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講給大學生勵志故事推薦5則

華藝221147 分享 時間:

  不是每一個貝殼里都有珍珠,但珍珠一定出現(xiàn)在貝殼中,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講給大學生勵志故事,希望能幫助你們!

  勵志故事1:失敗是個逗號

  別的明星,就算有點坎坷,也是發(fā)生在成名前,成名以后就順堂多了。只有張衛(wèi)健,一夜成名之后,所有的失敗與挫折才剛剛開始。這些年來,他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起跌跌,風雨兼程……1984年,年僅十九歲的張衛(wèi)健,憑著一曲《戀愛交叉》勇奪第三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和最佳臺風獎。他的名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年少成名,春風得意!想起第一、二兩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得主梅艷芳和呂方已經(jīng)紅遍了整個華人娛樂圈,張衛(wèi)健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但是,命運卻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唱片公司并沒有給他出個人專集,只是在某張唱片里收錄了他的兩只單曲。單曲發(fā)行后,市場反應十分冷淡,張衛(wèi)健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之中。

  為了生活,張衛(wèi)健只有到歌廳、酒廊當駐唱歌手,報酬低得可憐。那些客人根本就不是來聽歌的,稍有不如意,就把茶杯、煙灰缸砸上臺來。有一次,他正在臺上深情演繹一首新歌,一只高腳杯飛上臺來,砸在他的額頭上。他忍著痛,含著淚,堅持著把歌唱完。鞠躬離場的剎那,他淚流滿面。

  回到家,張衛(wèi)健把頭蒙在被子里,放聲大哭。母親走了過來,依著床頭坐了下來,用手撫著兒子的背,等張衛(wèi)健稍顯平靜之后,才用舒緩的聲調(diào)安慰他:“人生如果是一本書,‘失敗’就是一個逗號。若是因為一個逗號就停了下來,哪還 能看到后面的精彩內(nèi)容呢?”

  聽了這話,張衛(wèi)健慢慢停止了哭泣,心中默默開始了思索。

  從那以后,張衛(wèi)健有了他那個年齡不該有的沉靜。每天早上九點開始拍戲,演一些只有一兩句臺詞的小角色。晚上七點完工后,再搭末班車到深圳的酒吧里唱歌。等他拖著疲憊的身體踏上歸程,窗外,已是燈火闌珊。也不再流淚,所有的苦和痛,他都默默地放在了心底。

  就這樣默默努力了七年以后,他終于迎來了娛樂生涯的第一個春天。1991年,他在神話劇《日月神劍》中與郭晉安分飾日、月神俠,并憑著搞笑手段脫穎而出,創(chuàng)下當時收視率的最高紀錄。緊接著,他主演的《我愛牙擦蘇》,再創(chuàng)收視新高。一時間,他成了風頭最勁的娛樂人物。其詼諧的表演風格被各大電影片商看中,紛紛找他拍電影,他被傳媒封為“周星馳接班人”。

  然而,還 沒等他從喜悅中清醒過來,巨大的打擊突然降臨。1994年,整整一年多時間,張衛(wèi)健竟然一部戲也接不到,窮困潦倒之下,他只好賣掉了住房。白天,他在各大片場蹭角色,琢磨演技,晚上就常常流落在香港街頭。夜闌人靜,看著萬家燈火一盞接一盞熄滅,張衛(wèi)健內(nèi)心的凄惻,不是旁人所能想象的。

  1996年,張衛(wèi)健接拍《西游記》,迎來人生的又一個高潮。然而短暫的一陣風光后,他又與香港無線電視因矛盾而決裂,再次陷入漫漫嚴冬。整整三年,他就如一根浮萍,在兩岸三地,四處漂泊。最困難的時候,他連買一塊面包的錢都沒有。但是,無論如何,他始終相信,失敗只是個逗號,后面,一定會有精彩的華章。

  1999年,憑著在《少年英雄方世玉》中的精彩表現(xiàn),三十五歲的張衛(wèi)健終于奠定了自己在娛樂圈中的位置,從此,人生步入坦途。

  2001年,張衛(wèi)健獲得臺灣電視“金鐘獎”提名,公司為他辦酒宴慶賀。喝了幾杯酒后的張衛(wèi)健,動情地談起了母親,正是母親的鼓勵,讓他走到了今天。大家紛紛要求張衛(wèi)健的母親說兩句,滿頭銀發(fā)一團和氣的老人家只好走到了臺前,卻只說了一句話:“成功也不是句號,后面的路長著呢!”

