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全詩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被后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采用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作者滿懷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情懷。
說明:
崔顥的這首詩被譽為唐人七言律詩中的第一位。(嚴羽《滄浪詩話》:唐人七言律詩,
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首聯(lián)、頷聯(lián)中多處觸犯律詩大忌,但卻顯得氣勢奔騰,
由傳說起頭,一瀉而下,轉(zhuǎn)、承、起、合一氣呵成,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通過各種
形式的朗讀,體會這首詩的氣韻。探尋作者從感懷傳說到遠眺風景最后抒發(fā)情懷的情感脈絡,
了解作者寫什么樣的景,抒什么樣的情。
重點難點
1.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讀懂該詩的重點。
2.多樣式的反復朗讀是體會詩人歸思、懷舊之情的重要方法。
說明:
尾聯(lián)詩人抒發(fā)了思鄉(xiāng)、懷舊的情懷,這種.種情感的產(chǎn)生由首聯(lián)、頷聯(lián)的傳說引發(fā),因此
了解相關傳說,有助于感受詩人對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過反復朗讀促使學生感受詩種創(chuàng)
設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fā)興趣
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對崔顥的該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眾多古人稱崔顥的這首詩是“第一”、“千古之奇”。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教師范讀《黃鶴樓》(如有錄音也可)。
引起興趣,初步熟悉古詩。
以學生熟悉的大詩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補充前人對該詩的贊譽,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
朗讀課文
熟悉內(nèi)容
要求以自讀、散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熟悉古詩所寫的內(nèi)容。
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結(jié)合注釋了解詩歌所寫的內(nèi)容。
以多形式的朗讀感受詩的氣韻,了解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
深入了解
整體感知
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個人朗讀感受,小組交流:詩人由“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通過“為什么愁”和“愁什么”這兩個提問,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感受該詩,了解詩人的情感脈絡,體會詩人在詩中體現(xiàn)的情感。
熟讀成誦
復習舊知
要求:
學生課后反復朗讀背誦該詩。
回憶、背誦曾學過的與黃鶴樓有關的古詩
課后背誦《黃鶴樓》
回憶、背誦《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古詩。
在學習新詩的基礎上,把具有相關內(nèi)容的古詩組合在一起,便于學習積累。
思路點撥
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理解詩的內(nèi)涵,提供賈島的《黃鶴樓》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較,區(qū)分兩詩選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更細膩地理解文本。
《黃鶴樓》(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晴對余暉。
練習舉隅
1. 就“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展開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
2. 收集有關黃鶴樓的詩詞典故等文化資料,增加文化積累。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2
學習目標
一重要實詞和虛詞
二翻譯重要語句
三背誦課文
學習方法:老師適當疏導,學生以練代講;注重朗讀,讀中見義。
學習時數(shù):2課時
黃鶴樓
歷人們將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黃鶴樓,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和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聲名益顯,岳陽樓也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更為人所知。惟有黃鶴樓,它名揚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詩和李白等詩人有關黃鶴樓的吟詠,并非因為一篇文章而名聞遐邇。有關黃鶴樓的文章,過去是不是沒有人寫過呢?事實并非如此,唐人閻伯理寫的這篇《黃鶴樓記》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關于黃鶴樓的碑記。
《黃鶴樓》節(jié)選自《黃鶴樓記》這段文字,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黃鶴樓。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開頭兩句,就點出黃鶴樓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開始對黃鶴樓就有了明確的方位印象。
第二層(第3至8句),交代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蘭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笔铝小渡裣伞分畟?。跡存《述異》之志。]
《圖經(jīng)》上說:“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費諱成了仙人,曾經(jīng)騎著黃鶴返回到這里休息,于是就用‘黃鶴’命名這座樓?!庇嘘P這件事記載在《神仙傳》上,有關事跡還保存在《述異志》上。
《圖經(jīng)》: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費諱三國蜀漢大將軍。登仙,成仙。駕:乘、騎。憩:休息。以名樓:用“黃鶴”命名這座樓。以,介詞,用,后面省略賓語“之”。之,指代黃鶴。名,動詞,命名?!渡裣伞分畟鳎杭础渡裣蓚鳌?,晉代葛洪著,廣采群籍,記載了當時所傳的神仙故事?!妒霎悺分荆杭础妒霎愔尽?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筆記、小說中志怪故事而成。
