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80后的勵志文章分享5篇
人只有在布滿陡峭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腳跟變的更穩(wěn);人只有在布滿荊棘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身體變的不怕傷痕;人只有在布滿危險的路上,才能使自己的戰(zhàn)斗力變的無比之強!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適合80后的勵志文章,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勵志文章1:比懶惰更可怕的,是低質量的努力
努力常態(tài)化的人最可怕:
對這些人來說,努力不是一項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有喜惡高低、狀態(tài)好壞,他們能隨時進入角色,在過程中找到感覺和快樂。
工作上認識個老哥,四十多歲,有意思的人。
他在一線門戶做過電商一把手,后來出來單干,又經歷過兩次創(chuàng)業(yè)。
無論職業(yè)經理人,還是創(chuàng)業(yè)當老板,他保持著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的習慣。
和他喝過了一次酒,發(fā)現個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tài)下,他卻從來沒感到過“痛苦,難受,度日如年”。
創(chuàng)業(yè)之路,百轉千回,困難挫折如同家常便飯,但他的目光并沒因此暗淡。他相信,“人生本來就是由開心和不開心串起來的”。
老哥的事業(yè)做得不小。但他有一件特質,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態(tài)化。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許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見。你看他們: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寫方案;
年會狂歡結束后,回到辦公室改合同;
高鐵上、機場里,用手機寫稿子,回郵件。
他們不會覺得以上這些有多了不起;
他們不會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動;
他們也不會把這些發(fā)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邊寫上“我也是挺拼的”。
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
這些努力,是潛意識中的自發(fā)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
在我的視角里,這些點點滴滴、無人關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態(tài)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態(tài)化努力的對面,是間歇式努力。
你辦了一張健身卡,決心重塑自己的身體和生活。1月1日開始,12月31日到期,中間只去過兩次。
你買了英語六級的單詞書,占了圖書館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場。最后腦子里,除了對abandon滾瓜爛熟,什么也沒留下。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渾渾噩噩地過活。
你覺得百無聊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決定每天下班回家后,拿出兩個小時充電和學習……
回家的那一瞬間,著了魔一樣,懶神附體:凌云壯志滾一邊去,打開電視,端上平板,舒服窩在沙發(fā)里。
你的生活特別像那本六級單詞書:書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無數次,頁角都皺了;但后邊的內容,嶄新如初,少有觸及。
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又是關乎成敗的大事。
這些細節(jié),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屬性。努力常態(tài)化是牛逼與否的分水嶺,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軌跡。
多數人只是在熱血和墮落間徘徊:一段時間,猛沖猛打,自己感動哭了;一段時間,懶散放縱,行尸走肉一般。
我相信,每個人都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fā)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
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tǒng)的,走走停停,斷斷續(xù)續(xù)。
我們有時候會想,“我都努力過了,為什么還是沒得到好運氣”。實際上,努力不是重點,常態(tài)化才是關鍵。
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高中時,同桌和我的關系,類似于皇馬巴薩。
他是最令我膽寒的人:下午期末考試完畢,晚上還默默去自習——我的競對啊,連半天都不讓人休息。我心都要碎了。
可怕之處在于,他風輕云淡,面沉似水。一切發(fā)生的如此自然,不需自我說服,不需心理建設……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啊。
努力常態(tài)化的人最可怕:
對這些人來說,努力不是一項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發(fā)生的事情。
不管有喜惡高低、狀態(tài)好壞,他們能隨時進入角色,在過程中找到感覺和快樂。
普通人最大的問題是:干活看心情。
狀態(tài)不好,身體微恙,就不干活了?不存在的。這么嬌貴,哪里是成事的樣子。
你玩王者榮耀,刷微信淘寶,需要心理建設么,需要狀態(tài)好么?
當年彭德懷在左權縣召集干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wěn),彭將軍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畫面雖然醉人,這才是成事的狀態(tài)啊。
你當兵打仗,事情來了,你說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誰做炮灰啊。
順豐這些年高歌猛進,氣勢如虹,和老板王衛(wèi)的職業(yè)習慣不無關系:
創(chuàng)業(yè)二十年,每天工作14小時是太正常的事。王是很有危機感的人,三個月沒有變革創(chuàng)新,就會覺得危機四伏。
地產大佬羅康瑞是瑞安集團的主席,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
羅的崛起,可不光靠家里:大學畢業(yè),找家里借了十萬塊,整整七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一天休息……于是才嶄露頭角,小有名聲。
朋友在廣州面試了幾家游戲公司,都是要求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朝九晚九,而且這是廣州行業(yè)常態(tài)。
你以為你很努力了,可在別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廣東的游戲做的那么好,獎金發(fā)那么多,有它的基礎邏輯。
都說勤能補拙,更何況人家"拙"么?
