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

曉芬0 分享 時間:

風兒,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龐,閉上眼,我感受到了學習給我?guī)淼臒o窮快樂。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篇1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xiàn)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時的偏折規(guī)律。

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xiàn)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xiàn)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xiàn)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內(nèi)容。利用試驗、現(xiàn)象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教學器材: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xiàn)象,說明光是沿 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zhì),就會在介質(zhì)表

面發(fā)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現(xiàn)象:筷子折了、圖像通過玻璃后變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線傳播……均勻介質(zhì),如果介質(zhì)不均勻,光的傳播不是直線嗎?同學們猜一猜

進行新課:

1、試驗: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線向哪個方向偏折?

(先讓學生猜想:光線會往哪邊折?)

結(jié)果:

2、光的折射規(guī)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cè)。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結(jié)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其他介質(zhì)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4、有關現(xiàn)象:

(1)、池底變淺:做圖說明

(2)、筷子彎折:做圖說明

(3)、海市唇樓:做圖說明

(4)、漁民刺魚:做圖說明:

(5)、通過透明物質(zhì)看物體,都是折射現(xiàn)象,成的都是虛像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nèi)容。

小 結(jié):根據(jù)板書,總結(jié)本節(jié)內(nèi)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實例(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折射的三種情況要清晰,最好能做圖。

折射現(xiàn)象的解釋:教師應先示范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篇2

(一)教學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

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

2.什么叫慣性?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有慣性?

二、引入新課

教師: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時候總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但是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師:請大家思考,你見過的哪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靜止狀態(tài)?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內(nèi)的吊燈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燈保持靜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水桶靜止.課桌受到重力,書本對它向下壓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課桌靜止.

教師: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也能見到.一列火車在一段平直的軌道上勻速行駛,火車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牽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師: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

根據(jù)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吊燈的靜止狀態(tài)可知吊燈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師:請大家按照這樣的說法敘述上述各例中的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它們個自受到的力之間的關系.

(學生敘述)

四、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師:二力平衡的情況最簡單,我們先研究這種情況.

教師演示課本所示實驗并講解這個木塊受兩個拉力.

當兩個拉力大小不等時,木塊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

(演示)

當兩個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時,木塊也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

(演示)

當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時,木塊也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師提問:要使木塊靜止,這兩個力應該滿足哪些條件?

(學生回答)

我們使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重復剛才的實驗.

(演示)

我們發(fā)現(xiàn)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此時,這兩個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見,兩個力的平衡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根據(jù)同一條直線上力的合成的法則可知,當兩個力彼此平衡時,物體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可以從兩方面去掌握.

1.根據(jù)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題:質(zhì)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畫出人受力的圖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這兩個力一定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

根據(jù)人的質(zhì)量,計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頓.方向豎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頓,方向豎直向上.(圖示略)

2.根據(jù)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物體不受力,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保持靜止狀態(tài).物體受一個力,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這是力產(chǎn)生的效果.物體受平衡力時,應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例如,火車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在豎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牽引力大于阻力,火車將加速;如果牽引力小于阻力,火車將減速;牽引力和阻力相等時,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車勻速直線前進.

六、總結(jié)

力和運動的關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維持運動不需要力的作用,因為物體有慣性,只有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時才需要力.但是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tài)不會改變.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呢?從理論上說,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時就可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而實際上物體是沒有不受力的,所以物體受平衡力時就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八、作業(yè)

(四)說明

本節(jié)課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給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條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條件的重要意義有兩方面,根據(jù)運動狀態(tài)分析力的情況和根據(jù)受力情況判斷運動狀態(tài).

建議老師們突出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學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條件混為一談.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jù)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量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fā)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jié)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jié)內(nèi)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xiàn)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xiàn)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xiàn)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蓮娜粘I钪谐R姷哪Σ连F(xiàn)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qū)W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chǎn)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里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xiàn)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后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自己得出實驗結(jié)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后,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cè)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播放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shù)呐苄?;汽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等)。

思考:這些現(xiàn)象都與什么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

學生觀賞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動力。

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chǎn)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chǎn)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了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發(fā)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這里采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

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

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滑動摩擦力?

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量滑動摩擦力嗎?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測量時要讓拉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木塊必須做怎樣的運動?拉力的方向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總結(jié):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通過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確:測滑動摩擦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

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根據(jù)你的生活經(jīng)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應怎樣改變壓力大???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jié)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xù)探究。

學生匯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引導學生總結(ji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瑒幽Σ亮Υ笮∨c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并記錄。

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頻,思考并回答: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shù)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shù)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通過聯(lián)系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動手實驗。

培養(yǎng)分析思考能力。

課堂小結(jié)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jié)。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shù)墓ぞ邷y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jīng)驗或自然現(xiàn)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培養(yǎng)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chǎn)生。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nèi)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jié)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jié)果=數(shù)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jié)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qū)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jié)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4月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電子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jié)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p>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fā),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啟發(fā)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jié)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yè)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13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