黃鶴樓始建成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據(j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吳黃武二年,(孫權)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弊畛跣藿ㄊ亲鳛榉朗厥叺能娛铝送麡牵狐S鶴樓雖然是—座軍事哨所,名稱卻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會給它另外一些說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轉(zhuǎn)引《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苯淮它S鶴樓取名的由來,接著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梁任舫的《述異志》都記載了關于黃鶴的故事,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跨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為下文伏筆。
第三層(第9至17句),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
[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蓯,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觀看這矗立著的樓宇,高高聳立,十分雄偉。它頂端靠著銀河,底部臨近大江:兩層屋檐,飛檐像鳥翼高翹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門高大寬敞,坐在樓上,可以遠眺城鄉(xiāng)景色,低下頭可以拍擊云氣和煙霧:這里也是楚地吳地山川勝跡中的最美的地方。
聳構:矗立的樓宇(指黃鶴樓),“聳構”與“高標”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偉的樣子。巃蓯:高聳的樣子。倚:靠著。河漢:銀河。重檐:兩層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飛檐。闥:門。霞敞:高敞。井邑:城鄉(xiāng)。荊吳:楚國和吳國,這里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形勝:山川勝跡。最:的事物。
前六句寫樓的外貌:“聳構巍峨,高標巃蓯”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聳”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吧弦泻訚h”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jié)構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讀后令人胸襟為之一爽。“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xiāng)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難怪作者發(fā)出“亦荊吳形勝之最也”的感嘆?!扒G吳形勝之最”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幾句對黃鶴樓景物的描寫,有上有下,有遠有近,有內(nèi)有外,也有實有虛,行文變化多端,情趣盎然。
第四層最后四句側(cè)寫黃鶴樓的地位價值。
為何一定要到漱鄉(xiāng)老子祠,東陽的八詠樓,才可以觀賞到應時的景物,遇會到神仙呢!
瀨鄉(xiāng)九柱:指位于漱鄉(xiāng)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東陽八詠樓:指南齊文學家沈約任東陽(今浙江金華)太守時所建八詠樓。樓原名“三暢樓”,沈約有《登臺望秋月》等詩八首,稱“八詠詩”,故又稱其樓為“八詠樓”。靈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對黃鶴樓的形態(tài)以及登樓所見所感已經(jīng)描寫盡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猶未盡,為了確立這座樓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瀨鄉(xiāng)的老子祠和東陽的八詠樓來作陪襯,用帶有強烈感嘆語氣的反問句,說明黃鶴樓能夠代替這些樓觀以“賞觀時物”“會集靈仙”,突出了黃鶴樓的價值。
這篇短文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筑結(jié)構的特點,描述了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交現(xiàn)了黃鶴樓這座名樓的地位和價值,表達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跡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結(jié)構嚴謹,前后呼應。這篇短文介紹黃鶴樓是因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漢”而成仙境,因“會集靈仙”而成名樓,以“仙”字貫穿全文。黃鶴樓因“上倚河漢,下臨江流”“四闥霞敞”所以可以“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也正因為這樓高聳入云,云煙繚繞,所以它是“會集靈仙”的所在。正因為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以文章的結(jié)構十分嚴謹。
本文篇幅短小,內(nèi)涵豐富,節(jié)選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黃鶴樓的概況包攬無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實,有議論,也有感慨,用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不失為一篇情辭并茂的好文章。
本文的語言特色是句式多變。多用對偶:這篇短文,句式整散結(jié)合。富于變化。文中多用四字句,雜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時地加上一些虛詞,使語意疏密有致,流轉(zhuǎn)自如,感情充沛,節(jié)奏鮮明。如文中一連用八個四字句,對黃鶴樓的形態(tài)刻畫盡致,氣勢流暢,接著用了一個八字句“亦荊吳形勝之最也”,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和贊嘆的浯氣,并用虛詞“亦……也”來表示判斷和陳述的語氣,使文氣得到了舒緩。最后又用了長長的中間略加停頓的感嘆加反問的句式,把對黃鶴樓贊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盡而意無窮,余音裊裊,耐人回味,全文用對偶句或?qū)ε级陶Z有八組之多,有鋪陳,有夸張,有比喻,對黃鶴樓進行多角度的描寫。總之,這篇短文極具文采,使黃鶴樓與滕王閣、岳陽樓一樣,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傳千古。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3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后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yōu)樾蹨啽挤?。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 一是意境美
