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教案五篇

李斯221147 分享 時間:

  有了伯樂,能讓人才盡快施展,但即使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應(yīng)奮發(fā)圖強,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更應(yīng)毛遂自薦,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斃,等待“伯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陌四昙壪聝哉Z文《馬說》教案五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語文《馬說》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guān)“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有進一步的認識?!恶R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罢f”是“談?wù)摗钡囊馑肌?/p>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胖攸c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埔辉~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zhí)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jié)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lǐng)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yè)本》基礎(chǔ)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guān)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zhì)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安畼贰北扔髂馨l(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fā)現(xiàn),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p>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xiàn)。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xiàn),被人發(fā)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yīng)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fā)現(xiàn),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fā)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jié)全文

  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后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于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

 ?、徘Ю锺R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魄Ю锺R為什么“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xiàn)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語文《馬說》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后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預備

  1.布置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guān)馬的成語,并作解釋。

  3.教師預備一個關(guān)于千里馬的故事,有關(guān)“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shè)計思路

  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練習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guān)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guān)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有進一步的熟悉。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wù)劇钡囊馑?,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留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熟悉?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熟悉。就一般的馬來說,應(yīng)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lǐng)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lǐng)。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潔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wù)勛髡叩乃枷敫星椤?/p>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熟悉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yīng)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nèi)容?

  3.假如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jié)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

  2.背誦課文。

  語文《馬說》教案三

  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三)情感體驗點

  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四)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shè)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難點: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

  疑點:如何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教讀課。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訴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guān)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fā)出來的,卻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觀看“萬馬奔騰”的音像視頻資料。

  師:馬是一種吉祥、神圣的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學屬馬?請站起來。請每一個人說一個有關(guān)馬的成語再坐下。

  生:一馬當先(師:好!果真如此,說完請直接坐下)、馬不停蹄、快馬加鞭、金戈鐵馬(師:好,戰(zhàn)場建功、巾幗英雄)、放馬南山(仗打完了,放馬南山,我們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馬首是瞻、馬革裹尸、五馬分尸、萬馬奔騰、千軍萬馬、龍馬精神、青梅竹馬(師:好,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富有表現(xiàn)力)、馬馬虎虎、走馬觀花、人仰馬翻、馬失前蹄、人強馬壯、害群之馬、單槍匹馬、犬馬之勞、一馬平川、心猿意馬、招兵買馬、懸崖勒馬、塞翁失馬、指鹿為馬。

  師總結(jié):同學們積極踴躍、爭先恐后,這很好,就應(yīng)該一馬當先,有龍馬精神。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駢( pian)死于槽櫪(cao li)之間 才美不外見(xian) 食(si)之不能盡其材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俟孰m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即使)(一起)

 ?、隈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凼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飼養(yǎng))(吃)

 ?、芮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況且)

 ?、莶咧灰云涞?(用鞭子抽)

  ⑥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鞭子)

  (3)重點句子翻譯

 ?、亳R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馬,之,定語前置的標志

 ?、谇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燮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不識千里馬吧!

  (三)課文朗讀

  《馬說》寫于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謂“不平則鳴”!

  課文要讀出這種情感,請齊讀。齊讀后老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停頓、情感。舉例:

 ?、俟?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找學生朗讀第一段,老師范讀,讀出痛惜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谡埻瑢W讀第二段,注意: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師范讀,讀出憤慨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壅埻瑢W讀第三段,注意: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范讀,然后學生齊讀全文。

  (四)內(nèi)容探究

  同學們感情充沛、一氣呵成,讀的很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千里馬”、“伯樂”又分別象征什么人呢?

  請討論三分鐘回答。

  明確:見板書

  馬 說

  韓愈

  千里馬 人才

  伯樂 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食馬者 愚昧無知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

  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慨。

  寫法 托物寓意

  韓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這樣的曠世之才,仍被埋沒,實在令人痛心疾首,請讓我們飽含感情再齊讀課文。

  (五)拓展延伸

  讀的很好,要想打動別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學們做到了這一點。

  文章既表達了韓愈壯志難酬的憤慨,更激起古今許多有識之士的共鳴,故廣為流傳,經(jīng)久不衰。但有人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過分夸大了“伯樂”的作用,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對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認為今天的“千里馬”應(yīng)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請討論五分鐘回答。

  師生交流:

  甲生:我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如果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也不會有諸葛亮的“隆中獻策”、“三分天下”??峙轮T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這樣認為,有典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姜尚在預先知道周文王將外出巡游之際,以退為進,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鉤釣魚,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問他何故,他說“我不是在釣魚,而是在等真龍?zhí)熳印?。如果不是周文王這位伯樂發(fā)現(xiàn)姜尚,以姜尚的年齡,被老婆趕出家門的境況,恐怕除了釣魚,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漢戰(zhàn)爭中,正因為劉邦,這位伯樂,善于用人,才最終讓項羽“烏江自刎”,奪取天下。

