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5篇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1
故事的情節(jié)很簡單,或者說根本沒有情節(jié)。兩個流浪漢日復一日的等待一個叫個多的人,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戈多是誰。但他們相信,只要等到戈多,生活就完全不同了??墒歉甓鄰奈闯霈F。兩位流浪漢其實很清楚,戈多可能永遠都不不會來,但他們就是不愿死心,在無邊無際的毫無邏輯的聊天中消磨時間,重復著幾近絕望的生活。
愛: 咱們明天上吊吧。除非戈多來了。
弗: 他要是來了呢?
愛: 咱們就得救了。
戈多到底是誰?我愿意相信,戈多是生活的轉機,是命運之神,是希望。
可是,戈多真的是通過“等”,就等得來的嗎。
兩個流浪漢一味的將改變現狀的愿望,寄托在戈多到來的幻想上。如果戈多永不出現,他們大概就這樣渾渾噩噩一輩子了。
反省一下自己,還記得上個學期期末,“得到下個學期開始,我就考試努力,重頭再來”。結果是,現在,新的學期,也分毫未變,甚至有萌生了“下個學期再戰(zhàn)”的念頭。
人吶,老想著一個節(jié)點以后再去做一件事情,那之前的時間不就都浪費掉了? 老是想著,“等到了...時候"再去做,那可能真的等了大半生。 所以,想要改變一些東西,想要實現一些東西,不如就從當下開始。等啊等的,會把自己拖費了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故事。
咱們不再孤獨了,等待著夜,等待著戈多,等待著......等待。咱們已經奮斗一個晚上了,沒有人幫助?,F在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咱們已經到明天了。
時間已經逝去。太陽將要落下,月亮將要升起,我們也將要離開......這兒。
命運的眷顧不過是想象中的事情罷了。
你的苦難,與我無關。
回頭看看整個故事,與戈多最有聯系就是波卓這個人物了。
兩個流浪漢錯吧波卓當做了戈多,結果空歡喜一場,但依舊從波卓呢里得到不少好處。
他們想要敲波卓一筆,可是既畏于良心又害怕失敗,再加上根植于心底的奴性。第一次發(fā)家致富的機會被錯過了。
第二幕中,面對瞎掉的波卓,他們終于決定敲詐一筆??墒敲砻θィ拱炎约旱淖罱K目的忘記了。錢沒搞到,他們自己還受了傷。
波卓似乎是上帝派來,給他們提供轉機。然而,他們一次都沒有抓住。
既不愿承擔做出改變帶來的風險,又不安于死水一般的生活。這樣矛盾的心理,折磨著流浪漢。
直到漸漸習慣平庸,變成真正的走肉。無欲無求,便不再有痛苦。
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等待好運降臨和人生轉機。它會到來嗎?人生的悲哀就在于,大多數時候,命運其實早已注定,戈多不會來。你不得不徒勞地等下去,自己欺騙自己說,也許明天就會有改變發(fā)生,這樣才能免于絕望。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2
無盡地等待一個未知。在其過程中,做著毫無意義的事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各樣的變故,欺凌壓迫,溜須拍馬,模仿扮演,爭吵辯解,愛慕崇拜,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這便是人生。
他們說,等待戈多寫的是戰(zhàn)爭時期人們的心境。哪里。戰(zhàn)不戰(zhàn)爭,人心都是亂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會執(zhí)著地等待。
劇中人物的思想始終混沌著,不知道時間,不知道彼此。我們呢?我們做計劃寫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細到秒,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時間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又知道別人是誰嗎?根本不。以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過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錯了。
他們所言所行荒誕不經。事實上,你我又何嘗不是?我們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確的行為與生活,置于廣袤的宇宙中,同樣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嘲笑他們的時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我認為這部劇的重點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這部劇的每行臺詞和每個動作都是精心設計的',這些都需要更細致的閱讀和思考。之所以說臺詞不是重點,也只是從一個宏觀理解的角度看——本來就只是兩個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說的一些茫然的話。比起臺詞來說,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和其展現的生活狀態(tài)——一直在等待,然而卻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狀態(tài),每個人都曾等待,等待著自己的未來能帶來一個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連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實這并不難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謂成功,所謂幸福,所謂夢想,所謂完滿,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義小到晚飯菜單,你說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來了什么呢?不過一片荒蕪,而已。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3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經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我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期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p>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4
“期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干裂,腳已經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后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瞇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口中卻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征,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于遙遠??蔀楹挝覀冞€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期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完美。那里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向等一向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于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向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zhí)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向到最終,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明白當初自我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向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于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我最終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終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于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fā)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么寧愿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對自我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墒?,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進取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歡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以往,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關于《等待戈多》的個人觀后感600字5
夏日的午后,泛著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著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么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并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后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脫困境,那么,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時,往往不是自己主動去想辦法改變現狀,而總是懷著一種期待著他人的力量來救贖自己,只相信所謂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難會自行消除,生活終歸平靜美好。這樣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兩個無聊的流浪漢一樣嗎?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币馑际乔笕瞬蝗缜蠹?。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墒?,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yǎng)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只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于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只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松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么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溫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