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正能量勵志文章大全

華藝221147 分享 時間:

  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晨讀正能量勵志文章5篇,希望你們喜歡!

  勵志文章1:社群生活

  從年后正式上班開始,仿佛進入到一個巨大的磁場,瑣碎具體的工作,各種檢查、應酬、會議、總結,自己被裹挾其中身不由己。

  雖然以前養(yǎng)成的各種習慣被保留下來,例如早起、跑步、寫作、口語練習、學英語、讀書等都還在堅持。但因為繁忙的工作,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一再被擠壓,每日必做的規(guī)定動作,成了一種走過程,擺樣子的裝飾。

  特別是上個星期,因為要迎接上級部門檢查,整天被一些瑣碎的事情包圍。經(jīng)常很晚回家,精力明顯不足,腦袋里像是裝滿了漿糊,寫出的文章可想而知。

  有幾個晚上,那種久違的焦慮感再次向我襲來,如果再這樣沒頭沒腦的忙下去,一定會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有可能自己就給毀了。

  因為無論那一種形式的成長、學習或者思考,都需要大片的時間,和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如果被各種瑣事糾纏不清,難以保證能輸出高質(zhì)量的輸出,或者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這幾年,我逐漸意識到,工作只能保證基本的生活,安身立命罷了。而那些看似“不務正業(yè)”的事情,才是生命的本質(zhì),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也沒這么繁忙。想要做一些刻意練習的事情,也能擠壓一些時間出來,每天的規(guī)定動作也能保質(zhì)保量的完成。為此,還寫過一篇“如何高效利用時間?的文章?!?/p>

  堅持一段時間后,每日的學習清單一減再減,最后就只剩下寫作和跑步這兩件事情,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輸入,即使勉強拼湊出一篇文章,也會平鋪直敘,干巴巴的,沒有任何的新意。

  永遠不要懷疑讀者的鑒賞能力,一篇文章,你有沒有用心去寫?是否真誠,有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是為了完任務臨時拼湊出來,還是完全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寫文章,明眼人一看一清二楚。從每天的瀏覽量、從新增的粉絲,從那些真誠懇切的留言中,就能明白讀者對自己的期許。

  你的文字,就是你的臉,是你臉上的表情。它代表你內(nèi)心的想法,你的性格,你心里的秘密。有時讀者從你的文字里,從你寫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人生腳本。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雖然內(nèi)心無比焦慮,但因為時間的關系,寫出來的文章完全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要么為了工作,可能要放棄日更。畢竟,自己不是鐵人,也不再年輕,不但時間有限,精力也越來越有限。

  今天下午打開公眾號準備寫作,一位朋友的留言,讓我異常感動。他說:最近忙,一段時間沒看任何公眾號了。重點來了:發(fā)現(xiàn)戰(zhàn)友你的文章有了明顯的提高呀!期望你繼續(xù)寫下去,你的堅持就是我們堅持的希望。

  我一直覺得,寫文章是自己的事情,關乎自己的成長,大抵和別人沒有多大關系?,F(xiàn)代人的時間極其稀缺,并且網(wǎng)上每天有那么多的精彩分享,誰會在乎自己寫的文章。但這位朋友的留言,顯然給了我一個重要的信息:我不僅僅是為自己寫文章,也為身邊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

  雖然人數(shù)不是太多,他們顯然能從我的文章里獲得某種力量。是那種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間的真誠的欣賞,相互的賦能,和共同的成長。原來我不只是為自己寫作,突然有一份責任和擔當。不管我水平有多差,他們始終不離不棄關注著我。

  昨天,因為公司的事情特別多,回市里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左右。打開筆記本電腦的時候,疲憊感已經(jīng)像潮水一樣,向我襲來。在朦朧中,憑感覺寫了幾段,實在睜不開眼睛,就合了電腦,早早睡覺。

  早晨早早起床,繼續(xù)昨晚沒有寫完的文章。大概九點左右的時候,收到了一條信息。她問:今天的文章怎么還沒有發(fā)呀?早晨起來看你的文章,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沒看到反倒不習慣了。與其說這是一種巨大鼓舞,不如說這是生活饋贈。

