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5篇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是現(xiàn)代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砻艿淖髌贰饵S昏》教學課件,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1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還讀過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師相機介紹作者的生平資料.
二,初讀課文,解題
1,"黃昏"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表示
2,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寫的是哪里的黃昏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2,默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3,師生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4,學習生字.
重點區(qū)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詞語,導入新課.
1,出示書后詞語.
2,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寫了黃昏時哪些景物
(1)哪幾個自然段著重描寫了海浪重點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試著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風
(3)還寫了什么(夕陽和海鷗)
2,畫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讀畫出的部分,你能從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交流有關的句子.
5,組織討論: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再讀課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樣的黃昏.
四,試著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業(yè)
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讀文,進一步感悟散文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6個一類生字,4個二類生字,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抓住課文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感悟作者所展開的聯(lián)想,并學會在寫作中運用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抓住作者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展開的聯(lián)想,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
教學準備:
搜集茅盾的資料。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基礎知識:
喇(lǎ)(喇叭)(喇嘛)
叭(bā)(喇叭)
鷗(āu)(海鷗)(鷗群)
燥(zào)(干燥)(燥熱難當)
轟(hōng)(轟動)(轟鳴)(轟轟烈烈)
疊(dié)(重疊)(堆疊)(峰巒疊嶂)
焰(yàn)(焰火)(氣焰)(勢焰)
溶(róng)(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齊讀課題??吹竭@個題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畫面……)大作家茅盾筆下的黃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一起看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讀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三、學習基礎知識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讀文思考: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事物?
(浪頭、白鷗、風、夕陽、白鴿、笳聲)
3.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認真讀一讀。
4.了解作者生平,學生匯報課外查閱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認真讀文,通過作者對所見景物展開的聯(lián)想,進一步感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1.指名讀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種景物?怎樣描寫波浪的?自己讀一讀??吹讲ɡ苏归_了怎樣的聯(lián)想?(正步走的隊伍、憤怒、沖鋒號、喊殺聲、一排怒似一排。)體會當時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再讀文。
2.自由朗讀5-13自然段。
思考: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什么樣的夕陽?(憤怒的、掙扎著的。)
(對明天、未來美好的憧憬與期待)
二、自由讀文,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破折號的停頓。
四、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黃昏
波浪、太陽
正步走的隊伍、憤怒
憤怒、燥怒、掙扎著
跳躍、喊殺聲、永生不滅的宣言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黃昏的特點體會“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通過帶著問題閱讀及交流,讓學生得到思維訓練,培養(yǎng)想象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5、體會聯(lián)想和想象的異同,養(yǎng)成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受文中“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區(qū)分二者之間的差距。
作者如何準確地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來描寫黃昏的美景。
相關資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饵S昏》原載《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黃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寫法,借客觀自然景物來抒寫主觀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謂象征性的寫法,是指借某一事物來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體事物來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種思想情緒。在象征者與被象征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詩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寫景中蘊含著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茅盾對大海的觀察極其精細,描繪十分傳神,并使用了許多擬人手法和形聲詞。茅盾先生那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黃昏》,詞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揚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那風雨如磐的社會環(huán)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殘忍,就無法體驗出散文中的個中滋味,就不會明白為什么“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題目,學生齊讀題目
2、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黃昏的景色什么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生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關注書中標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讀準確,課文讀通順。
2、教師指導朗讀: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通過查字典,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初步理解
說一說,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四、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2、課文中哪處的描寫,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看來,作者筆下海上的黃昏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我就回到課文中,請你再來默讀課文,把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畫出來。
2、逐段交流:
重點體會和指導朗讀:
(1)擠到沙灘邊,啵嘶!隊伍解散,噴著憤怒的白沫。
這是作者看到的嗎?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
(2)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3)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4)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從課文描寫的景物和想象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組交流。
2、交流討論。
四、作業(yè)
寫一寫自己眼中的黃昏。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4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黃昏的特點體會"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過帶著問題閱讀及交流,讓學生得到思維訓練,培養(yǎng)想象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體會聯(lián)想和想象的異同,養(yǎng)成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受文中"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區(qū)分二者之間的差距.
作者如何準確地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來描寫黃昏的美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相關資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黃昏》原載《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黃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寫法,借客觀自然景物來抒寫主觀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謂象征性的寫法,是指借某一事物來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體事物來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種思想情緒.在象征者與被象征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詩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寫景中蘊含著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茅盾對大海的觀察極其精細,描繪十分傳神,并使用了許多擬人手法和形聲詞.
茅盾先生那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黃昏》,詞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揚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那風雨如磐的社會環(huán)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殘忍,就無法體驗出散文中的個中滋味,就不會明白為什么"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設計方案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還讀過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師相機介紹作者的生平資料.
二,初讀課文,解題
1,"黃昏"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表示
2,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寫的是哪里的黃昏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2,默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3,師生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4,學習生字.
重點區(qū)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詞語,導入新課.
1,出示書后詞語.
2,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寫了黃昏時哪些景物
(1)哪幾個自然段著重描寫了海浪 重點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試著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風
(3)還寫了什么 (夕陽和海鷗)
2,畫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讀畫出的部分,你能從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交流有關的句子.
5,組織討論: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再讀課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樣的黃昏.
四,試著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業(yè)
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設計方案二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題目,學生齊讀題目
2,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黃昏的景色什么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生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關注書中標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讀準確,課文讀通順.
2,教師指導朗讀: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通過查字典,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初步理解
說一說,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四,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2,課文中哪處的描寫,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看來,作者筆下海上的黃昏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我就回到課文中,請你再來默讀課文,把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畫出來.
