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

和杰0 分享 時間: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怎么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ǎng)。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1)

余秋雨先生說,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fā)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

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fā)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并領略了一種注定要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間主流;屬于文學,并不從屬于哲學學派;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并不一以貫之,而是時斷時續(xù),斷多續(xù)少;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個人而言,不經過教育,何能自由取用?

余秋雨進一步說:“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么,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后來為民眾知道,并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yōu)秀文學基本無關?!?/p>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今天,我們回望歷史,那些在云霧中隱約可見的山脊是什么呢?

“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漢字大約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醭V牒,甲骨文和金文……終于聽到聲音了,那是《詩經》?!对娊洝肥怪袊膶W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這種香氣和聲音,將散布久遠,至今還聞到、聽到?!?/p>

我們看到了,背靠著一大批神話傳說,刻寫著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著一首首《詩經》,中國文化隆重上路。其實,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出場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

余先生說:“尋得這股潛流,是做減法的結果,……減法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比弧暗妹}者難得知音”,所以,余先生只能深深一嘆,他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明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這樣,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余先生身體力行,為中國文學把脈、梳理、分類、總結,雖有不盡完美之處,但表現出來的中國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2)

《中國文脈》這本書是作家余秋雨在2013年寫的,在這本書中,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作者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

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

魏晉文脈分為三段,第一段寫的是曹操,寫了很多他的詩句,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薄扒嗲嘧玉疲朴莆倚??!薄霸旅餍窍?,烏鵲南飛。”他用干凈樸素凝煉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書寫著人生。第二段寫的是阮籍和嵇康兩人,他們可以稱得上“魏晉名士”了。第三段寫的是陶淵明,他以詩句展示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田園”為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唐代文化中詩是最繁榮,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文脈寫的是蘇東坡,他對詩、詞、書法、音樂等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排在他后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元代出現了戲劇的,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并肩而“毫無愧色”。

而古往今來的人們大多壯志未酬,例如:南山腳下悠然采菊的陶淵明,數百年后才被人記起;聊發(fā)少年狂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萬里覓封侯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統一;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zhàn)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蜚語;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后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

綜觀余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斗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fā)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jié)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生命的傳承,生生地擔起了中國的文脈。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源,中國文脈的基礎,深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內心的中國之魂。作者:張錦鵬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3)

去北京玩的時候,看到了余秋雨的《中國文脈》一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競也是愛不釋手,是因為封面的“黑”里透紅,還是因為黑色封面上雖小卻也很顯眼的白色字體余秋雨?說不清是什么原因,雖說明知道上網去買的話肯定會打折的,在這里買一點也不打折,是原價38元,書也比較笨,紙也是有些泛黃的,也還是比較重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總也不能放手。

一、中國文脈篇

許是那股“潛流”,許是“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許是對《詩經》的評論:在平實的麥香中熔鑄著偉大和奇麗;許是對先秦諸子的文學品相的分等級,許是對“屈原”的肯定:一動一靜,一祭一讀,都是屈原;魏晉文脈的三段論,南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真的是一部《中國文華史》,不同時代的文化的比較、四大名著的論述……真的能讓我們“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出,濾凈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游于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之中。然后,成為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闭嫦?,去領略這份文脈,莫再等待。

二、筆墨歷史篇

筆墨是我的喜愛,但也只能算是喜愛,在上學的時候學習過它,現在還要使用它。對過去的毛筆字也只能算是一項喜愛,好歹會提筆劃拉幾下,愛好王羲之的行書、歐陽詢的楷體,看它們是一種欣賞,或者說只能是愛看,卻不會賞它,讀過了這個筆墨的歷史篇章,里面有很多的東西讓我更喜愛毛筆字了,假期里也抽出時間來翻開很久以的書法字貼寫了幾張,很是生疏,但看到筆墨的痕跡,嗅到墨香,心里總是一種欣然,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的神韻總是承現在腦海中,圍繞在身邊,真的也想做一名考古學家,去古墓中尋找感受古人的那種書法氣韻。

東晉王家,那種歷史文化,王家那數也數不清的書法家,自王正的八個兒子,產生了四個杰出書法家,其中的王曠又出了比自己有名的兒子王羲之,這個膽腹東床快婿也娶了個“女中仙筆”郗璿為妻,又生了七擅長書法的兒子,“凝之得其韻、徽之得其勢、操之得其體、渙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這種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不可能不懂書法,連獻之的保姆李如意也是草書名筆,東晉王家,無處不飄逸著書法的香氣,若能在其家的外墻院站一站、聞一聞那種感覺也會令人心醉。王羲之的書法在唐朝皇帝的珍愛中進一行得以提升,也出現了習王的“歐柳顏趙”,這四家之中,我最喜歡歐陽詢的字體,也曾習過它的字帖《九成宮醴泉銘》,歐體的書法以“險勁挺秀”而名,評《九成宮醴泉銘》的也很多,“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其同得或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遵勁,于右軍之神氣骨力不相悖,實世之珍。”讀到這兒,總不免提筆再去臨習一下字帖,卻總感到那份神韻離自己太遠,即便極其遙遠,但能臨摹一下總能沾到點墨痕,還得多抽時間學一下,宋代的“蘇黃米蔡”也曾領略過,尤其是其中的蘇軾,很喜歡他的詞風,也喜歡他的筆韻,“蘇黃共閱一手卷”,蘇黃的情趣相同,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卷》也有相通之處。

