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范文合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相關的所有資訊,希望我們所做的能讓您感到滿意!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一
【教材版本】
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設計理念】
基于豐富而生動的材料,幫助學生實現(xiàn)材料與觀點的對接,提高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觀點、深化認識。立足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樂于探究的個性品質,創(chuàng)設問題,引發(fā)思考,生成透過事物現(xiàn)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
【教材分析】
知識結構分析
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
各地區(qū)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博大精深的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華文化 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忽然歸屬感
2.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分析
本框題下設三目。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主要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個方面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則主要說明了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區(qū)域特征,不同地區(qū)的文化,既漸趨融合,有保持著各自的特色。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主要說明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通過了解我國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對整個人類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深刻領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過了解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不同文化樣式反映著各自的歷史、地緣等因素,認識中華文化的區(qū)域特征;通過對各民族在中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中所作重要貢獻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感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可以利用圖片、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等,從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對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特色進行描述和闡釋,力求準確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作出正確的闡釋。引導學生把文化與歷史、地理等課程的學習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加深感悟和體會。
【學情分析】
對于中華文化,學生還缺少了解。學生對于課本教材所說的觀點理解起來還有相當?shù)碾y度。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材料,在占有大量可靠并且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綜合分析,形成觀點,加深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區(qū)域文化的特點、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涵義,區(qū)域文化的成因、關系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的特征、關系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3)聯(lián)系我國各地的實際說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內涵,聯(lián)系我國各民族實際,說明我國民族文化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辨證分析能力,辨析中華文化的區(qū)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展現(xiàn)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標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征,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礎。
【重點難點】
1.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系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2.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教學環(huán)境】
◆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環(huán)境
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中華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組成的,即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區(qū)文化。
黃河文化主要是指發(fā)生在黃河流域范圍內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部分。黃河文化的顯著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黃河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由此發(fā)展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沒有的。三是不斷進取的文化精神。黃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黃河的四級、三級支流逐漸向二級支流及干流上轉移,最終形成了咸陽(西安)—洛陽的文化軸心帶,并由此向外輻射,不斷擴大它的影響。四是兼收并容,博采眾長。中華民族勇于吸收周邊各個民族和域外各國的文化成果,對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__文化等,“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以開闊的胸懷加以接納、吸收、消化而為我所用,并積極地開展對外交流,互相促進。
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點似可概括為“長、久、多、豐”四個字?!伴L”就是地理跨線長,“久”就是歷史悠久,“多”就是層次和方面多,“豐”就是豐富燦爛。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歷史地理范圍內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動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維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達成本框題的三維目標。
【教學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和背景材料,引領學生概括提煉其本質內涵,揭示深化主題知識。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 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感悟,激發(fā)初學興趣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二
維
目
標 (一)知識與技能:
?、偈箤W生能理解中華文化的各種成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位置;
?、诶斫獠煌瑓^(qū)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鄹骶咛厣拿褡逦幕癁橹腥A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賻椭鷮W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征,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
信心;
?、诒嫖鲋腥A文化的區(qū)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
的;
③讓學生懂得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未來輝煌。 教學重點 中華文化獨特性、區(qū)域性、民族性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方法 情境探究法、活動探究法、合作討論歸納法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 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視頻,導入新課 觀看視頻,體驗感悟 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通過播放視頻,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學生通過視頻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導出新課。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 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播放音樂《梁?!?兩位學生分別朗誦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部分 以學生朗誦方式,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qū)域性
(1)展示反映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組圖片,提問:兩者存在哪些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組織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圖片,提問:
①你能說說泉州文化的特點嗎?
