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
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xiàn)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qū)別和相互聯(lián)系。
目標:
在了以上知識后,引導聯(lián)系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tài)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xiàn)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jié)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fā)熱發(fā)光現(xiàn)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fā)光熱、現(xiàn)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fā)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fā)地轉變?yōu)閯×已趸淖匀?。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fā)生了不同的現(xiàn)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guī)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xiàn)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tài)生成物產(chǎn)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chǎn)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qū)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chǎn)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fā)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初中歷史?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fā)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劇烈的氧化反應?,F(xiàn)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愈發(fā)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fā)射、火力發(fā)電等,都要經(jīng)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能力培養(yǎng):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及語言表達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研究氧氣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科學品質: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求實、嚴謹?shù)膬?yōu)良品質。
科學方法:通過實驗探討氧氣的化學性質。
重點 、難點: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在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有空氣,而空氣中有氧氣。
請你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氣的地方
氧氣與人類的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是人類和動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質。
傾聽
回答:人和動物呼吸,急救病人。
傾聽
激發(fā)興趣。
氧氣具有哪些性質呢?
化學上要系統(tǒng)的研究某種物質一般都有一個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再通過性質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包括什么內容?
回答:1 不經(jīng)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一瓶氧氣
1. 說出氧氣的色態(tài)
2 .氧氣有氣味嗎?
3.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
4.在1升水中僅溶解30毫升的氧氣怎樣表示氧氣的溶解性?
如果我們改變條件,氧氣會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所以說氣體時必須要注明在通常狀況下。
觀察、討論,一位學生回答(別的學生補充)
1氧氣是無色的氣體
2氧氣是無味的(聞氣味)
3氧氣比空氣重
4氧氣不易溶解于水
領悟
培養(yǎng)學生的面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聞氣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質
1.在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氣體
2.比空氣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氣液態(tài)氧 固態(tài)氧
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了解化學的研究范圍、定義。
②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進程。
③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事業(yè)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重點
①化學的研究范圍及其定義。
②化學與人類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放一首歌《第一時間》,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xiàn)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
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周圍有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如黑板和粉筆有不同的顏色,玻璃和水有不同的狀態(tài),窗上的金屬和怒條有不同的硬度和導熱性,等等......
你有沒有思考過:
①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怎樣才能使天空變的更藍?
②??梢猿圆葸^活,人為什么不能靠吃草過活?
③警察叔叔是怎樣判斷司機酒后開車的?
④節(jié)日的時候,人們都會燃放繽紛燦爛的煙花,你知道煙花為什么會五顏六色嗎?
⑤偵察員是怎樣顯示罪犯指紋的?
⑥怎樣除去衣服上的污漬?
你知道問題的答案嗎?
(二)新課講授
2、1什么是化學?
介紹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戶發(fā)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①以水為例說明如何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
②以氧氣為例說明如何研究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
③以衣食住行這些密切相關的事例說明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
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欣賞課文第一自然段,提高文學修養(yǎng)。
討論:生活離得開化學嗎?
2、2怎樣學好初中化學?(討論)
2、3趣味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實驗,做好筆記,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①“無中生有”(先用酚酞的酒精溶液在白紙上寫上字,晾干,用堿液噴射,顯示紅色字體)
②“清水三變”(“清水”→“牛奶”→“汽水”→“牛奶”:Ba(OH)2+Na2CO3+HCl+H2SO4)
③金屬燃燒(鎂條燃燒)
④“水能生火”(蒸發(fā)皿、碎紙、酒精、鉀、鑷子、水)
請同學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
(三)復習鞏固
1、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基礎自然科學。
2、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學觀點的是()
⑴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構成的
⑵分子在化學變化中不會破裂
⑶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破裂
⑷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一、研制艾滋病疫苗的過程中,化學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化學人類可以合成許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
三、化學工業(yè)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益處沒有壞處
四、利用化學可以研究和開發(fā)新能源
4、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有:指南針、印刷術__________和________,后兩種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方面所作的重大貢獻。
(一)課堂小結
⑴化學的定義
⑵化學與人類進步、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二)作業(yè)布置:
①閱讀第五頁“綠色化學”
②預習下一課
③記憶P73元素符號
一、板書設計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已經(jīng)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中心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
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破裂,而原子不會破裂,但可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學后記
略。
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精選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ji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jié)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jié)內容是后面章節(jié)《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發(fā)現(xiàn)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guī)律性聯(lián)系,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周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于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jīng)有了一定積累,但對于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fā)現(xiàn)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我將本節(jié)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溫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復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系,并重點強調數(shù)量關系: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原子結構是本節(jié)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復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復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shù)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fā)現(xiàn)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tài)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shù))”,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硅、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系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并指出跟生物關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chǎn)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里,分子發(fā)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fā)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了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guī)則是什么?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并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周期表,學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shù)字的意義、了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了解化學周期表對于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xiàn)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__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fā)現(xiàn)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復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復做該實驗時,也制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他們發(fā)現(xiàn)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tài)的“求真”的過程?!安徽斂茖W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茖W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fā)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復的。如果不可重復,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復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jù)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么類型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么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與“元素周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系?之后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guī)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于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及規(guī)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后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并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復習本節(jié)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電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guī)則
(三)元素周期表:規(guī)律
初三化學人教版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幾種主要產(chǎn)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jié)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環(huán)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⒈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 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么燃料?
3、煉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體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lián)系已有生活經(jīng)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煤
閱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jīng)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jīng)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chǎn)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氣
3、 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后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為什么?
3、石油是根據(jù)什么原理進行煉制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不可以,因為這樣會浪費資源,不經(jīng)濟,不科學,應該綜合利用。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jù)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說出石油煉制的各產(chǎn)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tài)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jīng)過幾億年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采,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開采和節(jié)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節(jié)約能源,開發(fā)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