  大廳里,短暫的一陣沉默后,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是啊,失敗是個逗號,成功也不是句號。生命不止,拼搏不息,有夢想的天空從不灰暗,有信念的人生絕不平凡。

  勵志故事2:從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

  《藝術人生》有期采訪倪萍,欄目編導給其評語是這樣的:“倪萍不是第一個在屏幕上落淚的主持人,卻是落淚最多的;倪萍也不是最能煽情的主持人,卻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她讓所有人明白,主持人也可以感動,主持人也可以傷心,主持人也是人!如果沒有倪萍真誠的熱淚,中國電視不會具有這樣溫暖人心的力量!”

  對于這樣一位時代人物,我覺得此評語十分中肯。近20年前,中國電視發(fā)展步伐日趨加快,但比起現(xiàn)在的百花齊放仍是相差甚遠,全國人民幾乎只圍著央視轉(zhuǎn)!而在央視,當時能夠挑大梁壓場子的女主持屈指可數(shù),用時下的話,倪萍絕對是當年的“央視一姐”!每到她在鏡頭前出現(xiàn),她如沐春風的笑臉總會吹向千家萬戶,無可取代,直至有一年她幾乎主持了央視全年所有的綜藝節(jié)目。

  但即便在自己最紅的年份她也未讓自己過一天奢侈的生活,她坦言:“從未像別人那樣,先泡一缸玫瑰花浴,點上蠟燭,放上音樂……沒有,沒有那個事兒。即使在人民大會堂主持節(jié)目,我也不介意先在家里蒸上一大鍋饅頭,熬好稀飯,再隨手抹把臉,提溜著裙子去人民大會堂?!?/p>

  那時她家里十幾口人,每天早上離開家里上班,走到樓下回頭望去,從一層到三層的陽臺都是笑臉——最下面是兒子,中間是母親,最上面是姥姥。每一次看到,她的心里既盈滿溫暖,卻也有著壓力——那可是最形象的“上有老下有小”啊!

  事業(yè)如日中天的她在90年代末選擇了急流勇退,因為她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不能再進步,而原地踏步在她看來就是倒退。接著她又發(fā)現(xiàn),身邊師妹級的周濤、董卿已經(jīng)迅速成長——她完全可以放心將任務交接了。

  于是,年逾40歲的倪萍從一座山峰漸漸下來,而選擇攀登另一座山峰——影視業(yè)。

  人到中年的她從主持界的名宿轉(zhuǎn)戰(zhàn)影視天地,雖從總體上說仍屬于文藝范疇,但在她看來一定要把自己沉淀下來才會把路走得堅定。在電影《美麗的大腳》中,她為了體驗鄉(xiāng)村教師張美麗的生活,她比其他演員早報到一個月。在黃土高坡明晃晃的日光底下從早坐到晚,有時跟鄉(xiāng)村教師去上課,一上就是一天。一樣吃土豆拌醬油,喝不夠衛(wèi)生的水,睡特別臟的住所,一個星期不洗澡,頭發(fā)亂成一團……而她的辛苦沒有白費,憑借此片她斬獲了中國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在倪萍的生命里,姥姥是個至關重要的人。倪萍為她寫了回憶錄——《姥姥語錄》,其中有一句話:“能人干啥都成,廢物干啥啥不成?!蹦咂疾徽J為自己多了不起,她只是喜歡尋常而真實的生活,不用“繩子”把自己五花大綁:沒有車就打車;想吃餃子就提著菜籃子買把韭菜;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即便離婚、孩子生病,生活的磨礪一道道刻在臉上,可仍不化妝、不粉飾、不整容,更不會去主動逢迎那些烏煙瘴氣的生活。

  在《藝術人生》中,董卿最后問她:“臺上的萬眾矚目,臺下的寂寞無助,曾經(jīng)鼎盛一時,終有落幕的一天,如何平衡和面對?”

