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康華0 分享 時間: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2了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視眼與遠視眼的調節(jié)。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過討論、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鏡的矯正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

凸透鏡、燒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體課件、凹透鏡。

四、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是什么?

2.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鏡才能看清物體?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體是由于眼球相當于一架照相機,利用了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

近視眼是由于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鏡來矯正。

遠視眼是由于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鏡來矯正。

2.教學互動

互動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機,你知道是如何看物體的嗎?

明確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體課件、掛圖)觀察分析,晶狀體和角膜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當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上時,我們就看見物體了。

互動2

我們是如何看清遠處與近處的景物的?

明確討論分析,看遠處與近處景物通過調節(jié)晶狀體形狀,使景物的像始終落在視網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動3

探究探視眼的矯正。

明確由于長期不注意用眼衛(wèi)生,使晶狀體變凸,或睫狀體調節(jié)能力降低,遠處的景物的像落在視網膜前面,形成近視眼。引導學生設想用凹透鏡將光線發(fā)散,使遠處景物傳來的光仍能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能看清遠處的景物。

互動4

探究遠視眼的矯正。

明確遠視眼是由于晶狀體太薄,近處物體的像成在了視網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導學生設想用凸透鏡將光線會聚,使近處物體傳來的光線仍能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近處的物體。

互動5

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各自的度數(shù)不同,鏡片相同嗎?

明確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出眼鏡度數(shù)不同,眼鏡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數(shù)越深,焦距越小。

3.達標反饋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視眼只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近視眼需利用凹透鏡來矯正。

(3)遠視眼只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遠視眼需要利用凸透鏡來矯正。(遠;近;凸透鏡)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眼睛是怎樣看清物體的,了解了遠視眼與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2)方法歸納

本節(jié)課通過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結構及成像原理,觀察了遠視眼與近視眼的矯正方法,運用了討論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業(yè)

1.目前,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小紅到醫(yī)院做了治療近視的準分子手術,摘除了戴了幾年的眼鏡,你知道準分子手術是怎么回事嗎?

2.老花鏡的“度數(shù)”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數(shù)乘100,你能替爺爺測出他的老花鏡的度數(shù)嗎?

(四)板書設計

3.4眼睛和眼鏡

一、眼睛

二、近視眼及其矯正

1.近視眼

2.矯正方法

三、遠視眼及其矯正

1.遠視眼

2.矯正方法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2)

第一章 聲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1.本課設計中,力求體現(xiàn)用身邊常見器材進行物理實驗的思想。這節(jié)知識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好章節(jié),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茖W探究是初二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探究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解決物理問題常采用這種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有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傳播的?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器材】

1.錄音機、磁帶、外接喇叭、大米數(shù)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適量水(學生自帶)。

4.小鈴鐺、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

【教學過程】

一、提高授課藝術,創(chuàng)設最佳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1.重視課堂授課藝術,富有魅力的語言,對吸引和保持學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章首圖,教師用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的語言朗誦配文,給學生美的享受。教師巧妙設疑,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里,聲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觀的現(xiàn)象。根據(jù)圖文,你們有哪些困惑的問題?激勵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進行交流?

2.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課本圖1.1-1四幅圖,讓學生模擬它們發(fā)聲,激活課堂氣氛。學生交流討論:發(fā)生體發(fā)聲時,有沒有共同特征?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3)

重點:

領略物理的神奇,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難點:

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簡單解釋。

釋疑知識點:

例題:

你對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對大自然有哪些驚嘆?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神奇?請舉出幾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產生的,太陽發(fā)光是核反應,蘋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產生的,筷子在水中彎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題1:

平日你是怎樣喝飲料的?你細心觀察過嗎?如果一個瓶子裝滿飲料,蓋子蓋上,在蓋子上開一小孔,剛好能插進吸管。這時再用吸管吸飲料,能吸上飲料嗎?試試看,如果吸不上來,怎樣做才能將飲料吸上來?

[解析]:

本題應從大氣壓方面進行考慮。

答案:之所以能吸飲料是由于大氣壓的原因。如果封閉很緊,飲料瓶內氣壓減小,就吸不上飲料了。可選擇擴大插吸管的口,或再開一小孔,問題就可解決。

例題2:

圓珠筆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過圓珠筆油是如何從筆管流到筆尖的?如果你將筆朝上使用,使用一會筆還會出油嗎?

[解析]:

圓珠筆是靠重力供給油墨。

答案:圓珠筆是靠重力供給油墨的。寫字時小圓珠和紙面接觸,受到手沿筆桿向下的力。小圓珠就和筆尖間有一空隙,此時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來,如果朝上使用寫一會就寫不出字了。

A類

1.你發(fā)現(xiàn)過身邊的神奇嗎?與同學們一起研究一下。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觀的相關資料。

B類

觀察、實驗:自制一個浮沉子。

準備的器材:礦泉水瓶、帶膠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將空的礦泉水瓶裝上適量水,再將裝上適量水的蓋上帶小孔的膠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進礦 泉水瓶中。試試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嗎?

(2)蓋上礦泉水瓶蓋,并扭緊,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礦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嗎?

