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讀后心得10篇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時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代表作,也是最暢銷的四部兒童小說之一,作者塑造的果敢、機智的哈利波特形象更是可以與史努比、加菲貓、米老鼠媲美的兒童偶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哈利波特讀后心得,歡迎大家來閱讀。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1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哈地波特但不知各位有無讀過最近我迷上哈利波特常常往圖書館跑看看有沒有他的蹤影經(jīng)過長期的奮斗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成功的看完五本的前四集不過真的好可惜最后一集一直有人借閱。
這四本我最喜歡的就是內(nèi)容新奇又好玩劇情高潮迭起生動活潑描述哈利幸運成為的第四位參賽者并經(jīng)歷三項困難重重充滿危險的艱鉅任務又被仇人佛地魔的仆人盯上讓他魔法學校的日子更加難過精神差點崩潰幸好有好友妙麗榮恩的鼎力相助以及自己不屈不撓意志堅定終於突破困難成功的完成三項可能會致命的危險任務。
看了這麼多本書使我不禁懷疑作者到底花多少時間多少心血來寫這麼精采有趣的小說啊如果換成了我就算一個世紀也寫不完!我以后要好好的多看點有用書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訓練寫作文的能力是一個的好辦法。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2
讀《哈利·波特》,如嘗一道百味粥,在那扣人心弦的傳奇中看各色人物,品百味人生。哈利勇敢堅強,羅恩忠實真誠,赫敏聰慧冷靜,鄧布利多睿智慈悲,伏地魔狠絕悲涼…… 然而,在羅琳筆下多如滿樹繁花的人物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他——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那個一直以來冷酷神秘、忠奸難辨的魔藥教授。
冷漠空洞的眼神,陰鶩嘲弄的笑容,刁鉆刻薄的話語,偏執(zhí)護短的教風,還有那對待哈利時相互矛盾的言行,使我總在猜想,這樣的男子背后該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即使他備受爭議,但自故事依始,我便莫名地堅信,復雜神秘的他,決不是那奸邪狠毒之徒。然而,在整個《哈利?波特》系列接近尾聲,他的故事終于坦露在我們面前之前,我怎也想不到,他的一生竟是這樣的使我扼腕嘆息、觸動心靈。
要如何才能解讀他那苦澀的一生?那是一曲無盡凄酸的悲歌。
年輕時的他,不懂得蒼生何辜,為了生存,為了證明,誤入歧途,即使自己所渴慕之人為此與他決裂,嫁與他的對頭為妻,也執(zhí)迷不悔,直到所作所為誤傷自己最愛之人,才幡然醒悟。然而再回首時,仿佛已是百年身。伊人已逝,獨留襁褓中那來日將臨大難的稚子,支持著他以此為念孤苦度日。
那時的鄧布利多無疑是慈悲的,以校長的身份讓斯內(nèi)普留在母?;舾裎执娜谓?,雖是為了拉攏,但在無言中也給了斯內(nèi)普一個停泊傷痛的港灣。那些年月,那個本已心力交瘁的男子在霍格沃茨中看著春去秋來,在門廳中看著無數(shù)的貓頭鷹南來北往,在操場上看著周圍的草木榮枯變更,在昏暗的地下教中與孤燈相伴,如斯寂寞。
莉莉?伊萬斯,這個女人,他得不到,救不了,忘不掉。那心靈上的碾壓掙扎,那撕裂靈魂的刻骨愛戀,無法淡忘。16年來,高傲如斯內(nèi)普,卻為了她,對鄧布利多惟命是從。多年來,不曾為自己有過一聲訴苦,半句怨言。直到鄧布利多要他代替德拉科出手,殺死鄧布利多,而必須由他出手的原因,其中一個是為了保全德拉科的靈魂,直到此時,斯內(nèi)普才問出了一句,“那我的靈魂呢,鄧布利多,我的呢?”
