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5篇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詩歌光耀古今,彪炳千秋,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輝煌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1
面對大千世界的人、事、物、景,學生要學會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要能夠透過客觀事物表象,運用想像,去感受與之有聯(lián)系的情和理。 【教學目的】
拓寬學生寫作面,提高作文水平,養(yǎng)成學生與自然良好的和諧關系。 【教學設想】
1.先讓學生理解學習寫寫景抒情散文的意義,講清楚寫景抒情散文的特點。
2.找?guī)灼煌愋偷膶懢笆闱樯⑽淖x給學生聽,分析特點。特別要分析各篇如何“扣話題”,如何抒情,如何“由實轉(zhuǎn)虛”。讓學生明白寫景抒情散文都是“由實到虛”。
3.用一小時當堂寫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4.講評。 【教學重點】
1.寫足景物
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扣話題 【教學難點】
由實轉(zhuǎn)虛。
第一課時
一、什么是“寫景抒情散文”
1.抒情散文按其成分構(gòu)成情況可分為:寫事抒情散文、寫景抒情散文和直抒胸臆散文。純粹的直抒胸臆的散文是非常少的,而寫事抒情散文、寫景抒情散文則是大量存在著的。
2.寫事抒情散文和寫景抒情散文主要是靠間接抒情方式完成抒情的。它們主要是通過寫事或?qū)懢皝硗瓿墒闱槿蝿盏?。寫事抒情散文與敘事散文不同,敘事散文的主要任務是敘事,所敘之事有情節(jié)聯(lián)系,比較完整。寫事抒情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抒情,所寫之事散碎,東拉西扯,沒有情節(jié)上的聯(lián)系,而且欣賞的就是“形散”,即越散越美。而寫景抒情散文的目的也是抒情,但這種抒情主要是通過寫景來完成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寫事抒情散文的主要抒情方式。例如我們學過的《紫藤蘿瀑布》。
二、把握寫景抒情散文的“基本點”
那么,怎樣才能使筆下之景栩栩如生,令人如臨其景呢?
1.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世間萬物,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節(jié)、時間里也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色彩。只有把握了這些特征,筆下的景物才可能有特色,才可能傳神。而要把握景物的特征就離不開作者仔細的觀察、多方的比較、深入的思索,只有經(jīng)過一番由淺入深的思維活動才可能認識并把握景物的特征,才可能描繪出栩栩如生的景色。
2.選好觀察角度,安排好一定的順序。同一景物,觀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正視、斜視、平視,人們的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出來,或從整體到局部、或由遠及近、或從大到小、或由高到低、或從上到下、或按時間的推移為序、或以空間的轉(zhuǎn)換為線索,
3.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清代學者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钡拇_,作者的主觀感受,一旦融入了客觀景物之中,景物即變得有了靈性起來;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在具體行文中應自然而然地將此融會進去。事實也確是這樣,同一景物由于觀察、寫作時的心境不同,展現(xiàn)在筆端的景色也就各異。
4.扣話題,多次點話題 5.引詩句名言,彰顯文采
6.要有情調(diào),一開始就要設法奠定抒情基調(diào)
總之,描寫景物,須抓住特征,安排好描寫順序,融情于景,才能使景物栩栩如生,令人如臨其景。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2
今天學習了語文第五課古詩四首,這課古詩篇數(shù)較多,課上只學習了其中兩首。說來這也是一篇具有特殊意義的課文,文中選取的這四首古詩,正是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描寫。孩子們對這四君子不了解,所以先從四君子的介紹入手。經(jīng)過簡單的介紹,學生們知道了這幾首古詩所以表達的大概意思,多少也明確了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什么。
在學習古詩《梅花》和《竹石》時,要注重情感的抒發(fā),情感是古詩的生命,它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人物、景物、事物的愛憎和感嘆。要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那就得把古詩描寫的詩境先推到學生面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上課伊始,我就創(chuàng)設一種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百花凋零的情景,接著又出現(xiàn)了美麗的梅花,與前面創(chuàng)設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初步體會《梅花》的詩境。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了讀的功能,剛開始就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詩,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讓學生自由想象,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課堂上還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有些同學還是沒被調(diào)動起來,沒有進入我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去,至此他們的想象能力、朗讀能力等都沒有得到訓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讓所有的同學都融入到課堂的情境中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cè)重于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為意境感悟?qū)πW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為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fā)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yōu)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為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梁。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啟發(fā)。
1、以互文構(gòu)建廣闊的“對話場”。
有人說,“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nèi),而是進出歷史、空間里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儲備成為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F(xiàn)代解構(gòu)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jù)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qū)W生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jīng)驗文本,構(gòu)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gòu)建“對話場”,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gòu)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lián)系,如通過聯(lián)系《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艷,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意境更加立體。
2、以想象催動心靈的對話。
意象是構(gòu)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借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lián)系經(jīng)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后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加以擴展,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展,然后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發(fā),擴展為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展為寒冷的霜,彌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fā)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chuàng)設情境,連類萬象。所謂情境實質(zhì)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zhuǎn)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發(fā)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tài)的閱讀注入了動態(tài)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xiàn),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絢麗景致,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4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從歷代詩歌中汲取營養(yǎng)和精華。魯教版特別采編了唐詩與宋詞這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編寫了《唐詩宋詞選讀》這一選修文本,讓學生欣賞到了氣象恢弘的初盛唐詩歌,領略到了姿態(tài)橫生的中晚唐詩歌,歌詠了北宋的舊曲新聲,傾聽了南宋的亂世詞心。