  她說:“當一個戰(zhàn)士穿上軍裝,一直被領導派去打最重要的戰(zhàn)役,就算日后多孤獨,多么沒有愛情,多么沒有家,多么沒有溫暖……都特別值。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做央視綜藝舞臺上的核心、最耀眼的那個焦點?!?/p>

  勵志故事3:第466號囚犯的番茄

  1964年,羅本島監(jiān)獄又來了一位新犯人。像其他犯人一樣,他一進門就被扒去了衣服,換上了一套專業(yè)的囚服,上面寫著“第446號”。他是一個政治犯,所以被推進了一個不足4.5平方米的單人牢房。從此,他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陰暗的牢房,頭頂上吊著一盞昏黃的燈,他每天被囚禁23個小時,僅僅在上午和下午才有半個小時的放風時間,所以,他幾乎從來沒有見過羅本島監(jiān)獄的太陽,也很少有機會感受到窗外的絲絲風聲,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灰頭土臉的囚犯,還 有他們所發(fā)出的呻吟聲。

  羅本島監(jiān)獄是個陰森的殿堂,那里的獄警動輒就對囚犯們揮起殘酷的鞭子,并且殘忍地在綻開的皮肉上潑起辣椒水,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獄警的皮鞭下和辣椒水下度日的,幸虧他是個監(jiān)獄長特意安置的“重犯”,要不然,他也一樣逃脫不了獄警的魔掌。

  已經(jīng)記不清多少個日子,他幾乎每天都目睹兩個獄警拖著一個犯人,死尸一樣地從刑訊室出來,每次都看得他義憤填膺。他每一次都想改變監(jiān)獄的現(xiàn)狀,無奈的是,身為“重犯”的他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后來,他和眾囚犯被安排到羅本島監(jiān)獄的采石場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槍看守的監(jiān)督下拼命地搬運石頭,動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危險,另外,所有的囚犯只準逗留在這個采石場里,一旦踏出采石場的邊緣,就會被無情地射殺。由于石灰石在太陽的照射下具有極強的反光性,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強光,以致于他的視力逐漸下降。

  雖然他的視線逐漸變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卻炯炯有神。為了改變這種悲慘的現(xiàn)狀,他利用放風的機會,大膽地向監(jiān)獄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監(jiān)獄的院子里開辟一片園子!哪知道他的這一想法剛一出口,就被監(jiān)獄當局無情地否決了。他并沒有灰心,幾乎一有機會他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否決,大約過了5年左右,他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監(jiān)獄當局同意了在監(jiān)獄墻腳的一片狹長地帶供他開辟園子,并且破天荒地給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種子。院子是用廢渣墊起來的,為了開辟菜園,他必須把大量的石塊挖出來,這樣一來,植物才有足夠的生長空間。羅本島監(jiān)獄的院子里從此多了一抹動人的綠色。但是,由于氣候的惡劣,園子的第一茬收成并不是很好,僅僅收獲了一籃子不怎么紅潤的番茄。他一個也舍不得吃,都分給了自己的獄友和獄警們。

  羅本島監(jiān)獄的條件簡直太艱苦了,以致于能夠吃到這樣的番茄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一從采石場回來就潛心照料自己的園子,他每天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園子上,許多人都說他是監(jiān)獄里的“植物學家”,而他自己則把那片園子看成了自己的心靈園地,每當采石場上的石灰石刺傷了他的眼睛,他就回到自己的園子望一望。那樣一片生命的綠緩解了他眼睛的疲勞,并消解了他在采石場里所遭受疲勞和委屈。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從有了這片菜園之后,整個監(jiān)獄有了很大的改觀,每到放風時間,許多獄友都會幫助他來照料一下滿園的蔬菜,在獄警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還 能揣幾個番茄回去,以備夜晚享用;更令人稱奇的是,獄警們的態(tài)度似乎也變得和藹多了,因為,他總是把新采摘的番茄發(fā)給獄友們,然后再由他們送到獄警們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獄警們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蠻橫了。一個黑人獄警說,每當我莽撞地舉起鞭子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這是一群遞給我番茄吃的人,在我的眼里不再有什么囚犯,他們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總在我最疲勞的時候遞給我新鮮的水果來解乏……

  囚犯和獄警們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這位第446號囚犯,也在羅本島監(jiān)獄整整種了18年的菜園,直至他被轉(zhuǎn)到另一家監(jiān)獄仍然保留著這一良好的習慣。

  這位第446號囚犯不是別人,正是黑人總統(tǒng)曼德拉。曼德拉用幾只番茄就讓整個監(jiān)獄變得融洽起來,乍一看,這是一件十分輕松的事情。其實,曼德拉哪里是在經(jīng)營菜園,他是在耕作一片片心靈的腹地呀!

