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

新華0 分享 時間:

教案使教師能夠弄通教材內(nèi)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這里分享一些初中教案下載,供大家寫初中教案參考。

初中教案

初中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與寶貴,感悟生命的可貴。

2、使學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現(xiàn)在正是天氣逐漸轉熱季節(jié),特別是夏天有些同學回去小溪邊池塘邊游泳,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39;。平時有些同學會單獨和幾個同學一起在池塘邊啊,小河邊嬉戲玩耍都是非常不安全的。我們最好盡量少去池塘邊小河邊玩,一定要有大人的陪伴。

2、人,應該珍愛生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珍愛我們的生命——防溺水教育。

首先,我們外出游泳洗澡嚴格遵守“幾個不”:

(1)下水時切勿太餓、太飽。飯后一小時才能下水,以免抽筋;(2)下水前試試水溫,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3)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則必須有伴相陪,不可單獨游泳;(4)下水前觀察游泳處的環(huán)境,若有危險警告,則不能在此游泳;(5)不要在地理環(huán)境不清楚的峽谷游泳。這些地方的水深淺不一,而且涼,水中可能有傷人的障礙物,很不安全;(6)跳水前一定要確保此處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沒有雜草、巖石或其他障礙物。以腳先入水較為安全;

(7)在海中游泳,要沿著海岸線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術不精良或體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處。在海岸做標記,留意自己是否被沖出太遠,及時調整方向,確保安全。

2、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不會游泳;②游泳時間過長,疲勞過度;③在水中突發(fā)病尤其是心臟病;④盲目游入深水漩渦。

3、如何保證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發(fā)生?對水情不熟而貿(mào)然下水,極易造成生命危險。萬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溺水者切莫慌張,應保持鎮(zhèn)靜,首先應打110報警,然后積極自救:

(1)對于手腳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則可將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迅速反復多做幾次,直到抽筋消除為止;(2)若是小腿或腳趾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并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3)要是大腿抽筋的話,可同樣采用拉長抽筋肌肉的辦法解決。

初中教案篇2

一、教材位置及單元環(huán)境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杰出人物,他們中有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對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事跡生動感人,廣為流傳。探尋他們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所選的就是這類題材的課文,它們依次是《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孫權勸學》。這些文章人文內(nèi)涵豐富,都各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了他們對人類的貢獻?!多嚰谙取芬晃囊詭浊甑奈幕癁楸尘埃越话俣嗄甑拿褡鍨榍榻Y,以50年朋友的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是一篇可讀性極強的文章。品讀本文,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jù)新課標精神,結合七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閱讀能力,教學這篇課文,應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因此確定的目標是: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宰割、籌劃、彷徨”等12個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家的有關情況及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⑶抓住重點句段,理解文章豐富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標:

⑴掌握本文以小標題連綴,自成一體、相對獨立而又彼此關聯(lián)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語言句式多變,情感真摯的特點,體會課文恰當?shù)倪\用語言技巧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3、德育目標:

學習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⑴理解作者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寫、評論及精選橫斷面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經(jīng)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

⑵揣摩語言,把握句式特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間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記敘、議論基礎上抒情的好處。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教學過程中力求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研究性學習,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活動,強化學習效果,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有所感、有所思,從而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⑴文獻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資料較多,例如我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國的&39;核武器研制史、“兩彈一星”研制者的相關情況鄧稼先的生平資料、作者楊振寧的有關情況等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⑵五步閱讀法。

①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②思讀課文,理清思路。

③悟讀課文,深層探究。

④美讀課文,品味賞析。

⑤頌讀課文,體會深情。

將“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的思路體現(xiàn)在這個教學方法中,使學生能全面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

⑶發(fā)現(xiàn)閱讀法。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課文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品析,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表達能力;鼓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這種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在較為充分的預習和閱讀的基礎上學習,以達到深刻領會課文的閱讀目的。這種教法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輔之以教師的點撥,雙邊活動熱烈,能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探索態(tài)度,使他們體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⑷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fā)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同時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fā)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幾處要用課件:展示鄧稼先的照片導入新課;介紹相關的背景資料;播放記錄片《讓歷史來告訴未來》。

⑸討論法。

2、學法:引導學生使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此文。

⑴朗讀法。因為此文飽含深情,我們可以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朗讀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相輔相成。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fā)音、停頓、重音。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的手段。因此,朗讀一直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從課外的資料搜集到課內(nèi)的質疑解難,從導入新課到最后的總結課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

五、教學程序

1、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由鄧稼先與楊振寧的照片導入本課。

2、資料匯總,了解背景: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展示,教師可作適當?shù)难a充,用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

(設計理由:由于學生們對這位科學家了解不多,因此課前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師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導下,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其偉岸的人格魅力。)

3、閱讀課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側重,交流感受。

⑵思讀課文,理清思路

討論:六部分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

⑶悟讀課文,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⑷美讀課文,品味賞析

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的美點

⑸頌讀課文,體會深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位科學家說點什么。

⑵學過此文,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觀看影片,結束新課

觀看記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片段,用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初中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jié)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⑵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⑶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lián)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qū)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⑴什么是元素?

⑵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⑶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一元素

1.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shù)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2.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nèi)質子數(shù)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shù)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3.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shù)。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shù)。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4.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yǎng)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元素種類是否發(fā)生變化?

[學生總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fā)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fā)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fā)生變化。

(四)本節(jié)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A硅鋁氧

B鋁硅氧

C氧鋁硅

D氧硅鋁

2.元素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

A核內(nèi)質子數(shù)不同

B核外電子數(shù)不同

C核內(nèi)中子數(shù)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3.水是由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構成的。

4.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chǎn)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元素,還可能含有元素。

(六)課后作業(yè)

1.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guī)追N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2.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初中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陳涉起義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

2、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

3、熟悉課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動、意動、為動用法。

過程與方法

1、認識陳勝、吳廣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運用對話及對話時的語氣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過及其歷史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1、懂得文中實詞“為、當、行、次……”的意思,虛詞“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萬分省略等到語言現(xiàn)象。

3、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自然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手法,體會細致形象的描寫。

2、認識陳勝、吳廣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運用對話及對話時的語氣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大規(guī)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啊俦泼穹?,民不得不反’,在這樣的殘暴統(tǒng)治下,爆發(fā)了中國歷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這就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而司馬遷卻對這次農(nóng)民起義給予高度的評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資料交流: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馬談也是思想家。在《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后發(fā)憤著書,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共130篇,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五部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敘述歷代統(tǒng)治者帝王的政跡;“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

三、介紹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1、讀

2、譯(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內(nèi)容、挖掘內(nèi)涵)

4、掌握古漢語知識與古文化常識。

四、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掌握字音和節(jié)奏。

明確下列漢字的讀音:

陽夏(jiǎ)輟耕(chuò)鴻鵠(hú)閭左(lǚ)適戍(zhéshù)當行(háng)度已(duó)數(shù)諫(shuòjiàn)罾(zēng)間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果笞(chī)寧有(nìng)攻蘄(qí)铚、酂(zhézàn)柘、譙(zhèqiáo)千騎(jì)社稷(jì)悵(chàng)

嗟(jiē)鵠(hú)酂(zàn)柘(zhè)度(duó)烹(pēng)徇(xùn)陳勝王(wàng)披堅執(zhí)銳(p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大意。

五、新課講授:

1、全班朗讀第一段

2、自讀自譯:輟耕之壟上:輟,停止;之,到、往。若為傭耕:若,你;

3、提問理解

⑴、陳涉是什么出身?

明確:“傭耕”之民,卻入世家——反秦大業(yè)“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項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紀”一般。

⑵、他與一般的農(nóng)民有何不同?

明確:這一段從籍貫、身世、志向等方面來介紹陳勝。(1)“與人傭耕”,表明陳勝是個被剝削受壓迫的窮苦農(nóng)民;(2)“悵恨久之”,說明他對所處的貧困地位的不滿;(3)“茍富貴,毋相忘”,表達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識;(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他的遠大志向。

4、全班朗讀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斬”

5、自讀自譯:閭左:借代貧民;次當行:編在戍邊隊伍中;會天大雨:會,正逢;度已失期:度,考慮,心里想;

6、提問理解:這幾行文字告訴了我們哪些事情?

