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
小學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
咬文嚼字”是一個成語,它一般被當作貶義詞來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它的解釋是:“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钡谥旃鉂撓壬倪@篇文章里,它卻是個褒義詞,指在閱讀文章或?qū)懽鲿r,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精神。實際上,我們學習語文,就需要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們在讀一些好的文章時才能領(lǐng)會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寫出文質(zhì)兼美的好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希望你們能喜歡。
咬文嚼字教案一
一、教學設(shè)計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
第8課《咬文嚼字》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預(yù)習課文,理解文中所選的詩詞及故事背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3、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學難點:理解并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5、設(shè)計思路: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qū)懽鳎家幸慕雷值木?,刻苦自勵,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了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shè)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6、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7、教具準備:PPT課件(另附)
8、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shè)計
[PPT課件演示:P.1課題]
2009年9月4日,溫_總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diào)研時說“廣大師生應(yīng)該做到:不計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為人梯,奮斗當以身為先。自強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奮發(fā)有為,報國當以身為先?!蔽蚁脒@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段話。
[PPT課件演示:P.2]
做學問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有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擁有這樣精神的人。
(二)認識作者
[PPT課件演示:P.3]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F(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
明確:1、朱光潛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驕傲,引導學生要關(guān)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溫總理講話中所提到的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寫照,而他的這篇隨筆正是被這樣的精神觸發(fā),思考完成的。
(三)粗讀課文,把握論點
請學生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課件演示:P.4]
明確: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
2、看起來“咬文嚼字”有些貶義,那么朱光潛為什么會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請同學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jié)歸納)
明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p>
(四)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為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觀點,作者選了哪些例子來證明呢?
[PPT課件演示:P.5]
明確: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虛改句
③賈島“推敲”④蘇軾《惠》詩
?、荨疤装宸磻?yīng)”
2、文章最后一段中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認為作者是隨便舉的例子么?
(學生思考并討論)
明確: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nèi)容來看,一方面是關(guān)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關(guān)聯(lián)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3、具體分析有關(guān)文字修改的例子:
?、俟舾淖?/p>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修改前后的句子來體會“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確: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應(yīng)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PPT課件演示:P.6]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敝小扒印蹦芊裉鎿Q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zāi)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xiàn)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jié):寫文章時要求用詞準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
[PPT課件演示:P.7]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唐·盧延讓)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法·福樓拜)
?、谕跞籼撛摼?/p>
(指導學生朗讀修改前后的句子,體會修改的效果)
明確:改過之后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PPT課件演示:P.8]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原來是“環(huán)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弊詈笮薷臑椤碍h(huán)滁皆山也?!?/p>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jié):文句是否簡潔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
?、圪Z島“推敲”
[PPT課件演示:P.9]
(這個故事已經(jīng)耳熟能詳,重點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詩句,提出看法。)
?、耪堈页鑫闹凶髡叩睦碛珊徒忉?。
⑵你認為應(yīng)該用“推”還是“敲”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可自由討論,只要解釋合理就應(yīng)給予鼓勵)
總結(jié):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現(xiàn)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jié):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準都是一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體分析有關(guān)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
?、偬K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lǐng)會利用聯(lián)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注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一兩茶相當于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chuàng)制的一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凇疤装宸磻?yīng)”
(指導學生理解“套板反應(yīng)”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觀點。)
⑴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yīng)”。
?、谱髡叩挠^點是什么?
明確:反對?!疤装宸磻?yīng)”背離了創(chuàng)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xiàn)的就是創(chuàng)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jié):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咬文嚼字還應(yīng)有創(chuàng)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lián)想意義。
[PPT課件演示:P.10]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弊ⅲ豪铨斈隇樘拼囊魳芳遥芴菩谫p識,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你能有多少聯(lián)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jié):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lián)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較閱讀
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種閱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ji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wù)勀愕目捶ā?/p>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可加以指導和鼓勵。)
(六)應(yīng)用拓展,活學活用
課前老師要求學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讀書時“咀嚼”出的好句子,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請學生自己賞析。
[PPT課件演示:P.11—P.15]
(由選出語段的同學先發(fā)表觀點,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PPT課件演示:P.16]
總結(jié):很好的思想內(nèi)容,像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像燈里的燭光。若是里面的燭光很亮,這盞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xiàn);若是燭光昏暗,無論是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冰心《漫談?wù)Z文的教學與學習》)
(七)作業(yè)設(shè)計
片段訓練:請寫一個片段來賞析你所喜歡的語段,可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要求:重點突出,語句通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字數(shù)不少于400字。
(八)板書設(shè)計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虛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賈島“推敲”——不同意境
蘇軾《惠》詩——正面
聯(lián)想意義
“套板反應(yīng)”——反面
咬文嚼字教案二
教學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shè)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討論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深入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以課文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設(shè)計背景: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進入中學教材已多年,筆者已執(zhí)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課、公開課也聽過不只一節(jié),筆者和其他老師一樣曾經(jīng)追求課堂活躍,古今中外有關(guān)咬文嚼字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老師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然后要求學生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原文:昨夜數(shù)枝開改文:昨夜一枝開
老師教學設(shè)計的目的是在諸多實例分析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這樣的課堂,拓展延伸確確實實做得非常好,但是這樣浮光掠影,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摒棄教材文本資源的發(fā)掘,大搞熱鬧的教學活動的現(xiàn)象,致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空泛化,造成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效性的喪失。
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必須立足于教教材,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就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不能拋開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飯吃”,我們應(yīng)強調(diào)文本的細讀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來說,應(yīng)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shè)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除結(jié)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shù)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yīng)”,一派套語濫調(diào),全無新奇的意味。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郭老改字、李廣射虎、賈島吟詩三個事例,來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
1、簡介劇本《屈原》嬋娟罵宋玉的相關(guān)情節(jié):
屈原被陷害關(guān)押,作為其_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楚國上下之文章就數(shù)他宋玉第一。為此,嬋娟極為氣憤地罵宋玉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2、反復(fù)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憤怒的時候是如何罵人的?