當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fā)開去,從而使詩篇產(chǎn)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qū)的綠樹分明可數(shù),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后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游。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懷歸之情:“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痹娙丝v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xiàn)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yōu)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p>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xiàn)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xiàn)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xiàn)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三是聲調(diào)自然、音節(jié)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并不是規(guī)范的七律。其
一、二兩句第
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diào)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diào)自然、音節(jié)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于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
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由于全詩一氣轉(zhuǎn)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zhuǎn)。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zhuǎn)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祎登仙后,常乘黃鶴于此憩息,故名黃鶴樓。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并抒發(fā)了久客思鄉(xiāng)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祎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昔人即指費祎。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diào),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涂上神奇的色調(diào)。
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并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xiāng)不見,更增旅人思鄉(xiāng)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4
黃鶴樓
崔顥(hao4)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寫作背景]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青年崔顥給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怎么個不好?
偷雞摸狗了?喝酒不給錢了?調(diào)戲婦女了?沒有記載,書上只是說“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歡寫情詩,描寫大膽,情呀愛呀地擠在詩里扎堆兒,讓人感覺不正經(jīng)。遺憾地是,小崔的這些不正經(jīng)現(xiàn)在找不到,沒留傳下來。
但他有才,723年的進士科舉,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小崔錄取了。
又一個標簽接踵而至:有才無行。
京城工作的崔顥,在士大夫們的眼皮底下,繼續(xù)上演一幕幕“無行”節(jié)目。
1.喜歡賭博。(沒有欠債記錄)
2.經(jīng)常喝酒。(沒有耍酒瘋記錄)
3.離婚頻繁。(離婚4次,沒有狎妓嫖娼記錄)
總之,小崔另類。
如果長此以往,崔顥也就是崔顥了,像無數(shù)人一樣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充當無名分母。
查不到為什么?不正經(jīng)的他從軍了,從軍入幕的小崔結(jié)果讓我們眼前一亮。閱歷真的改變?nèi)?,從此崔顥粗獷的眼神里經(jīng)常閃出不易察覺的愁,他變了。
剛參加工作時住單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渾身疲軟,無精打采,在辦公室里偶爾哼哼唧唧,領導同情俺,“回家養(yǎng)幾天再來,不算曠工?!?/p>
推開家門,姐姐高興地說:“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義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發(fā)。
經(jīng)過一天在水中的較量,沒了,完好如初,從此總結(jié)一經(jīng)驗,“小病兒就是個屁?!?/p>
從軍期間,詩人游歷江面,到了黃鶴樓,豪放崔顥情不自禁,題筆寫下這首名作。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昔人:指乘鶴的仙人。
這2句說明了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傳說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停留,還有一傳說是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傊?,是因為有人曾經(jīng)乘鶴光臨而命名。
這2句就是簡單的介紹,初讀一般。
細讀,感覺就不只是介紹,還有一種滄桑在內(nèi),這種滄桑的表現(xiàn),作者用了一個“空”字。仙人乘鶴,那是何等的激動壯觀,站在黃鶴樓上,詩人應該很憧憬那種場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們一般讀詩,只是讀字面,很少會帶上文字的聲調(diào),除非這首詩的氣場太強,令我們不得已,讀李白時常常這樣。
這2句有氣場嗎?
