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專家推薦健康知識百科

樂怡0 分享 時間:

中醫(yī)產生于原始社會,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闹嗅t(yī)專家推薦健康知識百科,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中醫(yī)養(yǎng)生小常識

1.牙膏制腳氣,擠小量牙膏涂擦在腳氣部位,每日多用幾次,注意勤換襪子,半月腳氣就可痊愈。

2.把雞蛋打在一個金屬湯勺內,放在水里煮,等雞蛋凝結之后會脫出來,做出的荷包蛋形狀很漂亮。

3.在肥皂底放一塊海綿,可防止肥皂遇水變軟,吸滿肥皂水的海綿,可洗手,一舉兩得。

4.高血壓患者忌吃面包,面包中的小麥面粉可增加體內的胰島素,而胰島素能快速致使血壓升高。

5.煮飯時不宜用生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氯氣,在燒飯的過程中會破壞糧食中所含的維生素B1。

6.馬鈴薯的芽,含有毒的生物堿,食用會造成腹痛、頭昏,若在馬鈴薯中放個蘋果,可延遲發(fā)芽的時間。

7.餅干的防潮法,餅干裝罐時,同時放進一塊方糖,方糖會吸收罐中的濕氣,是餅干保持香脆。

中醫(yī)中藥藥用的知識

輕輕松松草本排毒

金銀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涼

蒲公英:身上長了無名腫毒就用它

魚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藥有大作用

決明子:歷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藥

枇杷葉:清肺熱的常用藥

梔子:擅長解全身熱毒

夏枯草:清熱瀉火,治淋巴結核第一藥

紫花地?。航舛鞠b要藥

牡丹:涼血妙品,花中神藥

鳳仙花:外用可以清熱解毒的“女兒花”

黃連:清五臟濕熱,世間第一苦

中醫(yī)入門必備之方藥基本知識

劑型

方劑有多種劑型,各具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湯等幾類。

1.丸劑:丸劑俗稱丸藥,或藥丸。將藥物研成細粉后,加冷開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圓形體。根據治療上的要求,丸劑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彈丸的,也有如綠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約大丸每粒重一錢、二錢或三錢,小丸每兩二百至四百粒,細小丸每兩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極小丸每兩五千至一萬粒。

丸藥入胃,吸收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須長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說“丸者,緩也”,就是這個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達腸內才發(fā)生作用;也有急癥、重癥采用丸劑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劑:即粉劑,將藥物研成細粉。有分研、合研、陸續(xù)配研等手續(xù)。一般多用合研,但帶黏性的藥物如乳香、沒藥、血竭、孩兒茶等,或揮發(fā)性強烈的藥物如麝香、冰片、樟腦等,或較貴重的藥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膽、蟾酥等,均用分研。陸續(xù)配研是因處方中含有少量貴重藥,或有其他必須分研的藥物時用之,法將需要配研的藥物分研后,置一種于乳缽內,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藥粉,研勻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藥粉同研,陸續(xù)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勻為止。

散劑用于內服,藥力較丸劑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劑:將藥物用水煎汁,濃縮成稠厚半固體狀,挑取適量,用開水沖服。一般制法:藥物水浸一夜,煎兩次至四次,取汁分次過濾,合并再熬,至不滲紙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煉的,則為外貼用膏藥。

膏劑多為滋補類,用于慢性虛弱證,冬季服用的膏滋藥亦屬這一類。

4.丹劑:丹是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為礦物類藥物。也有用一般藥物混合制成的,則取“赤心無偽曰丹”的意思。丹的劑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錠劑等。

用法與丸、散劑相同。

5.酒劑:為藥物用白酒作溶劑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藥酒。制法分冷浸和熱浸兩種。冷浸將藥物泡在酒內,過一個時期即可服用;熱浸是藥物和酒密封壇內,隔水用文火緩緩加熱,保持低溫,經過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藥酒多用于風濕痹痛,借酒的力量來幫助流通氣血,加強舒筋活絡的效能。

6.湯劑:即水煎劑,用適當的水煎取藥汁,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為頭煎,第二次為二煎。一般每劑均煎兩次,服法有頭、二煎分開服的,也有將頭、二煎藥汁合并后,再分兩次服的。臨證上,湯劑應用最廣,不僅吸取快、作用強,而且便于隨癥加減。

丸、散、膏、丹和酒劑,多數屬于成藥,亦可視病癥需要,處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單獨使用外,也能放在湯劑內包煎,或用藥汁沖服。

13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