  中午的時候,回復了演講群勝萍大哥的信息。昨天正在開會,收到他發(fā)過來的語音請求,不得已掛斷,及時回復信息,說明了情況。他發(fā)信息詢問:12班的分享聽了沒有?演講的事情還有沒有繼續(xù)?我只好道歉,說最近太忙,有點應接不暇,請老大理解一下,后面的活動一定積極參與。

  同時也回復了曉丹老師的信息,她也在詢問昨天12班的演講我為什么沒有發(fā)言。瞬間感覺熱血澎湃,原來生活竟然如此美好,有這么多的朋友,一直在默默的關注著我。我不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和這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再次引用羅胖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的一段話:有人說這個世界是圓的,有人說這個世界是平的。我認為這個世界是破碎的,一個殼里的人不知道另外一個殼里的人在干些什么。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更多的人喜歡和有共同信仰,共同志趣的人待在一起,享受一段幸福的時光。

  社群文化正在為人們提供一個更為自由更為個性化的虛擬的生存空間,有時候甚至超過了現(xiàn)實生存空間的意義、價值和范疇。我現(xiàn)在深深的意識到,社群文化在提供自由選擇的同時,其實在打造一個個堅不可摧的壁壘。

  從2016年加入得到,成為首批訂閱用戶,到后來的成為笑來粉加入007不寫就出局。最后加自由作家日更群,演講群,區(qū)塊鏈社群,美股社群,EOS社群,財富自由社群等,現(xiàn)在使用頻率最多的就是007不寫就出局,超級演講家群和自由作家日更群。

  也許這也是一種自我對社群的沉淀和認可,有溫度的群,能激勵大家前行的群,能讓大家有所改變的群,最終才會被接受和認可。就像007不寫就出局的發(fā)起人說的:一個人走會很累,很孤獨,一群人會走很久,很快樂。

  沒有社群的驅(qū)動和激勵,我想我不會走到今天。之所以每天能保證一篇文章的節(jié)奏,那是因為看見社群里別人辦到了。都在一個人群里呆著,同樣是人,別人能辦到的事情,自己為什么不能辦到?我就是這么硬逼著自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很多不知情的朋友夸我,說我是個厲害的家伙,竟然能持續(xù)寫作兩年多的時間,只有我知道,我擁有一個優(yōu)質(zhì)的社群?,F(xiàn)在寫作,演講,學英語,成了每日必練的組合拳。因為時間關系,有時并不能完成全部項目,也要保持每天至少完成一個項目的練習。因為你被很多人逼著,趕著,裹挾著,綁架著,一起前行。

  無論是寫作,還是口語練習,無論是演講,還是英語學習,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都因為社群的力量。未來社會,不是因為沒有機會,不是因為沒有場景,而是在你選擇的同時,一定要有所取舍。

  想要快速成長,一定要加入優(yōu)質(zhì)的社群,或者通過網(wǎng)絡,跟對至少一到兩個牛人。只有物理上接觸優(yōu)秀的人,自己才會變的優(yōu)秀,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虛擬社群和現(xiàn)實的社區(qū),已經(jīng)沒有明確的界線?,F(xiàn)在越來越感覺到,社群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孵化器,孵化出更多優(yōu)秀的人,讓很多人夢想成真。在線社群將會形成一個個更獨立,更自由,有更多想象空間生態(tài)系統(tǒng)。

  現(xiàn)在看來,選擇一個優(yōu)質(zhì)的社群,其實就是在選擇一種不甘平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畢竟它能托起很多人的夢想。

  勵志文章2:你能堅持做一件小事,且日日不斷嗎?

  昨天看到張勝萍,又開始在群里曬,練習鋼筆字的作業(yè)。據(jù)他說,從今往后,每天至少要寫一張,并且曬到群里。我心想,這家伙,每天這么忙,除了上班,還要運營兩個社群,還要練字,他有那么多時間嗎?

