話”。她說周邦彥這個詞人,和蘇東坡就差了一點點。兩個人同樣經(jīng)歷了新舊黨爭,蘇東坡是將自己的得失、福禍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彥最后學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順之名,人望之如木雞,自以為喜?!彼X得周邦彥的詞里缺少一種博大的、深厚的感發(fā)的生命。
她喜愛辛棄疾,說辛棄疾和蘇東坡、陶淵明不同,陶、蘇都準備了一個“退”,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退。但辛棄疾和杜甫是沒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忘記收復自己的故鄉(xiāng)和故國,他是堅持要進。
2021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5篇相關(guān)文章:
★ 202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事跡學習心得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