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2019年名著書籍《島》心得推薦
《島》,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著作,書中的島是愛琴海上的一個小島——斯皮納龍格——一個羈押麻風病人的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島》心得,供大家參考。
《島》心得(一)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曾幾何時,書已成了我心靈的圣殿、思想的驛站。在茫茫書海中,我發(fā)現(xiàn)了那個神秘的《島》。
這是正常人的地獄,也是麻風病人的天堂。
它拆散了一個又一個家庭,使一對又一對的愛人陰陽兩隔。但在最悲涼的情節(jié)里,也始終能看到希望。
《島》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家族的傳奇歷史,自從出生以來,阿麗克西斯發(fā)現(xiàn)母親總是刻意守護自己的過去,除了一張老舊的照片,幾乎沒有任何能顯示她的出生的痕跡。而照片上是一對老夫婦的身影……
好奇心帶著阿麗克西斯揭開母親塵封的過去,在那個令人談虎色變的地方——斯皮納龍格——整個歐洲的麻風病聚集地、“不干凈的人”必須被隔離的禁區(qū)、正常人心中埋葬所有夢想和希望的地獄。
而這個原本平凡的小家庭,卻和這個禁島扯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從可親的伊蓮妮老師被學生意外傳染上麻風病到善良的瑪麗婭不得不在結婚前夕移居斯皮納龍格——這些不幸的人卻在這座孤島上頑強地證明了他們的力量。
這座被世人隔離、被所有人封閉在心底不愿提起的小島,卻散發(fā)出了與眾不同的鳥語花香——即使被孤立、被遺忘甚至被埋葬都無法捆綁住的平安喜樂,在愛琴海的溫暖搖籃里氤氳著一代一代的活力生機。
而對于我自己,讀完島這部小說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強大的愛,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們并不只依賴什么才能活著,我們也需要創(chuàng)造生活,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生死不離的愛情與親情,對每個人都不是束縛,而是活著的力量、動力。如果我們沒有了這些感情,那么我們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獨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活著,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著。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蘆葦,只依賴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長努力幸福,就不會收獲飽滿的果實。無論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中的我們都應該努力生活,努力成長,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著既定的軌跡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對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不能品嘗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認識則是失敗的。誰都不想活在一個失敗的人生,不想自己的生活中沒有味道,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對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斷的創(chuàng)造自我,為每一個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地生活。
如今也許早沒有這樣的島,然而每個人心中依舊有一座孤島——上面擺放著每個人難以回味的穢然記憶,但是也許多少年后再次品味,才能嗅到真正褪盡鉛華的芬芳——早在那些并不華麗的外表之下,深深掩埋。只有萬物之源的時間,能篩選出最美的剎那,在賞盡風景的蒼老眼球里,展示它淡然卻永恒的美好。
“沒有麻風病,只有愛?!?/p>
