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背景下為人民服務
若水221147由 分享
時間:
作為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其深刻的歷史和邏輯根據(j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歷史對中國共產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站在世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高度所進行的自覺價值選擇。適逢中國共產黨九十誕辰之際,從世界歷史眼光出發(fā),重新審視和理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開掘這一思想的世界歷史意義,對加強黨建,提高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都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雖然只是一個通俗易懂的短短九字命題,但它非常準確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執(zhí)政理念。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其深刻的歷史與邏輯前提,這一科學的價值命題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隨便提出的道德口號?!叭娜鉃槿嗣穹铡笔且粋€歷史概念。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并逐步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危機不斷發(fā)生,但每一次危機最終都轉嫁到了勞動人民的頭上。這引發(fā)了工人的政治反抗。席卷歐亞的工人運動表明,人民群眾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馬克思最先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是世界歷史主體的道理。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推動世界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但這些財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卻成為人民的對立物,物的價值的增值與人的價值的貶值成正比,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資本的壓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自覺立下了為人類大多數(shù)謀福利的遠大志向,將之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理想。在后來的學習研究中,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而將這一理想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的世界歷史主體地位,以及工人階級通過解放自己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歷史規(guī)律。雖然資產階級率先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但資產階級充當?shù)牟贿^是世界歷史不自覺的工具,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準備著各種條件。馬克思分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與資本叢林法則的作用,必然導致兩極分化,造就少數(shù)人的富裕與人民群眾大多數(shù)人的貧困化。這決定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政黨不可能成為全心全意人民服務的政黨,而只能成為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政黨。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盵1]資本主義運動造成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它使人類在處理自然與社會、歷史與價值、個體與類等關系層面都陷入了不可解脫的二律背反。馬克思發(fā)現(xiàn),這種矛盾在資本主義本身是無法解決的。只有以共產主義的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才能走出以上這些二律背反的困境,在新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因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程度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程度是一致的,共產主義是一項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人民群眾作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是世界歷史的自覺主體。工人階級是人民群眾中的先進階級,共產黨則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狹隘性,科學揭示并高度贊揚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共產黨的大公無私性與先進性,并將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作為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與建設的火熱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的思想,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命題。1905年,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文藝為誰服務時指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fā)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盵3]列寧將人民群眾作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依靠力量,指出“工農政權辦事首先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4]他在《從莫斯科——喀山鐵路的星期六義務勞動》中提出:“我們將努力消滅‘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這個可詛咒的準則,克服那種認為勞動只是一種羞事,凡是勞動都理應按一定標準付給報酬的習慣看法。我們要努力把‘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準則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習慣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常規(guī)中去”。[5]列寧的以上論述將為人民服務理解為一個歷史命題和一個實踐命題,而不僅是一個道德命題。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毛澤東。
毛澤東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與列寧為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與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他結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烈士追悼會上作《為人民服務》的講演,第一次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同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新聞工作者時進一步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5年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他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痹谄叽笳螆蟾妗墩撀?lián)合政府》中,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6]黨的七大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寫入了黨章。毛澤東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客觀反映了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與中國歷史的主體,集中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大公無私的本質,批判地繼承了我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并發(fā)揚了我國勞動人民樂于助人的傳統(tǒng)美德。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相關思想的中國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上可見,近代以來世界和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登上世界歷史的舞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的歷史前提。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是世界歷史的主體、為人民謀福利和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和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美德,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的邏輯前提。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雖然只是一個通俗易懂的短短九字命題,但它非常準確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執(zhí)政理念。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其深刻的歷史與邏輯前提,這一科學的價值命題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隨便提出的道德口號?!叭娜鉃槿嗣穹铡笔且粋€歷史概念。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并逐步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危機不斷發(fā)生,但每一次危機最終都轉嫁到了勞動人民的頭上。這引發(fā)了工人的政治反抗。席卷歐亞的工人運動表明,人民群眾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馬克思最先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是世界歷史主體的道理。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推動世界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但這些財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卻成為人民的對立物,物的價值的增值與人的價值的貶值成正比,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資本的壓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自覺立下了為人類大多數(shù)謀福利的遠大志向,將之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理想。在后來的學習研究中,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而將這一理想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的世界歷史主體地位,以及工人階級通過解放自己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歷史規(guī)律。雖然資產階級率先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但資產階級充當?shù)牟贿^是世界歷史不自覺的工具,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準備著各種條件。馬克思分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與資本叢林法則的作用,必然導致兩極分化,造就少數(shù)人的富裕與人民群眾大多數(shù)人的貧困化。這決定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政黨不可能成為全心全意人民服務的政黨,而只能成為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政黨。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盵1]資本主義運動造成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它使人類在處理自然與社會、歷史與價值、個體與類等關系層面都陷入了不可解脫的二律背反。馬克思發(fā)現(xiàn),這種矛盾在資本主義本身是無法解決的。只有以共產主義的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才能走出以上這些二律背反的困境,在新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因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程度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程度是一致的,共產主義是一項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人民群眾作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是世界歷史的自覺主體。工人階級是人民群眾中的先進階級,共產黨則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狹隘性,科學揭示并高度贊揚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共產黨的大公無私性與先進性,并將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作為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與建設的火熱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的思想,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命題。1905年,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文藝為誰服務時指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fā)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盵3]列寧將人民群眾作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依靠力量,指出“工農政權辦事首先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4]他在《從莫斯科——喀山鐵路的星期六義務勞動》中提出:“我們將努力消滅‘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這個可詛咒的準則,克服那種認為勞動只是一種羞事,凡是勞動都理應按一定標準付給報酬的習慣看法。我們要努力把‘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準則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習慣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常規(guī)中去”。[5]列寧的以上論述將為人民服務理解為一個歷史命題和一個實踐命題,而不僅是一個道德命題。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毛澤東。
毛澤東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與列寧為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與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他結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烈士追悼會上作《為人民服務》的講演,第一次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同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新聞工作者時進一步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5年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他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痹谄叽笳螆蟾妗墩撀?lián)合政府》中,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6]黨的七大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寫入了黨章。毛澤東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客觀反映了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與中國歷史的主體,集中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大公無私的本質,批判地繼承了我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并發(fā)揚了我國勞動人民樂于助人的傳統(tǒng)美德。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相關思想的中國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上可見,近代以來世界和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登上世界歷史的舞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的歷史前提。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是世界歷史的主體、為人民謀福利和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和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美德,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提出的邏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