雖說明清的書法沒有唐代的鼎盛,但我還相信歷史已入黃昏,文脈不會打盹,筆墨也會重振。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jié),是我國最傳統的節(jié)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便迎來了春節(jié)。春節(jié)習俗眾多,便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樂趣。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喜慶的春聯,抒發(fā)美好愿望。有的`人家也會貼福字,表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人家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意為“福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剪紙在民間也備受歡迎,人們愛把紅色的紙剪成各種圖案,貼在窗戶上。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蒸年糕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的意思。各地年糕做法也有不同,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而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年糕也成了人們的最愛。

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人們的第一件事便是拜年,穿著新衣,走親訪友,將最親切的問候送給別人。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無疑成了孩子們的向往。春節(jié)習俗眾多,但每件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國的傳統文化令人自豪。走近傳統文化,感受文化氣息。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5)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jié)日,其中有過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在這些節(jié)日中,我最喜歡的是過春節(jié)。

傳說海里有一個怪獸,叫“年”,它一到除夕就會上岸傷人,所以人們都怕它。但是有一位老爺爺,在除夕的早時晨,在自家的門上貼了紅紙,到了晚上,“年”沖進院子,看見紅紙,怪叫了一聲,就猛沖了進來,這時,發(fā)出了鞭炮的響聲,“年”嚇得倉皇而逃。進“年”就這樣來了。

過大年了,大家都穿了新衣服,大人們都在超市是辦年貨,我也在超市挑選我喜歡的食物,有燈芯糕、蝦米、糖,還買了心愛的書本。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準備做團圓飯了,我們一家人一邊吃團圓飯,一邊說說笑笑,我特別高興,因為過了年,我又長大一歲了,也長高了。大家吃飯后,一邊看春節(jié)晚會,到了12點,人們開始放鞭炮了,鞭炮的顏色可多了,有紅的、白的、紫的,金光閃閃,熱鬧非凡,我得了奶奶給我的超極大的大紅包,心里樂開了花。

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真讓人幸福呀!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去。

春節(jié)前夕的掃塵開始了,“咚、咚、咚,”一大清早我和媽媽擺這忙那的,忽然,媽媽說到:“是不是人少了點?我們去叫奶奶吧!”我一蹦三尺高。最后,我們分好了工。

媽媽拖地,我擦桌子,爸爸在收拾屋子里的東西,奶奶在打掃墻角上的小蜘蛛網,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不一會兒,終于把屋子收拾干凈了。此時,我心里充滿了喜悅。“篤篤篤”有客人來了呀!門鈴的聲音清晰的`響了起來。

“媽媽,有客人來了”我小聲對媽媽說。

我連忙打開門,呀!是最心疼我的爺爺,我忙伸出我的“攢錢手”對著爺爺不自然地笑了笑。在我身邊的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把拽過我說:“小孩伸什么手?嘴巴才靠得住,用得長久呢!”我恍然大悟,趕緊說:“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呀!我愛您!”

“好!好!呵呵!”爺爺摸著胡子笑呵呵地說,順手又從口袋里拿出一個畫著娃娃臉的小紅包,放在了我手心里,像個老頑童似的走了。

過年嘛,我們小孩子的壓歲錢是少不了的。

這就是讓我終生難忘的春節(jié)。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6)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毛筆書法了。

一天,我在公園里散步。忽然,看見一位老爺爺在公園里寫大字。我一問,才知道是毛筆字。從此,我就迷上了寫毛筆字。通過查資料,我了解到毛筆書法大體分四類: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我目前練得是楷書,因為我覺得楷書有勁道。

一開始,我寫得字就像小狗爬似的,彎彎扭扭的,像個散架的人。還把墨水涂得滿臉都是。爸爸經常笑著把我說成小黑熊。但我沒有失去信心,堅持練習。漸漸地,我覺得我寫得字有點兒大書法家的`味道了,頓筆、行筆似乎寫得更有勁道了。每逢寫完毛筆字,我都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叱咤風云的大元帥,那些毛筆字就是我的士兵。我必須讓我的“士兵”訓練有素,才能在戰(zhàn)場上打勝仗。