明確: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眾苦不堪言;二是秦朝嚴刑酷法,百姓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樣的高壓統(tǒng)治還妄言千秋萬代,真如癡人說夢一般。三是陳勝吳廣有一定的組織才能,可謂是擁有造反的本錢了。

【作業(yè)布置】: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回講到,九百謫戍之徒,因雨誤期,按秦律當斬。此時到了性命攸關之際,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時。正是這一場大雨,引出了中國歷第一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大澤鄉(xiāng)__。

二、新課講授:

(一)、學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課文內(nèi)容:

1、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畫出句子。

明確:農(nóng)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殘酷的刑法,“發(fā)閣左適戍漁陽九百人”,一次征發(fā)就有900人,可見搖役之重;“失期,法皆斬”說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被逼的。

2、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確:先提賢君公子扶蘇可以利用,以宗法觀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緒,并爭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國人民愛戴的名將項燕,以其名義發(fā)動起義,具有號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對秦滅楚的復仇火焰。兩個策略,反映陳勝對時局的關注和精到的智識。

3、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輿論準備,是怎樣的?有何作用?

明確:陳勝、吳廣用“魚腹藏書”和“篝火狐鳴”制造陳勝要做王的輿論,主要作用是“減眾”。

4、本段中對人物的刻畫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

明確:刻畫人物以對話為主,運用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課堂小結: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義地點、有利條件等起義背景,又進一步描寫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過程,最后達到了“威眾”的目的,顯示了陳勝、吳廣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國農(nóng)民起義發(fā)動時期的特點。

三、熟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熟讀背誦第二段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率九百戍卒起義,這支農(nóng)民起義軍的命運會如何發(fā)展呢?要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一支虎狼之師。

秦滅六國靠的就是這支戰(zhàn)無不勝的大軍。自商鞅變法以來,強大的秦軍通過一次次戰(zhàn)爭消耗東方列強的軍事力量。在130年的時間里,秦軍殲滅六國軍隊160多萬。到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對手能夠與秦軍抗衡,秦王嬴政就此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十年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shù)超過了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齊國不戰(zhàn)而降,秦軍挺進當時世界上的城市臨淄。至此,戰(zhàn)國時代結束,秦帝國誕生了。

二、新課講授:

(一)、疏通文意。

(二)、講析課文:

1、這一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寫了三方面內(nèi)容,A并殺兩尉,B為壇而盟,C.勝利進軍??偟膩碚f是敘述了發(fā)動起義到建立張楚政權的經(jīng)過。

2、第3段開頭交代了幾個場面?有何用意?

明確:開頭交代了“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這三個場面,“并殺兩尉”是為了掃清障礙,“廣故數(shù)言欲亡”“故”表明用計,目的是激怒將尉“答廣”“尉果符廣”“果”表明計劃成功,“劍挺”寫出將尉的兇殘,接著用“奪”“殺”“佐”“并殺”連著四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陳勝、吳廣面對強敵,奮勇殺敵的斗爭精神?!罢倭钔綄佟笨犊愒~,幾句話簡潔精煉,說理中肯,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號召力。再次體現(xiàn)陳勝的膽識和才智。文中在描述這兩個場面后,插入一句議論“從民欲也”,表明起義正是人心所向,對“為壇而盟”的描寫,則顯示了簡樸隆重的氣氛。

3、課文后半部分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

明確:“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之大。

4、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三、品讀、拓展:

1、背誦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起義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義的根本原因)

(3)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起義的輿論準備)

2、試從課文內(nèi)容歸納分析陳勝的性格。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研討與練習。

初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把簡單的與數(shù)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shù)式表示出來;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成代數(shù)式?

難點:正確理解題意,從中找出數(shù)量關系里的運算順序并能準確地寫成代數(shù)式???

教學手段

現(xiàn)代課堂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shù)式表示乙數(shù):(投影)

(1)乙數(shù)比x大5;(x+5)

(2)乙數(shù)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shù)比x的倒數(shù)小7;(-7)

(4)乙數(shù)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fā)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shù)里,我們經(jīng)常需要把用數(shù)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系式,列成代數(shù)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shù)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系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shù)式?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用代數(shù)式表示乙數(shù):

(1)乙數(shù)比甲數(shù)大5;(2)乙數(shù)比甲數(shù)的2倍小3;

(3)乙數(shù)比甲數(shù)的倒數(shù)小7;(4)乙數(shù)比甲數(shù)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shù),既然要與甲數(shù)做比較,那么就只有明確甲數(shù)是什么之后,才能確定乙數(shù),因此寫代數(shù)式以前需要把甲數(shù)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shù)?

解:設甲數(shù)為x,則乙數(shù)的代數(shù)式為

(1)x+5(2)2x-3;(3)-7;(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后,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用代數(shù)式表示:

(1)甲乙兩數(shù)和的2倍;

(2)甲數(shù)的與乙數(shù)的的差;

(3)甲乙兩數(shù)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shù)的和與甲乙兩數(shù)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shù)之和與乙甲兩數(shù)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shù)具體設出來,然后依條件寫出代數(shù)式?

解:設甲數(shù)為a,乙數(shù)為b,則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里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用代數(shù)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shù);

(2)被5除商m余2的數(shù)?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shù)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shù)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shù)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數(shù)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shù)?商2余2的數(shù)呢?商m余2的數(shù)呢?

解:(1)3n;(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后讓學生用代數(shù)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shù)或奇數(shù)做準備)?

例4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shù),用代數(shù)式表示:

(1)這個數(shù)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shù)與1的差的;

(3)這個數(shù)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shù)的平方與這個數(shù)的的和?

分析:啟發(fā)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shù)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shù)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設教室里座位的行數(shù)是m,用代數(shù)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數(shù)比座位的行數(shù)多6,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數(shù)是每行座位數(shù)的,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嗎?(總座位數(shù)=每行的座位數(shù)×行數(shù))

解:(1)m(m+6)個;(2)(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shù)為x,乙數(shù)為y,用代數(shù)式表示:(投影)

(1)甲數(shù)的2倍,與乙數(shù)的的和;(2)甲數(shù)的與乙數(shù)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shù)之積與甲乙兩數(shù)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shù)的積的商?

2?用代數(shù)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shù);(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shù);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shù);(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shù)?

3?用代數(shù)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shù);(2)與2b+1的積是9的數(shù);

(3)與2x2的差是x的數(shù);(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shù)?

〔(1)25-(a-1);(2);(3)2x2+2;(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shù)式?2?列代數(shù)式的關鍵是什么?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于較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應按下述規(guī)律列代數(shù)式:

(1)列代數(shù)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shù)量關系為準(代數(shù)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較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shù)量關系,列成代數(shù)式,是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練習設計

1、用代數(shù)式表示:

(1)體校里男生人數(shù)占學生總數(shù)的60%,女生人數(shù)是a,學生總數(shù)是多少?