難道就因為他的靈魂已千瘡百孔,那就意味著可已毫不顧惜地踐踏嗎?短短一句話,卻道出了大半生的悲涼與辛酸。
即使最終鄧布利多的答案能使斯內(nèi)普釋懷,但斯內(nèi)普又豈會不明白,這場“謀殺”的真相只能秘而不宣,那就意味著,只要鄧布利多一死,他斯內(nèi)普就會陷入千夫所指、孤立無援的境地,甚至萬劫不復。饒是如此,他還是答應了,并起誓他日必將竭盡全力保護霍格沃茨。
如果在此之前,有人說斯內(nèi)普的付出只是為了兒女私情,無關蒼生;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如此誓言,已是大愛。此刻的他,早已不是鄧布利多所當年指責的“只顧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其他人盡可以去死”的食死徒,經(jīng)過16年的蛻變,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已經(jīng)成為了心存大義、胸懷大愛的人,當之無愧的霍格沃茨老師,斯萊特林院的院長,鄧布利多最信任的人。
當對愛情的守護中被融入了大義,這份堅守,就更顯厚重其后,面對正道,他受千夫所指、萬人唾棄;面對邪道,他命懸一線,如履薄冰。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3
《哈利?波特》是我在眾多書籍中最喜歡的。這部作品的作者是J?K?羅琳。羅琳自小就喜歡寫作和講故事。24歲那年,她在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發(fā)小巫師一直在窗外對著她微笑。7年后,羅琳把這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的故事推向了世界,哈利?波特成為了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
《哈利?波特》這套書,共有7冊,每一冊的故事那么精彩,那么驚心動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四冊了。一看到第四冊的封面,就覺得這本書里一定會有精彩的故事,封面是這樣的:封面的上面用醒目的大字表明了題目“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封面上有四個人物,從書中了解到那四個人分別是:哈利?波特、塞德里克?迪戈里、威克多爾?克魯姆、芙蓉?德拉庫爾。當然,在封面正中間,有一個火焰杯,右下角還有一個HP的標志。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封面。
《哈利?波特4》的主要內(nèi)容是:新學年開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羅恩、赫敏一起去觀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賽,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消失了十三年的黑魔標記。哈利的心頭籠上一團濃重的陰云。三個少年的友情竟是那樣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渴望在三強爭霸賽中戰(zhàn)勝自我,完成三個驚險艱巨的任務,可這是一個天大的陰謀,伏地魔利用這次機會再次復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是不知道自己或者別人的命運是怎么樣的,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掌握命運,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命運發(fā)揮得更好。只要我們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只要我們盡好自己的本分,這一生,你將活得更加精彩。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4
有專家認為,《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情節(jié)設置上其實并沒有特別的天賦,她的過人之處主要在于她在書中向讀者介紹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巨人血統(tǒng)的海格的寵物——挪威脊背龍,居住著許多巫師的村莊——霍格莫德;哈利的爸爸小時侯為了到廚房里偷東西吃,有了一件奇妙的“隱形衣”;驚心動魄的三強爭霸賽中恐怖的四條火龍——“中國火球龍”、“瑞典短鼻龍”、“威爾士綠龍”、“匈牙利樹蜂龍”等等,使我們的想象力有了自由翱翔的空間。