大學同學就職于經緯中國。他有絢麗的履歷和出眾的能力,情智雙高,犀利通透。
安逸不在他的字典里:“除了吃喝拉撒,經緯是我生活的全部”……看了他的狀態(tài),多少能理解經緯的牛逼了。
我不是“工作玩命”的擁躉,我厭惡“要成功,先發(fā)瘋”之類的毒雞湯。
我認為,任何透支身體去工作的行為都是不明智、不值得的……
但實際情況是,對于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周7×12小時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很難有大成;一個草根,想在北京有所成就,每周60個小時的工作量是標準配置。
5×8小時的時間表,遠遠不足以支撐你出人頭地的。
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優(yōu)哉游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憑什么?我不認為那個運氣萬里挑一的人是你。
剛加了兩次班,就覺好感爆棚、天下在手,這樣的人注定沒有出息。
工作時間是表象,它的本質是努力常態(tài)化。它保證不了你成功,它只是基本配置。
它需要你堅持不懈,需要數年一日,需要持續(xù)輸出,需要你有堅如磐石的耐心。
有多大耐心,才配得上多大野心。沒毛病。
這是個浮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努力無用的論調,變得非常受歡迎。
我們說,“人的命運,不光依靠個人努力,也要依賴歷史進程”。話雖如此,但不能抹殺了努力的意義。
努力無用也好,階級固化也罷,多數時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一個人,連力氣都沒有用盡,還談什么方法、理想和人生?
在我的公式里:成就=天賦×運氣×努力。
其中,只有努力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東西。
努力當然是有用的,捫心自問,你做12個小時是不是就比8個小時更有產出?如果不是,那你也太弱了,別折騰了,找個地方養(yǎng)老吧。
這里的努力,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月兩月,甚至可能要一兩年才能看出端倪。
可惜大多數人在回報來臨之前,選擇了放棄。努力一兩下就有回報?哪有這樣的好事。生孩子都要十個月。
我們總認為付出夠多,得到太少。
其實,還是付出的不夠:一般的,把付出打一折,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才符合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
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輸出十分重要:
拆開來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時間長遠,便是天與地的距離。這就是努力常態(tài)的意義。
當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當努力對你根本不算一個要求,相信我,你會看到一個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人生尚可,何必羨慕
勵志文章2:人生尚可,何必羨慕
01
自從朋友圈出現之后,每個人似乎都在羨慕別人的生活。
朋友圈里的人似乎永遠都不用上班,總有人出國旅行,總有人在秀恩愛,總有人在曬孩子的成績單。
于是我們從朋友圈抽身之后,總會感覺自己的生活缺少了點什么,羨慕別人可以活的瀟灑自在。
但其實,當你羨慕別人的生活時,別人也在羨慕著你。
02
同學B畢業(yè)后便回到了老家,經過幾次考試后,成為了一名公務員。
家鄉(xiāng)小城的生活,簡單平淡,單調卻不乏味。幾年時間,他娶妻生子,在今年順利升到副科。
30歲不到的年紀,事業(yè)發(fā)展很順利,羨煞了一幫還在公務員底層奮戰(zhàn)的同學們。
但是聚會聊天的時候,他說,真羨慕你們這些在外面打拼的,我們表面上看著風光無限,可是誰疼誰知道。
同學C畢業(yè)后在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做技術,工資月薪20k出頭,加上獎金提成,一年可以拿到手小40萬。
他沒花家里一分錢,自己買了車,并在家鄉(xiāng)小城買了房。小有積蓄的他,假期經常出去旅游。
因此,他的朋友圈里,變成了世界風景的展覽。每天我都會對著他發(fā)的智利美景,羨慕良久。
聊天的時候,他卻說十分羨慕D穩(wěn)定的生活。因為他忙的時候特別忙,經常還要連軸轉,幾個星期不回家已是常態(tài)。
同學D畢業(yè)后進入了北京的一家事業(yè)單位,賺的不多,也不忙碌。
D卻說,大城市沒有關系,想更進一步難上加難,他倒是特別羨慕B,小城市生活壓力小。
你看,當你羨慕他人的時候,也有著他人在羨慕著你。
03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每個個體都按照著自己既定的軌跡在行走著。
時間長了,你會因為生活平淡,而羨慕別人生活的炫目多彩。
過著炫目多彩生活的他,則有可能會嫉妒別人生活的奢華。
過著奢華生活的她則有可能在羨慕處于平淡生活中的你。
人無完人,若是所有人都仰著頭去觀望別人的幸福,一直去比較、去羨慕,對自己擁有的東西視而不見,那么人生必然會陷入永無休止的掙扎與痛苦。
可事實上,只要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逐漸變得豐富,你就不必顧及別人的幸福了。
他們的人生很精彩,但我還有自己要走的路。
人生尚可,何必羨慕。
勵志文章3:微疼的人生,才是剛剛好的人生
01
特別喜歡看老梁的節(jié)目,聽他講大道理一點也不覺得晦澀,反而覺得既有深度還有一些小幽默。他有一期談到他這么多年的人生體會:
你不努力運氣是不會青睞你的,如果你沒有努力還得到便宜就要小心了,回頭肯定會有更大的坑讓你損失回去,人生,就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確實是這樣,特別是最近娛樂圈發(fā)生的事,我深以為然。
范冰冰一年前,她的人生還是完美的。
在她生日當天獲得了金雞獎影后,同時男友向她求婚,左手是如日中天的事業(yè),右手是讓人幸福的戀情。
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很多事情就發(fā)生了變化。
02
有句古話說得好:“德不匹位,必遭殃”,所有的運氣都是你努力的結果。
就像前段時間世界杯買彩票一樣,由于我平常喜歡看足球比賽所以比較了解,就在朋友圈里連續(xù)猜對了兩場比賽。
于是接下來好多朋友就私信我,就讓我趕快去買彩票,說不定有大驚喜。
我當然沒有去買彩票,也從來沒有想過買張彩票會讓我中獎,我從來不相信運氣,因為我相信所有的運氣都是努力的結果,與其糾結于這些不切實際的,還不如踏踏實實的干好眼前事。
都說當下的年輕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浮躁,人人都想一夜暴富成為下一個馬云,但很少人關注過馬云當時創(chuàng)業(yè)時,背著書包挨門推銷的背影,在這個人們盡全力去賺錢的時刻,有幾個人會靜下心去思考人生的真諦,又有幾人能不忘初心,保持自己的那份執(zhí)著?