《島》心得(二)
麻風病,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被染上后,如果不加醫(yī)治,會導致病人手腳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猙獰,在痛苦中慢慢死去。這種在過去不知道病根、也無法醫(yī)治的“絕癥”,被人們恐懼地稱為“風吹來的魔鬼”。即使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每年新發(fā)的病人,也還有5000多名。
提到這種病,我和許多人一樣,心中充滿了恐懼。對于麻風病人,好像與生俱來的,我更是有一些厭惡的感覺。真正使我轉變態(tài)度的,就是英國作家希斯洛普的這本小說——《島》。打開書本,驀然進入一個麻風病人生活的世界,在那些高尚的、孤獨的、痛苦的、善良的、慈愛的人性光輝照耀下,我才真正感到了自己內心的灰暗,感到曾經給予那些麻風病人的偏見與殘忍。
書中的小島,名叫斯皮納龍格,位于地中??死锾貚u的北端,盡管與對岸的布拉卡僅一水之隔,但是,在1903至1957的50多年時間里,這里卻是希臘人談虎色變的麻風病隔離區(qū)。故事的線索是布拉卡村莊的一戶人家,丈夫吉奧吉斯是一個往隔離區(qū)運送物資的船夫,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伊蓮妮和小女兒瑪麗婭相繼感染上了麻風病,不得不先后把她們運送到島上。小說以沉重的筆調敘述了麻風病給這個家庭造成的傷害,在凄婉悲涼的故事情節(jié)里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兩面:光輝的一面,以及陰暗的另一面。
人性的光輝一面,主要體現(xiàn)在島上的麻風病人身上,他們本身的善良、仁愛、自律以及不甘沉浮、頑強生存的精神值得我們贊美。人性的光輝一面,還體現(xiàn)在一部分麻風病人的親友身上,他們對待麻風病親人的不離不棄、無私關愛同樣令人感動和敬佩。而人性的另一面,丑惡的一面,則集中體現(xiàn)在這戶人家的大女兒安娜的身上,安娜身上的好逸惡勞、愛慕虛榮、貪圖富貴以及自私、冷漠、淫蕩的品性令人發(fā)指。她本身應該也是一個受害者,但是她對待母親和妹妹的態(tài)度,則完全暴露出她美麗外表之下的丑陋和齷齪。小說的主題是深刻的,作者犀利的筆鋒,還觸碰和鞭撻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陰暗面:比如二戰(zhàn)時期希臘社會對待麻風病人的普遍歧視,比如那些社會上層人物對待貧苦人民的傲慢無禮和虛情假義,比如整個戰(zhàn)爭年代——世界的狂亂、喧囂、冷酷和道義危機。
對麻風病人的歧視,中外亦然?!妒ソ洝分杏羞@么一句話:“皮肉上長有麻風的,他是麻風病人,他是不潔凈的,牧師將他定為完全不潔凈。得麻風病的人,他的衣服要撕裂,頭發(fā)也要剃光,蒙著嘴巴,喊叫道:‘不潔凈了!不潔凈了!’”幾百年來,教堂里一直在重復著這段話。麻風病人,無論是男是女,還是小孩,都應該與世隔絕,這種教義早已根深蒂固,被人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盡管在上個世紀,我們就發(fā)明了可以治愈麻風桿菌的氯苯藥物,對麻風病進行過廣泛地宣傳,但是直到今天,在我們許多人的潛意識里,還是把麻風病人、艾滋病人當作社會的陰暗群落進行防范,歧視、冷漠和排斥依然無法消除。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在科學和物質方面確實得到了驗證,但是在人際的關懷與愛護方面,卻還顯得那么蒼白、脆弱和令人困惑。
小說中的“島”,既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找到的桃花源,也不是消散在歷史煙云中的邊城古鎮(zhèn),更不是莫言小說里荒誕不經的六畜輪回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們每個人心中對愛的隔膜和疏遠。斯皮納龍格人被社會孤立,拋進黑暗無邊的大海中,時時面對著死亡的吞噬,但是他們卻并沒有放棄生命的尊嚴和生活的樂趣,他們對社會沒有一味地抱怨,而是有序地組織起來,依靠民主和自律的原則,自給自足、互幫互助、幸福頑強地生活著,創(chuàng)造出了人間的奇跡。(www.lz13.cn)無疑,人性的光芒照亮了黑暗,孤島不“孤”,因為打破了愛的隔膜,這些身處逆境的人們最終實現(xiàn)了生命的救贖。
《島》心得(三)
