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天氣有哪些變化
處暑節(jié)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jié)”。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處暑天氣有哪些變化,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處暑如何養(yǎng)生
在處暑時節(jié),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fā)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養(yǎng)生專家介紹說,“秋燥”是由于氣候干燥造成的,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發(fā)展為病癥多表現(xiàn)為咳嗽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fā)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jié)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養(yǎng)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方法便是增強身體素質。首先,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質量。睡眠可消除人體的疲勞,使人的大腦及肢體得到充分休息。睡眠還能使人體產(chǎn)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強晨練。晨練應該從早晨剛醒來時開始,早晨醒來后先在床上練習叩齒、咽津等,然后再下床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yǎng),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專家提醒說,為防“秋燥”,在飲食調理方面應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shù)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處暑節(jié)氣養(yǎng)生飲食原則
1、飲食清潔,不宜偏嗜
處暑是夏秋轉換的時機,暑氣仍有余威,食物易于變質。俗話說“病從口人”,進食不清潔的食物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引起胃腸疾病或腸道寄生蟲病,必須注意飲食衛(wèi)生。飯菜做適量,力求不剩飯。糕點等不可放置過久,嚴防蟑螂、蒼蠅的叮咬。生吃瓜果時,一定要洗凈。飲食不宜偏嗜,宜多樣化,才能起到全面營養(yǎng)人體的作用。
2、少食肥甘,清淡為宜
肥甘是泛指肥膩甘美的厚味食物,如動物脂肪、甜膩食品、煎炸之物等。這類食品雖味美香甜,但不可多食?,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已經(jīng)證實,過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處暑時此類病更要注意預防。中醫(yī)主張飲食宜清淡。從古到今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說明,飲食清淡是長壽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多宣傳過食肥甘厚味之危害,指導人們科學進餐。
3、冷熱適中,軟硬適宜
食物的溫度也要適當。人對飲食冷熱的要求不盡相同,一般說,陽性體質者喜冷飲,陰性體質者喜熱飲。隨人所好,可適當調節(jié)飲食的溫度,但切不可過冷過熱。食物寒溫失宜,不僅會對胃腸道產(chǎn)生不良刺激,而且會損傷人體陰陽之氣。
對食物的軟硬要求也不同。脾胃虛弱者及老年人、小兒宜進半流食,如面條、稀粥類;也可根據(jù)情況進軟食,如餛飩、饅頭、熟軟的米飯等。特別是老年人,臟腑衰弱,牙齒不利,食物稍硬就不易消化。普通人食物也不可過硬,但過軟也會影響食欲,所以軟硬適當。
處暑期間的天氣特點
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jié)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xù)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qū)。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qū),還有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fā)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處暑天氣有哪些變化相關文章:
★ 處暑后天氣還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