03
當然每個人喜歡順境,所以我們才會在燒香拜佛的時候,雙手合十念念有詞:“佛祖保佑一切順利”。
事實上,完全的一路暢達的順境根本不存在,所有順境和逆境都是暫時性的。
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tài),在順境時看的清自己,在逆境時看得起自己,不驕不躁。
而不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依賴于別人或是所謂的運氣,出了事后怨別人,過得不好怨父母,你把希望都寄托在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上,你的生活怎么可能好呢?
最后我想用《江湖流》中的歌詞共勉:
“切莫急功近利,小心前功盡棄。做你想做的自己,可不能全憑運氣?!?/p>
勵志文章4:活得有趣,才是生命的正能量
0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每個人都想在無趣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有趣。
那什么是“有趣”呢?
按照拆字的方法來解釋,有趣二字的關鍵是“趣”字,趣味、情趣、興趣。
作家賈平凹說:人可以無知,但不能無趣。鳳凰衛(wèi)視記者閭丘露薇也說: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女人。
人一旦“沒有趣”了,就很容易變得粗糙、麻木,變得不再可愛了。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好像別人欠著自己似的。這樣的人生,只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添堵。
而一個有趣的人則不然。做一個有趣的人,周圍的人群都會變的熱鬧起來,他們的語言、表情、動作都給予人們奮發(fā)、快樂。
有趣的人,是生活中的開心果,是人群中快樂的源泉。與有趣的人相處,不僅生活不再暗淡,自己似乎也變得有趣起來。
02
作家郁達夫,一次和妻子王映霞一起看電影,一時得意,把鞋子脫下來,盤腿坐著,感覺很舒服。
正在享受之時,王映霞忽然發(fā)現他的鞋底竟然有一些錢,立刻質問他為什么要在鞋底藏錢。
郁達夫急忙解釋,自己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很窮,吃盡了沒錢的苦頭。
現在有點名氣了,也有點錢了,但是錢這東西欺壓了他好多年,所以要把錢踩在腳底下出氣。
王映霞一聽,疑慮頓消,和丈夫一起感慨起來。
看看,有趣的人就是會解決問題,藏個私房錢被發(fā)現了還能自圓其說,逃過一劫。
冰心和吳文藻結婚后,吳文藻把一張冰心的照片擺在書桌上。
冰心問他:你真的是每天要看一眼呢,還只是一件擺設?
吳文藻笑著說:我當然每天都要看了。
一天,趁吳文藻去上課,冰心把相框里的自己換上阮玲玉,過了幾天,吳文藻也沒反應。
后來還是冰心提醒吳文藻:“你看桌上的相片是誰的?”
吳文藻看到之后哈哈大笑,又換了別的方式哄冰心開心。
這樣的生活情趣,就是兩個人能夠一直相看兩不厭的緣由吧。
活得有趣,與知識多少無關,與掙錢多少無關,只與幽默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有關。
03
有趣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成熟境界,是幸福之源。
做個有趣的人并不難,首要之事便是自己要先覺得這個世界有趣。趣味主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有趣的人大抵聰明、樂觀、幽默,并且感性。有趣的人懂得生命真諦,也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有趣的人越多,我們的幸福指數就越高,但愿我們都能變得有趣起來。
勵志文章5:你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
人們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于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1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經講過一個關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于“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p>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柜臺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于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
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闭f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笑了:“哈哈,你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干嗎要做手勢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得理不饒人,用教訓的口吻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錯,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實際上,修理工所說的受教育多與不可能聰明之間關系,并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
2
還有這樣一個問題:
一位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局長說:“是我兒子?!闭埬慊卮穑哼@兩個吵架的人和局長是什么關系?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后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
“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p>
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定勢效應:按照成人的經驗,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像曲別針一樣,至少有億萬種可能的變化。
也許我們正在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于一種兩難選擇之間,這時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只是因為我們固執(zhí)的定勢思維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慮,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