  一顆樂觀的心,即使是身處磨難重重的地獄,也能開墾出一片陽光明媚的伊甸園來!

  勵志故事4:從小報記者到出版龍頭

  1978年,他進入臺灣《工商時報》工作——記者是他渴望已久的夢想。他十分珍視這個機會,所以他興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采訪,他8點就出門,騎著摩托車,一天就拜訪了8個單位,除了中午在路邊攤位吃碗面,壓根沒有休息。他不喜歡穿雨衣,他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干,采訪對象見此驚詫不已,紛紛說:“沒見過這么認真的記者?!?/p>

  憑著這股奮斗勁兒,不到兩年時間,他便成長為報社的高級記者。

  1986年10月,臺灣宣布開放“黨禁”和“報禁”;第二年5月,臺灣宣布外匯管制開放,每個人一年可以匯出500萬美元。他意識到,財經(jīng)、商業(yè)的巨變即將從資金的流動開始,用月刊詮釋這種變動已經(jīng)不夠,商業(yè)周刊的時代到來了。當年6月底,他下決心創(chuàng)辦臺灣《商業(yè)周刊》,一共籌集了1200萬新臺幣資金。

  像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一樣,初期的感覺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他經(jīng)常清晨提著早點回家,吃了才睡覺??梢荒晗聛?,所有投資賠光,只好增資。

  第二次增資很容易,所有人都看到團隊的努力,股東們都繼續(xù)增資。他拿到了第二個1200萬新臺幣。增資的同時他認為,之前失敗最大的原因是編輯部缺乏有能力的好手,他自己訓練的新記者沒辦法提供足夠精彩的內(nèi)容,于是他招兵買馬,組成強大的團隊??墒屡c愿違,周刊質(zhì)量和內(nèi)容并沒有提升,內(nèi)部團結反而成了問題——幾個副總編互不買賬,明爭暗斗,過多的精力花費在業(yè)務之外;由于缺乏人才保護機制,創(chuàng)刊時加入的菜鳥記者在攢夠經(jīng)驗值之后,陸續(xù)被其他媒體挖走。

  一年過去,第二個1200萬又虧光了。第三次增資,他和他的團隊學乖了,決定加一倍增資,以免一下子又賠光了。但大部分股東都決定放棄,他只好引入新股東!誰愿意投資,都舉雙手歡迎。

  這時候雜志已經(jīng)很難留住員工,老人走光了,新人進入馬上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團隊,很快就離開。雖然他非常拼命,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但第三年底,2400萬新臺幣又告罄。這是《商業(yè)周刊》的最低谷。再度增資是必然的,但無疑是難度極大。

  極度絕望之時,他把反思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過去遇到困難,他覺得要用增資以改變營運結果?,F(xiàn)在增資無門,一定要用別的方法才能自救,改變是《商業(yè)周刊》的唯一出路。

  這時候他偶然遇到臺灣“中國生產(chǎn)力中心”負責人石宣博士,聊天時石博士說:“什么是笨?就是老用同樣的方法做事,卻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p>

  一語驚醒夢中人。過去4年,他經(jīng)營《商業(yè)周刊》失敗,正是對這句話的注解,每次他都積極地從外在因素找原因,或者消極地認為狀況不可改變,必須要盡快增資,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解決,這時他驀然發(fā)現(xiàn)最有問題的是自己。

  他開始閉門思過,決心自我改變,不能再期待投資,要立即從內(nèi)部改善找答案。他決定徹底瘦身、徹底檢視所有成果,把開支降到最低,最好立即能收支平衡,不能的話也要讓虧損降低,勒緊褲腰帶生存。

  至于他自己,檢討的地方就更多了,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專業(yè)能力等等,沒有一項夠格,每一項都得重新學習。他嘗試快速改變,改變的速度抵不上營運的快速沉沒。市場上不斷傳言《商業(yè)周刊》隨時可能倒閉,廣告客戶不斷反悔臨時抽退,銷售人員每天辟謠都來不及。

