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實用文檔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 >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5篇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5篇

家榮1147 分享 時間:

  《弟子規(guī)》是依據(jù)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guī)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5篇,歡迎閱讀參考!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1)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讀過《弟子規(guī)》吧!可是大家真正讀懂了什么,學會了什么。讀完《弟子規(guī)》有什么感觸,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領(lǐng)悟到的。

  《弟子規(guī)》中的首孝悌,次謹信和有余力,則學文。這兩句讓我感觸最深!“首孝悌,次謹信?!备嬖V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孝順這一點許多人都沒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對我們恩重如山。愿為我們赴湯蹈火,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顧著我們。

  就如《游子吟》中所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蔽襾砗痛蠹艺f說黃香是如何孝順父親的。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給父母扇枕席;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床用體溫把被子捂熱。黃香小小年紀就懂得如何孝敬父親,我要向他學習,我們只要做好身邊的小事,不讓父母操心,還要學會為父母分憂。

  “有余力,則學文?!边@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余下來的力量一定要去學習文化知識,有些人努力學習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書法家和教育家。而有些人不努力學習,誤入歧途,走上了偷竊、搶劫、殺人的犯罪道路。學習的好與壞,決定了你一生的成與敗,在學習上我們的前輩作出了很好的榜樣與例子。

  學習要用“三余”,“三余”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為一年之余;晚上也沒什么事可做為一天之余;雨天沒什么事可作為平日之余。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從小也不愛學習,母親訓斥了他,告訴他要樹立遠大理想,報效國家,于是岳飛發(fā)奮苦讀,最后成為了抗金英雄。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

  《弟子規(guī)》是本好書,他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孝順父母,努力學習,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規(guī)》吧!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2)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jīng)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jié)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再一次讀弟子規(guī)的書,使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了《弟子規(guī)》的意思。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guī)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guī)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這本書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怎么和別人相處,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尤其是不應(yīng)該在背后談?wù)撊思业拈L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yīng)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

  比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币馑际牵焊改附涛覀冏鋈颂幨赖牡览?,是為了我們好,應(yīng)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時,應(yīng)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我已經(jīng)大概了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光知道還不行,我還要努力的去做。我覺得《弟子規(guī)》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3)

  在學校舉辦的讀書節(jié)活動中,我從同學手中交換了一本《弟子規(guī)》。從這本書的總敘中我知道了《弟子規(guī)》是一本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guī)范,它規(guī)定了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第一門課是入則孝,講的是在家要孝敬父母,要多幫助爸爸媽媽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活,聽爸爸媽媽的話,不惹他們生氣。

  第二門課是出則悌,講的是出了家門在外面要與別人和睦相處。要尊老愛幼,講文明,懂禮貌。遇到同學、鄰里,長輩主動打招呼。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門課是謹,是指在行為上要謹慎,生活上要有規(guī)律。早睡早起,搞好個人衛(wèi)生,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第四門課是信,講的是說話辦事要言而有信,對別人做出的承諾要兌現(xiàn),不能講大話,不能明明做不到,還告訴別人自己能夠做到。

  第五門課是泛愛眾,講的是與朋友在一起,要相互友愛,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第六門課是親仁,講的事要多向品德好,學問好的人多學習,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

  輔修的課是余力學文,講的是除了以上的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要多學習其它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我一定努力按照書中所寫的規(guī)范自己。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4)

  學校最近早讀流行讀《弟子規(guī)》了,(還好比讀語文中的文言文好一點,個人觀點)。“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父母呼,應(yīng)勿緩……”就這樣,學校早讀《弟子規(guī)》就開始了。

  《弟子規(guī)》這本書字不算太多,三個字組成的一個句合成的一段話,總七篇。但也是這七篇確包含了人類的自我修行。所以《弟子規(guī)》相當與一本《禪理》。

  我們現(xiàn)在是90后的孩子,每一個人或許都有大或小的個性。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素質(zhì)想要在進步是很困難的。現(xiàn)代社會只會一味向前,抱著跌倒了爬起來的精神一味向前,確不在跌倒了的時候看看腳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跌倒。

  現(xiàn)代人了,我也并不想人類一味模仿《弟子規(guī)》中的所作所為畢竟我們是現(xiàn)代人了,古中國的一些文化風俗已經(jīng)在這里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其次我覺得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教育小孩子和和成年人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但是做為古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確實是不應(yīng)該拋棄的。其次時代在更新,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對古人的傳統(tǒng)認知時也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

  但是其中所所講的確實我們應(yīng)該需要學習一下。

  《弟子規(guī)》中包含了包括孝、悌、禮、仁、忠等一些人在處事,相處時的禮儀。

  《弟子規(guī)》里面有一句話: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我呢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與這幾句話完全相反的。父母教我我都是回答待會馬上然后過了十幾分鐘在去履行十幾分鐘前的事情,然后到了樓下不免會又先爭吵,但是我就用個個理由來推脫,接下來就不免會又家庭大戰(zhàn)。但是我如果學習一下《弟子規(guī)》中的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的話,應(yīng)該可以減少很多的“流血事件”。如果我換位思考的話如果我是父母他們是孩子的話,我就會想把他(她)生下來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以前中國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xiàn)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和古人相比我們現(xiàn)代人的品行(不知道用倒退還是落后姑且用倒退把)倒退的太多太多了,我想這個也是中國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原因。