  他的做事的態(tài)度,我從不懷疑。從開始加入自由作家日更群,到后來被他勾搭,再次加入他的超級演講家日更群,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年左右。他的敬業(yè)精神,和他管理社群的能力有目共睹。

  一個人做事,如果想要別人加入,首先他自己得投入進去。無論金錢、時間、精力還是其他資源。也只自己投入進去,別人明白你玩真的,才愿意追隨你。開始的自由作家日更群,就是這樣的模式。到后來的超級演講家日更群,他不但運營社群,他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踐行者。

  無論是自由作家日更群,還是超級演講家日更群,之所以能越做越大,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與他的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走在前方,因為他堅持不解的精神,才鼓舞和影響了很多人。

  這兩年我通過寫作,加入很多社群,也認識了很多牛人。最大的感受是,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一旦發(fā)現(xiàn)那些優(yōu)秀的人,在某些維度上是技壓群雄,那他在其他維度上,也一樣領先大多數(shù)人。

  未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財富和物質(zhì)生活的差異,將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差異。以色列作家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有一段駭人聽聞的預判,不遠的將來,人會被分為智人和神人。神人擁有更聰明的大腦和多的資源,少數(shù)的人類將控制和接管整個地球。

  雖然以上的預判有些夸大其詞,但確實有一小部分人,一個人有時相當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團隊擁有的智慧和財富。

  武俠小說常常把武林高手描寫成能夠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人物。但事實是一個人再怎么練武也不能變成坦克。在真實世界中,即使你武功再高,我擺十個人的槍陣——不用機關槍,就用古代的那種三四米的冷兵器長槍——也能輕易地把你殺死。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卻可以達到以一當百或者更高的境界。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他的內(nèi)力之高,你上再多俗人也沒有用。

  不說別的,就說說我們最熟悉的「得到」的簽約作者,李笑來、萬維鋼、薛兆豐、劉潤,哪一個不是隨隨便便開個專欄,一年時間知識變現(xiàn)幾千萬,相當于幾個小型公司多少人一年的收入。

  自從日更以來,也知道了日更的難易程度,就再也不敢小瞧那些每天堅持做一件小事的人。例如,每日畫一幅,每日寫一篇文章,每日唱一首歌,每日練幾個小時的字,每日學幾個單詞,每日朗讀一篇文章,每日做一道菜,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一項技能,都可以在不遠的將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甚至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走向。

  張勝萍說他要練字的時候,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篇《堅持就是力量》的文章。文章中,有個五歲的兒子,畫了一幅畫,父親怎么看,都覺得兒子沒有畫畫的天分。但他還是給了兒子很大的鼓勵,并激勵兒子每一天畫一幅畫。

  那個兒子從五歲開始,每天畫一幅畫,一直畫到了17歲。期間斷斷續(xù)續(xù)拿過不少大獎,小小年齡就已經(jīng)成為頂級繪畫大師,那篇文章就是那位父親寫的。文中,他加入兒子從5歲到17歲各個年齡段畫畫的手稿。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清,那是一個循序漸變的過程。從拙劣到流暢,從粗淺到富有更多意義。

  其實,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前一段時間見到姐夫,他一改往日臃腫肥胖步態(tài),不但身材看起來比往日苗條了許多,并且氣色也要好過往年。聽姐姐說,姐夫從去年到現(xiàn)在,一直堅持做俯臥撐。剛開始也不行,做十幾個就已經(jīng)大汗淋漓,累的不行。

  姐夫為了改變身體狀況,并且持續(xù)去做俯臥撐,他會在先一天鍛煉的的基礎上,只增加一個,現(xiàn)在他能隨隨便便做二百多個。連我這個經(jīng)常鍛煉的人,都有點不感相信。聽他說,通過一年的鍛煉,身上的胸肌和腹肌非常明顯,整個人也精神煥發(fā)。

  前段時間,不知從誰的文章里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個不常發(fā)朋友圈的朋友,偶爾發(fā)了個朋友圈。短短一句話,不但出現(xiàn)了幾個錯別字,連語法都是錯誤的。朋友看后,非但沒有嘲笑,反而鼓勵。既然已經(jīng)破戒,就每天發(fā)一條吧。幾個字,或者一句話都行。

  這哥們照著朋友說的,開始持續(xù)發(fā)朋友圈。一年后再看他發(fā)的信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好幾百字,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每一條信息都蘊含豐富的哲理。往日文法上的錯誤和錯別字,再也找不到了。

  華杉老師在《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提到一個時間使用的兵法,其中一條是:每日堅持做一件事情,日日不斷。羅胖每天直播“羅胖60秒”音頻,截止今天2292天,沒有一天間斷過?,F(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知識付費平臺,積累的用戶超過幾千萬。