(2)體校里男生人數(shù)是x,女生人數(shù)是y,教練人數(shù)與學生人數(shù)之比是1∶10,教練人數(shù)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一邊是a厘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板書設計

§3.2代數(shù)式

(一)知識回顧(三)例題解析(五)課堂小結

例1、例2

(二)觀察發(fā)現(xiàn)(四)課堂練習練習設計

教學后記

由于列代數(shù)式的內(nèi)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又是本書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故在設計其教學過程時,注意所選例題及練習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步地掌握好這一內(nèi)容,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初的培養(yǎng)。

初中教案篇6

一、課的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系初一年級的學生,從學生的整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技能、技術都相對較差。因此,本著體育教學大綱的精神,這堂課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著重抓學生的速度耐力,并輔助一些其它的身體練習,從而達到綜合的提高學生體質的效果。首先,通過游戲,啟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反應性和靈敏性。其次,通過一些跑的輔助練習和途中跑,來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本節(jié)課能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都較為簡單和直觀,以便使學生能初步學會一些自我鍛煉的方法和手段。

二、課時計劃: 教材:途中跑素質練習教學任務:復習改進途步跑的動作技術,提高奔跑的能力,并通過素質練習提高身體的綜合體能。

(一)開始部分:

1、體育委員集合整隊,報告出缺勤

2、宣布本課的內(nèi)容和任務

3、安排見習生

(二)準備部分:游戲:貼膏藥

(三)基本部分:

1、跑的輔助練習6次數(shù)

a、原地快速跑要求:兩腿交替的頻率要快15"-2

b、原地俯臥撐要求:屈臂盡量充分5—10-3

c、原地高抬腿要求:腿抬起要與腰平15"-2組織教學:采用全班集體練習,三種練習穿插起來進行練習,隊形如圖:

----------

----------

oooooooooo

oooooooooo

2、途中跑,仰臥起坐

a、途中跑:(次數(shù):200米-3)學習重點:跑的過程用前腳掌扒地,后蹬有力,角度好,送髖擺臂配合好。

b、仰臥起坐(次數(shù)10—20次-3)動作要求:兩手抱后腦,肩觸墊,屈體肘關節(jié)觸膝關節(jié)。組織教學:采用全班集體練習,一組二百米跑,一組仰臥起坐穿插進行

(四)結束部分

1、放松練習

2、小結并下課

初中教案篇7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nóng)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nóng)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nèi)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nóng)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nóng)耕文化??纯茨切┝鱾骶眠h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nóng)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xiàn),給他們提供表現(xiàn)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xiàn)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初中教案篇8

【學習目標】:1、熟練掌握本課6個單詞.

2、學會詢問他人姓名及介紹他人姓名.

3、能聽懂有關談論他人姓名的對話并進行自由交際.

【學習重點】: 詢問他人姓名及介紹他人姓名的句型.

一、自主學習(教師寄語:Knowledge is power.)

學習任務一: 熟練讀 寫本課6個單詞.

1.個人自瀆,記憶本課單詞.

2.小組互相檢查單詞讀寫情況.

3.根據(jù)漢語寫出下列英語單詞并展示.

學習任務二: 運用句型:What's his / her name?

His / Her name is .... 進行自由交際.

1.小組合作,理解并熟讀下列短語,并寫出漢語意思.

my nane ( ) your name ( )

his name ( ) her name ( )

2.個人理解下列對話,并且兩人合作練習.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My name is Gina.

A: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too.

A:What's her name?

B:Her name is Jenny.

3.小組合作,練習自己的對話.

4. 對抗組開展競賽,展示自己的對話.

學習任務三: 聽聽力完成2a,2b.

1.個人看圖,理解四幅圖畫,思考圖畫中人是在談論他人還是對方.

2.聽聽力,給四幅圖畫編號.

3. 小組為單位,熟讀2b中的名字。

4.聽聽力,完成2b.

二、合作共建(教師寄語: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討論下面兩句話如何用英語表達.

1.他叫Bob.

2.她叫Jenny.

三、系統(tǒng)總結(教師寄語: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根據(jù)提示,完成下列問答.

_______ _______

What's _______ name? _______ is ....

_______ ________

四、診斷評價

1、 寫出下列短語.

(1)我的時鐘         (2)你的問題

(3)他的名字         (4)她的回答

2、 根據(jù)句意及首字母補全單詞。

(1)_________ is your name ?

(2)Nice to m________you.

(3)His a _________is good.

(4)L______! His clock is beautiful(漂亮的) .

三、選擇

1. _______,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John Green.

A. Hi B. Oh C. Sorry D. OK

2. She is a girl(女孩).What's ______ name?

A. her B. she C. she's D.his

五、【課后反思】(教師寄語: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

初中教案篇9

《列夫·托爾斯泰》

教學目標:

1.把握傳主獨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語言,品味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寫中穿插的議論和評價,走進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

1.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2.揣摩、品味語言,賞析比喻、夸張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描寫時穿插的議論和評價性語言,進而理解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學創(chuàng)意:因文識人,因人析文;緊扣文本,賞析借鑒;合作發(fā)現(xiàn),自主建構。

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學,有兩位文學家因為文學成就巨大而被中國讀者尊稱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亞,同學們知道另外一位是誰嗎?

學生回答。明確:“托翁”——列夫·托爾斯泰

(二)對于托爾斯泰的生平及文學成就,同學們有多少了解?

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所搜集的關于托爾斯泰的資料。

教師補充:托爾斯泰貴族出身,世襲伯爵;托爾斯泰受到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以自己的方式嘗試改革俄國社會,盡可能維護農(nóng)民利益;托爾斯泰對哲學、宗教、倫理道德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最終促成了自己世界觀的轉變,富有平民思想;堅持從事體力勞動,力圖按照農(nóng)民方式生活;托爾斯泰晚年時期放棄所有財產(chǎn),棄家出走,最終病逝于一個偏僻的火車站;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這三部長篇小說上面,他是世界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之一,列寧稱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

(三)設疑:托爾斯泰到底應該長成什么樣子才和他的身份與地位相稱?這可能是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節(jié)選自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寫的人物傳記《托爾斯泰》的部分章節(jié),去近距離觀察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不做過多要求,主要由學生言其所知所想,為下面的學習作心理鋪墊。)

二、自讀課文,識傳主之形

(一)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章是從那些方面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組內(nèi)交流。

(三)班級內(nèi)交流。

明確:文章分別從須發(fā)、面部輪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歸納概況,抓住要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用做批注的方法對相應文段進行要點概括。)

(四)試著用“托爾斯泰是一個的人”句式概括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須發(fā)濃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陰沉,目光犀利等。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是在上一環(huán)節(jié)基礎上的深入,主要是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抓關鍵性形容詞的方法準確把握。同時,教師要適時板書,為下一步學習做鋪墊。)

三、對比分析,賞構思之奇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思考:從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寫托爾斯泰其他面部特征與寫眼睛特征的詞語各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屬于貶義詞系列,用語“刻薄”;后者屬于褒義詞系列,極盡贊美。

(二)引導學生再思考:先貶抑再贊美,從寫作手法來看是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使全文形成一種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點,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學習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是本課的一個學習重點,但不能由教師生硬拋出,而要找到一個較好的切入點——詞語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揚,文章為了表現(xiàn)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還使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討論明確:側面描寫(第5段),通過寫來訪者者的心理落差,側面表現(xiàn)托爾斯泰面目丑陋。

第二課時

一、設疑導入

作為一篇重在寫人物外貌的作品,它與同學們閱讀過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帶給同學們什么樣的閱讀體驗?(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此處設疑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從作品內(nèi)容逐漸深入到語言賞析,從而突破另一個教學重點。)

二、瀏覽課文,自主發(fā)現(xiàn)

明確:多角度描寫;大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在描寫時,作者加進了大量評價性語言。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引導學生從語言的角度發(fā)現(xiàn)和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平時的閱讀和作文經(jīng)驗,特別是在修辭手法的運用和議論性語言兩方面進行對比,突出本文語言特點。)

三、再讀課文,品語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張句,賞析其表達效果。

示例1:“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边\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托爾斯泰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觀察力以及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xiàn)得生動形象。

明確: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既表現(xiàn)出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夠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之美。學生對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張、比喻句及其表達效果可能得心應手,但對于寫眼睛部分的則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膚淺理解,教師要重點引導。)

(二)找出文中的議論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于觀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托爾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畢生全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給自己帶來巨大痛苦。

明確:議論性的評價語對于揭示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點到為止,卻又一語中的。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和內(nèi)容是本課的難點所在。走進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脫離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應抓住關鍵句,適當結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總結梳理

學生梳理本課所學,總結歸納。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進行描寫。第二,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凸顯人物外貌特點。第四,精當?shù)淖h論,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一課一得,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篇文章中去。)

初中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概述生物學的概念,舉例說出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和基本特征

2.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多媒體展示圖片:

①螞蟻: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長高哦!

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愛!

⑤向日葵:我的笑臉總是迎向太陽!

⑥織布鳥:家的感覺真好!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們可以觀察到螞蟻覓食、大雁南飛、春芽吐綠、蜜蜂采蜜、葵花向陽、小鳥的筑巢和覓食等等,這些都屬于生命現(xiàn)象。

你能舉例說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嗎?