不知不覺中,半個學期的授課已經(jīng)完成,在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陶冶的同時,更給我們的授課者和聽課者帶來審美的體驗和創(chuàng)新與反思的機會。
首先,《唐詩宋詞選讀》具有經(jīng)緯交錯,逐層推進的文本特點。
從初盛唐到中晚唐,從北宋到南宋,以時間為“經(jīng)”。本套選讀文本在初盛唐詩壇上選取了8位詩人18首詩歌,在中晚唐詩壇選取了12位詩人24首詩歌,在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4首詞作,在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1首詞作,目的在于擷取每一個時代的星輝,了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細微地感受研讀名人名篇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節(jié)奏,從聯(lián)想到詩眼詞眼,以鑒賞為“緯”。本著〈〈語文課程標準〉〉應該“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的要求,本套選讀文本,以“詩歌入門”系列為緯。以鑒賞詩歌離不開對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開始,首先介紹了有關“意象與意境”的感性知識;然后從誦讀出發(fā),了解“格律與節(jié)奏”幫助學生深入地欣賞詩歌的音樂之美和諧之美;“聯(lián)想與想象”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體會聯(lián)想和想象的藝術魅力,既能夠進行分析鑒賞,又能夠?qū)W會應用;最后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尋找詩眼和詞眼,理解用典,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一緯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輕邁,分層推進的方式,力求推動學生初讀文本,然后深入研讀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詩宋詞選讀》具有歌詠吟誦、多元解讀的鑒賞特點。
當學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時候,詩中那皓月當空,幽美的景色頓時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在美景離情之中,不由讓人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當藝術家喬榛、丁建華用飽含深情朗誦《長恨歌》時,學生的情感也隨之起伏不定,從楊貴妃得意的專寵,到馬嵬坡楊妃的慘死以及蓬萊仙島楊妃的不忘舊情,隨著朗誦的情語出之,一個哀婉纏綿的愛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間;
當學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風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當代通俗曲調(diào)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我們不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錢塘江的壯觀、杭州市區(qū)的繁華富庶、當?shù)厝嗣竦陌苍斏?,更為孩子們突發(fā)奇想的音樂天賦所震撼,詞字添配的絲絲相扣,旋律與優(yōu)美壯麗、生動活潑的詞作畫面相得益彰,學生們精彩的演繹贏得了全班同學的陣陣歡呼聲。
在歌詠吟誦中,學生不但讀出了詩詞的音韻之美,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同時學生發(fā)揮個性的獨到見解,疑義相析對文本進行了多元的解讀。
在解讀辛棄疾《青玉案》一詞時,對詞中的“那人”,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是“情人”,有的說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說是“孤傲、不趨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說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目標”等,不同的拆解,體現(xiàn)了學生對作品的個人體驗,表現(xiàn)了不同人對詩歌內(nèi)在情感的心領神會。
在學習《長恨歌》時對楊貴妃這一人物的評價是“諷刺”?是“同情”?還是“無辜”?學生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說“楊貴妃恃寵而嬌,一人升天,仙及雞犬”該唾棄;有的說“楊貴妃與李隆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此真情專一的愛情值得歌頌;有的說“楊貴妃只一女子無意于專權弄政好于武則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導致國滅”楊妃何德何能能夠挽回敗局值得憐憫-------學生們對于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自己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找尋的相關資料也非常的多,介紹給其他的同學時都能侃侃而談,而談到自己的理解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體味,有自由,有個性的闡發(fā)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獨立體驗的自由和空間。
高考寫景抒情詩教學反思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絕句》。
3、借助貼圖,難詞質(zhì)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一寫關于春天的詩。
二、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通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愉悅之情。
三、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關詩句的意思。
2、品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引導學生體會語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解題。
1、談話導入:現(xiàn)在什么季節(jié)?春天是什么樣的?
2、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3、引導學生解題,介紹絕句與杜甫的資料。
4、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句,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過渡: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1、學生按要求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鸝”“鷺”。指名讀,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描紅。
(2)指名讀詩正音。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借助貼圖,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
2、匯報交流,教師出示景物圖。
3、指名學生貼圖,說說理由,以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意。
4、出示整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那么,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二)引導質(zhì)疑,突破難點。
1、引導質(zhì)疑:讀到這兒,古詩中還有那些地方,你們弄不懂的?
2、交流釋疑。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窗含”、“千秋雪”、“萬里船”。
“窗含”:窗?詩人透過什么看到翠柳、黃鸝等這些景物?(教師貼出窗框圖)你們看,西嶺上的雪就好像是鑲嵌在窗戶里的…
“萬里船”:為什么說是萬里?
3、理解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名說。
4、教師小結(jié):詩人正是透過窗戶看到了近處的——,遠處的——(相機板書:近景、遠景)
(三)誦讀詩句,體會語感。
1、既然是古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讀出韻味?
2、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3、指名同桌匯報:一生讀,一生板演。其他學生點評。
4、男女生按標記賽讀、背誦。
5、配樂齊背古詩。
四、拓展練習,嘗試作詩。
1、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導詩歌寫法: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3、出示有關春景圖二幅。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xiàn)代詩,也可以模仿絕句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
4、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選兩項。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準備在早晨會的古詩園地向全班同學介紹。
3、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詩作,準備參加“春之聲”賽詩會。
4、把你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好的春天的詩,向本班“春之聲”詩刊投稿。
板書設計: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zhòng)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