  當然,我不可否認,除了持續(xù)不斷的練習,人需要天分和機遇。但刻意練習一定是打磨某項技能的關鍵和前提。吳軍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叫“上帝喜歡笨人”,雖然天分和機遇在后天會占一定的優(yōu)勢,聰明人總想憑一己之力,走捷徑把事情做成。但笨人知道自己不聰明,只能笨鳥先飛,才不斷的去練習,最終就真成了上帝眷顧的對象。

  仔細去想,這個世界正在朝著返璞歸真的方向邁進。很多人不再選擇捷徑,因為快并不等于正確。慢往往并不可怕,只要持續(xù)不斷,每天做一點,方向正確,你就離目標越來越近。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所以,一定不要小瞧每日堅持做一件事情,且日日不斷的那些人,有可能他們的人生因此反轉(zhuǎn)。

  勵志文章3:管住自己,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情

  最近有一個比較真切的感受,管住自己,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情。雖說這兩年,通過寫作、讀書、跑步,一直在刻意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很明顯有一些變化,但大多數(shù)時候,依然會被很多外在的東西干擾、牽絆、影響,使自己無法把有限的注意力,用到那些極為重要的事情上去。

  比如,明明想利用睡覺前的幾分鐘,關注一下公眾號里的文章,在打開微信的那一刻,還是會習慣性的去點擊那些,沒有關注的信息,或者朋友圈的最新動態(tài)。

  心里想著,這周由于工作太忙,學習和看書的任務沒有完成,打算利用周末這段時間,把欠的賬補回來。而一旦到了周末,卻又會自我調(diào)侃,瞎忙乎什么呀?忙了這么久,也沒有什么成績,又沒人盯著你,還那么認真干嘛?已經(jīng)忙了一周,是該好好休息休息。

  于是,一覺睡到大亮。沒寫完的文章先放著,先出去跑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把自己融入春天再說。后面滿滿當當?shù)氖虑?,在?guī)定時間內(nèi)要完成的那些規(guī)定動作,就一個接著一個滯后,自己卻也能心安理得。不是周末嗎?這段悠閑的時光,就當獎勵辛苦的自己。

  人真的是一個享受的物種。一旦心生懶惰,就再也不愿從從舒適的環(huán)境里走出來。就連大腦,也像一部停滯的機器,沒有任何產(chǎn)出。常常對著電腦發(fā)呆,竟然敲不出一個字來。

  心里驚嘆,這樣下去,會把自己慣壞。有好幾個周末,都是網(wǎng)上的朋友發(fā)來信息催促,“怎么還不見你發(fā)文呀?你還讓不讓人活呀?”就異常的納悶,我寫文章與你活不活有個毛關系呀!

  他回信息說:“現(xiàn)在每天睜開眼睛,起床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閱讀你的文章。如果到了那個點,看不見你發(fā)文章,就像那只懸在頭頂上的靴子,總覺得它會掉下來,所以一直會等,你說煩人不煩人呀?”

  除了道歉,心里也是滿滿的感激。可到了第二個周末,依然會舊病復發(fā),依然會漫無目的,有一種隨波逐流的無奈。自己的病自己知道,為什么會選擇日更,就是怕自己一旦停下,想要再次起來,非要花一番工夫不可。

  有那么幾次,夜深人靜的時候,依然毫無睡意?;叵脒@兩年的寫作生活,有酸甜苦辣,但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充實。雖然知道改變并不大,什么脫胎換骨,什么刮骨療傷,什么鳳凰涅槃,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但也確實知道了,自己要什么,什么對自己重要。

  罵自己,是因為對自己不夠恨,“就這德行,還怎么活在未來?你見過哪一個活在未來的人,對自己不苛刻,卻能舒舒服服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沒有,一個都沒有。都是用成倍的付出,成倍的時間,換來那點耀眼的成功。很多時候,他們謙虛的把一切所得,歸于運氣。