觀察:小瓶什么時候下沉?

小瓶什么時候上???

C組

開學伊始班級進行大清掃,小明和小麗一起擦玻璃。小麗指著玻璃的下面說:“這兒還沒有檫干凈?!奔毿牡男∶黝D時發(fā)現(xiàn):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卻看不清楚呢?哈氣是怎么回事呢?圍繞哈氣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水的狀態(tài)變化,了解水有三種狀態(tài),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tài)可以相互轉化。

2.學習運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物質的狀態(tài)變化。

3.初步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模型。

【教學重點】

1.觀察水的狀態(tài)變化,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tài)可以相互轉化。

2.觀察冰的熔化過程,認識冰的狀態(tài)變化。

【教學難點】

1.認識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微觀模型,了解結構特點。

2.能夠初步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tài)變化。

【教學過程】

一、物質存在的形態(tài)

我們在小學的自然課中已經學過,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可以分為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教師出示各種物質,鐵釘、雪糕、水牛奶等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它們各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這些形態(tài)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并歸納出三種狀態(tài)的特點:像鐵釘、雪糕這類固態(tài)物質具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像水和牛奶這樣的液態(tài)物質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像氣球中的空氣這類氣態(tài)物質既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一定的體積,其體積取決于容器的幾何尺寸。

二、物態(tài)變化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許多有關水狀態(tài)變化的事例。先讓學生回顧,描述這些現(xiàn)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類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結成冰;燒開水,水開了—水變成了水蒸氣;……

教師:那么水是怎樣變化的?有幾種狀態(tài)存在?下面我們實驗來研究。

學生分組實驗:(用圖中實驗裝置進行)

先指導學生正確點燃和熄滅酒精燈(不能吹滅,只能用蓋子熄滅)

(1)從保溫杯中取出碎冰塊放入燒杯中進行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冰變成水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水沸騰,觀察水沸騰后從玻璃管中冒出的“氣”,這“氣”在管口處看不見,離管口處稍遠,可以看見霧氣。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氣”看見水滴從勺子上落下來。

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加熱冰,冰逐漸熔化成水,繼續(xù)加熱,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冷卻變成了水。

根據(jù)生活經驗:再將水放入冰箱中,水還會結成冰。

學生歸納水存在的幾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為什么同種物質會有不同的形態(tài)呢?我們可以用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來解釋。(教師出示動畫“水的三態(tài)變化”)

教師結合微觀模型,并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tài)變化:當物質處于固態(tài)時,分子排列緊密,分子之間空隙很小,每個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動,所以固態(tài)物質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固體的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劇,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的運動足以使它們離開原來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間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液態(tài)的形式存在;如果溫度再升高,分子運動更加劇烈,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會擺脫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氣態(tài)的形式存在。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5)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jù)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jù)常見的周期現(xiàn)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

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1.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yǎng)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根據(jù)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2.2 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sh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

【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么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

【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

6.2 新知介紹

一、長度的單位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進率。

下面我們來總結: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shù)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200px,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200px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師】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師:首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在測量過程中總結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shù)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shù)和單位兩部分。

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shù)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圖所示)。

讀數(shù):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下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shù)值和單位。

【師】下圖中木塊長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測量誤差

【師】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的測量結果有稍微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測量方法卻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有差別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最后需要進行估讀,估讀就難免有大有小。這就形成了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師】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少誤差。

減少誤差的方法: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讀數(shù)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fā)生的,是能夠避免的。

【例題】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測量的結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圖知:刻度尺上25px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木塊左側與50px對齊,右側與96.25px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96.25px-50px=46.25px。

故選A

【例題】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較大的讀數(shù)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shù),取其余3個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值即為測量結果;

在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四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結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shù)位數(shù)的保留規(guī)則與測量值相同;

從題中提供數(shù)據(jù)可知,323.75px與其它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所以323.75px是錯誤的,應該去掉;

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選A

三、時間的測量

【師】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帶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來看時間的,所以是時間的測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還有哪些是用來測量時間呢?沒有手表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法判斷時間呢?(不要告訴我說可以看手機時間。)

【師】

下面我們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

16世紀后,歐洲出現(xiàn)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wěn)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師】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計時。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

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shù)量的沙子,根據(jù)漏下的沙量計時。)

【師】對,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時候在野外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太陽的位置確定大概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時間。

時間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計時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實驗】機械停表的使用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shù)。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

【歸納總結】秒表的外形如上圖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節(jié),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后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

【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

誤差處理:

【師】時間的測量也會有誤差,如果減小誤差,如長度測量類似: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初二物理教案上冊人教版2023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反射定律,能從眾多的光現(xiàn)象中辨識出光的反射現(xiàn)象。

2.在實驗探究中能主動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對實驗現(xiàn)象作出。

3、能在實際中應用光的反射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收集數(shù)據(jù)以及團隊合作等能力。

2.難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發(fā)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陽的光;用一面鏡子可將室外的陽光反射到室內,光的反射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學、看到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是由于發(fā)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的反射;對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反射光將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規(guī)律?