J·K·羅琳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她所創(chuàng)造的魔法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得更加地緊密。就像老爸當年喜歡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一樣,他一輩子希望到英國倫敦的貝克街去一趟,因為那里有他少年時的偶像——福爾摩斯。J·K·羅琳也盡量把《哈利·波特》如此生活化,例如,倫敦真的有一座國王十字車站;而古靈閣則讓人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的銀行儲蓄所網(wǎng)點門市。
此外,你可以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里看到天地人有機的結合,精氣神無處都存在,盡管災難的陰影隨處可見,但光明的曙光總是在閃現(xiàn),我們從而獲得正義的支持,擁有了無盡的希望。
同時,J·K·羅琳吸收了以前西方的民間傳奇的精華,她將最能令人感到恐懼和神秘的角色在書中一一呈現(xiàn):騎掃帚的巫婆、巫師,向動物發(fā)出的獨特咒語,人性化的幽靈和千姿百態(tài)的怪龍,然后再對這些角色進行加工,讓他們在書中變得不再令人感到恐懼和神秘,甚至賦予了他們幾分可愛的色彩。
我知道,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會淡忘純真的內(nèi)心渴望。
三十九歲的J·K·羅琳卻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她用自己精巧的筆使每個人都能重新進入童心未泯的魔幻世界:一聲奇幻的口令就可穿過畫上的一個洞而進入另一番天地(當然也有不靈的時候),巫師糖果店里一樣的豐富多采,琳瑯滿目,那里有“冰耗子”、“果凍鼻涕蟲”、“嘶嘶颼颼蜂”,而巫師笑話商店里還有出售“糞彈”、“飽喝糖”和“咬鼻子茶杯”,這些商品我們又好象似曾相識,又像施了魔法般飄渺不定。
那些五彩繽紛、奇妙豐富的想象——鬼魂們要開忌辰晚會啦,在二樓女生盥洗室居住的哭泣的桃金娘是個自卑的冤魂啦,還有蜘蛛阿拉戈克突然成了龐然大物,居然還能與人順利地進行交談;惡貫滿盈的伏地魔的一絲陰魂就隱藏在湯姆·里德爾的日記本里;曼德拉草是一些哇哇叫喊的小娃娃,它們長大成人了制成藥水,就能使石化的人起死回生!神奇的復方湯劑能把你變成另外一個人……
光怪陸離,詭譎離奇,同時又是這樣幽默詼諧,這樣饒有情趣,怎么不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作者超人的想象力而驚嘆不已。還有書中那種懸念,有的“哈迷”小讀者跟我交流說,每到書要結束的時候,簡直就是觸目驚心,驚心動魄。有時候覺得很恐怖、很陰森,但又有著希望和期待,便會不斷被吸引著我們繼續(xù)看下去。
《哈利·波特》書中的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身上所具有的英勇、友愛和誠實等優(yōu)秀品質(zhì)是當今社會應當提倡的(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而以伏地魔為首的邪惡勢力所代表的貪婪、兇殘和懦弱則與之形成了鮮明的比。美與丑涇渭分明,善與惡是勢不兩立,故而哈利·波特們不存在妥協(xié)的可能性。
所以,在如今這個網(wǎng)絡連接全世界、道德觀念漸漸淪喪的社會里,這些來自異邦的可愛的小英雄自然就會受到人們的熱烈擁戴。
事實上,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世風逐漸日下、人心逐漸不古、道德逐漸淪喪的發(fā)達的社會里。人們對以前所堅信不移的傳統(tǒng)道德標準與良好文明風尚產(chǎn)生了懷疑及反思。真假黑白、是非曲直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起來。于是,我們這些“游戲一代”寄情于美好空泛的動漫田地,游離于頭腦中的魔法世界……
而在J·K·羅琳創(chuàng)造的魔法世界里,真善美、假惡丑、正誤對錯之間的界限是異常分明的。但專家也告誡,如何讓這些道德標準對《哈利·波特》的讀者所生活于其中的“麻瓜世界”產(chǎn)生影響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那是這樣的一個道理:畢竟,哈利·波特生活的自由世界里沒有教堂、保守黨和童子軍。從大英帝國精神一脈傳承下來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以及仁慈、高尚、是非分明等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這就是為何《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討厭另一個作家伊尼德·布萊頓的原因,布萊頓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帝國色彩,而《哈利·波特》卻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外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特的魔法世界。