有。
表現(xiàn)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調(diào)中的入聲,入聲字讀起來有一種急促感,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古典詩詞中的入聲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去聲),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個字是入聲時,頓挫感會比較明顯。
2.“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空”字是理解這句整個字面意思的重點,它的發(fā)音是平聲,有一種低沉的感覺,與“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黃鶴”的重復出現(xiàn),這在詩中是比較忌諱了,但這首詩不同,它不僅是簡單的字面重復,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黃鶴”只是黃鶴,第2次代表的是“樓”,在讀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基本不會形成障礙。
仔細體會,2次“黃鶴”的出現(xiàn),有了一種語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個入聲字配合。
還有一個原因,“鶴”也是入聲字。
想像著詩人寫完這2句,肯定亢奮,好句子靠靈感,而靈感可遇不可求。寫字的人都有體會。
律詩往往首聯(lián)點題,習慣思維,這首詩是想表達人世的滄桑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有了前2句墊場,這2句想軟下來也不可能了,看詩人是如何保持堅挺?
“黃鶴”再一次出現(xiàn),而且是在句頭,這是最關鍵的,氣場再次揚起。因為第
1、第2兩句剛剛讀完,“黃鶴”的重復,還在余音裊裊。
就像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字一樣,前后緊連,語感突強。
尤其是又出現(xiàn)了入聲字“去”,再一次加強,而且沒完沒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復,在后1句抑揚頓挫。
“黃鶴”、“去”、“空”竟然連續(xù)重復,由字識人,崔顥絕不是蔫蔫之輩,“放蕩”的回腸。
還有,通過入聲字“復”推波助瀾,氣場完全揚起后,“白云千載空悠悠”中沒有一個入聲字,與前1句造成強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這2個字還是重復,讓人意猶未盡。
恰當?shù)闹貜秃腿肼曌值倪\用,是加強氣場的主要手段。
難怪李白登黃鶴樓時也想題詩,看見了崔顥的這首后,把手縮了回來。李白詩氣場最強,他是超級內(nèi)行,能讀出其中的奧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沒有一丁點小視李白的意思。)
一時想不起,有誰敢像他這樣,在前4句里,竟反復重復。
“無限風光在險峰”,毫無忌憚的崔顥打破常規(guī),勇敢地站出來“重復”,給我們做著示范表演。
中國古典詩詞,讓我們興奮的時候真多。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江面。 歷歷:清清楚楚。漢陽:今武漢漢陽。
萋萋: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現(xiàn)在與漢陽陸地相連。
這2句應該是實景描寫。最后一個字“樹”又是入聲。
如果前4句表達的是一種滄桑,那么這2句為什么不順承?而是筆鋒一轉(zhuǎn),由遠及近,綠樹香草,一道盎然風景,他想表達什么?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xiāng)關:故鄉(xiāng)家園。
見景生情,漢陽樹想起了家鄉(xiāng)樹,洲中草想起了家鄉(xiāng)草,勾起聯(lián)想之際,正是“日暮”時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時候。
最后一個字“是”還是入聲。
鄉(xiāng)愁,理不盡的思緒。
回不了家,才是愁,這愁就像江上煙波,浩渺無際,蒸騰彌漫。
最后那個字“愁”,才是本詩的中心。
前2句重復,第2聯(lián)不對仗,而且平仄不規(guī)范。一般首聯(lián)點題,尾聯(lián)總結(jié),這首詩也不是太協(xié)調(diào)(由滄桑逐步引出鄉(xiāng)愁),不正經(jīng)。
一個“不正經(jīng)”的人寫了一首“不正經(jīng)”的詩,但氣場飛揚,他的“愁”,喚起了的人們的共有,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什么是“曲徑通幽”,另類精華。
歷代公認的,寫黃鶴樓最好的一首詩。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 、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重點難點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時數(shù)1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
3、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chǎn)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豐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
鶴樓”。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們?yōu)閼涯钯M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
二、多形式朗讀古詩
三、深入感知古詩問
1 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2 描寫登黃鶴樓所見江上情景的兩句詩句是?請你用自己的畫描繪一下
3 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鄉(xiāng)、思故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4
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
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xiāng)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四、小結(jié):全詩借景抒情,抒寫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五、再次朗讀古詩
六、作業(yè)布置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 黃鶴樓說明文
《黃鶴樓》崔顥語文教學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