生丙:為什么光會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

生?。悍瓷涔馀c入射光存在什么關系?

師:大家提的問題提得很好,由于時間所限,我們不可能每個問題都去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規(guī)律,其他問題大家可以回去查資料,回去研究。

二、新課內容

1.光的反射。

師:這是一條入射光線射到一個平面鏡上,下面請問這們討論猜想一下反射光線將沿什么方向射出?

師:請同學將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畫出,為了便于說明標出1、2、3……如圖2所示。

下面我們先表決一下,支持1的請舉手,支持2的請舉手,支持3的請舉手。

下面我們調換一下座位,請支持1的坐在左邊,請支持2的坐在中間,請支持2的坐在右邊,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過不要灰心,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我們現(xiàn)在三軍對陣,如何決出勝負呢?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首先要設計實驗,需要什么器材?怎樣去做?請各組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光源、一個平面鏡、一個可折轉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鐵架臺,討論設計實驗。

學生討論、思考,設計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先請一組到講臺上將其實驗演示給全體同學看,其他組的同學要進行評議:這個設計行不行。

該組同學設計實驗裝置與課本P52圖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全班同學給予掌聲鼓勵。

生:分4個人一小組做實驗,找反射光線。

師:1、2、3組的實驗結果,得出反射光線將沿哪個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師:有沒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沒有。

師:可見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錯誤的。

師:請1的支持者站起來,通過實驗證明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讓我們用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其他同學也不要氣餒,下次受到鼓勵的可能就是你們。

通過實驗我們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誰能給這兩條光線起個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線叫入射光線,反射光的光線叫反射光線。

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呢?我們還需要通過實驗來研究,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我們可以把我們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路徑以及平面鏡所在的位置像課本P52圖4一15一樣在塑料板上畫出來。因為兩點決定一線,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的路徑后,點兩個點就可將其傳播路徑畫下來。

生:在紙板上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以及平面鏡的位置,找兩線位置關系。

師:反射光線的位置與入射光線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生: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跟反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相等。

師: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有兩個(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同理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也有兩個,你們說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和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相等到底指哪一個角呢?可見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不惟一的,為了更確切地描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的位置關系,我們需要添加一條輔助線,這條輔助線加在哪里合適?

生:討論、交流。

師:請一位同學自己上臺將輔助線加上。

師:這條輔助線與鏡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線,也不偏向反射光線,非?!肮C”地站在中間,像“法官”一樣,因此我們就稱它為“法線”,引入法線后,同學們考慮一下,如何描繪這兩條光線的位置關系更確切?或者說就惟一了呢?

生:討論、思考得出: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與反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相等。

師:誰能給這兩個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

師:根據(jù)一次實驗的結果就能下結論嗎?

生:不能。

師:怎么辦?

生:改變入射光的方向,再做兩次,并將實驗所測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師:請大家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并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師: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師:下面大家做實驗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并將所測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中,得出實驗結論。

生:實驗結論是: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

師: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講: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講: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是不能只考慮數(shù)值大小關系,還要考慮物理意義。

對課本P52圖4一15光路圖你還可得出什么結淪?

生甲: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生乙: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師:甲乙兩同學回答正確,乙同學的結論你能用實驗驗證嗎?

生乙:可以。如果將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線為軸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線了。

師:大家一起做實驗探究,是這樣的嗎?

生:通過實驗得出:是這樣的。

師:可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請大家光的反射規(guī)律。

生: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書

師:介紹“模型法”:一幅圖三條光線就將光的反射規(guī)律形象地描繪出來了,這就是物理學上常用的——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模型法”。

師:根據(jù)“逆向思考法”,若讓入射光線逆著反射

光線的方向入射,同學們猜想一下,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怎么辦?

生: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師:實驗結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著原來的反射光線,反射光逆著原來的入射光,可見,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書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演示實驗l:拿一塊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某同學的眼上,問其,感覺如何?(刺眼)刺眼說明光很強,看不清。其他同學有沒有這一感覺?(沒有)沒有說明光沒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實驗2:拿一塊面積、形狀與平面鏡相同的硬紙殼,再做相同的實驗,再提問那個同學.問此時有何感覺?(不刺眼,能看清)反問其他同學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說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師:光射到硬紙板上所發(fā)生的反射我們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鏡面的反射我們把它叫鏡面反射。

生:為什么會發(fā)生漫反射和鏡面反射?

教師取兩張硬紙條,把一些大頭針垂直插在硬紙條上,可以看到這些大頭針互相平行,教師把其中一張硬紙條注意折幾折后,插在這張硬紙條上的大頭針不再互相平行。

師:平的紙條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頭針看成法線,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時,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發(fā)生鏡面反射。彎折的紙條凹凸不平。各個入射點的法線方向各異,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時,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線向各個方向射出,發(fā)生漫反射,讓學生看課本P53圖4—16,進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時,每條光線的發(fā)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歸納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本節(jié)我們通過對光的反射現(xiàn)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規(guī)律,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師:每位同學對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行評估。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56作業(yè)l、3、4、6。

2.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光的反射(二)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六、課后反思

144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