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嗎?

小結: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思考:熊貓玩具是生物嗎?機器人是生物嗎?

活動:火眼金睛辨識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落葉、蟬蛻后的殼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大多都有細胞結構

多媒體展示圖片:一只美麗的蝴蝶落在樹葉上

一只美麗的蝴蝶落在樹葉上,雖然它們看起來那么的不同,但它們有共同的特征。觀察圖片,說一說動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小結:生物體大多都是由細胞組成。

2.生物能生長和發(fā)育

多媒體展示圖片和文字:一顆小小的檞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能長成一棵大橡樹,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長成橡樹的?這個過程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多媒體展示圖片:葵花籽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fā)、生長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長和發(fā)育。生長是變大的過程,如一粒向日葵種子萌發(fā)、生長,長出幼嫩的小葉,這就是生長。

同樣,動物也要生長發(fā)育。如受精卵經(jīng)過胚胎發(fā)育,長成胎兒。

小結:生物能生長和發(fā)育。

3.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

細胞要完成生長和發(fā)育等生命活動必須消耗能量,如此時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學習,不僅你的眼睛和大腦的細胞在工作,你的胃腸細胞在消化食物,血細胞在體內(nèi)運輸。若此時你受傷了,則會有一些細胞來“修補”這個創(chuàng)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動需要能量,能量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下列一組圖片。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捕食

小結: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

4.生物都能繁殖

多媒體展示圖片:我要飄到遠方播種嘍!

多媒體展示圖片:①兩只鹿蛾在南天竺的葉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媽媽哺育我長大!

小結: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

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說明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什么現(xiàn)象呢?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小結: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6.生物都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小結: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

舉例說出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如螞蟻搬家、燕子銜泥、孔雀開屏等。

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說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說出機器人和熊貓玩具都不是生物。

觀察圖片,思考、說出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葉和蟬蛻的殼是非生物。

觀察圖片,從圖片上獲取信息,動物由動物細胞組成,植物由植物細胞組成。

說出生物體大多是由細胞組成。

觀察圖片,說出生物能夠生長、發(fā)育。

觀察葵花籽的萌發(fā)生長

觀察圖片,說出動物以植物或別的動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yǎng)物質。

觀察圖片,說出植物能夠繁殖后代

觀察圖片,說出動物也要繁殖后代

觀察圖片,說出生物能夠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

7.生物也要呼吸

多媒體展示圖片:

①伸伸懶腰,喘口氣;

②樹:我也需要新鮮空氣;

小結:生物都能呼吸。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還有哪些特征呢?

師生共同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細胞組成;生物能夠生長、發(fā)育;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生物都能繁殖后代;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生物能夠呼吸、排泄廢物等。

多媒體展示視頻:生物的基本特征

說出還有排泄廢物等。

初中教案篇11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對比和引用數(shù)據(jù)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蕭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嘍(shì)裸索(luǒ)戈壁灘(gē)無垠(yín)邊緣(yuán)

2、解釋下列詞語: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和煦:溫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裸露:沒有東西遮蓋。

戈壁:蒙古人稱沙漠地區(qū),這種地區(qū)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較少。

滄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顆谷粒。

無限:遼闊無邊。

邊緣:沿邊的部分。

二、導人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聞名于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水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收集的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資料、圖片。

圖片1:西北地區(qū)地圖;指導學生查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羅布泊的地理位置。

圖片2:“茫茫大戈壁”“龜裂大地”。

圖片3:“青海湖”“月牙泉”。

資料投影:“昔日碧波蕩漾,如今舉國荒涼羅布泊變故誰能評說”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記在學習筆記本上。

四、學習課文內(nèi)容

1、提問:在文中劃出闡述羅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確:

問題主要出在近30年時間里。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各種需求也跟著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礦需要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萬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八拿ぁ毕駛€巨大的吸水鬼,終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干湖。羅布泊干涸以后,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馬上惡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wèi)士胡楊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羅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⑴找一位學生讀課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讀出感情)

⑵組織學習思考、回答問題: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樣的悲???(訓練復述能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體數(shù)據(jù),告訴人們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xù),呼吁人類行動起來,制止生態(tài)惡化。引導學生把數(shù)據(jù)整理出來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憂患意識的句子。

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明確作者充滿了憂患意識。

3、學習對比的寫法:

組織學生討論:

⑴作者采用這種對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課文中還有類似的對比嗎?請找出來。

明確:

過去的羅布泊:“在船的不遠處幾只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他小鳥歡娛地歌唱著……”

現(xiàn)在的羅布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樹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五、探究活動

1、提問:

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⑴我與羅布泊同齡,共百歲。

⑵我的成長史就是羅布泊的坎坷史。

⑶從出生~20歲(從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仙湖,想像要豐富、擬人化、有情調)

從20歲~60歲(扣兩次改道、“四盲”危害,重點講人類對羅布泊的破壞)

從60歲~100歲(扣我的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尋找回來的世界,思念、牽掛、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山水。展開聯(lián)想,懇求上蒼再賜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羅布泊養(yǎng)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報羅布泊)

六、拓展學習

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瀕臨干涸的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xù)。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tài)的惡化。

七、小結

這篇課文是從一篇報告文學中節(jié)選下來的。羅布泊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還曾經(jīng)是一片美麗的仙湖,但現(xiàn)在卻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無數(shù)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作者通過翔實的資料說明,人對自然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這一悲劇主要原因。課文最后,作者發(fā)出了拯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呼吁。

課文全篇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痛惜之情,為羅布泊生態(tài)之惡化而痛苦,為人們索取之盲目而痛惜。為了表達這種感情,作者運用了各種表現(xiàn)手法,一是拿羅布泊過去的繁華與現(xiàn)在的破敗對比;二是運用擬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訴說引起人內(nèi)心的震動,如“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一句所描寫的羅布泊的慘狀,實在讓人痛心疾首;三是運用數(shù)據(jù)客觀說明。這些在教學中都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

八、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初中教案篇12

學習目標

1、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yǎng)成勇于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yōu)良品質。

2、主動鍛煉個性品質,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tài)度。

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磨礪意志的方法。

2、學習難點:挫折的作用。堅強意志的作用三

一、自主學習:

1、挫折產(chǎn)生的原因有哪些?

2、挫折的作用有哪些?

3、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4堅強意志對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作用有哪些?

5、堅強意志品質的表現(xiàn)有哪些?

6、如何磨礪堅強的意志?

二、合作研討:

辨析題:

挫折只會使我們產(chǎn)生憂愁、不安的心理。

三、課堂展示

1、學生合作研討完成后,即可把研討成果分組進行展示,師生共同點評。

四、總結歸納拓展提升

請同學們總結本課時所學內(nèi)容,相互點評。

五、達標檢測

1、對挫折正確的態(tài)度是:

A挫折是一種災難,只能聽任擺布

B挫折是人生的常事我們應該在與挫折的搏擊中成長

C挫折專降臨倒霉人的頭上

D自認倒霉,一蹶不振

2、楊利偉是我們的航天英雄,20__年,他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人照顧,但作為一名航天員,他并沒有因此停止訓練,這說明:

A楊利偉的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B不照顧生病的妻子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C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

D航天員沒有豐富的感情

3、“困難只能嚇倒懦夫和懶漢,而勝利永遠屬于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茅以升這句話說明了:

A困難和挫折是難免的B茅以升很喜歡困難和挫折

C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才會取得勝利D挫折是懦夫和懶漢經(jīng)常遇到的

4.列夫托爾斯泰說:“人要有生活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這段話告訴我們()

A.要想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必須制定正確的目標

B.目標就是制定出自己在某一階段磨練意志的計劃

C.每一個目標都要從一分鐘計劃開始

D.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5.北宋的范仲淹,小時候家境貧寒,體弱多病,但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好幾年都過著“斷齋畫粥”的生活,忍受別人不堪忍受的苦難,發(fā)奮攻讀,終于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這充分說明()

①苦難是培養(yǎng)堅強意識的磨刀石②離開了困難,就無法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③堅強的意志是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條件④堅強的意志時常表現(xiàn)在與困難進行斗爭的過程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說明堅強的意志需要磨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①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②善于管理自己,制定明確的行動計劃,并堅持執(zhí)行③樹立明確目標,主動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④決不做雖有意義但自己不感興趣的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材料:一位著名的體操教練到一所業(yè)余體校去選拔隊員,他覺得那里的孩子身體條件都很好,在技術也各有特長,實在不分上下。于是這位教練二話沒說,當即要求孩子們排成一排,靠墻倒立,而他卻走到幾十米之外跟別人聊天去了。時間一分鐘,一分鐘的過去了……

(1)請把故事繼續(xù)編下去。

(2)教練是出這一招的意圖是什么?