  這個世界哪有什么敵人、對手、妖怪和魔障,不都是人幻化出來的嗎?生命就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和解。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早就對人格結構進行劃分過。他認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就是一個人的本能、本性,由各種欲望組成。她是一個人人格的基礎和核心,是燃料和能源。它常常遵循享樂原則。而超我,相當于管理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是一種更高自我的追求。本我和超我從來都水火不相容,需要一個調(diào)和的角色,就是自我,奉行現(xiàn)實原則。

  按照心理學常識,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本我,它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如果正確使用,就是生本能,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是死本能,有一定的破壞性。所謂的自我管理,就是用超我制衡本我。用力過猛,剎車踩的太急,就會僵化,缺乏生命力。如果管理,就會變得桀驁不馴,惹是生非。

  所謂心靈的療愈,更像是自我疏導,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夸大事實,也不杞人憂天,讓本我、超我、通過自我這個通道,去平衡,去融合,去牽制。在面對任何一種現(xiàn)狀,都會理性思考,然后根據(jù)環(huán)境和現(xiàn)狀,通過時間和空間,尋找機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讀約翰.班揚《天路歷程》。文章中的天路客,為了達到天國,所遇的磨練、爭戰(zhàn)以及從中產(chǎn)生的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對追求目標的執(zhí)著和堅信。為了尋求真理,被妻兒拒絕,鄰舍譏笑,同伴來了又走,跌入灰心沼,誤逢西奈山,爬艱難山,下卑鄙谷,進死蔭谷,入虛華集,陷疑惑城,都是天路客一個人面對。

  這不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的狀態(tài)么?那些路遇的險情,敵人,阻止自己前行的人,不就是人性中,一直擋住去路的本我嗎?人生而就是一個麻煩成堆,問題成堆,毛病成堆的物種。要么把一些脆弱的東西變成更為堅韌的東西,要么鑿掉一些多余的東西,露出作品真正的輪廓。

  在時間管理的問題上,當所有人試掐住時間的咽喉,為我所用時,有人卻選擇和時間做朋友。當有人試圖用各種藥物殺死癌細泡時,卻在不知不覺中殺死了自己,而有些人選擇和癌癥和睦相處。

  不知從哪一本書里看到,想要做成一件事情,要心甘情愿被一種環(huán)境或者規(guī)則綁架。想要更大的自由,先要學會在不舒服、不自由里游泳,接受各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在眾多不確定中,為自己擠出一條路。

  勵志文章4:所有的愿望終將會實現(xiàn)

  網(wǎng)上看到談論“偽自律”的文章,不禁想到自己的當下狀態(tài)。仿佛生活一眼能夠望穿,無波瀾,又如死水一般。越是久的放松自我,反而越不明所以的虛度著。而后的反省,卻沒有更多的行動。所以,不快樂。

  要做很多努力,才能輕易的去自由選擇,所謂隨心所欲,不過是希望一切如愿以償,得到與失去,都是歡喜的。性格多愁善感,再多的正能量都像是給自己的警鐘,甚至期盼,內(nèi)心向陽,心平氣和。距離2018年過去已有3月之久。上一年的計劃尚未真的總結好,新一年又走了小半,心情的郁結大多時候來自于自我的不滿現(xiàn)狀,理想的和真正做到的有差距,而這差距恰恰來源于自我的時光揮霍。今天未做完的事明天做,本身就已經(jīng)慢了一步。時光是補不回來的。又不能懊悔,因為沒用。應該真正的善待自己的,而通常是我們做不到對時間的珍重,亦做不到對自我的譴責。

  -

  一個人一生得要經(jīng)歷多少事情,才足夠平和內(nèi)心的傲氣。爭先恐后,無所不及。想要做最好的那個,又有恃無恐。

  時間久了,對一件事情的熱衷度便大不如從前。會偶爾想起以前的日子,單純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有更多的勇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時過境遷,自己還是那個自己,只是時光帶走了當初那些努力。有目標便是幸福的,長遠了也許不夠現(xiàn)實,短暫的也許不夠時間去拼搏,可究竟該需要怎樣的憑借,才促使自我的成長呢。也許,心里是清楚的。