我看了《哈利·波特》,既程門立雪,又溫故知新,人物歷歷在目,故事永不消退,那是因他有淳樸、正直、友愛的的人心,有善良勇敢、不懼邪惡的血液流淌,這些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5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里,有一個神秘的國度,里面住滿了巫師,貓頭鷹是他們的信差,飛天掃帚是交通工具,西洋棋子會思考,幽靈頑皮鬼漫天飛,畫像里的人還會跑出來串門子,連吃的食物都與眾不同。有這么個小男孩在“我們的世界”里飽受欺負,13歲才知道自己竟是巫師世界中一對已故英雄夫婦的兒子,而殺死他們的人——連名字都不能提的大魔頭,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弱小又最強勁的對手——孤兒哈利。
《哈利波特》中的“鐵三角”各有各的特點,他們分別是用勇敢,智慧和忠厚的象征。
哈利是勇敢,自從進入霍格沃茨后就是學校的風云人物,他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他漠視學校校規(guī)——像鄧布利多說的那樣:走禁止的樓道,闖入密室,夜間披隱形衣到處亂跑,進禁林,或許繼承了父親的血統(tǒng),哈利波特從骨子里透出對權威的藐視。他雖然年紀不大,但曾經(jīng)體會過傷痛,具有同齡孩子沒有的勇氣與堅強,從大難不死到屢次擊敗伏地魔,勇敢早已早他的心中埋下了種。我不想過多地說他……只是哈利,這個男孩傳奇而痛苦的生命正是他一手造成的。哈利最終決定不去尋找丟在禁林的再生石,毀掉長老魔杖——而只是留下自己繼承的隱形衣,這是他的選擇,一個很令人感動的選擇,他戰(zhàn)勝了死亡,因為真正的死亡之主從不會想要避免死亡,永生不是他所求的,如此,任何死亡的威脅也不能再令他懼怕和后退,他明白因為這些都無法傷害到他。愛,守護,朋友……這一切才是活著真正的意義,比起權利,金錢,長壽..要重要無數(shù)倍。哈利作出了他的選擇,于是,他選對了。
羅恩是忠厚,就像所有配角一樣,他的出現(xiàn)平淡無奇,但他又著和哈利一樣的遭遇:用哥哥們的舊物,很容易被人忽視。進入魔法學校后,共同的命運將他和哈利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對待朋友真誠,在第一部中,為了讓哈利去救魔法石,羅恩冒著犧牲自己的危險幫助哈利,他的確是個忠厚的孩子,但他并非不聰明,可以從他的那盤棋看出,能把棋下得如此好的人絕不可能笨拙,這就是作者給我們的一個想象空間。對此,我一點也不感動: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兩個冒險的伙伴在性格上的互補——哈利對榮譽、名氣已經(jīng)非常討厭,而羅恩正在追求榮譽、拼命想證明自己。
作為”鐵三角“中的唯一女生,赫敏是智慧,她是及其富有個性的,成績總是拔尖,卻有一副驕傲的樣子,認真嚴肅,似乎沒有缺點的。當然,她也有一反常態(tài)的時候,比如,三年級時,她曾一氣之下決定不再上占卜課;在三強爭霸賽的時候,她主動放棄學習,幫哈利研究魔咒,所以哈利比賽的勝利,赫敏也有很大功勞的。她還是一個有愛心的女孩,在別人都在嘲笑自己的時候,仍然堅持給小精靈自由。正是她的聰明,幫助哈利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以至于打敗了伏地魔。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6
游竄于書海之間,經(jīng)常有一兩本名篇大作獲得我的欣賞,但當我觸碰到那一本書,我為它迷醉,為它感動,把它看了千萬遍,牢牢記在了心中。以至于一念一個咒語,它就會浮現(xiàn)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拿起魔杖,念出熟悉的咒語,它便出現(xiàn),與我同在。
一個平凡夜晚,午夜時分,微風拂動著女貞路兩旁整潔的樹籬,街道在漆黑的天空下寂靜無聲,一塵不染,關于哈利·波特的不平凡的生命之旅將要從這里起航。
JK羅琳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她用她的筆,塑造了這個充滿了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書中人物個性鮮明,令人難忘。
一位名人曾經(jīng)說過:“對不幸的命運越是抱怨,越是覺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覺得恐懼,不如去面對它、迎戰(zhàn)它、克服它,使一切痛苦低頭稱臣,使燦爛的花朵盛開在艱苦耕耘過的土地上。”哈利·波特便是如此。他勇敢善良,機智過人,敢于直面困難,不屈服于命運。從第一部到第七部,他都像讀者展示了自己不同的個性。面對魔法部的指責與朋友的不信任,他毫不退縮;在三強爭霸賽中克服重重困難,戰(zhàn)勝了自我;在伏地魔面前,在死亡面前,他從未退縮,直面恐懼,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這樣呢?