(3)教練要選出什么樣的隊員?

(4)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六、學習反思

同學們可以把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不足寫出來,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初中教案篇13

[教學目的]:

1、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復述課文基本內(nèi)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于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⑴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⑵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里所呈現(xiàn)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⑶小結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并不陌生,那里有美麗的景色,精致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么關于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⑴提問:大家知道陶淵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⑵關于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后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為東晉元勛之后,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于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tài)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后陸續(xù)做過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后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為什么他辭職不干了呢?因為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于督察的這么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為5斗米而向這么一個鄉(xiāng)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里之后,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閑。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并且他在家鄉(xiāng)有自己的田莊和僮仆,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nóng)民有所接近。后來由于農(nóng)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他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后成為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39;至境,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為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為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fā)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nèi)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并。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才會有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xiāng)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為“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著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系。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于世俗的榮辱毀譽、得失成敗,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xiàn)。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tǒng)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于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于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⑴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⑵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y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shù)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shù)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xù);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xiàn)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xù)?;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fā):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垂髫(tiáo))

讀音:豁(huò)然開朗儼(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著。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xù)

欲:想要

盡:到頭

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發(fā):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通:使動用法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窮:形容詞—動詞走完

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前:名詞—狀語向前

一詞多義:

2、舍:舍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之: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㈣提問(10分鐘)

⑴漁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花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關句子,并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⑷復述第一段的內(nèi)容。(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儼(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

之: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通:使動用法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窮:形容詞—動詞走完

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前:名詞—狀語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儼(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后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為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釋作品內(nèi)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于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占有盡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為其以后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為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為什么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為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范例,對于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xiàn)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nèi)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為主,并且盡可能地要講得細致。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并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復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初中教案篇1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shù)據(jù)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shù)據(jù)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测飷翰汇斥铮ǎ瑷矗?,依靠,憑借;悛(qu?。睿蛔x(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矆?zhí)迷不悟〕執(zhí),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仓I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ˋ、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shù)據(jù),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八篮2凰馈边@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薄?/p>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qū)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fā),礦物質沉淀下來,經(jīng)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跡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后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tǒng)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shù)據(jù)?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shù)據(jù)。用具體數(shù)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shù)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后,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shù)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xiàn)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shù)據(j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nèi)容。

二、講清列數(shù)據(jù)的說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xiàn)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發(fā)展,有的奧秘已經(jīng)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加黑字板書,下同)現(xiàn)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想,看看這“?!睘槭裁垂谥浴八馈弊?,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么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范讀課文。

一)借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游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干涸6執(zhí)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yōu)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4)jiè警告、規(guī)勸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執(zhí),固執(zhí);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shù)字,一般分為確數(shù)和約數(shù)兩種。認真閱讀課文,劃出表確數(shù)和約數(shù)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成。本文共8小節(jié),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jié),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jié),說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jié),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jié),寫死海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于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說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但人浮于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說“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敘說了歷史傳說,證實了第二節(jié)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shù)量上看是一至的&39;,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里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jié)談到“死?!焙K谋戎卮笥谌梭w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jù)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腌咸鴨蛋,鴨蛋為什么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說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nèi)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說明方法;布置作業(yè)。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fā)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么說“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游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說“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干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說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shù)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說刪掉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了解到有關“死?!暗闹R,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說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shù)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shù)和約數(shù)的句子,思考數(shù)字說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說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shù),這是經(jīng)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shù)。運用約數(shù)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運用數(shù)字說明的好處,可使被說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shù)字?;蚨歼\用約數(shù),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文后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說明文字,不少于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初中教案篇15

城邦國家的雛形

(1)背景:荷馬時代,阿提卡地區(qū)的部落或氏族間長期紛爭不休。

“荷馬時代”:公元前12世紀后的3個世紀,對希臘歷史的了解主要根據(jù)盲詩人荷馬的史詩。當時阿提卡地區(qū)的部落或氏族間長期紛爭。又有人稱為“黑暗時期”。

(2)時間:公元前9——前8世紀

(3)特點:小國寡民

(4)標志:以雅典為中心的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的設立

(5)社會成員:貴族和平民(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2、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的矛盾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導致了什么結果?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1)原因:

①政治上,貴族掌權(首席執(zhí)政官、長老會議),平民政治權力太少(公民大會)。貴族占據(jù)首席執(zhí)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決策機關、監(jiān)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②經(jīng)濟上,貴族掌握大部分財富,平民處境不斷惡化,許多平民淪為”六一”漢或債務奴隸。

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2)結果:雅典平民_(前632年),政局動蕩

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jīng)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3)影響:敲響警鐘、局部調整、真正改革

為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但是,統(tǒng)治政策的局部調整不可能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機必須進行真正的社會政治改革。

三、“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改革的經(jīng)濟背景)

1.前提:公元前8世紀以后,鐵農(nóng)具的使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提高

2.表現(xiàn):經(jīng)濟作物發(fā)展、手工業(yè)和造船業(yè)取得進步、商業(yè)貿(mào)易日趨繁榮

3.影響:

(1)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形成: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沿海地區(qū)的一些經(jīng)營工商業(yè)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貴族也開始經(jīng)營工商業(yè),形成了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

(2)雅典公民的分化與矛盾:

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自的主張及主張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代表的階級階層不同。

“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共同目標:反對貴族專權,改革呼聲日益強烈。

教師指出,政治現(xiàn)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是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源,所有這一切成為梭倫執(zhí)政和改革的歷史宏觀背景。這就是梭倫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思考:工商業(yè)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雅典工商業(yè)奴隸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經(jīng)商,不僅出口雅典農(nóng)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還經(jīng)營其他地方的產(chǎn)品,賺取豐厚利潤,促進了雅典奴隸臸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

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工商業(yè)奴隸主對舊貴族專權越來越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作為海岸派,他們和山地派共同反對貴族專權,呼吁改革,成為后來支持梭倫改革的主要社會基礎。

四、首席執(zhí)政官梭倫(改革的主觀條件)

1、瘋詩人事件:

雅典的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經(jīng)濟上和軍事上趕上并超過雅典,以致梅加臘城邦占領了雅典出海門戶薩拉米斯島,這就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上貿(mào)易。雅典幾次派兵去爭奪,結果都失敗了,而后,為壓制民眾的不滿,_竟頒布了一條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議去爭奪薩拉米斯島,違者必處死刑。梭倫從文獻資料、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考證出薩拉米斯本應屬雅典所有,他對_的這種懦弱行為深為不滿,為了喚醒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同時避開不公正的法律的殘酷制裁,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佯裝瘋癲。于是“瘋”了的梭倫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雅典的中心廣場上。只見他臉色蒼白,呼吸急促,雙手不住地擂打著自己的胸部,招來許多圍觀的百姓。這時,他就會對著人群大聲朗讀他的詩篇:“啊,我們的薩拉米斯,她是多么美麗,又多么使我們留戀,讓我們向薩拉米斯進軍,我們要為收復這座海島而戰(zhàn),我們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恥大辱??”,在不明_的人們的驚嘆、惋惜聲中,梭倫滔滔不絕地朗誦著,終于用激越的詩篇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

※思考:瘋詩人事件的實質是什么?有何意義和影響?實質是梭倫在貴族專臸時代宣傳愛國思想的手段。

梭倫的詩句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擁護,為后來的上臺執(zhí)政奠定了基礎。

2、薩拉米斯島問題思考:

(1)薩拉米斯島的地理位置如何?(雅典的出海門)

(2)雅典喪失薩拉米斯島的原因有哪些?(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梅加臘等城邦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趕上了雅典。)

(3)喪失薩拉米斯島對雅典將產(chǎn)生什么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外貿(mào)易)

(4)圍繞薩拉米斯島問題,雅典發(fā)生過哪些重大事件?(瘋詩人事件梭倫指揮雅典軍隊收回薩拉米斯)

梭倫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臺的一個重要契機──薩拉米斯島問題。雅典的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經(jīng)濟上和軍事上趕上并超過雅典,以致梅加臘城邦占領了雅典出海門戶薩拉米斯島,這就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上貿(mào)易。雅典幾次派兵去爭奪,結果都失敗了,而后,為壓制民眾的不滿,_竟頒布了一條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議去爭奪薩拉米斯島,違者必處死刑。梭倫從文獻資料、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考證出薩拉米斯本應屬雅典所有,他對_的這種懦弱行為深為不滿,為了喚醒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同時避開不公正的法律的殘酷制裁,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佯裝瘋癲,終于用激越的詩篇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

3、梭倫當選首席執(zhí)政官

(1)原因:

①梭倫指揮收回薩拉米斯島,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從此走上政治舞臺。公元前6左右,年約30歲的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統(tǒng)帥部隊,一舉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赫赫軍功使梭倫聲望大增,成為雅典最負名氣和影響的人物,也為他日后實現(xiàn)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雅典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

(2)當選: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zhí)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全權負責修訂法律,進行改革。

(3)影響:一場自上而下、除舊布新的社會改革開始了,雅典城邦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合作探究】梭倫登上政治舞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有哪些?從梭倫的成功中你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客觀條件:貴族政治的專橫和壓榨,導致平民和工商業(yè)奴隸主與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的局面阻礙了雅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改革成為的出路。

主觀條件:梭倫豐富的人生閱歷、充足的知識儲備、高遠的理想抱負、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睿智的斗爭策略、善于抓住機遇的敏銳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勇氣,等等

啟示:時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動時代發(fā)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展;

【課后總結】

在結束課堂學習時,教師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問題》為題,細化解析(參見本課《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建議》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學生做書面回答,作為筆記小結。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與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國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產(chǎn)生的地理環(huán)境有什么不同?這種環(huán)境造成了什么結果?

答案提示:古希臘文明產(chǎn)生的地理環(huán)境與埃及、印度和中國背靠大陸,腹地開闊,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勢具有極為顯著的不同。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tài)的海灣。這地方普遍的特質便是劃分為許多小的區(qū)域,同時各區(qū)域間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這里并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這里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近海地區(qū)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魚、臸鹽和經(jīng)商謀生。山地的居民,主要從事游牧業(yè)。只有占據(jù)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從事農(nóng)業(yè)。這種多樣化的適應方式和狹小的地理空間,從遠古起,就使希臘人的商業(yè)航海貿(mào)易發(fā)達起來。

這種地理環(huán)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專臸政治的出現(xiàn)。如果說在大平原地區(qū),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xiàn)統(tǒng)一,建立一個專臸主義的大帝國,如古代埃及、中國,以及印度,從而將每一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政治體臸之下,那么希臘這種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塊的山地半島,就不便于做到這一點。這就是造成希臘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本課測評】

1、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貴族占據(jù)首席執(zhí)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決策機關、監(jiān)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經(jīng)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甚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jīng)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2、簡述工商業(yè)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業(yè)奴隸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經(jīng)商,不僅出口雅典農(nóng)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還經(jīng)營其他地方的產(chǎn)品,賺取豐厚利潤,促進了雅典奴隸臸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

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工商業(yè)奴隸主對舊貴族專權越來越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作為海岸派,他們和山地派共同反對貴族專權,呼吁改革,成為后來支持梭倫改革的主要社會基礎。

初中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地軸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轉運動產(chǎn)生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劃分等地理現(xiàn)象。

重點難點

太陽高度

教學過程

一、觀測標影的發(fā)現(xiàn)(分3步探討觀測標影的啟示)

1、探討觀測標影日變化的啟示

【圖4-9】用燈泡模擬太陽的觀察過程。(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

【圖4-10】太陽東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討標影季節(jié)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jié)差異發(fā)現(xiàn)正午太陽高度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夏高冬低)

【討論P128】

3、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了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fā)現(xiàn)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布規(guī)律。

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從而導致標影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增長。

二、地球的公轉

1、棋標的影子:

(1)一天之內(nèi)有長短變化

(2)同在中午時(同一天里),緯度不同,長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節(jié)變化,長短也會發(fā)生變化。

其中造成(3)現(xiàn)象的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轉。

2、讀圖

(一)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

(二)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況相反)

公轉一周即一年,約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實驗P131】

【PS】

(1)讓地球儀繞日公轉時,使北極始終朝向事先確定的某個遙遠的方向。

(2)過地球儀球心,與桌面平行的面為公轉軌道面。

【得出結論】

1、夏至日直射點所在的緯度稱為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進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是: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冬至日,由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PS】

(1)地球繞日運動的方向也為自西向東;其軌道為近似圓形的橢圓。

(2)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1月初),地球公轉周期為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四、晝夜長短的變化

1、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

白晝最長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讀圖P132】

3月21日—9月23日晝長>夜長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晝長<夜長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晝最長?(6月22日)為什么?

太陽直射點移到其最北端。這一天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與北半球正好相反。

4、晝夜長短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5、當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北半球各緯度晝長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規(guī)律?(緯度越高晝越長)

6、南半球各緯度長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緯度越高,夜越長)

8、當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的情況與直射北緯23.5度的情況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五、五帶劃分

1、春節(jié):哈爾濱人溜冰,看冰燈;廣州人看花市,玩獅舞。

圣誕:歐美大部分國家的人……;澳洲人……。

【引出】緯度高低不同,太陽輻射能不同。主要是因為緯度不同造成的,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太陽能豐富;陽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熱量較少。

2、【讀圖,思考P135】

(1)劃分五帶的依據(jù)是什么?

(2)為什么有無陽光直射是劃分熱帶的依據(jù)?

(3)為什么有無極晝現(xiàn)象是劃分寒帶的依據(jù)?寒帶極晝期長時間受陽光照射,為什么還是寒冷?(用手電演示)

【答】寒帶雖有極晝現(xiàn)象,但是由于太陽入射角很小,陽光仍比溫帶少得多。==>>太陽輻射總量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的原因。

【小結】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決定地球變化的重要原因。

當?shù)厍蚪拯c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獲得太陽能超過北半球,此時,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過遠日點時,北半球為夏季。

【作業(yè)】P137——①②③④⑤⑥

初中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學習數(shù)字1-10和how many接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形式的句型

教學重點 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There are thirty-two. a book ten books

教學難點 how many接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形式的句型;數(shù)字1-10的拼寫

教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 1

教學課程 S1: How many …are there??

S2: There are…

4.Practise1.Greeting.

2.Warming-up

1)Learn the numbers 1-10. Then Listen and match.

2) Students listen and say the numbers.

3) Listen and say:

T: What’re these/those?

S: They’re eyes..

T: 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S: There are 32.

3.Drills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re these?

S2: They’re….

1) Write the number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he phrases.

5.Conclude

6.Homework

Work book.

課后評價: 個人修改

教案

課題 Starter Module3 Unit1 課型 listeningandspeaking

教學目標 學習詢問顏色句型

教學重點 What colour are …? They are red. How do you spell “red”? R-E-D.

教學難點 顏色詞匯的拼寫記憶

教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 1

教學課程 1.Greeting.

2.Warming-up

1)Look and learn the word:apple,banana,flower,tree,bird,cat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colour words.

3) Listen and say:

T: What colour are they?

S: They’re red.

T: How do you spell “red”?

S: R-E-D..

3.Drills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 colour are they?

S2: They’re….

S1: How do you spell it?

S2: …

4.Practise

1) Read and match.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he sentences.

5.Conclude

6.Homework

Work book.

