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
隨著年尾越來越濃,很多年輕人都開始準備過著大吃大喝的日子。除夕其實就是春節(jié)前一天,也叫年三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除夕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除夕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
除夕吃什么:餛飩
新年吃餛飩?cè)∑溟_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jié)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除夕吃什么: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jīng)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qū)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吃什么:長面
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除夕吃什么: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么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團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shù)靥赜械摹案瘓A”;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
除夕吃什么:年糕
春節(jié)食年糕的風俗,興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除夕吃什么:魚
春節(jié)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余,所以春節(jié)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除夕美食有哪些
在古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p>
年糕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nèi)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nèi)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diào)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除夕守歲是什么
關(guān)于守歲的相關(guān)記載,出現(xiàn)在古籍《風土志》上,除了守歲,還有饋歲,別歲,分歲。
1、饋歲,除夕之夜,人們相互贈送祝福。
2、別歲,饋歲之后把酒言歡,稱為別歲。
3、分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4、守歲,吃完年夜飯,燈火通明,閑談嬉戲,熬夜到天明,稱為守歲,守歲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qū)走。
除夕有意思的傳統(tǒng)習俗
1、貼春聯(lián)
宋代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便是貼春聯(lián)這一傳統(tǒng)民間習俗。春聯(lián)又稱“門對”、“春帖”,是流行于民間春節(jié)期間張貼的一種對聯(lián)。代表著人們祈福迎春的美好愿望。春聯(lián)通常要在春節(jié)來臨之前貼好,人們大多選擇在除夕這一新舊交替的時刻張貼。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打掃門庭窗戶,張貼各式的春聯(lián)、門貼、窗花、年畫等,既抒發(fā)了美好的祝愿,又營造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
2、不掃地
不知道大家所在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在很多地區(qū)都有著“除夕不掃地,留下財神爺”的習俗和講究。也就是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的這一兩天基本上都是不掃地的,為的就是能夠把福氣留住,把財神爺留住。老一輩人覺得在除夕這一天如果掃地的話會把家里的財神爺帶走,會把一些福氣帶走,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除夕不掃地的這種習俗。
3、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2024年除夕是2月9號,根據(jù)春節(jié)放假要求,除夕這天不是假期。到了除夕有許多習俗,文章介紹了三個有意思的風俗,那就是貼春聯(lián)、不掃地、守歲。
除夕的起源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焙汀澳昴暧杏唷?,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guān)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jié)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