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
《薩利機長》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zhí)導,湯姆·漢克斯、艾倫·艾克哈特領銜主演。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1
《薩利機長》這部電影我上周已經自己買票看過一次了,一刷的感受就是好久沒看這么質樸簡潔的電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長也剛剛好,很喜歡這種冷靜克制的風格。
今天參加這場觀影活動就算是二刷了,IMAX的版本的確能看到更多細節(jié)(也可能是因為之前看過一遍了,第二次看就能注意到更多東西)。事實上我一直認為IMAX2D是最好的配置,比3D看著舒服多了。
湯姆漢克斯今年應該是正好六十歲,這個角色也很適合他,他的風度和氣質都表現得很棒(當然與片尾出現的機長真人相比還是略微遜色,但是他已經足夠好)。想起今年他的另一部新片《但丁密碼》中的蘭登教授這個角色就沒有那么理想,大概是電影劇本的質量對角色魅力的確影響很大,所以《薩利機長》這部電影和漢克斯這位演員應該算是互相成就了。
電影中間有一段情節(jié)我印象很深,是薩利在一家酒吧里跟老板和兩位客人交談,電視里恰好在播出他的新聞,媒體在歌頌他的英雄事跡,老板向他舉杯“敬1月15日,一年中最好的一天”,機長表情復雜??吹竭@一段的時候我覺得這仿佛跟《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一樣,是一個"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的故事。但是看到結尾又覺得不是了。聽證會上薩里機長和副機長離場休息時在門口的對話真的令人肅然起敬。“I’m just so damn proud.”-“We’ve done our job.”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2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zhí)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09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fā)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并沒有飛行員想象的那么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yōu)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yōu)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yè)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yè)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jié)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后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后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濕衣服或去醫(y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tǒng)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布“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fā)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打開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信號在雷達屏幕消失的時候,口里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復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跡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fā)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y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后剛開始慌亂但后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么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跡,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說《最高職責》,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jié)和臺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yè)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yè),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性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yè)操守時,是一絲不茍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fā)動機發(fā)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p>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說: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說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于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盡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貫”,而只是你的 “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群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端_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3
看過這么多電影之后,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電影的作用是什么了。電影具有鏡子功能,它能折射出電影所表達的事件背后的一種社會現象。本片就以一篇新聞材料為背景,講述了一名老機長的故事。影片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fā)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
“我在40年飛行生涯中運送了數百萬乘客,最后我卻因208秒被審判?!边@是薩利機長的一句臺詞,他在成功解救飛機上的全部人員后,竟遭到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他被質疑,委員會的成員認為他本來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亞機場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羅機場。他們想讓薩利機長承認自己的錯誤,盡管所有人都生還了。之后他們一直舉辦聽證會,一直模擬當時的情況,這一切都顯示薩利機長迫降在哈德遜河面的選擇是錯誤的。
這可能會斷送掉他40多年的飛行生涯,一夕之間究竟薩利機長是英雄還是個騙子,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不過這一切都無法阻擋人們對薩利機長的愛戴,畢竟在那么危急的情況能做出最為合理的選擇,是非常不易的。這都來源于機長長年的飛行經驗以及他過硬的職業(yè)素質??墒窃谶@場模擬中,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為這一因素,模擬前那些機長是排練過數次,并且預知有鳥群襲擊,都不需要反應時間。而真實情況是機長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對突發(fā)事故做出判斷,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點。就像電影中副機長的一句話所說:“飛行又不是電子游戲。”在把這些人為因素考慮進去之后,他們發(fā)現返回那兩個機場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樣看來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選擇。最后證明薩利機長當時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這部影片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什么特效鏡頭,可就是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打動人心。也許紀實比特效更能觸動人心吧。真情實感的流露是無可比擬的,影片中人們在危機面前的反應,那種恐慌都是十分真實的。影片中的薩利機長是給個令人十分感動的角色,他曾說:“我不喜歡當英雄,我只是盡本分?!彼]有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裝謙虛什么,而是從骨子里認為保護飛機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職,不需要強調個人作用。同時,他身上最令我欽佩的一點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確認生還人數,而不是去換衣服,他始終銘記著自己的本分。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副機長、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員的作用,正是他們之間的默契配合才創(chuàng)造出了這一奇跡。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現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難時大家一開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人員的疏散、安慰下,他們也開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終成功得救。試想,如果是在我們國家,人們能否做到這樣呢?所有人生還的奇跡能否實現呢?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4
根據真實事件拍的電影,給人十足的真實感,也讓我們產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據真實的事件,1個半小時多的電影中我們跟著captain sully重新經歷了一次飛機迫降的驚險情況,我們旁觀了飛行安全部門對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過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聽證會上要求的模擬飛行和最后的陳述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模擬飛行的實驗給出了特定的飛行情況,飛行員在走進駕駛艙之前就已經對即將面對的情況了解,在對情況做出反應的時候排除了判定情況的需要,只需要對已知情況做出理論上正確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說的,模擬飛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個事件的關鍵!有40多年飛行經驗的機長在當下對自己所處情況的清楚了解和對飛機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進而保證了全機155人的安全。在整個過程中captain sully冷靜、鎮(zhèn)定地處理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親自在機艙中指導疏散,一直走到機艙的最后保證機艙中沒有留下一個乘客,最后他在全體人員都已經疏散后返回駕駛艙穿上外套,還不忘帶走飛行記錄。在獲救后還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確認全部人員都已經安全上岸。這一份職業(yè)的責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學習的。
當今科學越來越發(fā)達,在各個領域各種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操作逐漸代替人工操作,我們通過各種的實驗和模擬操作,不斷地提升智能系統(tǒng)的準確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論智能系統(tǒng)怎樣發(fā)達、準確以及方便,我們還是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熟練的人工操作目前還是比人工智能系統(tǒng)更加的可信和可行。電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計算和對比給出相對可行和有效的'結論。但是在駕駛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時候,我們更需要依靠駕駛員的臨場反應和判斷。很多時候當緊急情況發(fā)生的一瞬間,駕駛員根據豐富經驗的臨場判斷和操作是處理緊急情況的關鍵,人可以根據自身累計的豐富經驗隨機應變的處理緊急情況。然而智能系統(tǒng)是在已知的數據中通過計算來得出結果。這說明在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開發(fā)上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方面。
現在我們不斷地討論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是不是有一天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一切工作?事實證明,我們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和提升,我們的工作量會不斷減少,我們工作的效率會不斷提升。但是電腦、機器人畢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豐富的情感的方面他們還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結合是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關鍵。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5
《薩利機長》是根據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fā)生意外改編的電影,在說電影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電影的強大陣容,導演是美國著名的正派硬骨頭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過《廊橋遺夢》等經典著作。主演則有我們熟悉的湯姆漢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紹了,是好萊塢的常青樹。不過近幾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有關,比如《飛利浦船長》和《間諜之橋》。
電影當然是值得推薦一看的,在美國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評為近期最受好評的電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國內外電影平臺評分也非常的高。同時也能感覺到影片是奧斯卡種子選手。
影片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214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后,決定于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跡”。
影片氣質古典穩(wěn)重,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過多的表現動作特效場面,點到為止,重點放在事后討論機長是否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也就是重點放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和機長之間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討論,薩利機長的舉動,是英雄,還是騙子。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相關文章:
電影《薩利機長》的電影觀后感心得