?、谀阏J為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觀看圖片,表演、欣賞南音,討論交流 通過3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辨析兩種文化的特色,增強分析不同區(qū)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讓學生感悟出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點。以家鄉(xiāng)為背景讓學生運用所學觀點分析家鄉(xiāng)文化的特點及形成原因,鞏固所學知識,并升華對家鄉(xiāng)的理解和熱愛之情。 3、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活動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見多識廣(展示民族圖片)
活動二:學生朗誦 學生猜圖片上分別是哪個民族服裝,哪里石窟和哪個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稱:學生朗誦總結民族性 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討論中升華,通過圖片感知中華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同時加強對民族團結的認同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活動二:分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圖片,例證包容性的內涵 觀看圖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齊讀。 結合地方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學生在合作與分享這一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包容性的認識,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齊讀升華感情。 三、課外拓展、升華踐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理解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
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這里主要是提高學生整合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
培養(yǎng)同學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情感,為將來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導入新課
如果說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從動態(tài)角度跨越千年,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激勵青年學生再創(chuàng)新輝煌,那么本框則主要從靜態(tài)視角呈現(xiàn)中華文化的厚重。
視頻展示:滿江《中華頌》,請學生認真欣賞歌曲,搶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華文化?
(二)第二環(huán)節(jié):活動探究 ( 三個活動,探究三目內容)推進新課
設置現(xiàn)場招聘會:招收國際高級旅游顧問若干名
條件——大學本科及以上文憑,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責任心上進心強。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無上限。
過三關斬六將:第一關:眼力———鑒寶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第三關:實戰(zhàn)演練(共50分)
第一關:眼力———鑒寶
活動要求:應聘小組合作探究對應號碼的“珍寶”,然后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分享小組對此寶物名稱、特點和價值的了解情況。要求簡明扼要,發(fā)言時間不超過一分鐘。(總分40分)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為明朝萬歷年間的吳承恩,成書于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游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段饔斡洝凡粌H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jié)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西游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京劇又稱京戲,在臺灣又稱平劇、國劇,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起源于徽劇、漢劇、昆曲、秦腔(梆子)四個地方的劇種,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后,互相影響,逐漸融合發(fā)展而成;早期流行(龍?zhí)?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京劇臉譜有講究,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惡;金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劇內容較擅長于表現(xiàn)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斗爭。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被公認為是我國的國粹。
中國早在11世紀北宋慶歷間(1041-1048)由平民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它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發(fā)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為世界科學技術史寫上了光輝的一頁。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體現(xiàn)。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著作的,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以論藥材為主,《本草綱目》也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 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實用性極強。該書還注重整體性,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乃至于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不愧是中國古代中醫(yī)科學方面的集大成者。
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已掌握了較多這方面的實例,所以可放手交給他們,教師只需注意引導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為重點,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體顯示國外著名學者的一些評價,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學習中,學生分別搜集吳越文化、滇黔文化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因為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視野不是很廣,如果缺乏前期準備,會導致該部分的教學出現(xiàn)空洞、抽象的問題。課堂上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觀看兩組文化,展示視頻?;卮鹨韵聝蓚€問題(每問5分,共10分)
1、各小組分別推舉成員比較兩組文化的特點
2、分析導致文化呈現(xiàn)區(qū)域性特點的原因
得出結論: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jīng)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第三關:實戰(zhàn)演練(共50分)
假設現(xiàn)在有一批外國貴賓想重點了解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關于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以及特色民族節(jié)日習俗這四個方面的信息,請你為他們現(xiàn)場介紹。
要求:請各應聘小組合作探究相應主題,小組代表現(xiàn)場介紹,介紹時間不超過兩分鐘。
多媒體繼續(xù)展示石窟藝術、民族文學等,學生在感受少數(shù)民族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進入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該目的落腳點。
接下來,集體智慧, 學生思考:區(qū)域文化之間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差別,卻能和諧共處于中華文化之中,這說明了什么?當然,該問題在此處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釋,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可。這樣,繼上一框題講述“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后,為最終徹底解決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鋪墊。
經(jīng)過前面的鋪墊,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難度已有所降低,學生可以嘗試展開深入探究,但為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仍需教師適當加以點撥。過程如下:
1、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搜集的材料分組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哪些優(yōu)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
2、從現(xiàn)代找出能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放心態(tài)和中華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這樣可增添幾分時代氣息,更好地服務于當下實踐。
3、在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在知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將以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fā)展乃至續(xù)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三)第三環(huán)節(jié):板書設計(略)
多媒體顯示板書,板書設計力求簡約,突出這一框題的靈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令學生對書本結構有整體認知。最后,詩朗誦,在總結與升華中結束本課。
政治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范文合集相關文章:
政治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范文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