讀了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一本書 —— 《島》,雖然意味平平,但是在這談虎色變的話題下,也能看到希望,在那個不祥之地,也能尋到燦爛的鮮花,作者從生活被毀又重建,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糾葛中,也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傷。
吉奧吉斯每次不顧大風大浪,去給麻風病人送東西,而且總要見伊蓮娜一面,說明他工作十分盡職盡責,而且對自己的家人十分十分關心和想念,事后不在了, (誰不在了?) 他仍然堅持不懈的努力為他們運送貨物?!八锰鹤訉⑺?,讓她不受風吹,雖然她是一個麻風病人,但他還是不怕被傳染,對他負責,照顧好她,不讓她受傷,為她付出了一切。
安娜是個貪圖虛榮,喜歡對象不專一的人,她嫁給安德烈斯只是為了他的錢,但心里喜歡的人是馬諾里。
雖然馬麗婭只比安娜小一歲,但瑪麗婭心地善良,并且遵守自己的承諾,而且十分愛自己的爸爸,拿自己父親得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都會想父親。
瑪利亞和安娜雖然是親姐妹,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質,兩人都是漂亮美麗的姑娘,但一個樸素簡約,誠實善良。一個是貪圖富貴,愛慕虛榮。把他們兩個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瑪利亞的善良。
通過閱讀《島》的前一半,我懂得了我要有樂觀,堅強,快樂的品質。并且做事要踏實,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完成。
《島》心得(四)
如果有一本以麻風病為背景的小說書,你會愿意看嗎?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長篇小說《島》,就是以此作為小說的背景。島,即斯皮納龍格島,1903年至1957年間是希臘主要的麻風病隔離區(qū)。如果不是女兒推薦,如果還有其它的書可以選擇,我想這個國慶長假我也不會走進《島》的世界。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故事雖然沉重而憂傷,然而小說的敘述基調卻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溫情,正是這打動著我,讓我的閱讀體驗無比美好。6日那天早上吃早飯時,就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然后幾乎就進入了一個渾然忘我的境界,直到女兒喊我倒杯茶,我才從書中走出來,才恍然發(fā)現(xiàn)衣服沒洗,床鋪沒整理,而此時,時針已指向了”10“。大概只有年輕時候閱讀言情小說才能達到如此忘我的境界吧。
女主人公瑪麗婭和她的母親相隔十四年,先后因麻風病被送到了斯皮納龍格島。母親不幸病逝,而瑪麗婭卻因新藥試驗成功而獲救。僅管在閱讀之初,斯皮納龍格島在我的心里建構起一個冰冷和恐怖的意象:五十年間只有上島的人,沒有離開的人,島上的人因病毀容、殘疾,最終凄涼、孤獨、絕望、痛苦地死去……那種畫面沉重得簡直讓人窒息。然而隨著敘述的展開和深入,尤其是看著一群雖然身患絕癥,但卻不氣餒、不放棄,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努力改變生存狀態(tài)的麻風病人,那種冰冷恐怖的意象竟然一點點的消解融化了。有時候讀著讀著,我甚至會忘了這座島的使命,忘了它是一座永遠沒有返還之路的島,甚至會有種來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覺。我怕我的這種感覺缺乏同情心,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瑪麗婭生活的布拉卡村與斯皮納龍格島僅一水之隔,一箭之地,甚至隔海相望可以看到那邊的人在忙些什么,但卻永遠無緣再次踏上家鄉(xiāng),她會有怎樣錐心的絕望與凄涼?可是憂傷中我還是看到了溫情,哀婉中依然讀到了希望。我想這就是這本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島》心得(五)
《島》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處女作,是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孤陋寡聞的我是讀了朋友的日志后才知道的。朋友寫道:”在這座曾荒涼,曾繁華的廢棄小島上,有一種美,叫給予。有一種情,叫溫暖。有一種愛,叫做相依。有一種痛,叫堅強。有一種信念,叫做希望。有一種生命,叫怒放。我很卑微,我要熱愛生活,我要怒放生命,我要把每一秒往死里珍惜。就像歌里唱的:‘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飛翔在遼闊天空,就象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p>