赫敏和羅恩都是哈利出生入死的好朋友,赫敏沉著冷靜,總是能憑著她極高的智商幫哈利度過難關,羅恩勇敢,講義氣,哈利遇到危險總是會前去相救。
其中最令我感動與震驚的還是哈利恨了整整七年的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在許多人眼里斯內(nèi)普冷漠,刻薄,心狠手辣,是個令人憎恨的食死徒,然而卻被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信任,但到最后卻殘忍的殺害了鄧布利多。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然而真相卻是:斯內(nèi)普愛了哈利的母親——莉莉·伊萬斯一輩子——從他孩提時代到死亡,他一直都沒有改變。莉莉死后,他一直給鄧布利多當間諜,暗中保護哈利。斯內(nèi)普忍受著大家的不信任,摯愛之人的兒子的討厭可以說是憎恨。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因為他對莉莉深沉而熾熱的愛,斯內(nèi)普是一個為愛犧牲的英雄,他高大的形象將會永遠刻在人們的心中。
哈利·波特中的世界,不僅是那奇特的魔法令人向往,更重要的是比魔法更為真實的感情。哈利、羅恩與赫敏之間牢不可破,相濡以沫的情誼;還有斯內(nèi)普對莉莉的那份執(zhí)著的追求……
“沉湎于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xiàn)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7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媽媽買給我時,我心里樂開了花,我在培訓班里的時候看過《哈利·波特與密室》的電影,聽別人說很好看,我才看了,但是真是好看。
從前,有一個男孩哈利·波特:本書主人公,一歲時父母被邪惡的“神秘人”(巫師伏地魔)殺害,被姨父姨媽收養(yǎng)。一天早上,住在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先生看見一只花斑貓正在家門口不遠的地方看地圖,而且聽電視上說:一貫晝伏夜出的貓頭鷹今天一早就四處紛飛,連專家們也無法解釋這種反?,F(xiàn)象。就在這天晚上,一歲的“波特”(也就是哈利波特)出現(xiàn)在他姨父姨母家門前,氣的德思禮夫婦大吼大叫,把他關在碗柜里睡覺,他們還有一個混世魔王一般的兒子達力,更是經(jīng)常對瘦弱的哈利拳腳相加。
后來,有一位叫“海格”的巨人,告訴了哈利真相,哈利答應了海格要去霍格沃魔法學校。九月一日那天,哈利來到古堡般的魔法學校:大禮堂的天花板上閃爍著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靈在學生們的頭頂上飄蕩,寬大的餐桌上憑空出現(xiàn)了美味佳肴,會說話的肖像需要學生說出口令才能通行……這里的一切——從上課到吃飯到睡覺都充滿了魔法。這里還有形形色色的老師:慈祥和藹的老校長鄧布利多教授,嚴厲正直的副校長麥格教授,處處呵護哈利的海格,還有不知怎的總是看哈利不順眼、不斷找他茬兒的斯內(nèi)普教授。不過最讓哈利波特高興的是,他結識了兩個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羅恩和聰明伶俐的女孩赫敏。當然,同學中還有趾高氣揚、一心與他作對的男孩德拉科·馬爾福。在學院里,哈利·波特經(jīng)歷了許多次困難,最終都化險為夷……
看完這本書,我想我要也能和哈利·波特一樣,學習魔法、經(jīng)歷好玩的冒險,穿上哈利·波特的“隱形衣”那就太好了!我還想要和哈里·波特一起幫他慶祝格蘭芬多,祝賀他們終于也能獲得第一名。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8
讀完了《哈利波特》的最后一本:死亡圣器。有個想法浮現(xiàn)出來:“一切圣賢,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睅c魔幻神奇色彩的事物一直都挺能吸引我。