  理,為人處世哪些應(yīng)該做,哪些不應(yīng)該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那么在職場中學習中就可以避免個人素質(zhì)很大的不足。

  在人與人相處中我們懂謙讓,不能驕傲自滿,“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對人不可有傲慢之心,這一點應(yīng)該模仿《鴻門宴》中的劉邦,劉邦應(yīng)自己的謙卑而獲得了項羽的信任。而項羽確因為自己的傲慢在

  鴻門宴中放走了最后殺死自己的敵人。他們兩個就是謙卑與傲慢的形象。

  人生在世要又自己的人生目標,任何活的有意義,應(yīng)該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讓你明白有先東西確實需要我們?nèi)ズ葱l(wèi),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我們保留找到自己真正要力行下去的。希望你們可以做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你才能學得好。

  我記得《弟子規(guī)》后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我覺得他是顛倒了的應(yīng)該是“至樂莫若讀書,至善莫如教子”。讀太多的書只會讓你變的更呆,沒有記法的死記硬背,沒有理解的讀只會物得其反。教子是以你們父母的智慧來教育孩子,也可以說就是前人的智慧來教育后人。常常人們說的,吸取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來彌補我們的“缺陷”,防止后人在前人失敗的地方繼續(xù)犯錯也就是說“我”不會在一個地方犯兩次錯。

  總敘;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不過想要中國人口素質(zhì)提高一本小小的《弟子規(guī)》還是沒用的。

  弟子規(guī)讀后心得體會(5)

  不是因為學校的白校長和李老師倡導同學們在早讀時朗誦《弟子規(guī)》,不是因為李老師在期末考試的家長會上就這篇文章做了精彩的演講,不是因為老師也要求作家長的寫出讀后感,真的從來沒有接觸到這篇傳誦程度僅次于《三字經(jīng)》的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作為一個中國人很慚愧。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脫胎于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yīng)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guī)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guī)》,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著同樣深遠的影響。

  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百事孝為先,《弟子規(guī)》因此也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在這一部分將子女應(yīng)盡的本分詳細地闡述了出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睘槿俗优畱?yīng)常懷有感恩之心。對親人至孝,為國盡忠,也是“仁義禮”的表現(xiàn)。由于時代的局限,這章里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指出父母的過失所用的方法,過于消極,放到今天來講就是迂腐、愚孝和愚忠。

  應(yīng)該有怎樣的骨肉情、兄弟情?如何做到長幼有序?應(yīng)該如何看待錢財?在“出則悌”這一章里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這應(yīng)該就是儒家遵循的“禮”了,有“禮”家庭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起居休息時應(yīng)該怎么樣?飲食時應(yīng)該怎么樣?穿衣戴帽時應(yīng)該做到什么?走路時的步伐體態(tài)是如何的?碰到人時如何?獨處時如何?借人東西時如何?“謹”這一章規(guī)定了言行舉止的準則。我認為是“禮”的又一個延伸,將它的內(nèi)涵擴大,應(yīng)該還有“慎獨”的意思,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問心無愧。這一章同樣有我不能茍同的地方,那就是“斗鬧場,絕勿近”,如果是正在進行的一場的以強凌弱的斗爭,我們能袖手旁觀嗎?“路見不平一聲吼”是否是我們現(xiàn)代這個社會應(yīng)該倡導的行為呢?

  “泛愛眾”這一章重點講述了儒家“仁”的主題,那就是對待一切大眾應(yīng)該平等關(guān)愛,對待窮人不歧視,對待富人不巴結(jié)及怎樣禮尚往來。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及孫中山先生倡導“博愛”,愛天下的蕓蕓眾生。從小處說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把這個“仁”延伸出來那就是除了愛家人老師朋友,還要愛人民,愛祖國?!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亦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總之要胸懷祖國,心憂天下。

  “親仁”則闡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學習,事實上是儒家的交友觀,即要交怎樣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學習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學文”在以上應(yīng)該盡自己本分的行為規(guī)范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給我們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讀書方法、藏書的陳列等等。

  讀罷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萬千,仔細想來,這和當前胡錦濤同志倡導的“八榮八恥”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今天的人們應(yīng)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yīng)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在21世紀的今天,我想我們向外輸出的不僅僅是價格低廉的商品和勞動力,咱們中國人給人家的印象也不應(yīng)該僅僅停留在吃苦耐勞方面,還應(yīng)該向世界展示的是我們燦爛悠久的文明。


相關(guān)文章:

1.讀書心得體會范文大全

2.讀書心得體會:立足本職 為民服務(wù)

3.《我在書房等你》讀書心得體會

4.工匠精神讀書心得體會

5.讀書心得體會:駱駝祥子

6.教師讀書心得之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有感

7.評好課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8.教師讀書心得之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7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