你這淫婦!
你這流氓!
你這魔鬼!
你這畜生!
你這挨千刀的!
4、明確: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澳氵@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闶鞘裁础阒皇遣粠楦械呐袛?,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補充《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2、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后文字還有什么見解嗎?
3、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補充:《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朗讀課文: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yīng)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似乎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明確: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3、聯(lián)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這里應(yīng)作具體的分析,如果“僧”為李凝,則“推”比“敲”好,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無須敲門。如若“僧”為賈島或他人,則“敲”比“推”好。因此關(guān)鍵是“誰”敲月下門。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首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的尋常小事,《唐詩鑒賞辭典》也持此說,并沒有找到資料表明詩的題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題目和除“僧敲月下門”之外的詩的內(nèi)容都是“僧”拜訪友人的詩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據(jù),這樣“僧”為賈島之說是說得通的。從詩的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來看,敲門者也應(yīng)是賈島,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對這問題的理解頗有見地,他認為“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huán)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入,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fā)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敲”的剝啄比“推”的沉寂更能顯示幽居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和諧,而且這也與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
附板書設(shè)計: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題意
唐代有一個叫齊己的和尚,喜歡和詩人鄭谷酬唱吟詠。一次,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他拿著這首詩請教鄭谷。鄭谷看后,認為“數(shù)枝”的“數(shù)”用得不太好,因為既然已經(jīng)是數(shù)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更能切合詩題“早梅”的意思。齊己聽了點頭稱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碧K黃二人不禁撫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而“扶”和“失”字,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輕風寫得溫柔多情,把月色寫得輕淡如紗。從根本上說,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優(yōu)美意境。
(四)作業(yè)設(shè)計:
以“‘推’‘敲’再辯”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
課后反思:
雖然文本內(nèi)容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架空文本,喧賓奪主。設(shè)計這堂課的目的是試圖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反復(fù)推敲,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緊扣文本,適度拓展。
一堂課下來,誦讀、改寫、比較,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對文中三個例子有了較深的理解。
咬文嚼字教案三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借鑒吸收。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的主張。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
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得搖曳多姿)。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和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是對有些人為了賣弄學問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糾纏的極大諷刺。而今天,當你讀過了朱光潛先生的這篇《咬文嚼字》,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成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yè)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yè),轉(zhuǎn)入倫敦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___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詩論》、《談美書簡》等。其中《談美書簡》我們是應(yīng)該讀一讀的。
三、解題:
請學生把課前預(yù)習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說出來:
“咬文嚼字”這個成語的含義是: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
這不是一個好詞,貶義。朱光潛卻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這是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讓大家預(yù)習了,請一位同學把你劃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說出來,并告訴大家課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
課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義詞。朱先生是貶詞褒用,他認為,在閱讀和寫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更具體地理解或表達思想感情。這也是我們以后閱讀和寫作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學生齊讀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來,“咬文嚼字”應(yīng)該從哪些方面具體咀嚼揣摩呢?