為什么?因為能和其中的某種東西產(chǎn)生共鳴。這種東西就是:除了我們感知的面貌之外,世界還另有面貌?;蛘哒f,我們所感知的面貌,其實,并非世界的面貌?;蛘哒f,所感知的世界,其實并非如此這般的世界。因為這點共鳴,所以,就把哈里波特系列一直讀下來了。
在這本“迎合世俗,并不深刻”的通俗魔幻小說里面,看了什么呢?當然,首先看常識世界之外,另有無數(shù)“平行”的世界,而它們都是合而為一的,所以說,它們是“重疊的”,也沒有錯。很多“麻瓜(凡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瘋狂的,怪誕的,其實,都是合理而符合邏輯的。
相對于我們從未認識的領域來說,我們所認識的,其實,滄海一粟,非常狹隘。我們其實不知道事情為何發(fā)生,以及究竟如何發(fā)生。但在我們內(nèi)心,始終潛伏著一個聲音:有種力量,能夠凌駕于這一切之上。那種力量,在小說中表現(xiàn)為魔法,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權力、科技,或者,神通,諸如此類。
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始終感覺這個魔幻世界的存在,這種魔法力量的存在,所以,那么多人會喜歡魔幻小說?!敲炊嗳耍鋵嵍贾?,我們就是魔法本身。只是,并不知道,我們自己全都知道這一點。
然后,還看了犧牲。為了祂人的利益而徹底犧牲自己,放棄一切,進入死亡,這種行為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力量,乃至世界上最強悍的魔法,都對它無可奈何??梢哉f,這種行為具有“催伏一切惡魔”的力量。即使是觸及這樣一種念頭,這樣一種潛質(zhì),也能令強悍的惡魔覺得非常虛弱,不能忍受。事實上,哈里波特就是靠這種力量生存下來,并且戰(zhàn)勝了強大的對手的。在最后決戰(zhàn)的生死關頭,祂一次選擇了不加抵抗地死亡,一次選擇了“除你武器”的和平咒語。祂選擇了不傷害。結果,祂戰(zhàn)勝了每次都選擇索命惡咒的魔頭。而那個魔頭也并不死于哈里波特的魔法技術,而死于自己的傷害之心發(fā)出的惡咒,害人就是害己。這里又一次重復了這個古老的故事。這故事被說過很多遍,但幾乎所有的人,特別是我,都并不真的相信,盡管也有所相信。 再然后,還看了對死亡的恐懼,對永生的渴望。七個魂器的出現(xiàn)和毀滅,說明“追求永生”的行為會障礙本有的靈性,分割整體,并且,也將最終破滅,而三件死亡圣器:最強大的死亡魔杖、復活石、隱形衣,都有很深的象征意義,雖然作者未必是刻意讓它具有這些象征意義的。
但作品其實也都并非作者所寫的,它來自超越作者表面的更深處,最后,哈里波特成為三件圣器的主人。祂的選擇是:只留下父親傳下來的隱形衣?!鞘钦嬲軕?zhàn)勝死亡的東西:讓別人進入死亡,或者走出死亡,這種權力非常強大,但并不能帶來如期的效果。最后,真正能夠戰(zhàn)勝死亡的,是放棄這種權力,并且“隱形”。
“隱形”這個魔法詞匯,其實底蘊深邃。它意味著從現(xiàn)象的世界隱沒,也意味著,隱藏在現(xiàn)象之中。能從現(xiàn)象的世界中出離,并因為出離而發(fā)現(xiàn)隱藏在現(xiàn)象之中的秘密,這才是戰(zhàn)勝死亡的最后那件圣器。
古往今來,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故事說“隱形”。而且,在中國,很多知識淵博的人,有強烈的心愿希望“歸隱”。這都是一種意思的不同表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哈里波特毀滅魂器(其中一個就是祂自己的身心),選擇隱形衣的過程,就是修道覺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一切的死亡,是必然經(jīng)歷的課程,——而且,需要反復經(jīng)歷。反復很多次,無數(shù)次。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經(jīng)歷?!?,畢業(yè)為止。