  丙生:我不這么看。千里馬有很大的自主能動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設(shè)計,而是空等,也不會被起用。楚漢戰(zhàn)爭中的韓信先追隨項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劉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認為,韓愈只是宣泄了一種情緒,他是“千里馬”但因為無人能賞識他,所以一直沒有更大的施展空間,所以格外看重伯樂的作用,但事實上韓愈這位“千里馬”,何以能彪炳史冊,是因為“伯樂”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放棄。歷的蒲松齡、曹雪芹、蘇軾、哪個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窮困潦倒,埋沒終生。可見沒有伯樂,一樣有千里馬。

  師:好啊!應(yīng)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有了伯樂,能讓人才盡快施展,但即使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應(yīng)奮發(fā)圖強,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更應(yīng)毛遂自薦,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斃,等待“伯樂”。

  那你認為今天的“千里馬”應(yīng)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

  A生:我認為一個人應(yīng)先有大的志向,想*那樣“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有夢才有遠方,有目標才有未來。

  B生:我認為還應(yīng)該有恒心,正所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有再大的志向也無用。

  C生:我們學過《在山的那邊》,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堅持不懈,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我認為人才應(yīng)該謙虛好學、見賢思齊、虛懷若谷、都夠三省吾身,不斷進取。

  E生:俗話講“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應(yīng)有團隊精神,有合作意思,達到雙贏的局面。

  F生:我們剛學完《五柳先生傳》,我認為,真正的人才應(yīng)該用其所學服務(wù)于社會,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且應(yīng)該淡泊名利,潔身自好。

  G生:我想到,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愛國的思想應(yīng)該有利于社會、人民。一個壞人能力越強對社會危害就越大。

  師:這幾位同學說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與氣概。也應(yīng)有淡泊名利,安閑樂道的高潔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堅韌與恒心,也要有以苦為樂,苦中作樂的豁達胸襟。

  既要虛心好學,“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也要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馬的太豐富了。

  其他同學還有嗎?我看剛才發(fā)言的同學都具備上述素質(zhì)。其他同學只缺少一種素質(zhì),那就是自信!

  李白說過“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勢力與潛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六)擴大閱讀:(課下)閱讀韓愈的《龍說》、岳飛的《良馬對》附:《良馬對》

  帝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

  對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已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qū),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p>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食、石、見、祗”的音與形,理解文中“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的意義,重點學習加點的多義詞。

  2.掌握文中倒裝句的定語后置句與介賓短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比喻義。

  4.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結(jié)合已知的文言知識,加以區(qū)別比較,來鞏固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

  二、課堂設(shè)計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課文,而且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將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加以綜合掌握,學會區(qū)別比較,并能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學重點應(yīng)落在字、詞、句的教學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與作者托物寓意的寫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與通假字:(可制成幻燈片出示給學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見(xiàn)衹祗(zhǐ)

  ▲詞:(加點詞可制成幻燈片,用于“一詞多義”的教學,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

  ▲句:

  (1)倒裝句

 ?、俣ㄕZ后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聯(lián)系以前學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即“富僧者”。

 ?、诟闭Z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且該句的句讀也非常重要。

  (2)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 此處介賓短語作動詞

 ?、隈壦?的補語,在動詞之前

 ?、垤笕?或之后翻譯均可

  ④今[以蔣氏]觀之 作動詞的狀語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③(馬)鳴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練習也可以作一詞多義“之”的練習。第③句的“之”是語氣助詞,無義??陕?lián)系舊知識,出示幻燈做課堂練習。如“久之,蛇竟死”,“公將馳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語助詞,無義。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進一步指出伯樂對于千里馬命運的重要作用。

  (1)進述統(tǒng)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書2”輔助進行。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來引導出千里馬之悲慘命運。(被埋沒在馬夫手里,與普通馬老死在馬廄之中)。板書“埋沒”。在分析第三節(jié)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引導學生明白食馬者不讓它吃飽卻又要讓它日行千里,學生自然而然會得出食馬者摧殘(虐待)千里馬的結(jié)論。另外在分析最后“嗚呼”一句作者感慨時,可在原板書“不知”之前加一個大的鮮紅的“真”字,加以強調(diào)食馬者是真不知千里馬也。