  態(tài)度轉(zhuǎn)變之后的他,決定正面應對。他要求業(yè)務人員面對客戶坦誠《商業(yè)周刊》的困難,但也要同時告訴他們:“我們已經(jīng)存活了五年,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撐下去,決不放棄?!?/p>

  終于,在他的率領下,他的團隊“緊密配合,真誠服務”,打動了新老客戶。而隨著《一九九五閏八月》的出版暢銷,他的公司終于走出了困境。這本《商業(yè)周刊》出版的書,4個月內(nèi)賣了30萬冊,賺了近3000萬新臺幣。

  借助這本暢銷書的東風,《商業(yè)周刊》發(fā)展迅猛起來。緊接著,他融資成功,城邦出版公司新鮮出爐——這是由3家小出版社合并而成的,后來陸續(xù)創(chuàng)立了20多家出版社,成為臺灣第一大出版集團。

  而他就是該集團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任CEO——何飛鵬?,F(xiàn)在,他為大陸《第一財經(jīng)周刊》等媒體撰寫專欄,是風行大陸職場暢銷書《自慢》系列的作者,享譽海內(nèi)外出版界。從一個報社的小記者,到臺灣出版業(yè)的龍頭老大,一路風光,一路坎坷。

  勵志故事5: 誰都可以耀眼地升起

  他出身寒微,窘迫的家境只勉強支持他讀了幾年的書,14歲那年,他便跟著父親趕著騾隊,常年跋涉于崇山峻嶺間,特別辛苦地為別人運送各種貨物,僅僅為了養(yǎng)家糊口。

  漫長而孤寂的送貨途中,他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仰望蒼穹,那遼遠無際的蔚藍如此深邃迷人,那明亮世界的陽光、那悠悠飄移的白云、那變幻莫測的晚霞,都是他的雙眼在白日里追隨的醉人的風景;而那遙迢的銀河、那輕柔如水的月光,那閃爍的繁星,則會在寧靜的夜晚牽他走進神奇想象天地。因為那些深情的仰望,異常單調(diào)、辛苦的送貨之行,竟多了許多情趣。

  20世紀初的某一天,他疲憊不堪地將一批貨物送到了洛杉磯附近的威爾遜山頂上,當他得知原以為不過是一些廢銅爛鐵的東西,組裝起來的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他不禁驚奇地問了一句:“它能夠看到天堂嗎?”工作人員笑著點點頭,覺得他的問詢充滿了孩子般的稚氣。

  他竟由此不再做生意已有起色的皮貨商了,執(zhí)拗地留在威爾遜天文臺,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擦地板、掃院子、看門的雜工,雖說報酬低廉,日子十分清苦,但他很知足,因為他可以忙里偷閑時跑到那臺特別的望遠鏡前,遙望一下肉眼看不到的更遼遠、更神奇、更美妙的“心中的天堂”。

  那天夜晚,值班的觀測員突然生病,已對那臺望遠鏡操作很熟悉的他被臨時叫來頂替一會兒,而他出色的表現(xiàn)讓在場的一位著名專家大加贊賞。不久,他就成了那位專家的助手,在專家的悉心指導下,他繼續(xù)興致勃勃地探尋“天堂”的秘密。

  當著名的天文學家哈勃來到威爾遜天文臺后,計劃對宇宙深處進行研究,哈勃沒有挑選那些出身名校的“高材生”,而是毅然地選擇做事最認真的他做自己的助手。長年累月地追蹤觀測遙遠的星云昏暗模糊,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需要忍受難以想象的辛苦,而他竟饒有興趣地做著這份單調(diào)難捱的工作,像一名科學家那樣敬業(yè)。七年后,他協(xié)助哈勃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fā)現(xiàn)――哈勃定律。

  再后來,他繼續(xù)觀測星云,繼續(xù)探尋蒼穹的奧妙,他與其他科學家一道借助新技術和新設備,對哈勃定律進行了改進。因在天文學方面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不凡的業(yè)績,他已躋身于著名天文學家的行列,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趕騾隊的皮貨商。

  他的名字叫赫馬森,一個喜歡遙望星空的皮貨商,因為興趣和執(zhí)著而看到了宇宙的深邃、壯觀,擁有了輝煌無比的人生?!罢l都可以升起,成為一顆耀眼的星辰,只要愿意并去努力?!币晃粋饔涀骷胰绱烁朽昂振R森的生命歷程。

10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