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間那種“雙頭鳥”式的命運關聯(lián),也是很有意思的。它讓我想“共命之鳥”這個詞。事實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共命之鳥”,都有兩個頭。一個頭只喜歡吃有毒的東西,毒死自己,也毒死另外一個頭。而另外一個頭,只吃香美潔凈的東西,并且一心要拯救另外一個頭。兩者共有一個身體。這基本上也就是凡夫和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之間的那種關系,或者說,也就是“三身”之間的那種關系。
作者在書寫故事的時候,很多東西并非刻意“構思”出來的。其實在寫作之前,早已本能地“知道”這一切。所謂寫作,只是讓它流淌表面上來,如此罷了。事實上,凡是看上去并不拙劣的東西,都不是“構思”出來的,而是“本來就知道”的。作者“本來就知道”,也“本來就知道”,所以,當它表述出來的時候,雙方就能產(chǎn)生共鳴,“祂寫出了我心里的某種東西!”而這就是寫作和閱讀之所以出現(xiàn)并存在的基礎原理 :本然。符號主義認為,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能都是“指向”。指向某種非常深邃的古老的模糊的記憶,指向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東西。那個“一”。
事實上,畢加索的畫、達利的創(chuàng)作,諸如此類的很多東西,也和哈利波特這樣的作品一樣,都是在表述著我們古老的“本能知道”:世界并非是我們所感知的那個樣子。諸相非相。
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切偉大的藝術家,也可以說,都是大禪師,是普度眾生的菩薩,而且,是并不覺得自己正在普度眾生的“無相”大菩薩。長久以來,一直并不知道,為何與生俱來就有那種強烈的寫作欲望,為何與生俱來總是感覺需要有所表達,一直不知道這種動力來自何處?,F(xiàn)在,應該有了答案了。那是本覺的自覺,是本覺自覺的形式?;蛘哒f,那就是本覺。千言萬語,都不過是在寫著一句話:都是“我”,一切都是“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萬紫千紅總是春。事實上,一切作品本來全都是“深刻的”。但有些作品的“深刻”是穿上了隱形衣的。甚至對于作者本身來說,它也同樣是隱形的。具有識別隱形能力的眼睛,才能看。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9
最近我在閱讀J·K羅琳小姐的《哈利波特與密室》。小說里主要講了校園命案不斷,而哈利波特一行人追尋密室下落的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有正義勇敢的哈利波特、足智多謀的格蘭杰赫敏,還有膽小如鼠的羅恩韋斯萊。他們仨是很好的好朋友,他們敢于冒險,不懼強敵,克服了種種難關。
新學期即將開始,哈利在姑媽家如坐針氈,迫不及待想開學。一日深夜,羅恩開著飛車接走了被惡毒的姑媽一家囚禁在房間的哈利。在韋斯萊家度過了美好舒適的一段時間后,他與朋友們便回霍格沃茨上學了。
迎接他們的是嶄新的學期,卻也注定是困難重重,危機四伏的學期:開學第一個晚上,他和羅恩因無法穿過934站臺到達魔法車站而遲到;在魁地奇球賽上,他被失控的游走球死死追擊;學校屢屢出現(xiàn)麻瓜學生被攻擊石化事件,而他卻總能聽到來自密室詭異的蛇語;大家發(fā)現(xiàn)他會說蛇語,便誤會他是邪惡的密室開啟人……哪怕懷疑、脆弱、難過,他都沒有被打敗,而是決定追查出事情的真相,找出真正打開密室的兇手。終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用鳳凰送來的劍殺死了密室里的.毒蛇,擊敗了伏地魔,拯救了金妮、赫敏以及其他被石化的學生——霍格沃茨終于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讀罷,我合上書頁,如海浪般的思緒涌進心間,久久不能退潮。震撼我的不但是哈利波特在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是他與朋友之間無條件的信任、忠誠,更是書中傳遞出來的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
