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什么時候天氣開始變冷

藝潔0 分享 時間:

還有一段時間就要迎來立秋節(jié)氣了。秋季養(yǎng)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yǎng)收為原則,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入秋之后什么時候天氣開始變冷,歡迎閱讀!

入秋之后什么時候天氣開始變冷

入秋之后什么時候天氣開始變冷

 立秋之后還要一段時間天氣會慢慢開始轉(zhuǎn)涼。有句俗語叫“立秋后18天地火”,說的就是立秋后天氣情況的變化,立秋后20天左右已經(jīng)進入初秋,到了處暑節(jié)氣,天氣才開始逐漸轉(zhuǎn)涼,即使白天的溫度還是在30°以上,早晚的溫度卻會很涼爽。

立秋過后,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白天時間縮短,日照時數(shù)日趨減少,給予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太陽輻射的減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熱量漸漸減少。而夜晚延長,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反而增多。由于地面吸收的熱量漸漸少于地面散失的熱量,氣溫開始出現(xiàn)由高轉(zhuǎn)低的趨勢。

立秋風俗習慣

1、立秋風俗習慣: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nóng)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2、立秋風俗習慣: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3、立秋風俗習慣: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立秋風俗習慣: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5、立秋風俗習慣: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6、立秋風俗習慣: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jù)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

據(jù)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有哪些習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舉行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立秋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jié)吃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并且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立秋吃茄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nóng)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nóng)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立秋貼秋膘

“貼秋膘”是立秋時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尤其是在北方。這一天,北方的老百姓都會排隊買肉,回家燉上一鍋,來補補入夏之后身體的虧空。夏天天氣熱人們不想吃飯,很多人都會“掉膘”。進入秋天之后,天氣涼爽,人們食欲增強,于是就想吃點肉把膘補回來,于是就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3、杭州吃西瓜

杭州等地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chǎn)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4、山東吃“渣”

山東一些地方有立秋吃“渣”的習俗,這里的渣是“豆渣”的意思。立秋吃豆渣是源于豆渣的養(yǎng)生作用,因為吃豆渣對于秋季預防腹瀉是有好處,正所謂“立秋吃渣,不嘔不拉。”

5、天津“咬秋”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天津等地流行立秋時節(jié)“咬秋”。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在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時節(jié),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南京“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時,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8、浙江吃秋桃

浙江一帶流行在立秋這一天吃秋桃,桃子營養(yǎng)豐富,而且寓意吉祥。立秋這一天,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吃桃子,吃完以后把桃核保留起來。等到除夕這一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去除瘟疫,給大家?guī)砗眠\。

9、臺灣吃龍眼

立秋時節(jié)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當?shù)厝苏J為“龍眼”就是“福圓”,食用龍眼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10、金華吃清涼糕

吃清涼糕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什么是清涼糕呢?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入秋之后早上起床容易肚子疼

 1、受涼

秋冬季節(jié)天氣比較寒涼,如果患者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就可能會導致腹部受涼,使胃腸道的肌肉出現(xiàn)痙攣性收縮,從而引起腹痛的癥狀?;颊咂綍r要做好保暖工作,可以用熱水袋熱敷腹部,有助于緩解不適癥狀。

2、飲食不當

如果患者在秋冬季節(jié)經(jīng)常吃雪糕、冰激凌等生冷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受到刺激,就可能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癥狀?;颊咴谄綍r應注意飲食,可以吃小米粥、南瓜粥等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緩解不適癥狀?;颊咭部梢远嗪葻崴?,有助于緩解不適癥狀。

3、急性胃腸炎

秋冬季節(jié)氣候比較寒涼,如果患者吃了不潔的食物,就可能會導致細菌侵入胃腸道,引起急性胃腸炎,可能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癥狀?;颊呖梢栽卺t(yī)生指導下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膠囊等藥物進行治療?;颊咂綍r還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

1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