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時間:2020-12-04 10:09:04寬河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一起看看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歡迎查閱!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1
知識與技能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
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
學法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
課時1課時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shù)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關于巖石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涅Z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nèi)部有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zhì)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zhì)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tài)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shù)[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jīng)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
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菔癄(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huán)節(jié)。
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
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xiàn)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
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zhì)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
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是否偏離主旨?
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nèi)容?
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
第7自然段:真的有“?菔癄”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
第18自然段: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
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
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
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zhì)時期)
5.根據(jù)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
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
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地殼的活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代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⑤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
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9.品味說明語言
(1)“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說明方法是列數(shù)字。
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菔癄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時間的腳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
(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
(三)讀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2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jù)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磥泶蠹翌A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nèi)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nèi)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fā)現(xiàn)。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⑴積累本課的生字生詞;
⑵了解文學常識;
⑶了解有關大雁的一些知識;
⑷學習本文擬人的寫法、生動細致的描寫。
2、過程方法目標:
⑴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
⑵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培養(yǎng)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⑵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觀念。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
2、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3、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說起候鳥,想必同學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那么,我們這里最常見的一種候鳥是什么呢?(學生齊答:燕子!)一身烏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湊成了我們最常見的候鳥──小燕子。其實我們這里還有一種候鳥,細心的同學肯定注意到了。它們在遷徙的時候,隊伍整齊,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它們是什么鳥類呢?(學生齊答:大雁!)由于這種鳥類生活在水邊,在我們這里很少停留,因此大多數(shù)同學可能對它還比較陌生,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106頁,讓我們一起學習第十四課《大雁回歸》,更多地了解有關這種候鳥的相關知識。
(板書課題:《大雁回歸》)
(點評:從學生熟悉的候鳥燕子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大雁,導入新課,自然貼切,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2、學生根據(jù)收集的資料簡介本文作者。(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教師補充。)
(投影展示作者簡介: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的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他是一位熱心的觀察家,敏銳的思想家,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渡赤l(xiāng)年鑒》是他最的作品。在這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中,利奧波德以抒情的文學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如歌如泣地敘述抒發(fā)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對人類為自身利益蹂躪自然而發(fā)出的悲嘆。此書文筆優(yōu)美,思想深刻,被譽為綠色圣經(jīng))
3、學習文中的生字詞。
(投影出示生字詞。學生邊讀,教師邊投影出示正確讀音。)
(點評:通過搜集有關的文學常識,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檢查預習,識記生詞,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邊讀課文邊完成兩項任務:
第一、通過讀課文,你從文中了解了哪些有關大雁的知識?
第二、把你認為描寫生動、語言精美的句子劃下來。
(學生邊讀邊思邊劃,5分鐘之后回答問題。)
1、完成第一項任務:你從文中了解了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
(學生概括歸納,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補充。)
明確:
⑴雁三月份從南方飛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從北方飛到南方越冬。
⑵大雁飛行的路線是筆直的。
⑶雁隊以6只或以6的倍數(shù)組成。
⑷春天大雁喜歡在沼澤中聚會,大雁的遷徙是全球性的。
(學生其余回答略。)
(點評:通過整體感知,交流從文中學到的有關大雁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積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要點的把握,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完成第二項任務:把剛才讀課文的過程中劃下來的精美句段再認真地讀一讀,仔細品味,然后4人為一個小組,合作探究,思考交流認為寫得好的原因。
(學生朗讀品味,思考交流,約5分鐘后回答問題。學生沒有說到的重點句子,教師舉例講解,引導學生賞析。)
(投影展示例句及賞析。)
⑴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想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老朋友低語一樣。它們低低地在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著,向每個剛融化的水洼和池塘問好。
──這幾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描寫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大雁的聰明、可愛、熱情,表現(xiàn)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⑵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它們?yōu)R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現(xiàn)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動詞濺起、抖落用得生動逼真,運用擬人的寫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雁歸來預示著萬物已經(jīng)擺脫了冬日的嚴寒,溫暖的春天已經(jīng)來臨。
⑶第四段中的盤旋、慢慢地扇動、靜靜地滑翔這幾個動詞也用得好!
──這些動詞不但寫出了大雁降落的具體過程,富有動感,而且寫出了大雁動作的優(yōu)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說明了作者觀察的細致。
⑷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
──作者把遷徙中大雁的鳴叫,比作是帶著野性的詩歌,這既寫出了大雁的可愛,說明大雁是人類的朋友,更表現(xiàn)出他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點評:在研讀品味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鼓勵學生發(fā)表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對文章的語言特色有了具體的明確認識,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賞析能力。)
2、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進行寫法指導。)
明確:(投影展示。)
⑴擬人寫法的運用;
⑵觀察的仔細、抒情的語言的運用和生動的描寫;
──這些寫作方法,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作者觀察的仔細、抒情的語言的運用和生動的描寫,讓我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學藝術的魅力。這些寫作方法,也正是需要同學們在寫作實踐中學習和借鑒的。
三、深入研讀,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中不但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且還多次把大雁稱為我們的,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
明確:(投影展示。)
⑴課文第四段中把大雁稱為我們的客人。
⑵課文第六段有一句我們的春雁。
⑶課文第七段有一句我們的大雁。
2、作者多次把大雁稱為我們的,這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不僅說明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而且說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象自己的朋友一樣!
3、作者為朋友大雁的歸來而高興,又為單身的孤雁而傷感。那么有些大雁為什么由雁群變成了孤雁呢?
明確:被人獵殺了!
4、作者對被人類獵殺了親人和伙伴的孤雁而傷感,這表明了作者對獵殺者怎樣的態(tài)度呢?又說明作者希望人們怎樣做明確:
⑴對獵殺者的不滿、譴責和憤恨!
⑵希望人們保護大雁,保護野生動物!
5、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保護野生動物有什么意義呢?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明確:(投影展示。)
⑴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態(tài)。
⑵可以使大自然保持豐富性和多樣美。
⑶可以為我們?nèi)祟惖纳钤鎏砀嗟臍g樂和情趣。
(學生其余回答略。)
6、教師小結:同學們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作者寫這篇文章也正是呼吁人類保護大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它們,珍愛它們,與它們平等和諧相處,才是我們?nèi)祟愓_的選擇。希望同學們進一步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做一個保護野生動物的小衛(wèi)士,做一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為建立一個和諧美麗的大自然而共同努力!
(點評:巧妙的點撥,恰當?shù)囊龑,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使主旨的揭示水到渠成;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
四、拓展延伸,積累詩句
1、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寫大雁的古詩句?(學生交流,教師補充,投影展示。)
明確:(投影展示。)
⑴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⑵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⑶宋代范仲淹的詞《漁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⑷唐代詩人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叔書云》中有一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學生其余回答略。)
2、教師小結:同學們的課外積累非常豐富!只要同學們一如既往地多讀好書,多做積累,我們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就一定會得到大力的提高!
(點評:拓展延伸,充實了課堂內(nèi)容,擴大了課堂容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累習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學生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六、作業(yè)
投影展示。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相關的文章
[語文教案]圖文推薦
- 上一篇:八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
- 下一篇: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