讀了朋友的日志,便借來了她的兩本書《島》和《荊棘鳥》。
島叫斯皮納龍格島,25歲的阿麗克西斯總覺得母親索菲亞隱瞞著家族的歷史,在征得母親的同意之下,她借與男朋友埃德(我讀了幾頁就知道他們要分手的,因為埃德英俊聰明不費力就學習突出,什么事都一帆風順。這樣的男人自私。)出游的機會帶著母親寫給佛提妮的信去探訪斯皮納龍格島。索菲亞的家族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座島上。
書中這樣介紹斯皮納龍格島:威尼斯人曾在該島建立了堅固要塞,十八世紀該島被土耳其人占領。一九八八年克里特島宣布自治,大部分土耳其人離開了克里特,但斯皮納龍格的居民拒絕離開他們的家,不愿放棄有利可圖的交易。直到一九0三年該島成為麻風病隔離區(qū)后,他們才離開。一九一四年,德國人入侵克里特島,占領到一九四五年,斯皮納龍格因麻風病人的存在而幸免。一九五七年該島被放棄。
阿麗克西斯離開埃德來到布拉卡,與佛提妮見了面,佛提妮講了發(fā)生在斯皮納龍格島的一段傳奇。
二戰(zhàn)期間,整個歐洲大陸烽火連天,硝煙四起。戰(zhàn)爭,毀滅,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臘的愛琴海邊,一座與陸地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納龍格的小島,荒涼竟也平和,仿若與世隔絕的另一個世界。因為這座島上有被社會遺棄被隔離的麻風病人。戰(zhàn)爭、孤島、麻風病,按常理應該一切充滿悲情和絕望,但就因為比《圣經》歷史還長的遭世人詛咒的麻風病,斯皮納龍格島免遭劫難。當一群懂得現(xiàn)代文明,身懷理想的麻風病人來到孤島的時候,孤島更是煥發(fā)了生機,學校有了好老師,辦了報紙,電影院放起了電影,小酒館生意興隆,醫(yī)院更是越辦越大,條件越來越好,被隔離到這里的人彼此充滿了關懷和愛,人們過著普通平凡而又溫情的生活,直到政府批準治愈的麻風病人回到大陸的時候,有人還不愿意離開,怕不適應大陸的生活。
阿麗克西斯的曾外婆當老師的伊蓮妮感染麻風病被送到斯皮納龍格島,同時被隔離的還有她的學生迪米特里。伊蓮妮接管了孤島上的學校,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她對教育的理解是”教育不是達到某種含糊結果的手段,而有內在價值——教育能讓孩子們成為有用的人?!八倪@種理解和追求比中國現(xiàn)在的大部分校長的教育思想要先進的多。她把學生迪米特里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yǎng),她病情惡化離開人世后,迪米特里接管了學校。
阿麗克西斯的曾外公吉奧吉斯長年累月駕著小船,給斯皮納龍格島運送貨物,運送被隔離的麻風病人,運送前來治病的醫(yī)生克里提斯。
阿麗克西斯的姨外婆瑪麗婭婚禮準備就緒時發(fā)現(xiàn)被感染了麻風病,未婚夫離開了她,她被父親用小船送到斯皮納龍格島后,與給她治病的克里提斯相愛。病人陸續(xù)治愈或轉移治療后,孤島被廢棄,克里提斯放棄優(yōu)越的工作研究條件,應聘到離瑪麗婭不遠的地方工作,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對年齡相差近20歲的夫妻,一生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地過著日子,沒有親生的孩子,把阿麗克西斯的母親索菲亞撫養(yǎng)成人。
醫(yī)生拉帕基斯不顧被感染的危險,堅持在島上的醫(yī)院工作,醫(yī)生克里提斯每周到斯皮納龍格島做研究,最后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解除了許多人的痛苦。
斯皮納龍格島如果不是有人們談虎色變的麻風病,那簡直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一水之隔的”正常“的大陸卻充滿了流言飛語、猜疑、爾虞我詐?,旣悑I被未婚夫拋棄后在孤島卻獲得了真正的愛情,阿麗克西斯的外婆安娜嫁入豪門,身體健康,美麗無比,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與丈夫的堂弟偷情,結果在斯皮納龍格島上人們慶祝回歸家園回歸社會的夜晚死在丈夫的槍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