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無言之美》教案
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shù)的角度關(guān)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guān)系,并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級下冊語文《無言之美》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下冊語文《無言之美》教案
教學目錄:
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shù)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xiàn)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nèi)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guān)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xiàn)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無言之美》知識點
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shù)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閱讀表現(xiàn)言意關(guān)系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guān)系。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guān)系,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shù)。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shù)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xiàn),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xiàn)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xiàn)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shù)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shù)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6.你能簡要說說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shù)的角度關(guān)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guān)系,并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shù)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jié)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jù),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shù)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shù)來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lǐng)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chǎn)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jié)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fā)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gòu)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無言之美》讀后感
近來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散論《無言之美》,每每為朱光潛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細細回味,不忍釋卷,獲益良多。
朱光潛先生在《精進的程序》一文中談到,作文有如寫字,要經(jīng)歷“疵境 穩(wěn)境醇境化境”這四個境界。細細想來,朱光潛先生不只是在談 寫文章和練字。這“疵”、“穩(wěn)”、“醇”、“化”四“境”,可以普適于各個行業(yè)和 各門藝術(shù)。同樣教師的成長,也符合這樣的規(guī)律。一個教師,從剛進入教師隊 伍到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乃至名師,其教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歷程,也必得經(jīng)由“疵境” 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講臺的教師,盡管備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課堂上,教師往往 只能按教學方案亦步亦趨。課堂節(jié)奏,不能收放自如;突發(fā)事件,經(jīng)常手足無 措;生成資源,難于恰當利用。這可以說是“疵境”。
一位教師,只要他勤于反思總結(jié),多觀摩名家課堂,多研讀課堂實錄,多上公開課,那么他對于課堂的感覺,對于教材的把握,對于課堂的調(diào)控,可以 悟得一些竅門,熟能生巧,積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學任務完成得比較順利, 學生學得比較投入的課。這可以說是“穩(wěn)境”。
一般教師也許8-10 年才能達到“穩(wěn)境”,但是突破這個階段進而達到“醇 境”則比較難當然也并非難于登天。一個達到“穩(wěn)境”的教師,如果再想 進一步,就須博采眾長,融會貫通。一個教師若能針對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 下苦功夫,反復錘煉,用一輩子的努力去追求,想來“醇境”是可以達到的。
最難以達到的是“化境”。在名師的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領(lǐng)略舉重若輕、隨心 所欲、信手拈來的風采。他們擁有把握稍縱即逝的生成機會的能力;他們具備把學生錯誤的回答稍加點撥就使他們恍然自悟的妙招;他們練就了引領(lǐng)孩子經(jīng) 由“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領(lǐng)。在他們的課堂上,我們才領(lǐng)略到什 么叫“返璞歸真”,什么叫“水過無痕”,什么叫“課即是人,人即是課”。這樣 的境界,屬于有天賦的人,更屬于勤奮而有恒心的人。雖然大多數(shù)教師難以達 到這樣的境界,但是,我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有心中埋下一顆“成為 大師”的美麗種子,我們才會逐漸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師成長的“四境”,也許你會覺得無比失落這輩子,我是根本 成不了名師的了。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如此悲觀,名師(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四境”,可以帶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 名師的成長,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名師也經(jīng)歷過“疵境”階段:教學之初,他們也會經(jīng)歷和我們一樣的挫折, 承受和我們一樣的失敗。他們也經(jīng)歷過由“穩(wěn)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 突破的艱難與痛苦。而他們之所以那么優(yōu)秀,是因為他們經(jīng)受住了考驗,很快 地走出了失敗的陰影。我們今天所遇到的種種困惑和迷茫,名師們都經(jīng)歷過。 這些困惑和迷茫,也許是一道坎,跨過了,我們就成了名師。作為一個教師, 我們不一定非要成為名師,但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放飛自己的理想,享受無比美 妙的“高峰體驗”這是大多老師都可以達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困頓和 迷茫的時候,我們要時時勉勵自己:也許我們正處于“望盡天涯路”的境界, 只要我們愿意“衣帶漸寬”,那么總有一天會收獲“驀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悅。
第二、 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學習名師。