初中教案篇18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化學《溶解度》教案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jù)給定的數(shù)據(jù)繪制溶解度曲線。

(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為什么只有在“兩個一定條件”下,它們才有確定意義?

【交流回答】

改變條件可以使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量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溶解能力。

【活動與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燒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燒杯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tài)。比較NaCl與KN03溶解的量,并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tài)。比較它們?nèi)苜|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com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飽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飽和溶液。比較二者溶解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歸納總結】

定量描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溫度下;②等量的溶劑里,人們統(tǒng)一規(guī)定:在100g溶劑里;③溶液為飽和狀態(tài);④單位為g。

固體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tài)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溫度下;②100g溶劑里;③溶液為飽和狀態(tài);④溶質的質量。

【提出問題】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時所說的“易溶”、“難溶”與溶解度的關系嗎?請看下面資料。

【課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時的溶解度)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樣表示的呢?

【課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結】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種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觀,不能表示物質在任意溫度時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觀表示某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向,下面我們尋找另一種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按教材P36~P37要求繪制溶解度曲線,并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判斷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變化情況,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1)大多數(shù)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數(shù)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3)極少數(shù)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0H),。

2.交點P表示,在該溫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

【提出問題】

我們研究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又該如何表示呢?

【課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討論,并回答有關問題。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小,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練習討論】

如何增加養(yǎng)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學生活動】

利用所學知識和閱讀教材P38~P39資料討論回答。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固體、氣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體溶解度的相對大小,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并且通過活動與探究總結出了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們還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課后習題

【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nèi)容。

溶解度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飽和溶液的涵義。

2、了解溶解度涵義,初步學習繪制溶解度曲線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1.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確理解氣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工具

教師用具:多媒體。學生用具:儀器:燒杯、玻璃棒、酒精燈、蒸發(fā)皿、藥匙、天平、砝碼、量筒、石棉網(wǎng)、鐵架臺、坐標紙。藥品:氯化鈉、硝酸鉀。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知道食鹽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無限地溶解食鹽呢?

(猜想)1.能2.不

(由一組同學描述現(xiàn)象、結論,其他各組提出異議)

(小結)1.在一定條件下,氯化鈉不能無限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加入水,又能繼續(xù)溶解。

2.在一定條件下,硝酸鉀也不能無限制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升高溫度,又能繼續(xù)溶解。

(提問)上述活動的“一定條件”是什么?

(討論、總結)1.一定溫度

2.一定量的溶劑

(追問)如果不指明這兩個條件,能否說某物質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討論、回答)不能。因為我們可以改變溫度、改變?nèi)軇┑牧?,使溶質無限制地溶解。

(引導)我們把一定條件下不能繼續(xù)溶解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相反,還能繼續(xù)溶解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

(思考)請大家根據(jù)剛才的分析,總結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科學概念。

(板書)一、飽和溶液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xù)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還能繼續(xù)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思考)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能否溶解?

(討論、小結)某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對其他物質而言并非飽和,所以,向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硝酸鉀能繼續(xù)溶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飽和溶液概念中的“這種溶質”四個字)

(提問)1.通過活動與探究可看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2.如何判斷某一溶液是否飽和?

(討論、總結)

(板書)2.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在一定條件下,溶質是否繼續(xù)溶解。

(提問)回想課上的活動與探究,試分析如何將一瓶已經(jīng)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不飽和溶液。

(分析、討論)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引導)調動學生的逆向思維,思考:如何將接近飽和的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

(討論)

(結論)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

(學生可能想不到改變?nèi)苜|的量,這耐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上述兩個活動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斷加溶質直至不再溶解)

(提問)“升高溫度”與“蒸發(fā)溶劑”矛盾嗎?

(活動與探究2)

取少量硝酸鉀飽和溶液放于蒸發(fā)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觀察現(xiàn)象。加熱該溶液,觀察在持續(xù)加熱的過程中溶液的變化。

(交流實驗現(xiàn)象,并分析出現(xiàn)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

(總結)在加熱溶液的過程中,起初溶液溫度升高,溶劑蒸發(fā)得比較少,溶液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所以固體繼續(xù)溶解;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溶劑不斷蒸發(fā),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體。

“升高溫度”與“蒸發(fā)溶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將飽和溶液與不飽溶液相互轉化。

(升華)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著許多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會更美好。

(講解)以上我們討論出的轉化關系與條件是大多數(shù)物質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但不可否認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溫時可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因此上述轉化規(guī)律只適用于大多數(shù)物質。

(板書)一般情況下:

課后小結

(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探究了飽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飽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確定的意義,并總結出了判斷飽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我們還從中獲取了哲理性的知識,用于指導我們的學習。

初中教案篇19

一、教材分析:一個籃球讓學生體會到健康和快樂,一節(jié)好的體育課讓學生讓學生對籃球運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目標

二、學情分析:我這節(jié)課教學的是初一年級43位同學,他們比較好動,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容易培養(yǎng)。他們的目標相同:就是在體育課上有所收獲并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但是他們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籃球基礎、認知能力等個方面都有所不同,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設計:

準備部分:在課的開始部分,選用了創(chuàng)新“集體性”游戲,讓學生動腦思考,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新練習的方法,并在合理運用情景導入的基礎上,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精神。

基本內(nèi)容:在技巧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直觀的圖片示范、教師的標準動作示范、采用了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在安全的基礎上敢于嘗試,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即使點撥,誘導,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思考,自主活動,自主創(chuàng)造,自我管理的活動方式,同時心理也獲得了愉快的體驗。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組討論練習的方案,通過比賽,提供了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啟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反應性和靈敏性。其次,通過一些奔跑和跳躍練習和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束部分:讓學生對小組和個人進行自我評定。這樣整堂課在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結束。

四、本節(jié)課的反思:

由于體育課大都是在室外進行,組織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物質上、從心理上作好充分準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采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xiàn)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目的。然而,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都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而變化的,怎樣抓好體育課的組織教學、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呢?

所以,根據(jù)初一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我安排了以上的學習內(nèi)容。只有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你讓學生在那里長時間集中練拍球,他也會覺得枯燥的,注意力也不會集中起來,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我讓學生為主體,自由發(fā)揮去練習,同時我也參與到他們的練習中去,讓學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術動作和示范。

我這節(jié)課就是要通過體育與健康籃球運球的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這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籃球運球練習,提高控球能力,在課的最后安排了教學比賽,目的是讓學生在賽中練習,提高實際運用的能力。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上完課后學生的第一句話就是很快樂,很高興,我覺得這是對一節(jié)好的體育課的最好的評價。原因是他們在這節(jié)課里通過學習有所收獲,體驗到籃球運動的樂趣,所以他們很快樂。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課堂上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變換多樣的組織形式,使得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對籃球運動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的精神。

初中教案篇20

【學習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

【學習重難點】

1.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單元中,作者帶我們走進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濟南的冬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關于寫夏的文章,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隨著__走進《夏》,去感受夏的獨特魅力!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__,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獎項榮譽稱號。

2.了解背景

__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jié)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shù)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使夏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詩人作家筆下,夏并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jié)。__同志卻敢于履新涉奇,從人所寡言處言之,“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3.重點字音

主宰(zǎi)積蓄(xù)澹澹(dàn)

黛色(dài)匍匐(púfú)貯藏(zhù)

迸發(fā)(bèng)遺憾(h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閑情逸致(yì)輕飛曼舞(màn)

4.解釋詞語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氣勢)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統(tǒng)治。

靈秀:秀美。

終極:最終,最后。

春華秋實:春天開放,秋天結果。

迸發(fā):由內(nèi)而外地突然發(fā)出。

細滋慢長:細細滋生,慢慢長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蕩漾的樣子。

閑情逸致:閑適安逸的興致情趣。

5.初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說夏的色彩是金黃的,為什么?