海格安慰被馬爾福羞辱為“泥巴種”的赫敏、羅恩赫敏選擇相信被誤會為“蛇佬腔”的哈利、哈利使被百般虐待的多比重獲自由……
這些事情無一不告訴我們決定人與人本質(zhì)的不是出身,而是他們擁有的品質(zhì)與他們的所作所為。
我相信,正如鄧布利多教授最后所說:“真正的自我,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比我們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10
《哈利·波特》是一本暢銷書,足足有四大本。媽媽為我買了回來。我不解地說:“這只是一部幻想書籍,不就是妖魔鬼怪變來變?nèi)?,能有多么好?”媽媽說:“這本書到底好不好,你看完做評論吧!”我不經(jīng)意的翻著,誰知翻著翻著就被這書深深的吸引住了,我貪婪地讀了起來。每天我都擠出時間來看一會兒,哪所只有幾頁、幾行……
《哈利·波特》一書的主人公——哈利·波特,是一個瘦弱的、戴著黑眼鏡的黑發(fā)小巫師,額頭上有一個明顯的閃電形疤痕,那是大魔頭伏地魔在殺他的時候留下來的。哈利·波特的爸爸、媽媽被伏地魔殺死后,他只得到姨父家,在那里他飽受欺凌,在碗柜里度過了十年極其痛苦的日子。
十一歲生日那年,他到了一個可思議的地方——堆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格蘭芬多學院。在那里他結識了好朋友赫敏、羅恩,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堆格沃茨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伊甸園。
伏地魔是個想統(tǒng)治整個世界的黑魔頭,他好濫殺無辜。人們都非常懼怕他,不敢叫他的名字,而叫它“神秘人”。要是他想殺你,那你就必死無疑。他視哈利·波特為仇敵,因為在伏地魔殺哈利全家的時候,媽媽拼命保衛(wèi)他,也就是在這時候,不知不覺哈利波特擁有了一種特別的力量,那就是愛。就是因為愛,哈利·波特使伏地魔喪失了法力。
哈利波特一直在和伏地魔作斗爭,永不畏懼。他聰明、善良、勇敢。為了營救被伏地魔吸取了靈魂的金妮·韋思來和被石化的人,哈利·波特和赫敏、羅恩一起努力尋找密室,可好景不長,赫敏在圖書館被石化;校長阿不思·鄧不利多為了不讓更多的學生被石化,決定讓學生們先回家,等到把敵人殺死再開學。哈利·波特和羅恩悄悄來到密室,讓羅恩等在外面,獨自一人進去,決心和伏地魔、蛇怪拼死一搏。哈利的勇敢和忠誠感動了鳳凰,鳳凰帶著“分院帽”來了。伏地魔驅(qū)使著蛇怪扭動著巨大的身軀,張著血盆大口向他撲來,哈利抽出魔仗撐住了蛇怪的大嘴,鳳凰飛起來,用金喙啄瞎了蛇怪的眼睛,哈利·波特從“分院帽”中拿出一把閃閃發(fā)光的銀劍把蛇怪刺死了。伏地魔消失了,金妮得救了,被石化的人得救了,霍格沃茨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讀罷了這厚厚的四本書,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深深地沉浸在《哈利·波特》里,久久不能忘懷。每當回想起與哈利·波特相處的日日夜夜,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感受,我曾為哈利·波特的勝利而高興過,也曾為哈利·波特忍受的折磨而忿恨過,還被書中驚險恐怖的場面嚇得失眠……
《哈利·波特》是一本值得讀的書,一本好書,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這本書教我懂得了愛是偉大的,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他能為你帶來勇氣和力量,使魔鬼喪失魔力;懂得了與敵人的斗爭要堅決,要堅持,直到勝利,哪怕犧牲寶貴的生命;還懂得了要效忠正義,不要效忠于歪門邪道,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
我喜歡哈利·波特,要像他那樣,成為一個勇敢、善良、充滿智慧的人。
哈利波特讀后心得相關文章:
★ 哈利波特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