批評家陳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著讀還是站著讀》,雖然講的是讀書的心態(tài), 但借用到我們現(xiàn)今對待名師的態(tài)度上也是很貼切的。正如教育在線一位網(wǎng)友說 的:我們看名師的“姿態(tài)”,大體上來說有三種:一是“站著”,二是“跪著”, 三為“騎著”。站著,氣度從容,胸懷坦蕩;對名師之長處或擊節(jié)、或拍案,對 名師之盲區(qū)或質(zhì)疑、或建議;人格上平等,心態(tài)上平和。跪著,奉承連連,五 體投地;對名師之言論或叫好、或鼓掌,對名師之行動或膜拜、或跟風;人格 上卑微,心理上盲從。騎著,居高臨下,唯我獨尊;對名師之觀點,不論青紅 皂白一律踩在腳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對名師之課堂,不論精彩失誤 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頂“失敗”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態(tài)上膨脹。因此, 我們學習名師,最緊要的是擺正心態(tài)。我們需要一種“站著”的心態(tài)。有了站 起來的心態(tài),我們走近名師,解讀名師,仿效名師,追趕名師,超越名師,才 不會是鏡中觀花,水中撈月。對于名師在各個不同階段的課例,我們不能一味 叫好,也不能橫加指責。畢竟,他們的課也是打上時代的烙印,帶有明顯的時 代標識。我們更不能以名師“化境”時的課堂藝術(shù)水準去衡量他尚處于在“醇 境”時的教學水平。
對于名師的課,我們更不能簡單模仿。名師的課之所以難以模仿,是因為 他們的個人學養(yǎng)和氣質(zhì)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支玉恒的大氣,于永正的幽默,靳 家彥的厚實,孫雙金的灑脫,王崧舟的詩意,竇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實, 都有其獨特的標識,任何人是學不會,也是學不好的。面對名師,我們切不可喪失自己。我們可以學習名師解讀教材的視角,可以學習名師處理問題的藝術(shù), 可以學習名師臻于“化境”的點撥之功,但不要輕易克隆名師。著名的舞蹈家 楊麗萍說:在舞臺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覺得我就在“舞”自己。 誠哉斯言!年青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念:我就是我, 我的語文課,就是我的人格和靈魂與學生的人格靈魂在一起舞蹈。年青教師可 以虔誠地學習名師,但絕不要成為名師的附庸。為自己標上“小_”的稱號的, 對自己缺乏自信,對名家頂禮膜拜,這是極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師成長之路,讓我們看到了自己成為名師的可能。
考察名師的成長之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技能、人 格與學識的支撐,從“穩(wěn)境”進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學識更勝于技術(shù)。 如果我們光有高超的教學技能,而沒有高尚的人格與淵博的學識,那么我們只 能達到“醇境”而難臻“化境”。學習名師,我們既要從細節(jié)學起,也要從人格 與學養(yǎng)學起。只有當我們具有了名師的人格、學養(yǎng),那么我們才有可能成為名 師即便我們在天賦上不及名師,終其一生的努力只能達到“醇境”,但是我 們照樣可以成為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的好老師。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不會 自慚形穢,而會為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終生。
第四、我們學習名師,當學習名師的“大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逃砟?。一個真正的名師, 并不是單單上幾節(jié)引起叫好的公開課,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課堂上,他們始終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己任,把愛化為教育的具體細節(jié),讓愛常駐孩子心頭,讓愛化 作幸福,讓愛溫潤心靈,名師們?yōu)槲覀冏龀隽吮砺省W鹬?、賞識、喚醒、鼓舞、 激勵,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師的詮釋中是那么溫馨,那么美麗,那么本真,那 么自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當然,這里的“大愛”還可以指對生活,對藝術(shù)的熱愛。一個缺乏生活情趣, 沒有人任何藝術(shù)修養(yǎng)的老師,很難想象其能成為優(yōu)秀教師。于永正的“京戲”, 靳家彥的“相聲”,王崧舟的“書法”,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生活、對 藝術(shù)的熱愛。這種對教育事業(yè),對生活,對藝術(shù)的“大愛”,正是一個老師從“穩(wěn) 境”向“醇境”、“化境”跨越,進而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最重要的基礎(chǔ)。
第五、我們學習名師,當學習名師的先進教育思想。
名師是有先進教育思想的老師。他們的思想來源于廣博的知識儲備和實踐 積淀。他們一般都具有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即學科的基本知識以外,本學科的前 沿知識、與本學科有關(guān)的交叉知識、學科歷史、學科內(nèi)涵、學科教育理念演變軌跡等均有涉獵;名師還具有普通教師普遍忽視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名師 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類文化的大視野,即對文、史、經(jīng)、哲、法學、經(jīng)濟學、自 然科學等的了解。這樣的知識結(jié)構(gòu)決定了名師的視野,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 高度,名師自身的閱讀、積淀、實踐、底蘊、反思、求索等最終使名師具備先 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錐子一樣,一旦有了機會就 會破袋而出,所謂“水到渠成”。有了先進的教育思想,我們才有可能達到“醇 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為名師(優(yōu)秀教師)。教育在線的“看云”(薛瑞 萍)老師,就是這樣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們學習名師,當學習名師的教育智慧。
名師都是有豐富教育智慧的教師。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積 累的。教育智慧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只要我們用心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關(guān)注課堂 的每一個細節(jié),那么智慧會源源不斷地生成。課堂上,思維受阻的時候,意見 分歧的時候,陷入僵局的時候,都是我們鍛煉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時機。用智慧 去經(jīng)營智慧的事業(yè),我們將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一旦積累到一定 的量,必將有質(zhì)的轉(zhuǎn)變,教育智慧也必將轉(zhuǎn)化為強大的實踐力。此時,我們已經(jīng)不覺間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們就已經(jīng)成為了優(yōu)秀的教師。
第七、我們學習名師,當學習名師將整個人生獻給教育事業(yè)的胸襟。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指出:盡管人與人之間有種 種差別,我們?nèi)钥梢詫⒏鞣N生命活動范圍歸結(jié)為四等。由最低的說起,這四等 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厲害的“功利境界”,“正其義,不謀其 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要想成為優(yōu)秀教 師乃至于名師,必須要樹立將所有的智慧奉獻給教育事業(yè)的信念。只有超越世 俗的功利色彩,將教書育人作為實現(xiàn)自我,享受幸福的事業(yè),我們才能深刻地 理解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的意義,自覺地奉獻全部的心力與才情。這種理解和自 覺,使得我們處于更高的人生境界。這樣的教育境界,我們可以稱之為在精神 上超越了人世間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師,只有他的人生達到“天地境界”,其教學 藝術(shù)才會達到“化境”,他才會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優(yōu)秀教師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語文備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