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子東5595 分享 時間: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瘜W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guī)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jié)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和質量數(shù)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fā)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jié)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shù)由所含質子數(shù)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shù) = 質子數(shù) = 核外電子數(shù)

(2)質量數(shù):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shù)值加起來所得的數(shù)值,叫質量數(shù)。

質量數(shù)(A)= 質子數(shù)(Z)+ 中子數(shù)(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shù)(核電核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精選篇2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shù)據(jù)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yǎng)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xiàn)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jù),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即飽和狀態(tài)。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tài)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xù)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xiàn)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jù)。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shù)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tài)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膬煞N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jié)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qū)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精選篇3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shù)據(jù)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xù)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

(2)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tài)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jié)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xiàn)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shù)據(jù),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shù)據(jù):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

(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xù)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fā)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jié)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

①實驗現(xiàn)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yè)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yè)] 略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guī)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jié)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jié)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

本節(jié)教材與第一節(jié)教材相類似,本節(jié)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蓪⒁恍┭菔緦嶒炞鲞m當?shù)母倪M,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裳a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lián)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jù)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yè)發(fā)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xiàn)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wěn)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xiàn)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jù)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根據(jù)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tài)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tài)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yè):

1.補充作業(yè)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xiàn)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129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