一天,我和爸爸決定來一場毛筆字大賽.我稍一頓筆.然后抬腕、行筆地十分輕快。不一會兒,一首《宿德建江》就寫好了。爸爸揮灑自如,有行書的味道。寫完之后,我們稍一對比,爸爸寫得龍飛鳳舞,我寫得十分勁道。最后,我們打成了平手。我太高興了?,F在,寫毛筆字幾乎成了我的日常習慣,每天不寫一頁就睡不著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上星期,我的毛筆字被老師當作榜樣掛在后黑板上??吹酵瑢W們在我的毛筆字是指指點點,我感覺很光榮。

我愛毛筆字!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7)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有:臉譜、剪紙、中國結、刺繡、人偶、武術……

我們的.傳統文化節(jié)日相當豐富,其中春節(jié)是我國的第一大傳統節(jié)日,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稱小年以后,年味越來越濃,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大街上都洋溢著熱鬧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到了臘月三十日,也就是大年三十,人們都在貼對聯、門神和福字,福字都要倒著貼,意思就是幸福到了我們身邊。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當然飯桌上最不可少的是餃子,如果沒有了餃子,這一天都不快樂。人們在一起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欣賞著春節(jié)聯歡晚會,又說又笑,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在除夕之夜,我們要熬夜等待著新年鐘聲敲響。到了五、四、三、二、一、“當”的那一刻,人們要放鞭炮、放煙花,來慶賀新的一年來了。為什么要放鞭炮呢?這里有一個關于“年”的傳說,放鞭炮可以嚇走“年”。放煙花是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像煙花一樣絢麗多彩。

第二天一大早,人們早早地起了床,吃完早飯,就回老家,要給長輩拜年,收壓歲錢,這也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一件事。到了大年初二,人們就要走親訪友,直到正月十五,人們要看舞獅舞龍,也就預示著年要過完了。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文化。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8)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些傳統文化中,我對剪紙情有獨鐘,因為我奶奶就是剪紙的高手。

記得小的時候,奶奶總是喜歡拿著一把剪刀在一張紅紙上剪來剪去,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你在干什么?”奶奶告訴我她在剪紙,我就會又問到:“什么是剪紙?”這時,奶奶就會放下手中的剪刀,給我慢慢解釋。家里的門上,玻璃窗上,也貼滿了奶奶的作品,有大大的.福字,有朵朵盛開的梅花,還有兩個胖娃娃抬著一條大鯉魚等等。在我看來,這些都十分的神奇,看似普通的一張紅紙在剪刀的作用下,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暑假的時候,看見奶奶又在剪紙,我也想跟著奶奶學學,奶奶高興的答應了。奶奶先給我演示了一遍,她折疊好紅紙,不用在紙上畫圖,她早已熟練到不用畫草稿就能剪出自己想要的圖案,只見紅紙在她的剪刀下不停地轉動,幾分鐘之后,一副喜鵲報春圖就剪好了,真是太精美了。只見一只喜鵲站立在梅花枝頭,一個大大的春字在整副圖的中央,布局合理,有些線條只有頭發(fā)絲那么小,但是奶奶卻沒有剪斷,真是太奇妙了。

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跟著奶奶學會剪紙,讓這項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9)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輝煌歷史的國家,閃耀著人們以勤勞和智慧所創(chuàng)造出的燦爛禮貌。中華美德,也在我們發(fā)展與提高中漸漸散出光芒,于是中國便有了禮儀之邦這樣的美稱。而當一個文化之都發(fā)展到今日這樣繁榮時,中華美德的光芒卻因受到外來文化和不良思想的沖擊,被人們忘卻。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當把這屬于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這正是我們代代相傳的傳統與使命。

古往今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故事,教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中華美德:從孔融讓梨到一字千金,無疑都是在告訴我們愛國、明志、孝敬、知恥與誠信。其中,我認為誠信最為廣泛。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認為誠信就是誠實守信,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禮貌的重要標志,既是為人之道,又是做人之本,也是當代人民塑造健康人格、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德基石。

關于誠信,有這樣一則歷史故事《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于孩子哭鬧不已,曾子的妻子許諾孩子回來后殺豬給他吃。之后,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道:我可是是跟孩子鬧著玩的,你別當真??稍诱f: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此刻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于是曾子便把豬殺了。事后,他告訴妻子:許諾過的.話,就必須要做到,這就是誠信。

曾子深深懂得,做人應當誠實守信、說話算活。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是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當今社會,有許多不守信用的人,他們不懂得在一切道德品質中誠信才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不論你學歷多高,不論你權力多大,不論你錢財多少,真誠與樸實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席勒說過:即使你衣衫襤褸,也不要忘記穿上誠信的衣裳。因為生命是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惟有誠信使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心得體會(精選篇10)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jié)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于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劃著小船,撒著用葉子包著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劃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jié)”。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么。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墒强茨戢F那么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于有一天他們發(fā)現年獸怕響聲,于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于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jié),就是這么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jié),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復制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秘,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 

149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