明確:作者如是說的原因是,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麥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著金黃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作者和不少歷代文人不同,與“有閑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歡夏天。請說說原因。

明確:課文抒發(fā)的是對“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贊美,和對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農(nóng)人的謳歌,表達的正是作者對這種充滿激情的火熱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寫法探究

本文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鮮明,請舉例說明。

明確: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對比,寫出了從春到夏的過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與“苦澀的汗水”對比,強調了作者寫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頌勞動,贊美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

(三)揣摩語言

文中贊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這篇文章在語言上也很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句子富有表現(xiàn)力。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各三至五個),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明確: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為具象了。

(2)“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常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3)“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chǎn)生幻覺,像是“艦船”,表明了麥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擬人句:

(1)“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蜂蝶優(yōu)美的舞姿,很生動。

(2)“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3)“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這些農(nóng)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里用人的跑步?jīng)_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四、板書設計

夏總特點:緊張熱烈急促

景(美)

人(勤)贊美夏天

贊美自然

贊美農(nóng)民

贊美生活

五、課外拓展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闭埬惆l(fā)揮想象,寫幾筆“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初中教案篇21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zhàn)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nèi)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zhàn)爭的意義。

2、通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通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zhàn)爭在美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認識統(tǒng)一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nèi)戰(zhàn)前南北兩種經(jīng)濟方式的矛盾。

導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tǒng)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tǒng)。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tǒng)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眾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tǒng)。有三位總統(tǒng)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tǒng),領導過美國獨立戰(zhàn)爭,被尊稱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tǒng)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jīng)濟危機的陰影,戰(zhàn)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

2016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tǒng)的樣子?!伴_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tǒng)都像總統(tǒng),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為,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場戰(zhàn)爭就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也叫美國內(nèi)戰(zhàn)。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nèi)戰(zhàn)》。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后的美國南北經(jīng)濟發(fā)展;

2、南北不同經(jīng)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jīng)濟制度(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經(jīng)濟(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jīng)濟

3、南北兩種經(jīng)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xiàn):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nèi)戰(zhàn)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戰(zhàn)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為扭轉戰(zhàn)爭局勢采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時間,內(nèi)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初中教案篇22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熟練作出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掌握一次函數(shù)及其圖像的簡單性質;

2、初步了解函數(shù)表達式與圖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jīng)歷作圖過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轉變過程,讓學生體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2、經(jīng)歷對一次函數(shù)性質的探索過程,增強學生數(shù)形結合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

3、經(jīng)歷對一次函數(shù)性質的探索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在作圖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的美;

2、經(jīng)歷作圖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作風。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基礎上,從圖像這個角度對一次函數(shù)進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紹了作函數(shù)圖像的一般方法:列表、描點、連線法,再進一步總結出作一次函數(shù)圖像的特殊方法——兩點連線法。結合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對一次函數(shù)的單調性作了探討;對一次函數(shù)的幾何意義也有涉及。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認識情況,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對教材內(nèi)容可作適當增加,但不宜太難。為進一步學習圖像及性質奠定了基礎。教學重點:結合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研究一次函數(shù)的簡單性質教學難點:一次函數(shù)性質的應用

三、學情分析函數(shù)的圖像的概念及作法對學生而言都是較為陌生的。

教材從作函數(shù)圖像的一般步驟開始介紹,得出一次函數(shù)圖像是條直線。在此基礎上介紹用兩點連線得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數(shù)解析式與圖像二者之間的探討這部分內(nèi)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學生能回答書中的問題就可以了。教學中盡可能的多作幾個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是條直線。

四、教學流程(一)、復習引入

1、什么叫做一次函數(shù)?

2、你能說說正比例函數(shù)y=kx(k≠0)的性質嗎?

3、針對函數(shù)y=kx+b,要研究什么?怎樣研究?

(二)做一做

例1、畫出函數(shù)y1=2x與y2=2x+3,y3=2x-2的圖像二、新課講解把一個函數(shù)的自變量和對應的因變量的值分別作為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在直角坐標系內(nèi)描出它的對應點,所有這些點組成的圖形叫做該函數(shù)的圖像。下面我們來作一次函數(shù)y1=2x與y2=2x+3,y3=2x-2的圖像分析:根據(jù)定義,需要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許多點,因此我們應先計算這些點的橫、縱坐標,即x與對應的y的值。我們可借助一個表格來列出每一對x,y的值。因為一次函數(shù)的自變量X可以取一切實數(shù),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解:列表:x…-2-1012…y1=2x…0…y2=2x+3y3=2x-2描點:以表中各組對應值作為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內(nèi)描出相應的點。連線:把這些點依次連接起來,得到圖像(如圖)它們是一條直線。

觀察圖像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三個一次函數(shù)圖像的形狀都是,并且傾斜程度,即互相。

(2)y1=2x的圖像經(jīng)過。

(3)y2=2x+3的圖像與y1=2x圖像,且與y軸交于,即y2可以看作由y1向平移個單位長度得到,圖像經(jīng)過第象限,k,b的符號如何?()(4)y3=2x-2的圖像與y1=2x圖像,且與y軸交于,即y3可以看作由y1向平移個單位長度得到,圖像經(jīng)過第象限,k,b的符號如何?

結論:

1、一次函數(shù)y=kx+b(k≠0)的圖像可以由直線y=kx平移個單位長度得到。(上加下減)

2、一次函數(shù)y=kx+b(k≠0)的圖像是一條直線,我們稱它為直線y=kx+b。

3、平行的直線k相等。

三、做一做。

(1)利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畫法)畫出y=-x+3和y=-x及y=-x-4的圖象的圖像。

師:回顧剛才的作圖過程,經(jīng)歷了幾個步驟?

生:經(jīng)歷了列表、描點、連線這三個步驟。

師:回答得很好。作函數(shù)圖像的一般步驟是列表、描點、連線。今后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數(shù)的圖像。

師:從剛才同學們作出的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次函數(shù)圖像是一條直線。

(2)在所作的圖像上取幾個點,找出它們的橫、縱坐標

四、議一議觀察圖像思考:

(1)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從左往右是上升還是下降,由圖像怎么看函數(shù)的增減性(y隨x的變化),你認為決定條件是什么?

(2)圖像經(jīng)過哪些象限?k,b的符號如何?

(3)y=-x+3和y=-x-4是由y=-x怎樣平移得到的?一次函數(shù)y=kx+b的圖像是一條直線,因此作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時,只要確定兩個點,再過這兩個點作直線就可以了。一次函數(shù)y=kx+b的圖像也稱為直線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數(shù)的圖像

(1)y=x+3

(2)y=-x+3

(3)y=2x-4

(4)y=-2x-4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是一條直線,正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是經(jīng)過原點的一條直線。在作圖時,只需確定直線上兩點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一般地,作函數(shù)圖像的三個步驟是:列表、描點、連線。

六、課后練習。

書上93頁練習五、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作函數(shù)圖像的一般方法,通過對一次函數(shù)圖像的認識,得到作一次函數(shù)及正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的特殊方法(兩點確定一條直線)。讓學生能夠迅速找到直線與坐標軸的交點,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數(shù)形結合,找準這兩個特殊點坐標的特點(x=0或y=0),讓學生理解的記憶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初中教案篇23

1、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shù)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比較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會用根據(jù)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

3、使學生會辨認直角、銳角、鈍角;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xiàn)象;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初步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方法。

4、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會綜合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或稍復雜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嘗試運用分析、推理、轉化的方法。

5、讓學生經(jīng)理數(shù)數(shù)的過程體驗數(shù)的產(chǎn)生過程和作用;能人、讀、寫萬以內(nèi)的數(shù),知道這些數(shù)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用符號用詞語描述萬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能說出各數(shù)位的名稱,識別各數(shù)位上數(shù)字的意義;結合現(xiàn)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認識近似數(shù),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shù)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shù)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6、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稱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7、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yǎng)估算意識;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8、使學生體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jù)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驚醒簡單的分析;通過對周圍現(xiàn)實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9、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fā)現(xiàn)圖形和數(shù)字的排列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欣賞數(shù)學美的意識,運用數(shù)學去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guī)律的排列隱含著數(shù)學知識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

2、扎扎實實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fā)揮集體教研的作用。

3、認真研究、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實驗教材,認真?zhèn)湔n、上課,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1)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奧數(shù)輔導,使它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重點抓好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

5、定期進行測試,及時反饋總結。

154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