  (2)在分析韓愈的創(chuàng)作意圖,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如教師是填鴨式直接告知學生,將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板書需事先有安排。在書寫“韓愈”時,在其正下方空兩行再板書“千里馬”,在歸納出千里馬被“埋沒”時,引導學生用成語來表達。學生會說“懷才不遇”或“報國無門”,再擇一寫在“千里馬”的下一行。再引導學生看板書,“韓愈”、“人才”、“千里馬”成一條直線,可得出“千里馬”是喻“人才”的。接著引導學生看板書去歸納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意圖,那么作者懷才不遇的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時在分析第一部分時將如下詞語板書在“千里馬”與“食馬者”之間:①(真)不知②埋沒③虐待(或摧殘)。箭頭則從“食馬者”指向“千里馬”,再引導學生得出“食馬者”有何三大罪行?這樣學生便可輕而易舉完成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任務(wù)。教師應(yīng)重點講述“埋沒人才”這一罪行。

  三、上課步驟:

  1、 導語設(shè)計:大家是否記得第五冊學過沙葉新的話劇?(《陳毅市長》)大家都來說的陳毅市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極富個性的人)他尊重齊仰之這個人才,那么齊先生在未遇陳市長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毫不重視齊仰之,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幸虧他遇到了陳毅,終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這使老師想起了伯樂相馬的故事,陳毅市長就好比是善相馬的伯樂,他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了齊仰之這個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沒有齊仰之那般幸運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馬說》,看看韓愈是怎樣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導語導入法,這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溫故而知新。這冊書中剛剛學過沙葉新的戲劇《陳毅市長》。其中的齊仰之的遭遇就與千里馬的遭遇相同,在舊社會里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也是懷才不遇。而陳毅就好比是伯樂,發(fā)現(xiàn)了這匹“千里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種導入法與板書導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結(jié)合來使用,也可有選擇地來使用。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lǐng)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4)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2、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標: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難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4、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shè)計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九年級,明年便要迎來中考。在此,老師準備了幾句祝福語贈送給大家:“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能馬馬虎虎,心猿意馬,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須拍馬,成為害群之馬。路遙知馬力,說話要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fā)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同學們可能注意到了剛才老師一口氣說了十多個含有馬字的成語,馬是人類的朋友,是

  一種吉祥、神圣的動物,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曾寫過許多關(guān)于馬的文章,而韓愈的《馬說》被公認為。今天這堂課,我們便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guān)于作者:(多媒體顯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并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關(guān)于文體:(多媒體顯示)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常常運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 釋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

  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

  “說”就是“談?wù)劇钡囊馑?,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 《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

  3、關(guān)于伯樂:(多媒體顯示)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并且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多媒體顯示)

  (1)下列字注音。

  祗zhĭ 槽櫪cáo lì 石dàn 駢pián 策câ

  食: 一食(shí)或盡粟 (sù)一石 食(sì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讀“sì”。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讀“cái”。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讀“xiàn”。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讀yã。

  2、學生齊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多媒體顯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點撥:文言句子朗讀節(jié)奏以不破讀為標準。

  四、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要求用原句回答)(多媒體顯示)

  (1)全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形象?

  (2)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的”

  (3)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4)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6)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7)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2、討論明確: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2)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只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7)其真不知馬也。

  3、讀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默讀課文,通過理解各段內(nèi)容揣摩文章情感。

  討論歸納:

  (1) 第一段:寫沒有伯樂,千里馬被埋沒的不幸遭遇。(痛惜之情)

  教師范讀,讀出痛惜之情。

  (2)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憤慨之情)

  指名一男學生讀,讀出憤慨之情。

  (3) 第三段: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嘲諷之情)

  指名一女學生讀,讀出嘲諷之情。

  五、重點研讀,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1)同學們,韓愈全文說馬,議馬,就真的就馬說馬嗎?下面,請聽我將第一段改讀一下,借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多媒體顯示)

  世有伯樂一樣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馬一樣的人才發(fā)現(xiàn)。千里馬一樣的人才常有,而伯樂一樣的人不常有。故雖有名馬一樣的人,祗辱于不識名馬的奴隸之手,像馬一樣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稱也。

  由此同學們是否體悟到作者是在借馬說人,由此及彼,以馬喻人。

  (2)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借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多媒體顯示)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千里馬不受禮待,不見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所以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是因為“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千里馬才被食馬者摧殘、埋沒、忽略。韓愈從小刻苦讀書,二十五歲中進士,長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書宰相,四十余日無回音,自己親自上門詢問,卻被看門人擋于門外,你說讓人氣憤不氣憤?所以,憂憤之下,韓愈寫下了這篇奇文,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馬說》教學設(shè)計.doc的無比憤慨之情。 由此可見,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chǔ)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明確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

  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2、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1)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2)托物寓意的寫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論萬里之勢。

  六、拓展探究

  話題1:假如你是“千里馬”,但是沒有“伯樂”賞識你,你會怎么做?

  話題2:假如你是“伯樂”,你怎么樣發(fā)現(xiàn)“千里馬”?

  話題3:當今社會,“千里馬”一定要遇上“伯樂”嗎?

  七、小結(jié)

  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

13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