  -

  突然對一件事的堅持,仿佛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終于有了希望。想要用盡全力,去到達光亮。之所以向往,是因為想要走得更遠,是因為此時的自己處于黑暗,急著自救,也祈求著遠行。打開一扇窗,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繼而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生活亦是如此,到達一個目標,離終點近一些,人生便也少些遺憾?,F(xiàn)在的我們,忙碌,精神又匱乏,被無數(shù)隱形的東西禁錮。不敢釋放自我,不能擁有自由。前提是先走出陰霾,去了解更好的自己,然后獲得快樂。

  -

  工作、學習、感情、生活……所有的都是主角,心理學上講究“暈輪效應”,如果我們某一方面足夠優(yōu)秀,便能光亮照射到其它方面。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遇到些難過,需要時間,需要沉淀,需要自我理解,方能修成正果。

  一個人的脾氣與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愿后來的教育能夠沖淡那些不完美的東西。一點一點的改變,然后更溫柔。

  勵志文章5: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前幾日,聽辦公室的美女們大談馬拉松的事情,自己正好在讀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便加入他們聊天行列。通過聊天才知道,被譽為農(nóng)科城的楊凌,近期要舉行馬拉松賽事。因為距我們較勁,她們幾個都報了名,而我卻一再與這樣的集體活動擦肩而過,多少有些遺憾。

  拿跑步來說,顯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身體對于時間的敏感,基本上能與鐘表同步,這都源于寫作。如果不寫作,跑步不可能堅持這么久?,F(xiàn)在想想,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相互的。身體其實就像一個柔韌有余的皮筋,只要用力去拉,很多時候,它的確會超乎你的想象。

  因為寫作,才去跑步。因為跑步,才為寫作注入了更多的激情,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并且跑步和寫作竟然有那么多的相似性。都是經(jīng)過長時間忍耐、承受、精神或者肉體上的反復折磨后,抵達幸福的終點。用“痛并快樂”闡釋,再恰當不過。

  從中,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一個最大的缺點,無論是寫作,還是跑步,都缺少一種競爭精神。即使自己具備某種能力,即使遇到相應的機會或者賽事,都無法喚起和別人一比高低的沖動。就像一條魚一樣,喜歡在自己的井里,漫無目的的暢游。這樣的狀態(tài)雖然舒服,但多少有點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

  所以,我早給自己立下一個規(guī)矩。以后凡是有集體活動,必須參加,就當培養(yǎng)自己的協(xié)作精神。畢竟人不只是活自己,我們都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生命因此被滋養(yǎng),才更加豐富和飽滿。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生能量”,世界給我一個回應,我的能量才能排山倒海般噴涌而出。

  股神查理芒格,可以說是眾人皆知。他很有錢,是巨富,有自己的私人飛機。雖然年紀那么大,身體那么胖。但他每次出行,還堅持坐商務飛機,而且是經(jīng)濟艙。什么原因?他給的答案是,“我一輩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很多寫作者,為什么在寫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一份煙火味?就是沒把自己很好的融入生活。人都是通過交流,通過信息互換,擴展自己的視野和疆域。和不同的人交流,就是在不斷彌補自己以外的無知和短板,且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源于生活。

  無疑,馬拉松除了鍛煉身體,磨練意志,也是走向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參加各種活動,會身心疲憊,浪費大量的時間。而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閉門造車,卻難以寫出佳作。兩者相輔相成,卻又相互矛盾。當能趨利避害,也就標志你已走向成熟。

  與其說年初給自己列一份長長的清單,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自己看上去奮發(fā)有為。而春天來了,內(nèi)心涌動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想要做點什么,才能配得上這么美麗的季節(jié)。不如說是潛意識受到外界某種召喚,渴望一種精神的淬煉和力量的展現(xiàn)。

  春天來了,是該做點什么。突然想起多年前的這個時候,曾帶著一幫車友會的朋友,一路驅(qū)車北上,去平遙古城的情景。

  那時候,也還沒有寫作,并沒把旅行當成一種享受和休閑,完全是自我的折磨和挑戰(zhàn)。一天開車七八百公里,把自己搞的疲憊不堪。夜晚住在陌生簡陋的小旅館,透過窗戶上的破洞,看那窗外的月亮,會覺得格外皎潔。

  電影《羅馬假日》里有一句臺詞: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生活就是一場打怪升級的游戲。無論是遭遇還是偶遇,都是一場美麗的邂逅。驚喜往往藏在不經(jīng)意的路程之中。

5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