從第八段第一句話“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笨梢钥闯觯髡呤怯美C法說明道理的。請大家先閱讀1-5段,看作者舉了哪些例子,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舉了五個例子,我們一個個來看,看它們分別說明了說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個例子:
第一組例子,關(guān)于“是”和“這”。先體會一下感情,學生自己讀如下句子:
?、倌氵@沒有骨氣的文人——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你這你這……——你是賤人!你是淫婦!你是你是大蟲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勰氵@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苣氵@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你是個好不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菽氵@革命家的風度——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學生讀后談?wù)劯惺?,教師明確:
前三個,不論“是”“這”怎么好,“這”字表現(xiàn)力都好一些。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是句式已經(jīng)變化。而且“你這……”一般都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表示強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罵人時,所以郭沫若后來改的句子不僅不通,意思也不對。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第四個例子, “是”表假定語氣,“這”則沒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不可濫改,否則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積極意義了。
“你這”表示堅決的判斷﹑極端的憎惡﹑強烈的情感,“你是”不帶情感判斷。
“你是個好小子?!?——假定語氣。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結(jié)構(gòu)不同,不合邏輯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guān),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個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p>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fù)射,終不能入?!?/p>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p>
學生回答。
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分析的,明確:
?、僭摹安葜惺?,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
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之意。
?、墼摹敖K不能復(fù)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
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但必須補充一些“情境”材料,因為這里不可以僅用“意味”“情感”來解釋。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記“終不能復(fù)入石矣”。因此這段內(nèi)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簡潔的。
這談的是文字的簡和繁的問題。文字是否精煉,不是以字數(shù)多少為標準,應(yīng)該以能否準確表現(xiàn)事物特點、準確表情達意為根本。司馬遷的文字確實做到了劉勰所說的“字不得減”,王若虛的刪改使原文的“味”全沒了。古人有“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兩種用筆的方法:一部《水滸傳》,洋洋灑灑近百萬言,作者卻并不因為是寫長篇就濫用筆墨。有時用筆極為簡省,最出色的要數(shù)《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寫那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币粋€“緊”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個字就抵得上千言萬語,千軍萬馬。魯迅先生贊揚它富有“神韻”,當之無愧。同一部《水滸傳》有時卻又不避其繁??醋髡邔戶斨巧钊蛩梨?zhèn)關(guān)西。鼻上一拳,“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fā)都滾出來”。眼眶際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第三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從味覺寫,從視覺寫,從聽覺寫,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單從字面上求簡,這三拳只須說“打得鮮血迸流,烏珠迸出,兩耳轟鳴”,便足夠了。然而簡則簡矣,卻走了“神韻”,失掉了原文強烈地感染讀者的魯智深伸張正義、懲罰惡人時那痛快淋漓勁兒。所以什么時候“潑”,什么時候“惜”,大家應(yīng)該有所啟發(fā),以后寫作時下筆可要斟酌一番。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guān),繁簡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個例子:
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還有味道嗎?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 作者發(fā)常人發(fā)未發(fā),不走舊路,不恭維定論,獨抒新見,分析了“推”的妙處。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就用哪一個字。用“推”或用“敲”表達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啟示:
一千多年人們都認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為所動,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有位名人說過,懷疑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這才是關(guān)于“煉字”的例子。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guān),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總結(jié)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guān)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繁簡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舉了三個例子分別說明句式不同、繁簡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舉了兩個例子,我們看作者舉這兩個例子又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
作者在這一部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中,“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lián)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句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十分之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那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嗎?(用書上的詞語)這就是點鐵成金。
另一個是濫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就是“套板反應(yīng)”。
問:
1.產(chǎn)生“套板反應(yīng)”的弊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明確:
① 和創(chuàng)作的動機是仇敵。
?、?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請大家看一個“套板反應(yīng)”的示例:
這一天,朱祁鎮(zhèn)(明英宗)見了一位特別的客人,這位特別的客人叫朱瞻繕,是朱祁鎮(zhèn)的叔叔,他正是當年傳言中要來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為了打消朱祁鎮(zhèn)心中的疑慮,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來到京城說明情況。賓主雙方舉行了會談,會談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舉行,雙方回顧了多年來的傳統(tǒng)友誼,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朱瞻繕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鎮(zhèn)不可分割的財產(chǎn),表示將來會堅定不移地主張這一原則。朱祁鎮(zhèn)則高度評價了朱瞻繕所做的貢獻,希望雙方在各個方面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這是一個套板的套板,我們?yōu)槭裁从X得可笑?因為這樣的文字我們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動。
2.作者認為人們?yōu)槭裁慈菀桩a(chǎn)生“套板反應(yīng)”?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yīng)”?
明確:
?、?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
?、?遇事往深一層想。
3.總結(jié):
善用:意蘊豐富 點鐵成金(正面)
聯(lián)想意義
濫用:套板反應(yīng) 毫無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剛才大家都說的非常好?,F(xiàn)在我們對五個例子各自要表達的觀點都很清楚了。其實這五個例子都是圍繞“咬文嚼字”。(重復(fù)五個例子的道理)
學生齊聲朗讀“我希望”后的話,說說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yīng)有謹嚴的精神。
B.必須勤奮。
C.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
八、總結(jié)全文:
教師總結(jié):
文章應(yīng)該是“作”出來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時常有學生問我,寫作文有沒有竅門,作文怎樣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樣回答。因為他們所期待的“竅門”絕不是我所要說的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多讀多練、提升情感,他們希望我給他們一個“公式”,像做數(shù)學題那樣往里一套,答案出來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套板心態(tài)”。按照“公式”寫出來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還是應(yīng)該記住朱先生的那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認認真真做應(yīng)該做的事。閱讀鑒賞、寫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徑。
小學有趣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大全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