2,逐段交流:
重點體會和指導朗讀:
(1)擠到沙灘邊,啵嘶!隊伍解散,噴著憤怒的白沫.
這是作者看到的嗎 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
(2)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3)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4)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從課文描寫的景物和想象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組交流.
2,交流討論.
四,作業(yè)
寫一寫自己眼中的黃昏.
表達
板塊教學提示:
本板塊收納了《野草》,《琥珀》,《荔枝圖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兩個故事來說明草的力量最大,同時告訴我們,生命力是世間最頑強最神奇的力量.
《琥珀》一文向讀者介紹了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要認真領會科學家的推理猜想方式.
《荔枝圖序》是一篇詠物小品,是作者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序文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為我們展示了荔枝獨特的風采.
注意學習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來介紹事物.學習介紹事物的順序.并努力將介紹性文章寫的生動,有趣
《黃昏》優(yōu)秀教學課件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過程與方法:默讀課文,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了解關于蟬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道作者通過哪些方法知道蟬的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了解關于蟬的知識。 2.知道作者通過哪些方法知道蟬的知識。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蟬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讀題目。
2.學生展示搜集到的圖片和資料,并說明從哪里通過什么方式得到的。
3.導入新課:你們找到的資料可真多。 今天,我們就來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蟬的知識的。
二.提綱導入,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組內(nèi)學習課文。 1.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你從課文中知道了哪些關于蟬的知識。 三.檢查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檢查生字新詞。
(1)教師出示本課的生字新詞,指名讀一讀,教師強調(diào)。
(2)教師再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語,學生讀一讀,讀中鞏固生字的認讀和書寫。 2.大家一起朗讀課文,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 3.指名分段讀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 4.說說哪幾個自然段合起來介紹關于蟬的哪些知識。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寫作者小時候通過捉蟬,了解蟬的叫聲響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寫作者通過捉蟬的游戲知道蟬的幼蟲是什么樣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寫作者通過讀書,知道更多蟬的知識,了解蟬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寫作者對蟬的描繪和稱贊。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蟬叫聲響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 2.指名反饋。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蟬的叫聲使樹林更加寧靜,鳥叫聲使山谷更加幽靜。作者引用王籍的詩句來寫蟬。說明蟬的叫聲在夏天都能聽到,而且叫得最響。
(2)蟬叫聲響亮的原因是:蟬并不是用嘴來叫的,而是拿腹部兩側鼓狀的發(fā)音器來鳴叫的。它的發(fā)音器長得很巧妙,旁邊還有一個空腔,可以通過共鳴把聲音放大。作者捉蟬,把蟬拿在手里看,認真地觀察才知道)
3.學生自由讀第一部分,然后說說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4.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部分,讀出作者喜愛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蟬的叫聲非常響,即使在四百米開外,人們也能聽到它的叫聲。我們還知道蟬還為什么叫聲響亮。叫的聲音這么大,卻又不用嘴巴,使我們對蟬產(chǎn)生了許多好奇。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蟬的其他知識。
六.布置作業(yè)
1.把生字新詞抄寫兩遍。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本課的生字新詞,大家一起讀一讀。 2.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蟬的什么知識?
3.教師導:這節(jié)課,蟬的叫聲這么大,卻又不用嘴巴,使我們對蟬產(chǎn)生了許多好奇,讓作者想進一步揭開蟬的秘密。
二.繼續(xù)學文,學習蟬的其他知識 1.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回顧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 (2)默讀課文第二段。 (3)指名反饋。
(4)找出文中捉蟬的句子,體會捉蟬的樂趣。
“于是我們相約,在天剛擦黑的時候帶上手電筒,來到小樹林里。??蟬的我們快樂童年的伙伴,幾乎每個孩子都捉過蟬?!?/p>
(5)教師小結:捉蟬的游戲真有趣,而且還能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三段。
(1)學生默讀,想想作者從課文中還知道哪些蟬的知識。 (2)指名反饋,體會寫法。
原來蟬有一個漫長的“童年”,而且是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度過的!難怪它一旦走出“地獄”,就要向太陽放聲高歌。
3.學習課文第四段。
(1)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自讀,思考:“心靈手巧,樂于與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是什么意思? (3)教師展示資料,幫助理解。 《昆蟲記·蟬》節(jié)選
七月時節(jié),當我們這里的昆蟲,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經(jīng)枯萎的花上,跑來跑去尋找飲料時,蟬則依然很舒服,不覺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個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錐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飲之不竭的圓桶。它坐在樹的枝頭,不停的唱歌,只要鉆通柔滑的樹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進桶孔,他就可飲個飽了。
如果稍許等一下,我們也許就可以看到他遭受的意外煩擾。因為鄰近很多口渴的昆蟲,立刻發(fā)現(xiàn)了蟬的井里流出的漿汁,跑去舔食。這些昆蟲大都是黃蜂、蒼蠅、玫瑰蟲等,而最多的卻是螞蟻。身材小的想要到達這個井邊,就偷偷從蟬的身邊爬過,而主人卻很大方的爬起身子,讓它們過去。大的昆蟲,搶到一口,就趕緊跑開,走到鄰近的枝頭,當它再轉回頭來時,膽子比從前變大來了,它忽然就成了強盜,想把蟬從井邊趕走。
最壞的罪犯,要算螞蟻了。我曾見過它們咬緊蟬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個兇悍的強徒,竟當著我的面,抓住蟬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煩越來越多,無可奈何,這位歌唱家不得已拋開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4.師:你們喜歡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真是一個樂于與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 可是,作為歌唱家盡情歡樂只有五六個星期。
三.總結全文
1.結合搜集到的圖片,依照課文說說蟬的一生。 2.指名說蟬的一生。
3.教師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蟬》,深入地認識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